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朝花夕拾里的N先生什么意思
文中写过他是“我的一位前辈”,本来脾气有点夸张,常生些无所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语.写于1920.10。可能通过鲁迅日记可以查出N先生。
❷ 鲁迅 《头发的故事》概括
《头发的故事》记述了小说主人公N先生由头发的故事引发的体验和感想。清初,扬州和嘉定人因不愿意拖起辫子,就有了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和“嘉定屠城”。
到了清末,没有辫子就成了“反叛”了。N先生从国外回来的时候被人骂作“冒失鬼”和“假洋鬼子”,女子剪掉头发就考不进学校。直到辛亥革命以后,人们才有了劈辫子的自由。于是,由头发的故事说到了辛亥革命。N先生辛辣讽刺了辛亥革命后的九年北京“双十节”的情形。
小说以“双十节”为线索,以N先生独白的方式,围绕着男人留辫子、剪辫子,女子剪发等“头发”问题组织故事。通过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表达了作者鲁迅对中国普通民众的深深同情和对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统治者或革命者的愤激。小说通过人物独白叙事抒情,生动有感染力。
《头发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
(2)n先生加盟费多少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1925年10月30日,鲁迅《从胡须说到牙齿》记载:“清初因剪辫子杀了许多人。民国成立后,辫子总算剪定了,即使保不定将来要翻出怎样的花样来,但目下总不妨说是已经告一段落。于是我对于自己的头发,也就淡然若忘,而况女子应否剪发的问题呢,因为我并不预备制造桂花油或贩卖烫剪:事不干己,是无所容心于其间的。
到民国九年,寄住在我的寓里的一位小姐考进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去了,而她是剪了头发的,再没有法可梳盘龙髻或s髻。到这时,我才知道虽然已是民国九年,而有些人之嫉视剪发的女子,竟和清朝末年之嫉视剪发的男子相同;校长M先生虽被天夺其魄,自己的头顶秃到近乎精光了,却偏以为女子的头发可系千钧,示意要她留起。
设法去疏通了几回,没有效,连我也听得麻烦起来,于是乎“感慨系之矣”了,随口呻吟了一篇《头发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头发的故事
❸ 求日文小说<<きまぐれロボット(淘气的机器人)>>的中文译版的地址
我没有找到你说的这篇文章 是不是不交淘气的机器人啊 淘气的日文好象是腕白です(我也不知道对不对)
不过我找到了几篇象的 你看看是不是
反复无常的机器人
作者:星新一
“这是我制作的最优秀的机器人。它什么都能干。对人来说,恐怕没有再比它更理想的了!”博士得意洋洋地解释说。
有个财主N先生听了这话只好说:
“一定请您卖给我!说实在的,我打算在孤岛的别墅里一个人静静地过上一段时间。我就是想在那儿使用。”
“那就卖给您吧,会有用处的!”博士点了点头。
N先生付了一大笔款子,于是机器人就买下了。
伺候,N先生到岛上的别墅那儿去了。来接他的船要过一个月才会来。
“有了机器人,我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度假了。不仅不用看信、看文件,而且连电话也不会打来。先来根烟抽抽,怎么样?”
N先生这么一嘟哝,机器人马上拿出香烟,跟着又给他点上了火。
“果然,是有两下子。不过,我的肚子也饿起来啦!”
“是,明白了!”机器人应声道。
一会儿工夫,它就做好饭菜端了上来。饭菜到口的N先生心满意足地说:
“还真行哪,真不愧为是一个优秀的机器人!”
机器人不但会做菜,而且还会收拾整理房间,甚至连旧钟表也会修理。除了这些,它还能够一个接一个地给主人讲述许多美妙有趣的故事。真是个无可挑剔的仆人。就这样,对N先生来说,眼看就开始过上美滋滋的日子了。
可是,过了两天的光景,情形就有点异样了。突然,机器人不动了。即使大声命令,敲它的脑袋也无济于事。问它什么原因,也不吱个声。
“哎呀,像是出毛病了!”
N先生无可奈何,只好自己动手做饭了。可是过了一阵子,机器人却又像往常一样乖乖地开始干活了。
“有时,我也不能不让它休息、休息啊!”
看来好象事情并非N先生所想的那样。第二天,机器人擦玻璃擦到一半就溜走了。N先生急急忙忙地追赶上去,可怎么也抓不住它。N先生左思右想,最后费尽工夫挖了好多陷阱,总算用这个方法把机器人给捉回来了。再命令它一下看看,它好象忘记了刚才的胡闹一样,又卖力地干起活来。
“真是莫名其妙!”
