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母必读的经典育儿书
《馨妈育儿网络》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sgv4YQ9DEDTAcbBQc0Xtbg
《馨妈育儿网络》 初为人父人母,除了因孩子的降生所带来的喜悦之外,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每个父母都想做称职的爸妈,想给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优秀的人。但是,每当面对孩子的哭闹,不好的行为,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问题时,却又不知该如何是好,那么新人父母学好育儿课程的重要性可显而知。
② 混血儿粤语怎么说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混血儿,本是欧洲人的后裔,却说着正宗的广东话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不少年轻人走上了“跨国恋”的路,最后修成正果生下了可爱的混血宝宝,所以现在我国不少学校里,你都能看到混血孩子,他们通常都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
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们原本是欧洲人的后代,如今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乃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混血人群,讲着纯正的粤语,他们被称为“土生葡人”。
土生葡人是指在中国澳门居住,土生土长的葡萄牙后裔居民,也包括葡萄牙人与其他种族通婚后,在澳门所生的混血儿及其后代,那么第一代土生葡人是从何而来的呢?故事就要从几百年前说起。
1497年7月,著名的航海家达·伽马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领着船队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1年后顺利抵达印度,从此开启了葡萄牙和欧洲其他国家在亚洲从事殖民活动的开端。
从此之后,葡萄牙对外扩张的速度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先是控制了印度沿海地区,然后又向东控制马六甲海峡,最后来到了中国东南沿海,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国政府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附近进行海上贸易。
但这时候他们还是比较规矩的,老老实实在这里做生意,一些葡萄牙人也就留在了澳门生活,但是最早一批只有男性,因为葡萄牙国王明文规定,“禁止妇女登船前往东方”,以达到减少船上闲散人员数量和防止分散船员的精力。
但后来随着殖民速度加快,葡萄牙驻印度总督开始思考让葡人和各地妇女通婚以加强殖民,所以史学家们推算,最早的一批土生葡人并不是葡萄牙人和华人的孩子,而是葡萄牙人与印度沿岸的妇女通婚而生,才产生了早期的亚欧混血儿。
后来来到了清朝,清政府的腐败是众所周知的,1887年清政府与葡萄牙政府签订了《中葡会议草约》和有效期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自此我国澳门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于是越来越多的葡萄牙人来到了中国,并于中国女子通婚。
根据数据统计,目前澳门常住人口有43万多人,其中约1.1万人为土生葡人,与许多混血儿一样,土生葡人既会说葡萄牙语,也会说广东话;他们既保持了葡萄牙的生活方式,也适应了华人社会的习俗。
所以当你走进土生葡人的家中,你一会儿能看见雕龙画凤的红木桌椅、中国水墨画,一会儿能看见富含欧洲情调的油画。最有意思的是他们的食物,被称为“土生葡人菜”,融合了葡萄牙、中国、马来西亚、印度的风味,但凡去澳门旅游的人,都会去试一试这些菜。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澳门土生葡人早已融入这里的生活,成为这里的一份子。
③ 孩子肚子疼怎么回事
