① 任何便利店加盟见福,进货的钱要自己出还是见福出
进货的钱肯定要自己出的,
毕竟生意是自己的,
赚的钱也是你自己的,
加盟的话只要给加盟费和管理费就可以了。
② 36平方米可以加盟见福便利店吗
不可以。加盟店经营面积在60平方米到100平方米,开见福便利店是需要一定的场地空间的,以保证正常的经营和顾客需求,常见门店大小需求为100㎡,所以36平方米不可以加盟见福便利店。见福便利店是厦门见福连锁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便利店品牌,该品牌创始于2006年,历经多年的发展和成长这个品牌已经成为市场中较具知名度的存在。
③ 见福便利店好吗
不好!很不好!非常的不好!不信可以试试看。
④ 便利店在中国发展前景如何
便利店产业主要上市公司较少,主要以非上市企业为主有两类,传统门店:便利蜂、见福、十足、7-ELEVEN、全家、罗森、天福、昆仑好客、美宜佳、易捷、合家欢、苏宁小店等;无人便利模式主要有:缤纷果子;小惠便利仓;嗨柜;在楼下;闪电;小麦便利;猩便利;金姜便利;每日优鲜等。
本文核心数据:便利店线上化率;城镇化率;夜间经济;夜间便利店消费占比
近两年,国家商务部连发的一系列政策为中国便利店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铺垫了基础方针,连锁头部企业对此感知较为明显,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与升级的尝试。国家发布相关政策直接及间接地推动了便利店行业发展。
便利店数字化转型加快,物流配送数字化程度最高
在便利店数字化建设方面,2016-2019年便利店开通相关线上业务的比例呈现逐渐稳步上升趋势,而2019年2020年增速明显,截止到2020年,我国便利店企业线上业务开通率高达73%,疫情进一步催化了线上业务的开展。
注:线上化率=已开通线上业务/重业务*100%
从便利店不同应用场景中,其数字化的重点主要在于物流配送的智能化。2019年物流配送及智能优化升级的线上业务占比高达73%,其次,智能监控系统的线上化程度占比33%,无人店开展的线上业务占比最少。
三因素驱动便利店数字化转型
——政策驱动:国家不断推出便利店利好政策,促进便利店数字化发展
两条垂直性的行业政策则对便利店的行业发展方向更加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强化网点配置规划政策保障”将对行业内不计成本抢占“热点”的现象进行改善;简化证照办理流程、优化食品经营许可条件、简化药品经营审批手续、开展简化烟草经营审批手续试点等措施都将有利于连锁便利店企业提高办证效率,加快门店扩张速度。
而相应的宏观政策的发布间接推动了利于便利店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例如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消费人群的增加、底层技术架构的发展支持等;
——技术驱动:底层技术革新赋能便利店业态数字化发展
在数字化相关的底层技术及应用发展上,我国发展较快,诸多技术赋能于便利店数字化的业态发展。比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可视化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可赋能于门店,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以大数据驱动的商品采购、库存管理、销售预测,对断货、过期商品等异常情况提前预警,推动全供应链高效协同,提高运营效率。
——城市人口的扩展及夜间经济的发展加速便利店数字化进程
由于便利店经济带有严重的城市经济属性。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促使城市人口增多,城市面积增加,适合便利店经营的区域不断增多,为连锁便利店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再者便利店是一种近场型业态,对周边的客流量及进店次数具有一定要求。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63.89%,城市人口的增加利于便利店业态的发展。
消费习惯变迁性方面,受消费人群的更迭及城市年轻人的快捷化生活习惯的影响,夜间经济的发展对便利店的功能性与应急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势在必行。
2016年以来,中国夜间经济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中国夜间经济规模突破30万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5.0%。而且疫情常态下为了刺激消费,中国各地政府对夜间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大,同时,夜间消费场所的服务市场增加以及人们夜间消费需求的攀升,中国的夜间经济的发展规模将持续增长。
在功能属性方面新零售场景下的便利店由于更强的便捷性和应急性,在夜间经济的占比高达85%。而且在标准化的连锁经营的同时,考虑到需要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如热餐供应、选品适宜,满足新一代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对便利店而言是一个挑战。因此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便利店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⑤ 连锁便利店是否能够做社区团购
自从社区团购兴起后,国内不少实体连锁店依托自身的门店渠道推出线上社区团购业务,如美宜佳(美宜佳选)、芙蓉兴盛(兴盛优选)、新高桥(考拉精选)、苏宁小店(苏小团)、见福便利(优云优选)、百果园(一米鲜生活)等,以上这些企业都是凭借着自身拥有连锁加盟店的优势,开展了社区团购业务。
那么连锁便利店做社区团购有什么优势呢?
