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浒烤肉怎么样
水浒烤肉里面的肉质鲜美回味无穷值得一去。
牛羊肉是真的不错,吃起来肉质紧实,有种爆汁的感觉。据说生蚝和鱿鱼,是从南澳岛运来的,我从来不吃鱿鱼的,软滑滑的,觉得很吓人。这真的是我第一次吃鱿鱼,还不错,但我还是不太喜欢这种食物。
古色古香的古建筑配上满是古风的灯笼,风格颇似《水浒传》里"小旋风"柴进经营的那家酒肆。吃着烤肉喝着酒,这不就是水浒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感觉么。
水浒为名,豪气当头。拾步而进,木桌木椅,古色古香,处处的小细节都弥漫着水浒风情。装饰挂画是老板特地寻来的,每一幅画都是一篇水浒英雄传。总能让你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一不小心就如梦回唐宋,不知今夕何夕了。
2. 中国的四大名著电视剧在哪些国家播出过受欢迎吗外国人爱看中国的四大名著吗
本名:韩庚
韩文名: 한경
国外常用拼写:Hankyung / Hangeng / Geng Han
日文名:ハンギョン
生日:1984年2月9日
性别:男
星座:水瓶座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中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身高:181CM
体重:66kg
血型:B型
民族:赫哲族
所属组合:Super Junior(简称:SJ或SuJu)(韩文名:슈퍼 주니어)成员
Super Junior-Mandarin (简称:SJ-M)队长
经纪公司:SM Entertainment
出道时间:韩国出道时间(SJ):2005年11月;
中国出道时间(SJ-M):2008年4月
官方博客地址:
▲韩庚百问百答▲
中饭昵称:庚宝,地主,爷(粉丝见面会的快乐典故),韩小庚,大庚庚
海外饭昵称:hannie,庚少爷、中国龙、老鹰,炒饭王子
鞋子尺寸:42
兴趣&爱好:游泳、听音乐、电脑游戏
特长:中国民族舞蹈、芭蕾
发泄的方式:睡觉
偶像:刘德华、王力宏、 KANGTA
KTV必唱曲目:《朋友》(周华健)
魅力指标:眼睛
最喜欢的颜色:黑色
喜欢的动物:狗
喜欢的花:玫瑰
喜欢的水果:西瓜
喜欢的数字:4
喜欢的季节:夏
喜欢的韩国料理:烤肉
喜欢的食物:火锅
喜欢的城市:罗马
喜欢的穿着:随意
经典语句:HAJIMA~ 、ALASO~,我是善良的人!~
讨厌的人:骗子
最喜欢的菜肴:湖南菜
最喜欢的电影:恐怖电影
性格:内向,不爱说话
初恋时间:19岁
给异性送过几次花:没有这个情调
收过几次异性送的花:都是歌迷
想跟心爱的人做的事:在一起就行
想给心爱的人的礼物:她喜欢的东西
希望从心爱的人那里得到的礼物:什么都行
每天状态最好的时间:晚上
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喝水
睡觉前一定要做的事:喝水
自己的优点:老实
自己的缺点:太实在
睡觉习惯:侧睡,睡着了就什么都不知道得那种.......(睡得很死)
多久给家里打一次电话:两天一次
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毕业汇报
对于钱的想法:钱多了不好,少了也不行
想家的时候怎么办:打电话
多久会上网看歌迷的留言:每天
与人交往会最先注意他的:个性
最想对歌迷说的话:太棒了.一起努力! 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我会加倍努力!
平均每天睡眠时间:4小时
座右铭:每天要不断努力
一直带在身上的东西:中韩字典、香水、MP3、psp游戏机
最想拥有什么:属于自己的房子
从来不吃的东西:没有
是不是有耐心的人:不是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家人以及SJ的成员们
[编辑本段]
1、SuperJunior 05
Release Date: 2005/12/5
Record Label: SM Entertainment
Distribution : SM
01) Miracle 奇迹
02) Twins (Knock Out)
03) You Are The One
04) Rock This House
05) Way for love
06) So I
07) Over
08) Keep In Touch
09) L.O.V.E
10) Believe
11) Twins (Knock Out) Inst.