小儿腹痛是儿科常见病症,但是由于引起腹痛的原因较多,家长在送孩子就诊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千万不要随意给孩子使用止痛药,否则就会掩盖发病时的症状,影响医生对病情的观察,以致延误诊断和治疗。如果孩子出现下面这些常见的腹痛症状,家长应该及时做好相应的处理,并且尽快送孩子去医院就诊。
蛔虫病
腹痛特点
当环境改变或孩子发烧、腹泻、饥饿以及吃刺激性食物时突然腹痛,孩子哭叫打滚、屈体弯腰、出冷汗、面色苍白,腹痛以肚脐周围最为严重。常伴有呕吐,甚至可吐出蛔虫。有时腹痛能自行缓解甚至消失,孩子则显得疲惫,等完全恢复后又可以照常玩耍。每次疼痛发作数分钟,这种疼痛可能隔天发作,也可能每天发作数次。
腹痛原因
蛔虫的幼虫在小肠发育为成虫后,对小肠有毒性作用和机械刺激作用,使人发生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当成虫的数目多达数十条或数百条时,虫体可以互相扭结成团,引起肠梗阻。且蛔虫有钻孔习性,常钻入阑尾、胆道引起阑尾炎和胆道蛔虫症,从而出现腹痛。
如何应对
近年来有许多对症的新药,疗效很高,且副作用很少,如左旋咪唑、甲苯咪唑、四咪唑等,患蛔虫病的孩子,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这类药物治疗。
特别提醒
蛔虫病在我国流行相当广泛,农村高于城市,儿童多于成人,其感染率可达85%以上。所以应该以预防为主:蔬菜要洗净煮熟,瓜果要洗净去皮,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给孩子勤剪指甲也很重要,因为指甲下面的污垢中常含有许多蛔虫卵。
急性阑尾炎
腹痛特点
开始时孩子感觉胃疼或肚脐周围疼,数小时后才转为右下腹部疼痛。用手按小儿右下腹时会加剧孩子的哭闹,孩子还常伴有恶心及呕吐等症状,然后出现发烧,体温可升高达39℃左右。
腹痛一般不太剧烈,但孩子常常蜷曲着右腿卧床或弯着腰走路,如果孩子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疼痛的话,他的哭闹也与平时不一样,会蜷缩着身体,并且出冷汗。哭闹如果超过3小时以上,家长应怀疑是否有患阑尾炎的可能。
伴随症状
小儿各年龄均可以得急性阑尾炎,而且比较常见。除了腹痛,还会伴有以下症状:
1、恶心、呕吐:大多数孩子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未消化的食物。
2、发烧:大多数患儿在腹痛出现后不久开始发烧,也有表现为哭闹与发烧同时出现。
3、怕揉肚子:患儿怕家长或医生用力按压右下腹,该处腹壁肌肉发紧,孩子拒绝大人揉按腹部。也有些患儿症状不典型,如有的患儿一开始就腹泻,很像肠炎。
如何应对
小儿阑尾炎的发展较快,时间稍长有阑尾穿孔造成化脓性腹膜炎的可能会危及孩子的生命,所以,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以上症状,应尽快送孩子去医院。
特别提醒
由于急性阑尾炎常伴有发烧,所以腹痛不典型的患儿易被家长误认为是感冒、腹泻,应该引起注意,仔细观察。
嵌顿疝
腹痛特点
孩子阵发性哭闹、腹痛、腹胀和呕吐,在站立或用力排便时腹股沟内侧出现一肿胀物,或仅表现为一侧阴囊增大。经医生治疗后,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发生。
腹痛原因
由于小儿哭泣、咳嗽、大笑、打喷嚏、用力(比如解大便时)等原因引起腹压增加,从而使肠子进入腹股沟或阴囊进而造成腹痛。小儿疝气以脐疝和腹股沟疝为多见。脐疝发生嵌顿的机会很少,多数由于腹股沟疝发生嵌顿而造成腹痛。
如何应对
必须及时送孩子去医院治疗。
小儿胃肠生长痛
腹痛特点
有些孩子会莫名其妙地发生阵发性腹痛,多方检查又找不到原因,服治疗肠痉挛和驱虫的药也无效。其实,这种腹痛可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小儿胃肠生长痛”。
小儿胃肠生长痛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定时间内反复发作,每次疼痛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腹痛部位以腹周为主,其次是上腹部。时痛时止,反复发作,腹痛可轻可重,严重时可令孩子持久哭叫、翻滚,肚子稍硬,间歇时整个腹部柔软,可伴有呕吐,吐后精神尚好。
疼痛无一定规律性,疼痛程度也不一致,轻的仅为腹部不舒适感,重则为肠绞痛,孩子疼痛难忍,还可听到“咕噜”的肠鸣音。但这种疼痛可很快缓解,缓解后孩子的精神状态、饮食及活动即恢复正常。
