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五星级饭店主厨改卖椒麻鸡
张简势坤曾担任过多家五星级饭店行政主厨,却因为看好鸡肉衍生的庞大商机,而开始改卖椒麻鸡,目前在台中市已有2家加盟连锁店,未来计划三年内在全台开设100家加盟连锁店。 在中台湾餐饮业界赫赫有名的张简势坤,打从国中时期就在餐厅半工半读,从基层开始,一路做到星级饭店主厨与行政主厨,任职过的饭店包括台中金典酒店、清新温泉饭店、天祥晶华酒店等,投入餐饮业长达三十四年。 多年来在国内外赢得多项料理大奖、最近甫荣获二○一二年世界厨王江阴华西争霸赛金牌奖的张简势坤,由于实务经验丰富,加上能言善道,目前也在台中多所大学食品营养科或健康餐饮科担任讲师。 投入餐饮业多年,始终为他人作嫁的张简势坤,从没想过有一天会自行创业 。他说,景气低迷,看到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激发了他想运用本身丰富的餐饮经验及在饭店业的丰沛人脉,协助有兴趣的民众创业的念头。 张简势坤嗅到鸡肉料理商机庞大,不仅国际连锁速食集团积极抢食,就连盐酥鸡、炸鸡排等路边摊也到处可见,但椒麻鸡专卖店却不多,成为区隔市场的竞争利器。 因此,他决定创立坤鼎国际餐饮谘询顾问公司,自创KC坤大师创意椒麻鸡连锁专卖店,开放加盟连锁体系。 张简势坤的创业优势,就是拥有料理研发能力。他说,椒麻鸡属于泰缅菜,一般只能在餐厅才能吃到,经过他的创意研发,椒麻鸡出现多种口味,从六岁到六十六岁都爱吃,未来还将把海鲜、猪肉等料理融入新菜单。 此外,曾于欧洲长住八年的张简势坤,拿手好菜不少,现也都成了创业的招牌菜色,包括德式手工香肠、金砖炸牛排、泰式凉拌青木瓜及异国创意舒活饮品等,菜色融合了欧洲、亚洲、东南亚等异国风味。 张简势坤因为出自五星级饭店,所以坚持严选食材,鸡肉供应商是卜蜂肉品;法式面包则由台中长荣桂冠酒店前餐饮总监开设的面包店提供。 因为不想砸了多年的招牌,张简势坤强调,想创业加盟者,必须上课86小时,取得证照后才能拥有创业资格,而椒麻鸡专卖店创业专案分成外带式餐车型或店面型,其中,外带式餐车型因为投资额较小,适合想小额创业者加入。
❷ 领导层要如何改变家长式的管理理念,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有效提高员工忠诚度的九大方法
曾有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诚信经济”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调节下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当我们的企业家和企业高管把眼光从市场收回企业内审视唯一有能动性的资源——人力资源时,形势却不容乐观,“人才”的诸多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德国某在华赫赫有名企业的采购部一夜之间集体离职;浙江某厨具制造集团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外销员有意将发往欧盟的10多个集装箱发往美国;至于通过很多程序才进入公司仅工作几天的新员工带着公司重要资料不辞而别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事实上,人们在广泛关注诚信经济之后,如何提升员工忠诚度又是一个不得不直面的难题。此前,有人在网上发表过一篇《美国企业:员工忠诚度在毁灭》的文章,对美国企业员工忠诚度的下降表示出极大的担忧。我想,中国企业忠诚度又如何呢?下面是某公司员工忠诚度调查的结果。
员工忠诚度对企业的发展相当于大厦和基石的关系,再好的企业如果员工忠诚度出了问题,其对公司发展“一票否决”的反作用就可能发生。
本文将从九个方面来谈谈提高员工忠诚度的方法。
一、把好招聘关,从源头开始为提高员工忠诚度打好基础。
总部设在宁波世贸大厦的一家大型外企老总曾在他办公室里对笔者感叹道:“跳槽与人的个性有关,习惯性跳槽的员工我们不敢要。”其言语中无不透露出对缺乏稳定性和忠诚度员工的反感和恐惧。可以肯定地说,习惯性跳槽是员工缺乏稳定性和忠诚度的一种表现。
招聘是企业获得人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人力资源部们在用职位说明书找对人的同时还能防止不合适的员工进入企业才是真正的功夫。从新员工进入公司后的不同忠诚度表现来看,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经常会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纯粹以技能为导向而忽视了员工品德和个性的测试。按照“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德才兼备是极品”来衡量,不小心可能让“毒品”钻了空子。因此,我们在决定是否录用一个员工时,除了专业技能测试外,还应进行品德和个性的测试,不要因为时间紧,迫于用人部门的压力而忽略。“磨刀不误砍柴工”,选对了人会给企业节省很多管理成本,反之则会导致用人部门抱怨多、招聘主管压力大,可能因一个职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常年都在招聘而影响公司声誉。
品德、个性测试方法通常有:
(一)、结构化面试:将有针对性检测员工忠诚度、个性方面的问题归纳为若干条,可以制成问卷让应聘者填写,也可以由主考官提问让应聘者回答。该测评工具因每个公司性质、行业、规模而异,但至少应包括以下带共性的问题:离职原因,对原来公司的评价,对工作环境、工作机会及报酬福利的体会,什么是最好的工作、什么是最好的同事(请他说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等等。
(二)、关键事例评价:针对员工忠诚度问题出现过的一些例子(可以是自己企业的也可以是其他企业发生过的),让员工发表个人看法,言为心声,可以从其只言片语中发现其心理轨迹。
(三)、心理测量:是由心理学从业者根据人的个体差异原理研制出的专业测量工具,可对人的职业能力、职业倾向、人格品质和个性特征等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并有较好的诊断性和预见性。心理测量在国外被广泛用于公务员选拔、企业人员招聘、人员测评、高管录用等工作之中。心理测量的不足是较为费时且花费较高,不太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普工招聘,但是用于选拔高管和关键岗位人才时可以避免给企业带来震荡性的风险,性价比较为合算。目前国内一些人才测评专业网站也开始出现,给企业人才测评带来了较多的选择。
(四)、背景调查:这是对员工忠诚度发现或了解必不可少而且相当有效的一个工具。美国“9.11”事件后,西方国家在加大SA8000(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实施力度的同时,也对供应商提出了对员工实行背景调查的要求。我们在招聘员工时,运用背景调查能有效的发现员工的品德情况,当然要注意控制好影响背景调查可靠性的相关因素,以达到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在员工入职前,人力资源部还应与应聘者保持坦诚沟通,因为很多时候应聘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是单向透明的,即企业对员工了解太多,而员工对企业的了解只是一种肤浅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决定录用员工前要把企业的相关情况如实相告,并给应聘者一个再思考再选择的过程,如果让其盲目进入公司后才发现很多与他想象的不一样时,会对其绩效状况和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