N先生觉得很奇怪,思索了片刻。可这儿是孤岛,又不能够去向博士问个明白。机器人不知为什么每天总要惹是生非。有一次,它突然发疯似的乱闹起来,竟然挥动着胳臂,拼命追扑过来。这次该N先生逃跑了。他满头大汗,不停地跑着,总算爬到一颗树上躲藏起来,这才安然无事。过些日子,机器人又安分守己了。
“它不是想玩捉迷藏呢?不,一定是身上哪部分出了毛病。我买了个‘神经’不正常的机器人!”
就这样,一个月过去了。N先生坐上来接他的船回到了城里。他第一件事就去找博士大发一通牢骚:
“倒大霉了!那个机器人几乎天天又是出毛病又是发疯!”
然而,博士却心平气和地答道:
“那就好喽!”
“好什么呀!快把付的钱还给我吧!”
“请您听我解释。不用说,我制作的机器人是既无毛病也不会发疯的。可是,倘若同它一起过一个月,因运动不足而过胖或变傻,那可就麻烦了吧!所以,对于人来说,还是这样多活动活动的好啊!”
“是这么回事么?”N先生似乎明白又似乎有点不满地嘟囔着。
(全文完)
有人情味的机器人
星新一
已是中年的资本家R先生前来拜访年轻的学者F博士。短暂的闲谈过后,R先生说:“机器人固然挺好,可是总令人不太满意。”F博士反问他:“究竟哪一点使您不满意呢?作为这方面的学者,我很想了解一下,今后可以参考。”
“简要地说就是没趣儿。机器人对工作确实勤恳,用起来也很方便。但是,不管你命令他干什么,它总是回答:‘是,明白了。’照章办事。准确而机械地干完了事。我知道对这项科研成果理应表示感谢,但是总觉得有些无聊。”
F博士虽然也想反驳,告诉他不要苛求,但还是点头表示理解,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我早就预计到将来将会有许多人提出这样的意见。”
“我真没想到能从机器人学者口中听到这样的话。你这样说,一定是正在研究什么解决的办法吧?”
“是的。说真的,就在前不久,我试制了新的机器人。然后,让他出去学习人生去了。”
“你说是出去学习?让机器人出去学习这类话,真是闻所未闻。这是怎么回事?”
R先生稍微有点惊讶,瞪圆了眼睛。F博士做了说明。
“过去的机器人,在制造的同时就把基本的程序编进去了,以后也只能再吸收一些必要的程序。因此,它就变成了机械的、准确的机器人了。但是,这次不同,在存储装置上还留有剩余,让他在人类中生活。这样,和过去的机器人相比,当然可以增加一些功能。”
“的确,应该让他带点人情味儿。那么,结果怎么样?”
“还说不出所以然。为什么呢?因为昨天他才结束学习,刚刚回来。此后还要在这里试用一段,要观察一下他的效用。”
R先生听了F博士的话,探出了身子。
“请让我把他带到家里使用吧。关于使用的感觉如何,由我来写报告。对于从前那样过于老实的机器人,我已经腻烦得难以忍受了。用新的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危险吧?”
“这一点是靠得住的。在设计上绝对保证不会对人有什么危害。但是,他从人类接受了什么样的特性,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还不太了解。”
“正因为是这样,才更有趣。请务必借给我。不管使用费是多少,都由我来付。”
R先生这样恳求,终于得到了F博士的允诺。于是,他就把从F博士那里借来的那个机器人带回到自己的家中。
“那么……”
R先生坐到椅子上刚要说话,机器人便回答了:“好,有什么事情要吩咐吗?”“怎么,这和过去的机器人似乎没有很大差别。但是,也行啊。我想喝酒。给我调制一点叫做新兰的混合酒。如果不知道调法,就查一下书架上的那本书。”
若是以前的机器人早就着手去干了。但是,这个机器人却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R先生催促他:“喂,为什么不去干哪?是不能干吗?”