腹痛原因
小儿胃肠生长痛是由于肠壁肌肉强烈收缩引起的阵发性腹痛,为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情况。其发生的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受凉、暴食、大量冷食、婴儿喂乳过多等等。这种腹痛多见于3~12岁儿童。其机理是由于孩子生长发育快,机体的血液供给一时间相对不足,肠道在暂时缺血状态下,出现痉挛性收缩引起疼痛。另外,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会导致肠壁神经兴奋与抑制作用的不协调,引起肠管平滑肌强烈收缩也会出现疼痛,所以医学上又称之为“小儿肠痉挛”。
如何应对
对于小儿胃肠生长痛,一般不需治疗。如果疼痛严重时可热敷或按摩足三里穴及腹部,对缓解疼痛有一定的作用。不过,能引起小儿腹痛的原因很多,必须请医生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确诊为胃肠生长痛。
本病属于单纯的功能性变化,为非器质性病损,故预后较好,多数可自愈。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口服适量的颠茄酊,则能很快缓解疼痛。细菌性痢疾
腹痛特点
常起病急骤,先有发烧达39℃甚至更高,大便次数增多,腹泻前常有阵发性腹痛,肚子里“咕噜”声增多,但腹胀不明显。病儿脱水严重,皮肤弹性差,全身乏力。
腹痛原因
本病以夏秋两季多发,主要是不注意饮食卫生而引起细菌感染。
如何应对
送孩子去医院治疗,家长也可进行综合护理,辅助患儿缓解疼痛。
护理要点:
1、患儿必须隔离,食具的消毒可在开水中煮沸15分钟,给孩子玩的玩具可用易于消毒的木制或塑料制的。患儿的床单被褥可在日光下曝晒6小时消毒。
2、为减少体力消耗和减少排便次数,应让患儿卧床休息。孩子腹痛时可在他腹部放热水袋,但须注意水温不要太高,以防烫伤。
3、如果婴幼儿大便又急又快,可让孩子把大便解在尿布上,不要求他坐厕解便,这样可防止肛门直肠脱垂。每次大便后可用温水洗净孩子臀部,并用5%鞣酸软膏涂于肛门周围的皮肤上。如有脱肛时,可用纱布或软手纸涂上凡士林,托住脱垂的肛门,一面轻轻按摩,一面往上推,即可复位。
4、孩子如果呕吐频繁,可短期禁食,医生可能给孩子静脉补液。家长则可喂孩子少油腻的流质,如藕粉、豆浆等。待病情好转,就可尽早进食。这时,可以喂孩子少渣、易消化的半流质,如麦片粥、蒸蛋、煮面条等,牛奶易引起腹泻胀气,所以暂时不要喂给孩子喝。
多给孩子补充水分,在恢复后期,应设法引起患儿的食欲,也可以在孩子进食前半小时先让他服用消化酶类药物如胃白酶等,并在饮食中增加营养和蛋白质,开始可少食多餐,逐渐增加,以防止消化不良。
5、慢性菌痢的患儿,常有营养不良,故家长更应该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除避免生、冷、不易消化和油腻的食物外,为使患儿能在短期内改善营养状况,应结合患儿平时的饮食习惯,注意改进食物的色、香、味和多样化,以引起他的食欲。
过敏性紫癜
腹痛特点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都伴有周身的症状。首先表现为皮肤紫癜,面积大小不等,表面紫红色,多分布于四肢和臀部,以踝、膝关节处明显。在此基础上出现腹部阵发性剧烈绞痛,以脐周或下腹部明显,有压痛,但肚子软。可伴有腹泻及轻重不等的便血,大便为黑色或红色。它是由于肠管内壁出血、水肿造成的。有的小儿还伴有关节肿痛,甚至血尿等情况。
如何应对
送孩子去医院治疗,本病多以中医中药进行对症治疗,可以达到祛邪固本的作用。严重的患儿还需激素治疗,但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轻症一周、重症4~8周便可痊愈。患儿应卧床休息,限制进食硬而不易消化的食物。
慢性胃炎
腹痛特点
小儿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常为反复阵发性腹痛,多无规律,以脐上及脐周痛为主,常同时伴有上腹部压痛、厌食、消瘦、呕吐、泛酸等典型表现。多数病儿有饮食不洁、饥饱不均或喜食生冷史。
如何应对