当然,在企业有空缺职位时,我们不要老认为外来和尚会念经,应把更多的机会提供给企业内有一定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强且有极佳可塑性的明星员工,这比外聘人员的风险小得多。
二、搞好入职培训,上好员工“忠诚度”第一课。
入职培训对新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有着较大的影响。
新员工入职后往往能发现不为企业所重视的很多问题,当他们发现一些负面现象或收到一些不良信息时,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会导致员工对公司的片面认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新员工培训部门就承担起了关键的“加工磨合”作用:将公司文化(价值导向)、行业特点、运营模式、管理特色等内容充分介绍给新员工,以引导员工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早日融入到公司里来。通过磨合,让员工知道每个企业都不一样,各有长短,尽快适应才是最重要的,缩短其期望值与企业现实的差距,顺利度过试用期,为早日变成真正业务能手高手打好基础。
同时,忠诚度不仅是公司对员工的要求,更要在入职培训时让员工认识到个人对企业的高忠诚度将对员工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及培植高质量的人脉资源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把员工忠诚度的被动培养变成员工自觉注重忠诚度的提高才是上上策。
三、加强员工日常绩效辅导,提供必须的社会支持系统。
工作绩效对员工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工作绩效太容易完成,会被看成没有挑战性,实质上就是没有激励性。对这类员工应有意让能者多劳,体现其价值,有挑战性的目标和任务更适合他们;工作绩效很难达成,员工压力太大,对其稳定性也没有好处。试想如果一个员工老是完不成任务,绩效考评老是垫底,他还有激情或斗志吗?这就需要其部门主管进行日常绩效辅导。
绩效辅导是企业、部门和员工多赢的做法,作为直线主管通过绩效辅导能及时发现员工行为离目标的差距,有利于整个团队绩效的提高,避免公司因员工“交学费”导致的损失,同时还能使员工有一种团队归属感,为其心理上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反之会让员工有自生自灭的感觉。不要等到员工给公司带来较大损失或纷纷递交辞职报告时才去想办法。
四、克服家族制治理模式,不要把员工当外人。
即使很多企业老总不愿承认自己的企业是家族制,但其企业的每一个制度每一种行为来看都有着明显的家族制痕迹。很多员工对家族制企业的管理心存抱怨,具相关调查表明,从第一天进入公司起,90%以上的员工就在开始物色下一份工作。
家族制企业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是“家天下”的理念在作怪。其理由是:企业是我们家的,不允许别人管我们的家务事,把员工看成外人;对外来员工没有真正信任感,四处提防,对日常工作授责不授权,只有处罚没有奖励,把员工看成做事的工具;老板个人有太大的行为偏好,认为江山是我打的,什么该做怎么做不用你来教,导致员工“报国无门”,才华无处施展……
家族管理模式的企业不单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合理用人、科学决策、提升业绩方面存在致命的缺陷,尤其在摧毁员工忠诚度方面威力特大。所以企业应注重自身治理模式的改革。
五、做到制度规范化,加强游戏规则的透明度。
企业规范和制度一定要透明化,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制度的制定应让员工或员工代表参与,如有条件最好能让工会参与。员工参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员工自我引导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既能加强认同感,又能为制度得到真正的执行打好基础。从《劳动法》角度来衡量也才具有合法性。
企业制度切忌闭门造车,更忌双重标准。据笔者了解,在薪酬福利、奖惩制度等方面有的企业甚至愚蠢到了让人可笑的程度:本地工工价高于外来工;养老保险只交本地人;同样是家有丧事,有的员工有数百元补贴,有的员工非要自己去争吵才有结果;一样的行为有的人是违规的,会受到处罚,而有些人怎么做也是合法的,等等。这就是明显的双重标准,对企业的破坏作用不亚于经营中的各种风险。
六、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政策。
薪酬福利一直是企业用于激励员工和吸引外部员工加盟的有效杠杆。
一种通常的行为是:某某员工的工资与同行业同职位比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可还是为工资与人力资源部争吵不休,常常以离职为要挟。后来通过调查得知,他认为在公司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也就是通常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企业薪酬缺少内部公平性。
还有一种人,工资每年一个大级往上调,可结果还是离开了公司。这种情况既不缺少内部公平性,也不缺少外部的竞争性,很让人费解。其实这种现象从心理学角度看很正常。在营销学里通常讲到任何人都有一个心理舒适区,低于舒适区或高于舒适区30%,都会给人带来不安,他必须采取适当的行为来调节。特别是薪酬问题更是如此:低于个人最低期望值30%,除了非常特殊情况外,99%的员工会选择离职,以找到新的工作来达到心理平衡;高于最高期望值的30%,员工通常又会面临以下几种压力。
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高薪就要有高的绩效,高薪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但是我已尽力了,怎么办?其承受着来自公司上级、同事、下级和自己诸多的压力。
2、欲望膨胀的压力。由于市场薪资信息相对于大部分员工来说是不对称的,由此导致了一些员工的想法:认为自己的薪资行情看涨,从“经济人”概念推断出公司给我的薪水还没有给够,市场行情可能会更高,既然还有上升空间,那就跳槽吧。
3、另外一种想法是,我没有付出就能得到超高的回报,我再努力点,公司应该给我更多的报酬。事实上,他再怎么努力,工资也没有上涨的空间了,于是对自己在公司的发展失去了信心。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作为公司的薪酬政策制定者在薪酬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划分适当职级范围、设置合理的薪酬幅宽及掌握好不同职位薪酬的适当重叠度外,还要巧妙运用“30%舒适区”来激励和留住骨干员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七、以事业留人,适时导入股权激励。