2、Super Junior - U [Single]
Release Date: 2006/6/7
Record Label: SM Entertainment
Distribution : SM
01) U
02) Endless Momet
03) Lovely Day
3、SMtown
TVXQ&SuperJunior---<Show Me Your Love>(2005/12/16)
01) Show Me Your Love - 东方神起&SuperJunior
02) I'm Your Man - SuperJunior
2006 Summer SMTOWN (2006/6/20)
01) Red Sun - SM TOWN
02) Dancing out (Super Junior)
03) Smile! (Super Junior)
2006 Winter SMTOWN (2006/12/12)
01) Snow Dream (Sung by SMTOWN)
02) Tic! Toc! (SuperJunior)
2007 Summer SMTOWN(2007/7/5)
01)去旅行吧(全体)
02)幸福(SuperJunior)
2007 Winter SMTOWN (2007/12/7 )
01) Only Love/唯一的爱 - Sung by SMTOWN
02) First Snow/初雪 - Sung by SuperJunior
4、 Don’t Don (金钱世界)
专辑语言:韩语
唱片公司:SM Entertainment
发行日期:2007年09月20日
01) Don't Don
02) 有心愿吗(Sapphire Blue)
03) You're My Endless Love (如果不说)
04) 讨厌(Hate U, Love U)
05) Disco Drive
06) Marry U
07) I Am
08) 跟著爱情(She'S Gone)
09) Missin' U
10) 镜子(Mirror)
11) 我俩的爱情(Our Love)
12) Midnight Fantasy
13) Thank You
14) 遥远的昔日(Song For You) - [Bonus Track]
二辑发行再版B、C、D版
B版:复古封面,增加了4首曲目
Marry U (New Version)-新版
A Man In Love (Original Ver.)(渴)
The girl is mine(最后的胜负)
A Man In Love (Remix Ver.)(渴)
C版:是在原来14首歌的基础上,加了marry u的新版,没有那3首新歌,但是里面有一张DVD是成员的影像,赠送一张海报
D版:直插式MP3,不可写入不可复制出,全部17首歌
5、SJ-M 中文专辑 ME(迷)(东南亚发行)
专辑语言:中文
唱片公司:
大陆:广东天凯唱片
台湾、香港:艾回唱片
韩国:SM Entertainment
……
发行日期:2008年4月23日内地首发
专辑曲目:
01)迷(Me)
02)U(就是你)
03)至少还有你
04)你是我的奇迹(Miracle)
05)爱你爱你
06)我抱着我
07)Don’t Don
08)Marry U.
09)我的二分之一(Happiness)
10)渴望
11)这一秒
12)The One
韩国版多三首韩文歌:
1)Love Song(爱你爱你 韩文版)
2)迷(me)(韩文版)
3)至少还有你(韩文版)
6、其他
1)08.05.19------韩、中、泰三国发行《SUPER JUNIOR THE 1ST ASIA TOUR CONCERT ALBUM-‘Super Show’》演唱会专辑
2)08.07.09------ 日本发行《U/Twins》,来日纪念—08.07.08日本武道馆FAN MEETING〔CD〕+〔DVD〕四首单曲
[编辑本段]
SJ:
05年
1)《twins》-MV
2)《show me your love》(VS TVXQ)-MV
06年
3)《you are the one》- sj show版本mv
4)《miracle》(奇迹)-MV
5)《red sun》-mv
6)《U》-MV
7)《Dancing Out》-mv
8)《Snow Dream》—mv
07年
9)《Don’t don》-MV
10)《Marry U》-MV
11)《幸福》-MV
12)《SM TOWN 去旅行吧》-MV
13)《Wonder Boy》
14)《Only Love》
SJ-M:
1)《中文版U》-MV
其他歌手:
06年
1)《timeless》(张力尹&细亚俊秀)-MV
07年
2)《I will》(星愿)(张力尹)-MV
3)《幸福的左岸》(张力尹)-MV
08年
4 ) 迎奥运百名歌手同唱歌曲《北京欢迎你》
[编辑本段]
1、06/07/08年--------------Ivyclub校服代言
2、08年4月------------------珍视明滴眼液
3、08年7月------------------森马平面代言人
[编辑本段]
1、2007.07.26---------- 电影《花美男连锁恐怖袭击事件》首映
2、2006.05.27 ----------短剧《full house》首播(SBS电视台,2006.5.27---2006.8.26)
3、2006.05.29 ----------KMTV《美少年宿舍大骚动》首播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3. 加盟一家水浒烤肉加盟费多少
烧烤可能是人类最原始的烹调方式,是以燃料加热和干燥空气,并把食物放置于热干空气中一个比较接近热源的位置来加热食物。烧烤本身也成为一种多人聚会休闲娱乐方式或者是生意。烧烤的加盟费一般来说在2-6万元这样,具体的费用情况需要结合市场来判断。
4. 梁山水浒烤肉(曼哈顿店)怎么样,好不好的
乙丑月,反时须斩逆臣头。卢不愿在梁山落草为寇,为人谨慎,方免遭毒手,丙寅日。
卢俊义中计,劝其前往东南千里之外避灾,必有血光之灾,并在墙上题下“芦花丛里一扁舟,绰号“玉麒麟”;更兼俊义作事谨慎。军师吴用与李逵便假扮算命先生与哑童子、石秀以及其他梁山众好汉等先后搭救,卢屈打成招,诬陷其勾结叛匪,世居大名府,非财不取”,欲前往泰安州避祸,长在豪富之家。闻其生于“甲子年。原为一员外大户,前往卢府为其算命。”的藏头反诗,为壮大梁山声势,浪子燕青是其家仆。义士手提三尺剑,其人家世清白。幸得燕青,其妻贾氏已与管家李固做了夫妻:家私不能保守,下了死牢,非理不为,周佟的徒弟,棍棒天下无双,将其放回,乘船逃走时被浪里白条张顺活捉,与梁山英雄大战。
宋江慕其名。上得梁山后,宋江也未强迫。途经梁山时中埋伏,善使矛,卢俊义不敌,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死于刀剑之下”;祖宗无犯法之男,吴用大惊失色,俊杰黄昏独自游,言其“不出百日之内,亲族无再婚之女,一身好武艺,丁卯时”,欲将其诓上山,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卢俊义,如书中所言“卢某生于北京。待其回到家中
5. 水浒传中108位好汉中谁排名第三
是吴用。
吴用(?~1124)是小说《水浒传》中登场的虚拟人物,梁山排名第三,上应天机星,山东菏泽市郓城县车市村人。
吴用满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善使两条铜链,与晁盖自幼结交,与晁盖等人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 为山寨掌管机密的军师。
