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来历
http://www.35wl.com/tools/jieri.htm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本篇介绍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既是民间节日,当然除非特别说明,一律都是采用农历纪年。
春节
路神生日
元宵节
春龙节 (龙抬头)
寒食节
清明节
立夏节
端午节
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火把节
七夕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
地藏节
中秋节
重阳节
祭祖节
冬节
阔时节
腊八节
小年
除夕
回族节日
春节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龙抬头节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七夕情人节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重阳节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在唐代,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腊八节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② 爱美食啊 青岛有哪些美食
青岛十大地方特色小吃
01小红楼牛肉灌汤包 市北区新兴饭店 昆明路17路 30、2路台东下
02三鲜蒸饺 春和楼饭店 中山路46号 2、5、6路中山路下
03大虾烧麦 四方大酒店 温州路60号 32、5、1路长途站下
04天府元霄 天府酒家 中山路208号 2、5、6路中山路下
05长城海鲜水饺 市北区长城饭店 胶州路60号
06谷香村排骨面 谷香村面馆 保定路12号
07青岛大包 青岛饭店 中山路53号 2、5、6路中山路下
08青岛锅贴 李沧区锅贴铺 四流中路82号
09海鲜馄饨 馄饨王快餐公司 泰山路38号 301、2路西镇下
10排骨砂锅米饭 万和春饭店 台东八路66号 32路台东八路
青岛风味小吃
01小笼蒸饺
02蟹壳黄
03炉包
04锅贴
05豆沙包
06杠子头火烧(梦周火烧)
07合饼
08麻花
09开花馒头
10炒面
11春卷
12八宝饭
13馓子
14甜沫
15豆腐脑 劈柴院 2、5、301、8路中山路下
16小豆腐
17蛋炒饭
18牛肉灌汤包 新兴饭店 昆明路17号 2、5路
19排骨面 谷香村保定路12号 2、5路纺织商厦
20冻菜
21炒辣蛤蜊
22烤鱿鱼
23海鲜馄饨 馄饨王快餐 泰山路38号 2、5、8路火车站
24虾汤面
25蛤蜊面
26海鲜水饺
27地瓜枣
28排骨炒锅米饭 万和春饭店 台东八路66号 32路台东八路下
29坛子肉
30马家拉面
31美达尔烤肉 中山路 2、5、301、8路中山路下
参考资料 新途假日旅行网
③ 听说西安的回民街挺好的,哪些小吃值得推荐
回民街是西安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区,是西安特色小吃最集中的街区,也是来西安必去的地方。
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街道两旁大量的美食店铺,特色风味小吃,都是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所在!今天为大家介绍二十四家回民街的特色小吃。
小编只能说,在回民街,吃东西,千万不能贪。
因为,好吃的太多啦!
第一家:红红酸菜炒米
"红红酸菜炒米"坐落于西安鼓楼回民一条街--北院门中段110号,门朝东开。门头黑匾金字,上书"红红酸菜炒米",与同街的其他老字号的那种有名有姓的人题字书写的牌匾风格一致,显得历史悠久古香古色。
招牌菜:酸菜肉丝炒米饭。酸菜化解了油腻,而且酸辣味又刺激了人的食欲,荤素搭配相得益彰,加之佐料和火候拿捏得都非常到位,因而十分可口。此外还有于涮牛肚、烤牛筋、酸梅汤、八宝稀饭等等。
价格不贵:一份炒米饭也就是十多元钱,还有涮牛肚,烤肉,豆腐皮,酸菜肉丝炒米。
第二家:桥梓口贾永信(北院门店)
该餐厅布置的挺有格调,大厅虽然不是很大,只能容纳五十多位食客,但布置的很干净,很整洁。交通很方便,位处繁华地带这边是大众化的消费,但是吃到的绝对不是大众化的级别,这里绝对正宗。
特色服务:提供早餐,可以刷卡,是老字号,提供在线菜单。
第三家:贾家回民街麻花油茶
贾家麻花油茶十分正宗。这两个也是陕西标准的早餐。
油茶的味道很淡,麻花也不焦。
第四家:五味坊千锤花生酥
你一锤、他一锤,几个人不停地抡锤扎着一个铁板上的配方原料堆。旁边排队等候购买的、拍照的、品尝味道的、看热闹的等,场面非常火爆,这就是西安北院门136号的千锤花生酥。现场现做现卖,顾客非常满意,主要还是味道好、价格又廉。
第五家:伊古斋黄桂柿子饼
这家应该是最有名的吧,就在鼓楼那里,一进回民街,往里走一百多米,右手边,摊位挺大的,很容易看见。
他家的口味特别多,核桃、黑芝麻、五仁等等。现炸的最好吃,口感很棒。这种柿饼都很油,无法避免,有柿子那种甜甜的香味。
第六家:德富园
老米家泡馍可能是外地游客光顾的最多的西安泡馍馆了,但老米家招牌的店太多,鱼龙混杂。正宗的米家老店是这家老米家大雨泡馍,顾名思义,老板名叫米大雨,来西安吃老米家泡馍要认准大雨泡馍。大雨泡馍汤香肉烂馍筋味美,肉块也大,吃完回味悠长。
地址: 碑林区 西羊市126号(老米家泡馍旁)。
无论走到哪里,最想念的就是各种好吃的西安小吃。
④ 中国有哪些民风民俗
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大全
1.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 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附上一句,我就是这其中一员)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尔族 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17.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18.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20.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22.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23.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4.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25.纳西族丧礼一般为土葬.传统节日中,比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节和火把节.