业界通常有这样一种说法:金钱留住三流的人才,感情留住二流的人才,事业才能留住一流的人才。其实以上三种说法分别反映的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的不同激励策略。即企业初创期,采取以结果为导向的薪酬策略符合公司发展战略需要;企业深度发展期应采取人性化为主的管理策略,同时辅之以行为为导向的薪酬策略;企业稳定期或产业突破期,则应采取长期激励的留人策略。
随着企业的发展及劳动者在收益分配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薪酬研究领域出现了利益分享工资理论、人力资本工资理论、搏弈工资论和知识资本工资论等付薪理念。从实践来看,利益分享工资理论更符合我国企业在成熟期的需要,特别在避免薪酬无序竞争带来企业骨干流失问题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期激励源于利益分享工资理论,而股权激励是长期激励的一种方式。股权激励可分为现股激励、期股激励、期权激励三种类型。传统薪酬是指员工短期付出或努力的应得报酬,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效益与员工没有很直接的联系,由此衍生出了员工工资只与个人职位价值、能力和短期绩效有关,与公司销售、利润无关的付薪理念。股权激励是把眼光放在长期决策和长期效益上,是把骨干层员工利益与股东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激励方式,其作用不但要让员工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更要让公司的事业成为员工真正的事业。
八、打造诚信的企业文化。
我们很多企业一谈到诚信,只讲员工对公司的忠诚,企业根本不反省自己对员工对其他合作伙伴是否诚信,是否有忠诚度。其实诚信是一种平等的互利双赢模式。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是员工应尽的义务,而企业言而有信、坦诚对待员工也是责无旁贷。这就需要打造一种诚信的企业文化,把忠诚度或诚信当成企业、员工个人的立身之本,从日常一言一行做起,充分体现诚信的文化内涵。试想,员工面试时约定工资为1500元,在发放时只发1100元;按公司明文规定的业务提成办法可以提佣金15万元,在兑现时只发了8万元,这样会换来员工对你的忠诚吗?还有一种企业,放任甚至鼓励员工对客户能蒙就蒙,能骗就骗,用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员工对公司有忠诚度吗?所以,诚信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导向,不但要对员工进行引导,企业更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九、坚持离职挽留和离职面谈。
员工最伤心的是在企业干了若干年后提出离职时居然没有人表示挽留。
其实员工有时提出辞呈并非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有的可能是想证明公司对其认可度的一种试探,只要稍加挽留就能留住。无论是员工真要离职还是出于别的原因,在员工离职程序里都不能忽略“员工挽留谈话”和“离职谈话”的作用。员工挽留谈话属于员工关心的范畴,对体现企业诚意、解决员工抱怨有较大的帮助。而通过离职谈话,公司才能真正听到员工的心声,让管理者看到公司的真实面目。负责离职面谈的人员一定要做好谈话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总结整理,甚至可以通过排序、线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工具分析出公司影响员工稳定性和忠诚度的主要因素、预测公司未来阶段人员流动趋势,以利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以降低人才流失率和提高员工忠诚度。
另外,有前景的产业、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幸福的家庭生活以及有兴趣的工作对员工忠诚度提高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❸ 企业管理制度 宁波的企业只给外来工买综合险合法吗
有效提高员工忠诚度的九大方法
曾有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诚信经济”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调节下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当我们的企业家和企业高管把眼光从市场收回企业内审视唯一有能动性的资源——人力资源时,形势却不容乐观,“人才”的诸多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德国某在华赫赫有名企业的采购部一夜之间集体离职;浙江某厨具制造集团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外销员有意将发往欧盟的10多个集装箱发往美国;至于通过很多程序才进入公司仅工作几天的新员工带着公司重要资料不辞而别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事实上,人们在广泛关注诚信经济之后,如何提升员工忠诚度又是一个不得不直面的难题。此前,有人在网上发表过一篇《美国企业:员工忠诚度在毁灭》的文章,对美国企业员工忠诚度的下降表示出极大的担忧。我想,中国企业忠诚度又如何呢?下面是某公司员工忠诚度调查的结果。
员工忠诚度对企业的发展相当于大厦和基石的关系,再好的企业如果员工忠诚度出了问题,其对公司发展“一票否决”的反作用就可能发生。
本文将从九个方面来谈谈提高员工忠诚度的方法。
一、把好招聘关,从源头开始为提高员工忠诚度打好基础。
总部设在宁波世贸大厦的一家大型外企老总曾在他办公室里对笔者感叹道:“跳槽与人的个性有关,习惯性跳槽的员工我们不敢要。”其言语中无不透露出对缺乏稳定性和忠诚度员工的反感和恐惧。可以肯定地说,习惯性跳槽是员工缺乏稳定性和忠诚度的一种表现。
招聘是企业获得人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人力资源部们在用职位说明书找对人的同时还能防止不合适的员工进入企业才是真正的功夫。从新员工进入公司后的不同忠诚度表现来看,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经常会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纯粹以技能为导向而忽视了员工品德和个性的测试。按照“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德才兼备是极品”来衡量,不小心可能让“毒品”钻了空子。因此,我们在决定是否录用一个员工时,除了专业技能测试外,还应进行品德和个性的测试,不要因为时间紧,迫于用人部门的压力而忽略。“磨刀不误砍柴工”,选对了人会给企业节省很多管理成本,反之则会导致用人部门抱怨多、招聘主管压力大,可能因一个职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常年都在招聘而影响公司声誉。