“当然能干。但是,喝酒不好。它对身体不好。对内脏、对大脑都没有好处。”
“不必担心,如果胃有毛病就吃药。”
“那才是浪费呢!您应该停止这些作法。如果您意志力不坚决硬下命令非得调酒不可的话,那我就去调制,但是……”
“好吧,我明白了。我不想喝酒了。回头我自己调酒再喝吧。那么,不喝酒就去郊外兜兜风吧。你给我开车吧。”R先生又发出另外的命令。但是,那机器人还是在那里站着。当R先生刚要说出不满意的话时,机器人又回答了:“最近,汽车事故正在增多。有些人虽然知道机器人开车很安全,但是偏要自己抓过方向盘,所以事故就多了。如果碰上这种事可就毫无办法了。还是在家里呆着最安全。如果您想观赏风景,请打开立体彩色电视。如果您想呼吸新鲜空气,请旋转空调装置的按钮。如果您说即便遇到交通事故也不要紧,硬要开车出去的话,我当然乐于听命,因为我这身体碰上什么事故也不会破裂,毫不在乎。”
“你这家伙尽说些令人厌烦的话。这样我也不愿驾车出去了。我困了,你把这个房间的墙壁重新裱糊一次。”
可是,机器人又答话了:“如果要我干这件事,还是再稍等一等为好。不久就要研制出一种新的糊墙纸,和以前的产品相比,即坚固耐用,又不沾污垢,而且声音回响、色彩、还有其他各个方面都很好。现在重新裱糊,很快还得换上那一种。我想那太可惜了。”
“不必担心花钱。”
“是,如果您在充分了解了这种浪费后还要下这样的命令的话……”
“够了,够了。算了吧。你就坐在那里休息吧。”
R先生放弃了支使他的打算。为了慎重起见,他向墙纸公司挂电话做了个调查,结果真是象机器人说的那样,预计在最近出售新产品。
第二天,R先生带着机器人,来到F博士这里。博士问道:“使用当中感觉如何?”
“的确和以往的机器人不一样,是带有人情味的机器人。但是,人情味过重了,每一次下达什么命令的时候,他就忠告什么对身体不好啦、太危险啦、太浪费啦等话,这样对主人自然是忠实的,但是使人感到不好用他,实在没有办法。这哪是什么学习人生,分明是在什么地方养成了规劝人的癖好。”
“可是,我并没有把他送到喜欢规劝人的地方去学习呀!”
“尽管这么说,事实却是那样。请你仔细检查一下吧。”
F博士一边觉得纳闷,一边开始进行精密检查。这是很费时间的,但是R先生还是抱着好奇心等待着。
过一会儿,F博士说道:“不错!的确和以前的机器人不一样,具备了人的性质。”
“是那样吧?可是,他是怎么沾染上规劝人的毛病的?”
“不,那不是规劝人的毛病。”
“那么,是什么呢?”
“那是巧编借口,企图从中偷懒的品质。”
不知道是你说的不是
❹ n先生出自呐喊中哪部作品
《头发的故事》
❺ 大米先生官网加盟条件
❻ 鲁迅《头发的故事》里引用的本多博士的那段话是什么意思
⑴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年十月十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
⑵双十节: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举行了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次年一月一日
建立中华民国,九月二十八日临时参议院议决十月十日为国庆纪念日,又称“双十节”。
⑶斑驳陆离的洋布:指辛亥革命后至一九二七年这一时期旧中国的国旗,也叫五色旗(红黄蓝白黑五
色横列)。
⑷关于我国古代刑法,据《尚书·吕刑》及相关的注解,分为五等:一是墨刑,即“先刻其面,以墨
窒之”;二是劓刑,即“截鼻”;三是〔非刂〕刑,即“断足”;四是宫刑,即“男子割势,妇人幽
闭”(按:指破坏生殖器官);五是大辟,即斩首。“去发”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
自隋、唐以后已废止。
⑸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前者指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破扬州后进行的十天大屠杀;后者指
同年清军占领嘉定(今属上海市)后进行的多次屠杀。清代王秀楚著《扬州十日记》、朱子素著《嘉
定屠城记略》,分别记载了当时清兵在这两地屠杀的情况。辛亥革命前,革命者曾大量翻印这些书籍,
为推翻清王朝作舆论准备。
⑹拖辫子:我国满族旧俗,男子剃发垂辫(剃去头顶前部头发,后部结辫垂于脑后)。一六四四年清
世祖进入北京以后,几次下令强迫人民遵从满族发式,这一措施曾引起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⑺洪杨:洪,指洪秀全(1814—1864),广东花县人;杨,指杨秀清(1820?—1856)
,广西桂平人。二人都是太平天国的领袖。他们领导的起义军都留发而不结辫,被称为“长毛”。
⑻邹容(1885—1905):字蔚丹,四川巴县人,清末革命家。一九○二年留学日本,积极宣
传反清革命思想;一九○三年回国后,著《革命军》一书鼓吹革命。同年七月被清政府勾结上海英租
界当局拘捕,判处监禁二年,一九○五年四月死于狱中。关于邹容等剪留学生监督辫子一事,据章太
炎所著《邹容传》记载:邹容在日本留学时,“陆军学生监督姚甲有奸私事,容偕五人排闼入其邸中,