1、商品能力:
社区团购公司每天开团四五十个产品,但是连锁便利店每天有几千款产品,可以组织出来更多、更优惠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交付能力:
社区拼团公司需要租用社会物流、仓库,完成从仓库到提货点的交付过程,而实体连锁店从总店到分店进行配送的各环节,几乎不需要额外增加成本;
3、流量能力:
实体连锁店的优势,在于可以复用门店客流,线上引流线上小程序。结合实际情况,甚至可以省掉团长这个环节,省下佣金支出,运营成本更低。
拥有着以上的优势,连锁便利店还是比较适合做社区团购的,下面给您推荐在运营社区团购便利店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计划性定位
在商品组织层面,最好参照当地大卖场,采购计划用品。社区团购的交付环节并不是当天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消费者在社区团购平台上会买的,不是200ml、500ml的即时性消费产品,而是1L、5L的大包装、储存性计划消费品。
一般而言,商超是销售计划用品的,便利店是销售即时消费品的。因此,连锁便利店在决定哪些商品要放到社区团购小程序上来卖时,一定要区分计划品和必需品,按照综合商超的方向来组织。
二、内部优先原则
1、由自家门店当作提货点,不轻易拓展社会提货点。在门店内部一定要留出专门的空间作为提货点,设立提货专区。交付过程中产生的订单要与门店每个人都有关系,因此可以把利益给店长,由店长进行二次分配,也可以列入门店的业绩考核。
2、在小程序的引流方面,要落实门店客流的线上化。同时,在有门店布局的小区,优先将建群引流与微信群运营的工作交给店长、员工,设置一个二维码,把到店消费者拉到群里,链接小程序商城;在没有门店的空白区域,再考虑拓展社会团长,并且将社区团购业务作为前哨,观察该小区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可以作为新店选址的参考。
希望以上这些回答能够为您判断连锁便利店能否做社区团购时作为参考,我是赤焰社区团购,专注于社区团购系统与微信小程序直播,欢迎点赞关注交流!
⑥ 最前线 | 京东入股福建最大便利店见福,持股20%成第二大股东
京东的便利店布局更进一步,这次选择以入股方式和“福建最大”便利店见福合作。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近日,厦门见福连锁管理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投资人新增隶属京东旗下的江苏京东邦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由刘强东持股45%、李娅云持股30%、张雱持股25%,出资3125万元,持股比例为20%,位列第二大股东。
此外,厦门见福连锁管理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也由1.25亿人民币增加至约1.56亿人民币,增幅约为24.8%。
见福的门店数量和行业地位,是京东选择见福的重要原因。
2006年11月,见福在厦门乌石浦开出第一家门店,后来逐渐成为福建市场便利店行业的老大。据《2020年福建省品牌连锁便利店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到2020年3月,福建省主要16家品牌连锁便利店企业的门店总数达到了5454家。其中,见福位列第一位,门店总数达1705家。
不仅是福建地区,见福在全国的辐射和地位也在提升。2017年,见福进入江西、成都等市场。今年5月16日,见福便利店宣布正式与山海蓝图达成协议,接手全时成都全部门店。根据今年7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显示,见福位列第10位,门店总数1719家。
京东的便利店布局始于2017年4月,并在当时立下了五年内开出超100万家京东便利店的目标。但当时的京东并非自己开设店铺,而是采取加盟店的形式,店主需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京东提供物流和货品等服务。但这种的模式较为松散,缺乏对门店的统一规范。
如今,京东选择以入股方式和见福这一成熟的连锁便利店进行合作,一方面见福的底子更好,合作更高效,入股也使得京东能深入参与到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见福也能借力京东成熟的物流供应体系来促进自己线上业务的发展。
近几年来,各大电商巨头都在加速对线下的布局。
上个月,京东完成了对五星电器的股权收购,此前,京东已经相继和国美、迪信通等实体零售企业进行合作。苏宁已经手持家乐福、万达百货的股份。另一电商巨头阿里则曾出资5亿元入股上海的喜士多便利店。
便利店赛道是各电商巨头线下布局的一个缩影,随着巨头们线下布局的进一步深化,站队和对抗在所难免。
⑦ 加盟美宜佳还是见福好
这两个也还都不错的,总的来说区别不是太大。
⑧ 讨论个问题:便利店加盟前景怎么样
便利店产业主要上市公司较少,主要以非上市企业为主有两类,传统门店:便利蜂、见福、十足、7-ELEVEN、全家、罗森、天福、昆仑好客、美宜佳、易捷、合家欢、苏宁小店等;
无人便利模式主要有:缤纷果子;小惠便利仓;嗨柜;在楼下;闪电;小麦便利;猩便利;金姜便利;每日优鲜等。
本文核心数据:线上业务开通率;线上业务占比;
便利店门店数大幅扩展
2019年,中国便利店门店数量持续增长,达13.2万家,同比增长9%,门店增速有所放缓。2020年,中国便利店门店规模达到19.3万家,2020年前十门店新开约6500家,占总新开门店数量的45%,其中类便利店数量及平台赋能型便利店分别2万家,传统便利店14.4万家,传统便利店行业门店平均增速8.9%,基本维持2019年水平,其中前十增速仅为6.7%,规模门店增速放缓,其余门店贡献更高,增速在15.4%左右。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便利店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