品德、个性测试方法通常有:
(一)、结构化面试:将有针对性检测员工忠诚度、个性方面的问题归纳为若干条,可以制成问卷让应聘者填写,也可以由主考官提问让应聘者回答。该测评工具因每个公司性质、行业、规模而异,但至少应包括以下带共性的问题:离职原因,对原来公司的评价,对工作环境、工作机会及报酬福利的体会,什么是最好的工作、什么是最好的同事(请他说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等等。
(二)、关键事例评价:针对员工忠诚度问题出现过的一些例子(可以是自己企业的也可以是其他企业发生过的),让员工发表个人看法,言为心声,可以从其只言片语中发现其心理轨迹。
(三)、心理测量:是由心理学从业者根据人的个体差异原理研制出的专业测量工具,可对人的职业能力、职业倾向、人格品质和个性特征等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并有较好的诊断性和预见性。心理测量在国外被广泛用于公务员选拔、企业人员招聘、人员测评、高管录用等工作之中。心理测量的不足是较为费时且花费较高,不太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普工招聘,但是用于选拔高管和关键岗位人才时可以避免给企业带来震荡性的风险,性价比较为合算。目前国内一些人才测评专业网站也开始出现,给企业人才测评带来了较多的选择。
(四)、背景调查:这是对员工忠诚度发现或了解必不可少而且相当有效的一个工具。美国“9.11”事件后,西方国家在加大SA8000(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实施力度的同时,也对供应商提出了对员工实行背景调查的要求。我们在招聘员工时,运用背景调查能有效的发现员工的品德情况,当然要注意控制好影响背景调查可靠性的相关因素,以达到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在员工入职前,人力资源部还应与应聘者保持坦诚沟通,因为很多时候应聘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是单向透明的,即企业对员工了解太多,而员工对企业的了解只是一种肤浅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决定录用员工前要把企业的相关情况如实相告,并给应聘者一个再思考再选择的过程,如果让其盲目进入公司后才发现很多与他想象的不一样时,会对其绩效状况和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
当然,在企业有空缺职位时,我们不要老认为外来和尚会念经,应把更多的机会提供给企业内有一定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强且有极佳可塑性的明星员工,这比外聘人员的风险小得多。
二、搞好入职培训,上好员工“忠诚度”第一课。
入职培训对新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有着较大的影响。
新员工入职后往往能发现不为企业所重视的很多问题,当他们发现一些负面现象或收到一些不良信息时,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会导致员工对公司的片面认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新员工培训部门就承担起了关键的“加工磨合”作用:将公司文化(价值导向)、行业特点、运营模式、管理特色等内容充分介绍给新员工,以引导员工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早日融入到公司里来。通过磨合,让员工知道每个企业都不一样,各有长短,尽快适应才是最重要的,缩短其期望值与企业现实的差距,顺利度过试用期,为早日变成真正业务能手高手打好基础。
同时,忠诚度不仅是公司对员工的要求,更要在入职培训时让员工认识到个人对企业的高忠诚度将对员工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及培植高质量的人脉资源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把员工忠诚度的被动培养变成员工自觉注重忠诚度的提高才是上上策。
三、加强员工日常绩效辅导,提供必须的社会支持系统。
工作绩效对员工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工作绩效太容易完成,会被看成没有挑战性,实质上就是没有激励性。对这类员工应有意让能者多劳,体现其价值,有挑战性的目标和任务更适合他们;工作绩效很难达成,员工压力太大,对其稳定性也没有好处。试想如果一个员工老是完不成任务,绩效考评老是垫底,他还有激情或斗志吗?这就需要其部门主管进行日常绩效辅导。
绩效辅导是企业、部门和员工多赢的做法,作为直线主管通过绩效辅导能及时发现员工行为离目标的差距,有利于整个团队绩效的提高,避免公司因员工“交学费”导致的损失,同时还能使员工有一种团队归属感,为其心理上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反之会让员工有自生自灭的感觉。不要等到员工给公司带来较大损失或纷纷递交辞职报告时才去想办法。
四、克服家族制治理模式,不要把员工当外人。
即使很多企业老总不愿承认自己的企业是家族制,但其企业的每一个制度每一种行为来看都有着明显的家族制痕迹。很多员工对家族制企业的管理心存抱怨,具相关调查表明,从第一天进入公司起,90%以上的员工就在开始物色下一份工作。
家族制企业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是“家天下”的理念在作怪。其理由是:企业是我们家的,不允许别人管我们的家务事,把员工看成外人;对外来员工没有真正信任感,四处提防,对日常工作授责不授权,只有处罚没有奖励,把员工看成做事的工具;老板个人有太大的行为偏好,认为江山是我打的,什么该做怎么做不用你来教,导致员工“报国无门”,才华无处施展……
家族管理模式的企业不单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合理用人、科学决策、提升业绩方面存在致命的缺陷,尤其在摧毁员工忠诚度方面威力特大。所以企业应注重自身治理模式的改革。
五、做到制度规范化,加强游戏规则的透明度。
企业规范和制度一定要透明化,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制度的制定应让员工或员工代表参与,如有条件最好能让工会参与。员工参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员工自我引导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既能加强认同感,又能为制度得到真正的执行打好基础。从《劳动法》角度来衡量也才具有合法性。