小儿慢性胃炎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对小儿慢性胃炎应以饮食治疗加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为主。除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家长还可以从调整孩子日常的饮食入手。饮食治疗的原则是维持患儿的营养摄入,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预防营养失调。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生活习惯安排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孩子进食刺激性食物、饮料等。
特别提醒
本病最易误诊为胃肠痉挛和蛔虫病,需要家长注意。
对有不良饮食习惯、反复发作上腹痛或脐周痛的患儿,应及早做纤维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纤维胃镜对小儿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诊断阳性率远较胃肠钡餐检查为高,以往认为慢性胃炎小儿不多见,但由于现在的孩子容易多吃“垃圾食品”,父母又不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发病率日渐升高。本病是小儿反复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习惯性腹痛
腹痛特点
当排除各种可能性的急性疾病和蛔虫病外,找不到病因的各种反复性腹痛都可能是习惯性腹痛。
多半在4岁左右开始。常在早餐或饭后痛,问孩子哪个部位痛,常指肚脐部,没有发烧或腹泻。疼痛并不很厉害,过10~20分钟就好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了。可是第二天孩子又会同样地叫嚷肚子痛,到医院检查,找不到实质性的病变,检查大便也找不到虫卵。
腹痛原因
这种病虽然还没有列入一般的教科书中,但在幼儿中是确实存在的,国外学者的研究还显示,类似这样的腹痛不但存在,而且还相当多。推测是因孩子的内脏过于敏感,把胃肠的蠕动误当作腹痛,也可能是由于便秘,因为有很多小孩在大便后,腹痛便消失了。
如何应对
目前,对于习惯性腹痛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平时,主要是尽量防止孩子便秘,让孩子多吃些水果、酸牛奶等食物。
疼痛发作时,用拇指压迫他的“足三里”穴,可以很快止痛,注意不要用指甲压,以免伤害皮肤。(确定“足三里”的部位可以让小孩坐在椅子上,屈曲膝关节用右手拇指压在右膝关节上面,中指压在膝关节外侧的部位即是“足三里”穴。这个穴位的上下范围较大,“模糊”一点也可。)特别提醒:有的刚上幼儿园的小孩,每当让他上幼儿园时就喊肚子痛,好像是在装病似的。这时,家长不应武断地说孩子装病而斥责他,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但也不宜显出过分焦虑。可以告诉孩子:“等腹痛好了再去”。这可能是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一种习惯性腹痛。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腹痛特点
往往先有发热、后有腹痛。腹绞痛的部位可能是弥漫的,或因发炎的淋巴结位置而有不同,但以右下腹最多见。腹痛部位易变,腹痛强度也易变。
腹痛原因
细菌通过胃肠道破裂的肠黏膜进入乳糜管,使肠系膜淋巴结炎性增大;由于炎性渗出液刺激,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
如何应对
尽快送孩子去医院就诊。
特别提醒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绝大多数发生在3~10岁,男孩占57%,发病的高峰为7岁以下的儿童。该病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腹型荨麻疹
腹痛特点
往往与孩子进食鱼、虾、蛋类等具有过敏原的食物有关,常在皮肤发生风疹瘙痒的同时出现脐周痛,同时伴有呕吐、腹泻。
腹痛原因
大多发生于过敏体质的孩子中。
如何应对
如果孩子有过敏体质,应尽量避免进食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出现腹痛则应遵医嘱口服抗过敏药物,腹痛就可缓解。
④ 母乳喂养注意事项有什么
1、 第一口奶(无论是母乳或是牛乳)吃到宝宝胃肠道之后,相当于在肠黏膜上形成一层夹膜。表观遗传――孩子吃什么样的奶,对他的代谢等等就程序化了。