26.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
27.瑶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歌活动来进行.对歌一般出现在节日和婚娶等活动中,农闲季节青年男女串寨或走亲戚也要进行对歌活动.
28.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芦节",拉祜族人还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过驱虫护粮的"火把节"、农历八月间谷物成熟时过"尝新节".
29.僳僳族人世代遵奉的一些社会道德风尚,在这里,曾为道家老子所极力推崇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情形,却是早已深深融入僳僳人血脉的一种行为准则.刀杆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样式有木楞房、千脚落地屋等,片石屋顶房是用地区特殊石材资源建盖的特色住屋.怒族的饮食相对简单,但也不乏自酿酒、"侠辣"、石板粑粑、漆油茶等风味独特的民族特色食品.
31. 布朗族喜食竹筒饭以及各种副食、蔬菜、肉类.食垛生,食通过独有方法制成的各种南咪、酸茶.还食用山野里的各种虫类.
32.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33.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34. 普米族有成人礼的习俗,男女长到13岁时要分别举行"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
35.佤族地区较多绘画及雕刻像,虽相对粗糙,但却充溢着早期人类的审美理想.绘画见于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涂绘,图案有动物、人物活动和山水等,画法粗犷简明,风格与在佤族地区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沧源崖画相类似.雕刻物则以人像、牛头居多,放置于门头及寨桩上.
36.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37.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38.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39.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 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
41.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结婚选在"主麻日".
4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
4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 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塔吉克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 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6.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47.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东正教,使用俄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
48.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过去,他们不仅住的是毛毡帐篷,穿的衣服、鞋袜,吃的肉、奶是畜产品,而且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现在,已有一部分人改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49.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
50.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