企业制度切忌闭门造车,更忌双重标准。据笔者了解,在薪酬福利、奖惩制度等方面有的企业甚至愚蠢到了让人可笑的程度:本地工工价高于外来工;养老保险只交本地人;同样是家有丧事,有的员工有数百元补贴,有的员工非要自己去争吵才有结果;一样的行为有的人是违规的,会受到处罚,而有些人怎么做也是合法的,等等。这就是明显的双重标准,对企业的破坏作用不亚于经营中的各种风险。
六、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政策。
薪酬福利一直是企业用于激励员工和吸引外部员工加盟的有效杠杆。
一种通常的行为是:某某员工的工资与同行业同职位比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可还是为工资与人力资源部争吵不休,常常以离职为要挟。后来通过调查得知,他认为在公司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也就是通常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企业薪酬缺少内部公平性。
还有一种人,工资每年一个大级往上调,可结果还是离开了公司。这种情况既不缺少内部公平性,也不缺少外部的竞争性,很让人费解。其实这种现象从心理学角度看很正常。在营销学里通常讲到任何人都有一个心理舒适区,低于舒适区或高于舒适区30%,都会给人带来不安,他必须采取适当的行为来调节。特别是薪酬问题更是如此:低于个人最低期望值30%,除了非常特殊情况外,99%的员工会选择离职,以找到新的工作来达到心理平衡;高于最高期望值的30%,员工通常又会面临以下几种压力。
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高薪就要有高的绩效,高薪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但是我已尽力了,怎么办?其承受着来自公司上级、同事、下级和自己诸多的压力。
2、欲望膨胀的压力。由于市场薪资信息相对于大部分员工来说是不对称的,由此导致了一些员工的想法:认为自己的薪资行情看涨,从“经济人”概念推断出公司给我的薪水还没有给够,市场行情可能会更高,既然还有上升空间,那就跳槽吧。
3、另外一种想法是,我没有付出就能得到超高的回报,我再努力点,公司应该给我更多的报酬。事实上,他再怎么努力,工资也没有上涨的空间了,于是对自己在公司的发展失去了信心。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作为公司的薪酬政策制定者在薪酬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划分适当职级范围、设置合理的薪酬幅宽及掌握好不同职位薪酬的适当重叠度外,还要巧妙运用“30%舒适区”来激励和留住骨干员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七、以事业留人,适时导入股权激励。
业界通常有这样一种说法:金钱留住三流的人才,感情留住二流的人才,事业才能留住一流的人才。其实以上三种说法分别反映的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的不同激励策略。即企业初创期,采取以结果为导向的薪酬策略符合公司发展战略需要;企业深度发展期应采取人性化为主的管理策略,同时辅之以行为为导向的薪酬策略;企业稳定期或产业突破期,则应采取长期激励的留人策略。
随着企业的发展及劳动者在收益分配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薪酬研究领域出现了利益分享工资理论、人力资本工资理论、搏弈工资论和知识资本工资论等付薪理念。从实践来看,利益分享工资理论更符合我国企业在成熟期的需要,特别在避免薪酬无序竞争带来企业骨干流失问题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期激励源于利益分享工资理论,而股权激励是长期激励的一种方式。股权激励可分为现股激励、期股激励、期权激励三种类型。传统薪酬是指员工短期付出或努力的应得报酬,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效益与员工没有很直接的联系,由此衍生出了员工工资只与个人职位价值、能力和短期绩效有关,与公司销售、利润无关的付薪理念。股权激励是把眼光放在长期决策和长期效益上,是把骨干层员工利益与股东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激励方式,其作用不但要让员工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更要让公司的事业成为员工真正的事业。
八、打造诚信的企业文化。
我们很多企业一谈到诚信,只讲员工对公司的忠诚,企业根本不反省自己对员工对其他合作伙伴是否诚信,是否有忠诚度。其实诚信是一种平等的互利双赢模式。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是员工应尽的义务,而企业言而有信、坦诚对待员工也是责无旁贷。这就需要打造一种诚信的企业文化,把忠诚度或诚信当成企业、员工个人的立身之本,从日常一言一行做起,充分体现诚信的文化内涵。试想,员工面试时约定工资为1500元,在发放时只发1100元;按公司明文规定的业务提成办法可以提佣金15万元,在兑现时只发了8万元,这样会换来员工对你的忠诚吗?还有一种企业,放任甚至鼓励员工对客户能蒙就蒙,能骗就骗,用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员工对公司有忠诚度吗?所以,诚信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导向,不但要对员工进行引导,企业更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九、坚持离职挽留和离职面谈。
员工最伤心的是在企业干了若干年后提出离职时居然没有人表示挽留。
其实员工有时提出辞呈并非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有的可能是想证明公司对其认可度的一种试探,只要稍加挽留就能留住。无论是员工真要离职还是出于别的原因,在员工离职程序里都不能忽略“员工挽留谈话”和“离职谈话”的作用。员工挽留谈话属于员工关心的范畴,对体现企业诚意、解决员工抱怨有较大的帮助。而通过离职谈话,公司才能真正听到员工的心声,让管理者看到公司的真实面目。负责离职面谈的人员一定要做好谈话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总结整理,甚至可以通过排序、线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工具分析出公司影响员工稳定性和忠诚度的主要因素、预测公司未来阶段人员流动趋势,以利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以降低人才流失率和提高员工忠诚度。
另外,有前景的产业、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幸福的家庭生活以及有兴趣的工作对员工忠诚度提高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❹ 阿布卡赫赫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
阿布卡赫赫商标总申请量2件