2、若宝宝第一口奶是母乳,母乳蛋白的成分主要是乳清蛋白(含有大量的有活性免疫球蛋白),宝宝的胃肠黏膜上所形成一层夹膜是非常致密完整,益处众多:宝宝的免疫功能强、宝宝腹泻、过敏机会大大降低、宝宝以后不容易患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
3、若宝宝第一口奶吃牛乳(主要是酪蛋白),比吃母乳的孩子在宝宝肠黏膜上形成一层夹膜完整性大大打折扣。所以,宝宝肠道容易感染、过敏体质等等不利因素增加。
新生儿出生7天之内的母乳叫初乳(初乳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7天-14天叫过渡乳,14天后叫成熟乳。
4、母乳量是供需关系:
出生第一天,宝宝的胃只有玻璃球大小,可装3-5ml,所以虽然初乳很少,但是也够了。第三天,宝宝的胃有核桃大小,可装20ml,第五天到一周左右,宝宝的胃有乒乓球大小。
母奶分泌量,非常重要的是靠孩子的嘴巴吸――吸吮刺激,越刺激乳头妈妈的奶就一天天增多,胎儿的胃也一天天长大,妈妈的奶和孩子的胃是相适应的。所以说,妈妈的奶水是够的,不用怕宝宝吃不饱,当宝宝胃小的时候,要按需喂养,多次喂养。
5、吃饱关键之一:每次吃奶,前半部分奶叫前奶,前奶多为水、可溶性维生素、矿物质、免疫球蛋白高,后部分奶叫后奶,脂肪、乳糖含量高,所以每次吃奶时间越长,宝宝越抗饿。
6、 吃饱关键之二:宝宝吃奶必须吸到乳晕部分,不能光吸乳头。90%多的妈妈奶水都是够的,只是怎么坚持而已,如果妈妈不坚持,觉得孩子吃不饱哭了马上加奶粉的话,母乳就会越来越少了。
7、纯母乳喂养一定要六个月
六个月以内,连水都不用加,渴了喝妈妈的奶,饿了也喝妈妈的奶――按需喂养,六个月以后,随着宝宝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量增加,纯母乳营养素不够,尤其是铁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素,所以必须添加辅食,但继续母乳喂养,最好坚持到两岁或两岁以上直到自然断奶。
切记:由于宝宝吃配方奶时用的是橡胶乳头,吸起来方便,而吸母乳时却比较费劲,所以宝宝吸惯了橡胶乳头后,就不愿意吸妈妈的奶了――乳头错觉。
8、早吸吮(出生后1小时之内),早开奶,早接触。
出生后吃的第一口奶必须是妈妈的奶,不光是因为其营养成分很重要,而且还直接影响今后母乳喂养是否成功。妈妈是供方,宝宝是需方,宝宝吃得越早,吃得越多,吃的次数越多,吃的时间越长,妈妈的奶就下得越早,下得越多来适应宝宝的需求。
剖腹产的宝宝刚出生时,其肠道是无菌的(肠道菌群定植延期),比顺产的宝宝更容易发生感染、过敏,所以更需要出生之后尽早吃妈妈的初乳。
9、吃配方奶的情况:
出生时体重低(不到2500克)的宝宝,或者出生过程中出现窒息的宝宝,同样需要先吃妈妈的奶,吃奶过程中监测宝宝的血糖,如果出现低血糖,才需要像用药一样给宝宝添加配方奶。如果宝宝刚出生就已经低血糖,其第一口奶才需要吃配方奶。所以说,宝宝吃配方奶的前提应该是在充分地吸吮妈妈初乳的情况下,监测其血糖出现异常,才需要像用药似的为其添加配方奶。
⑤ 怎样判断新生儿吃饱了
判断新生儿是否吃饱,可以参考以下四点:
1、有满足感
当宝宝吃饱时,他会自行停止进食。如果妈妈的乳房还有奶但是宝宝已经不吸了,这意味着宝宝已经吃饱喝足了。或者看看吃完后宝宝的状态。例如,如果宝宝吃完奶不哭了,对妈妈微笑,或者立即入睡,这意味着宝宝已经吃饱了。
2、较快进入睡眠
一般来说,当宝宝即将吃饱时,他会变得昏昏欲睡 当父母看到宝宝吃了一段时间睡觉一段时间后,我们必须找出机会慢慢拉出乳头或者奶嘴,然后将宝宝放在床上睡觉。
3、有拒绝乳头或奶嘴的行为
如果宝宝没有吃饱的话会只顾着喝奶,对身边的事物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如果宝宝吃饱了,他会对身边事物非常感兴趣,关注点也不只是放在吃奶这件事上。宝宝吃饱后会慢慢不再衔乳,紧接着便会闭着嘴抵触乳头或奶嘴。
4、宝宝体重正常增加
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体重是否按照正常规律增长,来判断宝宝有没有吃饱。一般,0~3个月的宝宝每周体重增加量应该在150克以上;3~6个月的宝宝,平均每周增加105克。
(5)咪会儿按摩椅加盟费扩展阅读
一、母乳喂养正确方法
1、孕前积极进行乳房保养
从怀孕第5个月开始,经常用香皂和清水擦洗乳头、乳晕,并在清洗后的乳头及乳晕上涂一层油脂,以使乳房皮肤逐渐坚韧;
用热毛巾敷盖乳房并轻轻按住,用指腹在乳房周围以画圈方式进行按摩;
戴宽松的胸罩,防止过紧使乳腺发育不良及胸罩上的纤毛阻塞乳腺管;