51.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52.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和"三弦". 拉祜族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创办了炼铁、农机、采矿等,其中澜沧铅矿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业.
53.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
55.畲族: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56.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⑤ 罗田的风俗有哪些
罗田的风俗......
身为一个罗田人民
我还真的不知道呢。。。。不是和大部分地区都一样么
现在也不是古代,没有那么多礼节和风俗了
如果你是要上门的话 注意一下现在主流的风俗就可以了
现在罗田人大部分都很开明的~~~~~~~~~
我想来想去 罗田的风俗 真没有想到特别的
唯独就想起 我爷爷家 吃团年是大年二十八的吃团年饭 而且还是早上吃
后来我长大了调查发现 也只有我爷爷那个村庄是这样
到了我爸爸妈妈这一代 仍然是在大年三十了~~~~~~~~~~~~~~~
额 想起一点了 如果你是上门的话
记得礼物要丰厚要符合你女朋友爸爸妈妈的心意
因为罗田人民很爱面子 这也算是老传统吧
因为地方不大 所以邻里亲戚都挨着很近
所以FACE的问题 在罗田人民心目中很重要
不像城市 各家各户都没有什么来往 就谈不上FACE问题了
其他什么吃饭的风俗 见面的风俗 个人的礼节 不都和传统的中国文化一样
估计你也都具备了吧~~~~~~~~~~~~~~~~~~~~~~~=。-
⑥ 湖北罗田县的人性如何风俗习惯有哪些
他们那的人挺好的
罗田风俗:
罗田人文历史悠久,四时八节传承有序,乡土风情特色鲜明,民间文化五彩纷呈。罗田的四时八节继承传统节日,以农历为序,以农事节令为主,穿插祭祖、酬神等内容,糅合本地生产、生活的特点举行节庆活动,地方气息浓郁。主要节日是春节(包括小年、大年、元宵节),其次是清明、立夏、七月半、中秋,还有春社、花朝、端午、半年、重阳、腊八等。
春节:从头年腊月二十四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都是过年的时间。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缝新衣、杀年猪、磨豆腐、扯挂面、打糍粑,还要除扬尘、洗衣被、锯劈柴、扎龙灯、写春联。春节期间,人们放下农事,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接客算账,走亲访友,看戏观灯,非常清闲自在。春节实际上既是农民辛勤劳动一年的物质和精神补偿,又是来年继续辛劳的休整。
小年:罗田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主要是送灶神和接祖人。送灶神时,点烛烧香,摆放糖果糕点,鸣放鞭炮,叩头作揖。接祖人是一种祭祖的方式。在家里摆上一桌酒菜,以鸡、鱼、肉作为三牲,燃烛焚香,放鞭烧纸。司酒三巡,然后上饭。接罢祖人,全家人才围坐酒席,开始享用年饭。
大年:罗田大多数人家在腊月三十过大年,也有少数姓氏家族定在腊月二十八。过大年这天,分别有清早吃年饭、贴春联(还贴门神、福字)、夜晚吃谈年饭、守岁等项内容。年饭过去在清早吃。罗东罗南用碗钵装菜,弄个十碗八碗。罗西罗北用挂锅席,有十几样菜肴下锅。吃年饭前先敬祭祖先,燃红烛,焚香烟,烧纸钱,放鞭炮,跪拜祷告,敬酒上饭,礼仪庄重。吃年饭时,全家男女老少相互敬酒让菜,气氛融和。为了增强过年的喜庆色彩,家家户户帖对联,有的人家把所有门窗都贴上,有的人家只在大门旁贴一副。除对联外,还在大门上贴门神,在大门头上倒贴福字,在厅堂门上贴财神和连年有余的年画。守岁是在吃谈年饭之后。傍晚,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前堆放柴草燃烧烟火,。在家里火塘中烧旺火,表示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是新春,主要活动通常是探亲访友。正月初一放鞭开门,称为“出方”,早餐是糍粑肉面。早饭后,乡邻四舍相互拜年。从正月初二起,亲朋戚友串联拜年,大路、村道上穿红着绿的拜年客络绎不绝。根据拜年客人亲疏主次,选择合适的日子吃“开张饭”,筵席丰盛,一般都添人进口。新春时,民俗表演活动广泛开展,有龙灯、狮舞,有采莲船、蚌壳精,有玩大头、赶柳絮,有说古书、唱小戏。金龙彩狮先走家串户,“喝旦头”拜年,然后在塆子宽敞处表演节目。
元宵节:正月十五,也称“团圆节”。这一天,罗田时兴看花灯、荡十五。白天,人们有的集中到街市或大塆子,看龙灯、狮舞、采莲船等表演;有的到集市闲逛或购物。晚上,家家户户点起亮灯,昼夜不息。傍晚,到祖先坟墓前“送亮”,摆放供品,点上蜡烛,焚烧纸钱,叩头祭拜。晚餐有的是酒宴,有的是吃元宵。