其中已成功注册0件,有0件正在申请中,无效注册0件,0件在售中。
经八戒知识产权统计,阿布卡赫赫还可以注册以下商标分类:
第1类(化学制剂、肥料)
第2类(颜料油漆、染料、防腐制品)
第4类(能源、燃料、油脂)
第5类(药品、卫生用品、营养品)
第6类(金属制品、金属建材、金属材料)
第7类(机械设备、马达、传动)
第8类(手动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类(科学仪器、电子产品、安防设备)
第10类(医疗器械、医疗用品、成人用品)
第11类(照明洁具、冷热设备、消毒净化)
第12类(运输工具、运载工具零部件)
第13类(军火、烟火、个人防护喷雾)
第14类(珠宝、贵金属、钟表)
第15类(乐器、乐器辅助用品及配件)
第16类(纸品、办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类(橡胶制品、绝缘隔热隔音材料)
第18类(箱包、皮革皮具、伞具)
第19类(非金属建筑材料)
第20类(家具、家具部件、软垫)
第21类(厨房器具、家用器皿、洗护用具)
第22类(绳缆、遮蓬、袋子)
第23类(纱、线、丝)
第24类(纺织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类(服装、鞋帽、袜子手套)
第26类(饰品、假发、纽扣拉链)
第27类(地毯、席垫、墙纸)
第28类(玩具、体育健身器材、钓具)
第29类(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类(面点、调味品、饮品)
第31类(生鲜、动植物、饲料种子)
第32类(啤酒、不含酒精的饮料)
第33类(酒、含酒精饮料)
第34类(烟草、烟具)
第35类(广告、商业管理、市场营销)
第36类(金融事务、不动产管理、典当担保)
第37类(建筑、室内装修、维修维护)
第38类(电信、通讯服务)
第39类(运输仓储、能源分配、旅行服务)
第40类(材料加工、印刷、污物处理)
第41类(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娱乐服务)
第42类(研发质控、IT服务、建筑咨询)
第43类(餐饮住宿、养老托儿、动物食宿)
第45类(安保法律、婚礼家政、社会服务)
❺ 河海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本人河海大学本科生,觉得有必要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不是江苏人,所以在报考这所学校之前对河海大学一无所知,甚至都没听过,当我向别人介绍河海时,他们也是一脸懵,表示没听说过这所学校!但我们河海可是很牛的好吗!
聊起河海大学的名人,那可就多了!
一、茅以升
茅以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桥梁,可以说他是我国的桥梁专家的老师,大师中的大师!
茅老先生是我大河海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工科成立的河海工科大学的首届校长。
咋们学校最牛的奖学金之一也是以严老先生名字命名的!
当然我们河海还有很多名人,比如钱正英,徐芝纶等等!
在当代,我们河海人在各个领域里都不乏名人!
从国家政要到国企老总!和水有关的领域更是河海人的天下,水电站,水利局,供电局等等
严谨踏实是我们河海人的态度,勤奋简朴是我们河海人的作风,不断进取是我们河海人的激情!
河海大学人才辈出,河海大学的历史无比辉煌!相信河海人能更创佳绩!
以上是的分享,感谢浏览!
❻ 薪酬策略的国内研究现状
有效提高员工忠诚度的九大方法
曾有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诚信经济”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调节下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当我们的企业家和企业高管把眼光从市场收回企业内审视唯一有能动性的资源——人力资源时,形势却不容乐观,“人才”的诸多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德国某在华赫赫有名企业的采购部一夜之间集体离职;浙江某厨具制造集团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外销员有意将发往欧盟的10多个集装箱发往美国;至于通过很多程序才进入公司仅工作几天的新员工带着公司重要资料不辞而别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事实上,人们在广泛关注诚信经济之后,如何提升员工忠诚度又是一个不得不直面的难题。此前,有人在网上发表过一篇《美国企业:员工忠诚度在毁灭》的文章,对美国企业员工忠诚度的下降表示出极大的担忧。我想,中国企业忠诚度又如何呢?下面是某公司员工忠诚度调查的结果。
员工忠诚度对企业的发展相当于大厦和基石的关系,再好的企业如果员工忠诚度出了问题,其对公司发展“一票否决”的反作用就可能发生。
本文将从九个方面来谈谈提高员工忠诚度的方法。
一、把好招聘关,从源头开始为提高员工忠诚度打好基础。
总部设在宁波世贸大厦的一家大型外企老总曾在他办公室里对笔者感叹道:“跳槽与人的个性有关,习惯性跳槽的员工我们不敢要。”其言语中无不透露出对缺乏稳定性和忠诚度员工的反感和恐惧。可以肯定地说,习惯性跳槽是员工缺乏稳定性和忠诚度的一种表现。
招聘是企业获得人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人力资源部们在用职位说明书找对人的同时还能防止不合适的员工进入企业才是真正的功夫。从新员工进入公司后的不同忠诚度表现来看,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经常会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纯粹以技能为导向而忽视了员工品德和个性的测试。按照“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德才兼备是极品”来衡量,不小心可能让“毒品”钻了空子。因此,我们在决定是否录用一个员工时,除了专业技能测试外,还应进行品德和个性的测试,不要因为时间紧,迫于用人部门的压力而忽略。“磨刀不误砍柴工”,选对了人会给企业节省很多管理成本,反之则会导致用人部门抱怨多、招聘主管压力大,可能因一个职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常年都在招聘而影响公司声誉。
品德、个性测试方法通常有:
(一)、结构化面试:将有针对性检测员工忠诚度、个性方面的问题归纳为若干条,可以制成问卷让应聘者填写,也可以由主考官提问让应聘者回答。该测评工具因每个公司性质、行业、规模而异,但至少应包括以下带共性的问题:离职原因,对原来公司的评价,对工作环境、工作机会及报酬福利的体会,什么是最好的工作、什么是最好的同事(请他说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等等。
(二)、关键事例评价:针对员工忠诚度问题出现过的一些例子(可以是自己企业的也可以是其他企业发生过的),让员工发表个人看法,言为心声,可以从其只言片语中发现其心理轨迹。