榜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发。事觉,潜归上海。”
⑼本多博士:即本多静六(1866—1952),日本林学博士,著有《造林学》等书。
⑽监学:清末学校中负责管理学生的职员,一般也兼任教学工作。
⑾阿尔志跋绥夫(1878—1927):俄国小说家。十月革命后逃亡国外,死于波兰华沙。这里
所引的话,见他的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第九章。
【赏析】
[编辑本段]
1.《头发的故事》放在中国小说的长河中看无疑是最特殊的。它的特殊首先表现在形式上。它也是一篇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全文共二千三百余字,其中叙述语句总共只有二百五十余字(这个字数包括了对话前的诸如“他说”、“我说”等引导语),“我”的话才三十五字(包括标点符号),其余二千余字都是一个被称作N先生的话。
二百余字的叙述语言,第一句讲“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我”讲了撕日历及一句随便的感想,接下来的叙事交待了N与我的关系:“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然后是最长的一段叙述,这段叙述交待了N先生的性格及我对他的态度:“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此后的叙述就只是对N谈话中表情、动作及“我”的动作的简略描写,诸如: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
“N显出非常得意模样,忽而又沉下脸来”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
由上引文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这篇小说在两个人物“我”与N先生之间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故事情节,他们之间什么也没有发生,只不过是N先生因双十节而发牢骚,待到他发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告辞而去。小说中也没有通常的所谓人物性格描写,仅有的一段描写其实是“我”对于N先生的评论: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无疑是对于中国古代传奇、话本小说传统的彻底决裂。中国传统的传奇、话本小说,故事情节无疑是它的生命,情节的发展就是故事的展开,故事的完成就是情节的终结,故事与情节是一致的。不仅如此,欧洲近代小说的纯文学传统也是要讲究故事情节的,鲁迅的《头发的故事》显然也不是对于欧洲近代小说传统的借鉴。《头发的故事》的兴趣既不在编织精巧的故事情节,也不在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它的中心指向一个人物的独白式话语,《头发的故事》显然是一篇小说传统之外的小说。
这篇小说的构成依赖什么?
第一层次,显然是亲身经历的叙述样式,他叙述的是他的亲身经历,具有明确的时间、视点,而亲身经历这一点,为叙述提供了一个叙述的真实性的道德的证据。在叙述的第一个层次里,“我”与N先生形成一个对比:这是两种人的对比,一个有历史记忆,尤其是辛亥记忆,一个则无,一个通世故,一个不通世故,一个是有声而喋喋不休的,他正好是少数的,是不通世故者,虽然喋喋不休却无力,一个是沉默少言,他正好是多数,是世故的表现,虽然是沉默的,却是沉默的多数,是强大而有力的——正是他拥有对于N先生的评论的话语权,这两类人对于辛亥革命的感受构成强烈的对比。对比是这篇小说的第一层次上的结构原则。[13]
第二层次是N先生的叙述,N先生的叙述是《头发的故事》关注的中心。从第一层次看,N先生的话只是对话之一部分,是人物话语,但是这个人物话语其实是小说的主要部分,所以必须单独考察这个层次。
N先生的话其实也是叙事。每个小说家都会在其小说中叙述其认为可叙述、值得叙述之事,这个可叙述之“可”,值得叙述之“值得”,也就是叙述性的问题。所谓叙述性在叙述学理论研究中不同的看法,罗伯特•斯柯尔斯从阅读反应角度理解,认为叙述性就是“释义者从任何叙述中介所提供的小说资料中构筑故事的过程。一篇小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形式是叙述文本,它只能给我们提供引导,而要靠我们自己的主动的叙述性去完成形成故事的过程。”我们不妨从从阅读反应的立场仍回到文本立场,文本中介只有提供了这种引导,读者才能阅读解码,或者说,作者在编制符码时就有一个编码规则,这就是文本中隐含的叙述性,文本中隐含的叙述性在很多时候与读者一致,但也有很多情况下,与读者不一致,在文体发生变革的时期,这样的情形尤其普遍。