每次洗澡后在乳头上涂上油脂,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抚摩乳头,及早向医生请教矫正内陷或扁平乳头的有效方法。
2、分娩后尽早给宝宝开奶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新规定,产后30分钟尽可能给宝宝开奶,新生儿与妈咪同室同床,以便以不定时、不定量的哺乳原则按需喂养,使宝宝得到最珍贵的初乳。虽然妈咪可能是身心疲惫,乳房也不感到胀,但一定要及早让宝宝吸吮乳房,以免失去最佳时机。
3、随时给宝宝喂母乳
一开始不必硬性规定喂母乳的次数、间隔和喂奶量,应该是每当宝宝啼哭或觉得该喂了就抱起喂母乳,宝宝能吃多少就吃多少,这样可使妈咪体内的催乳素的分泌增多,从而使泌乳量增加,并且还可预防妈咪发生乳腺炎,避免影响宝宝吃母乳。
如果妈咪身体虚弱或伤口疼痛,可以采用侧卧位喂奶,但日后不宜经常躺着给宝宝喂奶,否则会影响宝宝下颌发育,日后引起畸形。
4、掌握正确的喂奶技巧
在喂奶的过程中,妈咪要放松、舒适,宝宝要安静。妈咪坐在低凳上或床边上,如果位置较高可把一只脚放在一个脚踏上,或身体靠在椅子上,膝上放一个枕头抬高宝宝;
把宝宝放在腿上,头枕着妈咪的胳膊,妈咪用手臂托着他的后背和小屁股,使小脸和小胸脯靠近妈咪,下颌紧贴着乳房;
妈咪用手掌托起乳房,先用乳头刺激宝宝口周皮肤,待宝宝一张嘴,趁势把乳头和乳晕一起送入宝宝的嘴里;
让宝宝充分含住乳头及乳晕的大部分,这一点非常关键,否则光靠叼住奶头吸吮是不可能得到乳汁的,而且宝宝为得到乳汁会拼命去吸吮乳头,妈咪会感到阵阵钻心的疼痛,乳头也容易被宝宝吮破,如果引起乳腺炎就会使母乳喂养难以顺利进行下去;
妈咪一边喂一边用手指按压乳房,以便于宝宝吸吮,又不会使他的小鼻子被堵住。
5、科学合理摄取丰富的营养
要想乳汁分泌旺盛并营养成分优良,妈咪的热能及营养素的需要也相对增加,所以每日应多吃几餐,以4~5餐较为适合;要特别注意多喝一些能催乳的汤类,如炖排骨汤、炖鸡汤、炖猪蹄、豆腐汤、青菜汤等;在两餐之间最好饮水或其他饮料。
如果少奶或无奶,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妨请医生推荐一些催乳特餐或药膳。但并非进食得越多就越好,因为在坐月子时卧床时间多而活动减少,而摄入的却主要是高热量或肥甘的食物。如果摄入太多,不仅不能增加泌乳量,反而因造成胃肠不适而使乳汁减少。
二、新生儿6种异常不用慌
1、体重下降
新生儿在出生一周后体重减轻,是因为宝宝在妈妈体内一直泡在羊水里(100%湿度),再加上宝宝进食还没上轨道,每天排出的大小便、呼吸及皮肤排出肉眼看不见的水分等,使体内水分丢失,造成体重在出生一周内减轻。
减轻的重量最多可达到出生时体重的10%。随着宝宝渐渐适应,到了第10天,体重就会增加。若在10天后出现体重不增、甚至下降,则可能是喂养不当或受疾病影响。
2、吐奶
未到3个月的宝宝,贲门肌肉尚未发育健全,且新生儿胃容量较小,所以,大部分宝宝都会在喂奶后、哭闹多动或轻拍背部时,从嘴角慢慢溢出或多或少的白色奶汁。因此,喂完奶后,家人可用手轻拍宝宝背部几分钟,避免宝宝过度哭闹。
随着月龄的增长,吐奶症状会逐渐缓解。但奶水若是喷射出来的、吐出量很多,或是吐出带有黄绿色的物质,就需进一步检查。
3、头顶肿起
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头部一般呈椭圆形,像肿起一个包。这是由于分娩过程中胎头在产道内受压引起的。有的婴儿出生后头部出现柔软的肿块,这是分娩时受压而引起的头皮水肿或血肿,一般在出生后 6~10 周可消失。但是如果肿块进行性增大或在 10周后仍未消失,要及时就医。
4、长马牙
新生儿的齿龈边缘或上颚中线附近,常会长些乳白色颗粒,表面光滑,数量从1到数十颗不等。这些颗粒在临床称上皮珠,俗称马牙,是牙齿发育最原始的组织,在胚胎发育6周时,由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增质变厚形成。
一般2周左右就可自行吸收,不能用针挑或用布擦,以免损伤黏膜,引起感染。
5、尿色发红
新生儿在最初几天尿色发深,稍有混浊,有时尿布上可看见淡淡的红色,属正常现象,一般5~6 天后会消失,但如果10天后仍有此情况,则为异常,要及时就医。
6、斗鸡眼
一般而言,新生儿早期眼球尚未固定,看起来有点斗鸡眼,且眼部肌肉调节不良,常有短暂性斜视,属正常生理现象,尤其好发于脸型宽阔、鼻梁扁平的宝宝。
父母应常抱宝宝看室内或外面各个地方,促进宝宝的眼珠不断转动,防止斗鸡眼。但是如果宝宝 1 岁以上仍存在斗鸡眼,需要到医院眼科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