(三)、心理测量:是由心理学从业者根据人的个体差异原理研制出的专业测量工具,可对人的职业能力、职业倾向、人格品质和个性特征等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并有较好的诊断性和预见性。心理测量在国外被广泛用于公务员选拔、企业人员招聘、人员测评、高管录用等工作之中。心理测量的不足是较为费时且花费较高,不太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普工招聘,但是用于选拔高管和关键岗位人才时可以避免给企业带来震荡性的风险,性价比较为合算。目前国内一些人才测评专业网站也开始出现,给企业人才测评带来了较多的选择。
(四)、背景调查:这是对员工忠诚度发现或了解必不可少而且相当有效的一个工具。美国“9.11”事件后,西方国家在加大SA8000(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实施力度的同时,也对供应商提出了对员工实行背景调查的要求。我们在招聘员工时,运用背景调查能有效的发现员工的品德情况,当然要注意控制好影响背景调查可靠性的相关因素,以达到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在员工入职前,人力资源部还应与应聘者保持坦诚沟通,因为很多时候应聘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是单向透明的,即企业对员工了解太多,而员工对企业的了解只是一种肤浅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决定录用员工前要把企业的相关情况如实相告,并给应聘者一个再思考再选择的过程,如果让其盲目进入公司后才发现很多与他想象的不一样时,会对其绩效状况和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
当然,在企业有空缺职位时,我们不要老认为外来和尚会念经,应把更多的机会提供给企业内有一定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强且有极佳可塑性的明星员工,这比外聘人员的风险小得多。
二、搞好入职培训,上好员工“忠诚度”第一课。
入职培训对新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有着较大的影响。
新员工入职后往往能发现不为企业所重视的很多问题,当他们发现一些负面现象或收到一些不良信息时,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会导致员工对公司的片面认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新员工培训部门就承担起了关键的“加工磨合”作用:将公司文化(价值导向)、行业特点、运营模式、管理特色等内容充分介绍给新员工,以引导员工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早日融入到公司里来。通过磨合,让员工知道每个企业都不一样,各有长短,尽快适应才是最重要的,缩短其期望值与企业现实的差距,顺利度过试用期,为早日变成真正业务能手高手打好基础。
同时,忠诚度不仅是公司对员工的要求,更要在入职培训时让员工认识到个人对企业的高忠诚度将对员工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及培植高质量的人脉资源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把员工忠诚度的被动培养变成员工自觉注重忠诚度的提高才是上上策。
三、加强员工日常绩效辅导,提供必须的社会支持系统。
工作绩效对员工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工作绩效太容易完成,会被看成没有挑战性,实质上就是没有激励性。对这类员工应有意让能者多劳,体现其价值,有挑战性的目标和任务更适合他们;工作绩效很难达成,员工压力太大,对其稳定性也没有好处。试想如果一个员工老是完不成任务,绩效考评老是垫底,他还有激情或斗志吗?这就需要其部门主管进行日常绩效辅导。
绩效辅导是企业、部门和员工多赢的做法,作为直线主管通过绩效辅导能及时发现员工行为离目标的差距,有利于整个团队绩效的提高,避免公司因员工“交学费”导致的损失,同时还能使员工有一种团队归属感,为其心理上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反之会让员工有自生自灭的感觉。不要等到员工给公司带来较大损失或纷纷递交辞职报告时才去想办法。
四、克服家族制治理模式,不要把员工当外人。
即使很多企业老总不愿承认自己的企业是家族制,但其企业的每一个制度每一种行为来看都有着明显的家族制痕迹。很多员工对家族制企业的管理心存抱怨,具相关调查表明,从第一天进入公司起,90%以上的员工就在开始物色下一份工作。
家族制企业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是“家天下”的理念在作怪。其理由是:企业是我们家的,不允许别人管我们的家务事,把员工看成外人;对外来员工没有真正信任感,四处提防,对日常工作授责不授权,只有处罚没有奖励,把员工看成做事的工具;老板个人有太大的行为偏好,认为江山是我打的,什么该做怎么做不用你来教,导致员工“报国无门”,才华无处施展……
家族管理模式的企业不单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合理用人、科学决策、提升业绩方面存在致命的缺陷,尤其在摧毁员工忠诚度方面威力特大。所以企业应注重自身治理模式的改革。
五、做到制度规范化,加强游戏规则的透明度。
企业规范和制度一定要透明化,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制度的制定应让员工或员工代表参与,如有条件最好能让工会参与。员工参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员工自我引导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既能加强认同感,又能为制度得到真正的执行打好基础。从《劳动法》角度来衡量也才具有合法性。
企业制度切忌闭门造车,更忌双重标准。据笔者了解,在薪酬福利、奖惩制度等方面有的企业甚至愚蠢到了让人可笑的程度:本地工工价高于外来工;养老保险只交本地人;同样是家有丧事,有的员工有数百元补贴,有的员工非要自己去争吵才有结果;一样的行为有的人是违规的,会受到处罚,而有些人怎么做也是合法的,等等。这就是明显的双重标准,对企业的破坏作用不亚于经营中的各种风险。
六、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政策。
薪酬福利一直是企业用于激励员工和吸引外部员工加盟的有效杠杆。
一种通常的行为是:某某员工的工资与同行业同职位比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可还是为工资与人力资源部争吵不休,常常以离职为要挟。后来通过调查得知,他认为在公司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也就是通常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企业薪酬缺少内部公平性。