N先生的叙述和叙述性首先在于其历史性,通过双十节的时间因素、北京的地点因素、历史人物、事件(中国古代的刑罚、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洪杨、长毛、辫子、《革命军》的作者邹容等等),将其叙述锚定在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上;其次,其叙述性在于人物,历史中的个人(“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尤其是关于N先生这个“我”的无发之灾的遭遇的叙述)遭遇,在历史、历史中的个人的叙述中,都隐含了一个时间点,只要有时间的点,就必然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他的叙述也就是从这一时间点向前的运动,这个时间与历史、现实、未来联系在一起,预置了一个读者解读的结构。当然,这个结构是语言结构表现的文化的结构。因此,N先生的叙述,其实质是对于历史的叙述,是他从一个独特的视点出发的对于历史的叙述。
不用仔细研究就可以看到,在N先生的叙述中,作为叙述单位的,不是行动的序列,“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这是关于革命者的叙述,在这个叙述中,重要的不是革命者自身的事迹,而是“我”的观点,同样的,关于“我”的没有辫子而遭遇的事件的叙述重要的也不是故事自身,而是“我”关于事件的看法。也就是说,推动叙述前进的并不是故事情节,也不是人物性格,而是“我”的关于历史的独特的观点。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到,在“我”的叙述中被普遍使用的各单元的关系就与传统的小说大异其趣,既非故事的进展,也非人物的性格的结构,而是对比这一散文、诗歌中常用的结构原则。前面已经指出,第一层对比是“我”与N先生的对比。
第二层对比是N先生话语中的各种对比。
N先生的话语中第一重对比是历史上的辛亥革命与大众记忆中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在一般群众中已经忘却:
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
但是历史上辛亥革命其实是无数烈士用生命、鲜血换来的:
“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
“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
社会记忆中的辛亥革命,它在一般群众中已经成了听令而挂一天的“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一场革命与“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烈士的献身与平塌的坟墓,对比触目而诡异。
辛亥革命的纪念形式与辛亥革命中的牺牲者的被忘却这两段叙述中没有叙事上的连续性,它们在小说中的连续性依靠的是对比原则。
讲完辛亥革命后,接下来一下子跳到头发的事件,先讲历史上的刑罚,再讲到满清入关的“拖辫子”,然后讲到洪杨时的辫子的遭遇。满清入关为了辫子曾经有过激烈的反抗,而待到“顽民杀尽了,遗老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留定了就形成习惯。待到洪杨一来,百姓的辫子与生命相连,真是欲做奴隶而不得。待到洪杨平定,他们又得到留稳辫子的时代,他们又要辫子了,成了辫子的守护神,形成一个无名的包围圈,迫害率先剪去辫子的革新者、革命者。群众对于满清的辫子的接受是由于暴力,对于辫子的守护则出于遗忘与习惯。通过辫子显示的正是群众的守旧与善忘。这一段中国历史上的辫子谭,与上文辛亥革命的被忘却是呼应的关系。
接下来是“我”的“无辫之灾”谭。“我”在革命前因为没有辫子而到处受到包围: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 “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
我的遭遇与前面讲的历史上的辫子的事件正构成历史与个人经验的对比、对应。“我”对付群众的手段与日本人本多静六的手段又是一重对比、对应:
“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拚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日本的本多静六如何对付中国人与南洋人?这位博士是不懂中国和马来语的,人问他,你不懂话,怎么走路呢?他拿起手杖来说,这便是他们的话,他们都懂!我因此气愤了好几天,谁知道我竟不知不觉的自己也做了,而且那些人都懂了。……
然后讲到“我”革命前的对于辫子的态度,“我”自己的剪去辫子与不同意学生剪辫子的矛盾,这也是对比。
最后归结到现实:
“现在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 “现在不是已经有剪掉头发的女人,因此考不进学校去,或者被学校除了名么?