春社: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民社为二月二日,俗称“土地公公生日”。村民端着供品和香纸火炮,到塆前或畈中的社庙里祭祀,祈求风调雨顺。社日时,罗田盛行吃软萩粑,称为“社日粑”。软萩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柔而绒,撕开可拉丝。用它与糯米粉糅合做粑,呈暗绿色,有一种清香美味。软萩粑有甜馅、咸馅两种,甜馅是黑芝麻糊与红糖拌合的,咸馅是腊肉丁、腌菜与香葱拌合的。
花朝节:二月十五,民间传说是“百花生日”。但罗田是山区,这时还很少有花朵开放,无花可赏。罗田南部地区时兴吃“棉花坨”,寓意是棉花丰收。这是一种用嫩蒿糅糯米粉做成棉花果形状的食物,有甜馅或咸馅,蒸熟即食。
清明节:清明既是农事节日,又是祭祀上坟的节日。清明时节,罗田农村开始犁田打耙,为春耕作准备。这一天,人们备办香烛火炮、纸钱纸花、酒菜供品,到祖先坟墓祭拜。清除祖坟的杂草荆棘,清沟排水,在坟前插花烧纸,跪拜祈祷,尽显孝子贤孙的本色。
立夏节:是重要的农事节日。此时,水稻、棉花亟待苗秧下种,小麦、油菜即将收获,是大忙季节的开始。罗田西部、北部尤其重视立夏,家家户户割肉打酒,杀鸡扯菜,大吃一顿,称为“杠脚肚子”。
端午节:五月初五称小端阳,五月十五称大端阳。罗田没有大江大湖,所以不划龙舟,只有“插艾”和“吃粽子”两种习俗。罗田艾叶丰富,田头地角随处可采。人们把艾叶扎成把,挂在门头窗檐,据说可以避邪,实则是去暑热、杀病菌。罗田人还将艾叶晾干保存,经常用来泡水给小孩洗澡,保健效果极佳。罗田的粽子实际上就是糯米坨,以糯米加上红豆泥、枣泥、肉丁、莲米、花生之类的佐料制成,用荷叶或芭蕉叶包裹,清香可口。
半年:罗田人以六月六为半年,有“尝新”的习俗。煮新米饭,吃时令鲜菜,还采摘早熟瓜果,既赏新又尝新。罗田时兴“送半年”,即未婚夫向未婚妻送半年礼,除鱼肉蔬菜、衣帽鞋袜外,蒲扇必不可少,以此表示婆家关心未来儿媳,要过好暑热炎天。
七月半:本名“中元节”,罗田俗称“七月半”,罗西、罗北最为看重。古代在此日举行盂兰会,招待亡魂。罗田的习俗是“烧包袱”和“泼水饭”。烧包袱就是烧纸钱。把印好的纸钱包成方形小包,包多少由主人家自定,一般有十几个至数十个。包面写上收用纸钱者的称谓,俗称“号包袱”。用柴火架起包袱,放鞭敬酒后点火燃烧。包袱有两种,一方面是孝敬祖先,另一方面是施舍游神,其用意是广求平安,去祸免灾。
中秋节: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以“团圆”为主题,饮菊花茶,喝团圆酒,吃月饼,赏明月。向亲友师长赠送果品、月饼,礼仪深浓。古时有“摸秋”之习,趁月色去田间地头偷摘别人家的瓜果,以此作为游戏,也无人责怪。
重阳节:九月初九,自古就有登高、赏菊的习俗。亲朋戚友邀集一起,或登高望远,或赏菊品茶,乐趣良多。今为老人节,活动更为丰富。
腊八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过去是以五谷杂粮为主,煮一锅秥粥,清香四溢,让人口味打开。现在通常以籼米、糯米、红豆、花生、莲米、红枣、栗米、肉丁等原料熬制,又称“八宝粥”,口味和营养极佳。传说古时,一个富家子弟败家了,时至腊月,饥寒交迫,就用扫仓的一点五谷杂粮熬了一餐粥,活了命,又重新发家。后来,他每年腊八这天就用五谷杂粮熬粥吃,并以此告诫子孙要勤俭致富。从此之后,吃腊八粥就成了一种民间习俗。
罗田以往还有各种庙会、家祭之类的习俗庆典活动,由于时世变迁,趋于消失。
⑦ 开一个早餐店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想要开一家早餐店,首先你要有勤奋的思想同时学好电子拥有比较好的餐饮技术,我觉得这都是开店所需要的。因为做早餐的话是起得比较早的,只有你勤奋了努力了,你才能够吃的这个苦赚的这一份钱。因为每一份的收获都代表着一定的付出,这一点是肯定的。
对于上班族来讲,大家都是比较匆忙的,所以一定要把早餐给设计好,方便大家携带。勤奋加上早餐的合理设计,我觉得在早餐店上面赚一些钱还是比较好的。
⑧ 自己做的八宝粥,为什么没有饭店做的好吃呢
八宝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一种美食了,每次去饭店里喝八宝粥的时候,我都会点一杯我们这里有名的众稻八宝粥。这个有名的众稻八宝粥,是当着顾客的面亲自熬制而成的。里面不添加任何的面粉和添加剂,喝起来真的是令人安全又放心啊。
⑨ 开家粥铺加盟费大概多少啊
就拿头号粥铺举个例子,如果你在一线城市开一家45平方米的店,总共是需要16.32万元;在二线城市开一家45平方米的加盟店,总共是需要14.05万元的费用;要是在三线城市开一家同样大小的加盟店,总共是需要11.83万元的费用!
只交钱学习可能是不行的,以为一个加盟品牌额发展就是以加盟为主的,你只去把人家的精髓学走了,那人家还怎么生存呢,但是如果真的是想做粥铺,加盟一个好的品牌又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