还有一种人,工资每年一个大级往上调,可结果还是离开了公司。这种情况既不缺少内部公平性,也不缺少外部的竞争性,很让人费解。其实这种现象从心理学角度看很正常。在营销学里通常讲到任何人都有一个心理舒适区,低于舒适区或高于舒适区30%,都会给人带来不安,他必须采取适当的行为来调节。特别是薪酬问题更是如此:低于个人最低期望值30%,除了非常特殊情况外,99%的员工会选择离职,以找到新的工作来达到心理平衡;高于最高期望值的30%,员工通常又会面临以下几种压力。
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高薪就要有高的绩效,高薪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但是我已尽力了,怎么办?其承受着来自公司上级、同事、下级和自己诸多的压力。
2、欲望膨胀的压力。由于市场薪资信息相对于大部分员工来说是不对称的,由此导致了一些员工的想法:认为自己的薪资行情看涨,从“经济人”概念推断出公司给我的薪水还没有给够,市场行情可能会更高,既然还有上升空间,那就跳槽吧。
3、另外一种想法是,我没有付出就能得到超高的回报,我再努力点,公司应该给我更多的报酬。事实上,他再怎么努力,工资也没有上涨的空间了,于是对自己在公司的发展失去了信心。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作为公司的薪酬政策制定者在薪酬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划分适当职级范围、设置合理的薪酬幅宽及掌握好不同职位薪酬的适当重叠度外,还要巧妙运用“30%舒适区”来激励和留住骨干员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七、以事业留人,适时导入股权激励。
业界通常有这样一种说法:金钱留住三流的人才,感情留住二流的人才,事业才能留住一流的人才。其实以上三种说法分别反映的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的不同激励策略。即企业初创期,采取以结果为导向的薪酬策略符合公司发展战略需要;企业深度发展期应采取人性化为主的管理策略,同时辅之以行为为导向的薪酬策略;企业稳定期或产业突破期,则应采取长期激励的留人策略。
随着企业的发展及劳动者在收益分配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薪酬研究领域出现了利益分享工资理论、人力资本工资理论、搏弈工资论和知识资本工资论等付薪理念。从实践来看,利益分享工资理论更符合我国企业在成熟期的需要,特别在避免薪酬无序竞争带来企业骨干流失问题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期激励源于利益分享工资理论,而股权激励是长期激励的一种方式。股权激励可分为现股激励、期股激励、期权激励三种类型。传统薪酬是指员工短期付出或努力的应得报酬,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效益与员工没有很直接的联系,由此衍生出了员工工资只与个人职位价值、能力和短期绩效有关,与公司销售、利润无关的付薪理念。股权激励是把眼光放在长期决策和长期效益上,是把骨干层员工利益与股东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激励方式,其作用不但要让员工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更要让公司的事业成为员工真正的事业。
八、打造诚信的企业文化。
我们很多企业一谈到诚信,只讲员工对公司的忠诚,企业根本不反省自己对员工对其他合作伙伴是否诚信,是否有忠诚度。其实诚信是一种平等的互利双赢模式。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是员工应尽的义务,而企业言而有信、坦诚对待员工也是责无旁贷。这就需要打造一种诚信的企业文化,把忠诚度或诚信当成企业、员工个人的立身之本,从日常一言一行做起,充分体现诚信的文化内涵。试想,员工面试时约定工资为1500元,在发放时只发1100元;按公司明文规定的业务提成办法可以提佣金15万元,在兑现时只发了8万元,这样会换来员工对你的忠诚吗?还有一种企业,放任甚至鼓励员工对客户能蒙就蒙,能骗就骗,用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员工对公司有忠诚度吗?所以,诚信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导向,不但要对员工进行引导,企业更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九、坚持离职挽留和离职面谈。
员工最伤心的是在企业干了若干年后提出离职时居然没有人表示挽留。
其实员工有时提出辞呈并非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有的可能是想证明公司对其认可度的一种试探,只要稍加挽留就能留住。无论是员工真要离职还是出于别的原因,在员工离职程序里都不能忽略“员工挽留谈话”和“离职谈话”的作用。员工挽留谈话属于员工关心的范畴,对体现企业诚意、解决员工抱怨有较大的帮助。而通过离职谈话,公司才能真正听到员工的心声,让管理者看到公司的真实面目。负责离职面谈的人员一定要做好谈话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总结整理,甚至可以通过排序、线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工具分析出公司影响员工稳定性和忠诚度的主要因素、预测公司未来阶段人员流动趋势,以利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以降低人才流失率和提高员工忠诚度。
另外,有前景的产业、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幸福的家庭生活以及有兴趣的工作对员工忠诚度提高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要想了解更多,请照参考资料.
❼ 走红时代言费1.3亿,如今却在剧里打酱油,吴莫愁为何突然不红了
演艺圈是个更新迭代十分快速的中式快餐式领域,大把的一夜爆红,又在转眼"消退"。这身后或是一道资产阶级销售市场的生存之道,在这个市场竞争激烈的淘汰制销售市场,圈里有过多走红一时的角色在一次又一次的不锈钢筛网中被挑选了出来。
《中国好声音》吴莫愁就例如从《中国好声音》上出去的许多参赛选手,凭着自身的整体实力及其非常好的机会,从这一演出舞台火气大起来,在其中就会有那么一位参赛选手,她叫吴莫愁,工作顶峰的情况下,明星代言费达到1.3亿,可是如今关于她的信息却越来越低了,这是为什么呢?
距离吴莫愁出道,差不多快要有九年的时间了,她可以说是在娱乐圈中度过了自己最好的年华,从20岁到28岁,经历过爆红也经历过沉寂,而看惯娱乐圈起起伏伏的大众应该也明白,一个艺人走红有无数种理由,从巅峰下跌也有无数种理由。
当年收获无数年轻人梦想的《中国好声音》第一届,前十名里如今还在娱乐圈高度活跃的,好像也就只有吉克隽逸一人。
与其说是吴莫愁在娱乐圈艰难沉浮,不如说是娱乐圈没留住吴莫愁,无论以后她的事业如何,都希望她能够如自己的名字一样,无忧无虑,莫愁莫愁。
❽ 武汉热干面大约多少钱一碗
热干面是武汉特色小吃,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