“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
“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
“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豫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归结到对于改革者的诘难与劝告:
“你们的嘴里既然并无毒牙,何以偏要在额上帖起‘蝮蛇’两个大字,引乞丐来打杀?……”
鲁迅的《头发的故事》从结构形式看,是对于传统传奇、话本小说的全面背离,在这个意义上说,是与传统的决裂,但是如果考虑到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世说新语》这样的作品,考虑到《世说新语》中许多“记言”片断,或许可以说是传统的一种继承创新。知识者的“震
2.《头发的故事》通篇流动着愤激的情绪。n先生在纪念双十节时大发感慨:“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民众为什么忘却了对辛亥革命的纪会呢?而那景象又确实让人觉得痛心:到了十月十日这一天,“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时,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推翻帝制的革命付出了多少烈士的鲜血,何以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会如此冷漠呢?n先生是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的一位民主主义者,在这时,他不免要为那些在革命中牺牲的故人们而深感悲凉了。他们中,有的虽尚年纪轻轻,便“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有的“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有的“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这场革命使n先生感到唯一“得意的事”,便是早就在留学期间剪了辫子的他,“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然而最让n先生悲哀的也是,民众除了革去头上的辫子外,没有别的收获,社会状态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变化。n先生的感慨让我们想起《阿q正传》中所描述的革命后的情形:“……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没有给民众实际利益,难怪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十分冷漠了。如n先生所述,再进一步追溯,其实民众并不了解什么是革命。这样,他们与革命十分隔膜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革命党人并未在国人中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结果,民众只是头上去掉了一根辫子,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他们的头脑,同时也顽固地统治着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日后的改革也就举步维艰了。无怪乎n先生对现实十分失望、感慨万端。《头发的故事》还用了不少篇幅,描写n先生回忆起当年因为没有辫子遭受人们嘲骂的磨难,这就更强化了对民众的愚昧、麻木进行启蒙的思想意蕴。《头发的故事》内容的深刻性在于,它通过n先生的回顾与思考,提出了一个大问题:面对今天的现实该怎么办呢,不能再致力于象剪辫子似的那种“革命”了吧!作品结合历史教训,沉痛地把尚未完成的思想启蒙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向社会提了出来。
❼ 朝花夕拾主要人物形象是什么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的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1、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勤劳)
2、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3、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正直、倔强)
4、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在父亲去世之际,听从衍太太的指示,一直在床边大喊大叫)。
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地努力,却一味地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严厉、慈爱)
5、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自私、阴险)
6、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其他人物
《父亲的病》中两个庸医"他“和陈莲河(何廉臣):自高身价,毫无真才实学,医蛊不分,草菅人命。
母亲:朴实,慈爱,爱护孩子,端庄,知书达理。
无常:爽直,公正,善良,颇具人情味。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远房叔祖:爱花的读书人,藏书,字画,花草众多;喜欢舞文弄墨,寂寞,悠闲而疏懒,喜爱并尊重小孩子;胖而和蔼。
《藤野先生》中的“正人君子”之流:虚伪,追名逐利,迂腐。
(7)n先生加盟费多少扩展阅读:
简介
《朝花夕拾》,鲁迅的短篇回忆录集,收录了鲁迅在1928年间所写的回忆录十篇。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创作背景
《朝花夕拾》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月结束。后又在1927年7月11日写了《后记》。《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
其中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的《二十四孝图》。
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娱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创作历程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两篇写于南京,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
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❽ 宠物小精灵bw中N之章里的n先生的真名是什么
N的全名为N·哈尔莫尼亚,
他的真实身份是等离子团的帝王,在BW2中与主角一起与新等离子团作战。
十分反感人类对精灵的奴役。认为精灵是人类的朋友,并且想解放所有的精灵。
在口袋妖怪 BW 中的位置与主角相当(证据是他头上戴的帽子,口袋的所有作品中,只有主角才有资格带鸭舌帽)
据黑白2中傀奇士所述,N是傀奇士的养子,具有和PM对话的能力。
❾ 宠物小精灵bw里面的n先生是谁呢
是离子团老大的儿子,从小被离子团老大抚养,是个内心十分喜欢小精灵,保护小精灵,但为了离子团加给他的责任不得不做一些违背自己心的事情的人。可以听懂小精灵的语言。是善良的人。
❿ 谁是Michael COTTAN
Michael COTTAN,执行副总裁,英国国籍.COTTAN先生于一九九三年加盟本集团.彼现时之工作涵盖东南亚及大洋洲等地区.彼于酒店业拥有超过三十年经验.在本集团任职期间,COTTAN先生曾管理上海、香港、吉隆坡、悉尼、曼谷和新加坡等主要城市之香格里拉酒店.温哥华、东京、悉尼、凯恩斯和斐济香格里拉酒店之成功亦有赖COTTAN先生提供的策略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