梁山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是梁山起义军中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梁山起义军的军师,基层人民智慧的化身。受招安后,因宋江被害后托梦给他,与花荣一同自缢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左侧。
(5)全国梁山水浒烤肉加盟费扩展阅读:
梁山好汉座次前五:
1 、宋江
天魁星及时雨宋江。原本山东郓城县第一名押司,书写文书。喜欢结交各路英雄好汉,凡是有好汉来求助宋江,必然会得到宋江的救助。
自晁盖和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以后,被官府缉拿,宋江提前告知,最终八人一起逃上梁山入伙。晁盖感激宋江的救命之恩,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不料被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怒杀阎婆惜,被发配沧州。
后来被黄文炳陷害,梁山好汉前来劫法场,宋江上梁山。后来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领。接受朝廷招安,征大辽、田虎、王庆、方腊后,做官还乡。最后被奸臣高俅、蔡京设计毒死。
2、卢俊义
天罡星玉麒麟 卢俊义。棍棒天下无双。吴用设计骗其来梁山。正值卢俊义妻子贾氏与管家李固偷情做夫妻,又被李固陷害,被官兵捉拿,屈打成招,打入死牢。
宋江率梁山泊好汉解救卢俊义,劫法场,救出卢俊义,卢俊义杀了奸夫淫妇。终于投奔梁山,坐上了第二把交椅。招安后,卢俊义在征大辽国时,英勇无比。后被高俅用水银食物毒伤,乘船时失足落水而死。
3、吴用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吴用本是一个老师,为晁盖献计,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出宋江、戴宗二人。
吴用帮助宋江攻克祝家庄。大败连环马阵。吴用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后做了大军的军师。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
4、公孙胜
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公孙胜为假借108天罡地煞鬼神之说。说服晁盖智取生辰纲。事发后上梁山。梁山人马攻打高唐州时,公孙胜用计大破高廉。和吴用一起用计帮助宋江坐上梁山老大的位置,建立奇功。是梁山泊的副军师。受招安后,公孙胜回蓟州出家。
5、关胜
天勇星大刀关胜。关羽的后人,亦使一把青龙偃月刀,精通兵法。蔡太师调往梁山泊攻打宋江等人。关胜一人大战林冲、秦明两人。连挑20多辆战车。呼延灼用诈降计骗取关胜突袭宋江大寨,被活捉。关胜随归顺梁山。受招安后,关胜封为大名府正兵马总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吴用
6. 中国传统的节日都有哪些还有国际的,能告诉我吗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直采用阴历(亦称夏历、农历、旧历)。民国以来虽然采用了阳历(亦称公历),但按千百年传统下来的风俗,人们仍然习惯按阴历过时令节年,随着时代变迁,有些节年风俗淡化了,消失了,有的则相传至今。这些节年主要有:
春节、上元、填仓、龙抬头、清明、端午、六月六 、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历书、冬至。
春节
按传统,我国每年阴历正月初元旦为"年禧",通称"春节"。这是全民性的盛大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按习俗,一般有祭神,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访亲友;游览先坛庙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等活动。具体内容有腊八、扫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元旦、祭财神、开市、"人日"、顺星等。
腊八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统节日。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说:"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一天就开始了。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徒中称腊八为"成道节"。民间有熬粥供佛、馈送亲友邻居、自食,以及有来泡"腊八蒜"的风俗习惯。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老北京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准备过年了。
灶神,俗称"灶王爷"。据《准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清末明初以来,北京市面传有所谓善书,其中有"灶王爷"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民间盛传:"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所以当二十三晚上给他送行时,就用江米或麦芽做成的糖来粘住他的嘴,"意为塞满口,使上天不得多言也"(《中华全国风俗志》),或贴上一副对联,要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
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年前的市肆
从头年的腊月十五日起街上便普遍进入春节的节日状态。《京都风俗志》记载:"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案几笔墨,人从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弦目,则卖画副则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点缀渲染节日气氛的行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各画棚子售年画;对子摊写卖联对、横批、门心、抱柱、斗方、春条、佛对;买挂钱的,卖元宝的,卖供花的,卖绒花、绢花的,卖松木枝、芝麻秸的,卖灯笼的,卖关东糖的,卖杂拌儿的,卖花炮的,……一应俱全。
除夕
旧历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进行,春节达到高潮,最为隆重、热闹。
为了点缀点景,烘托"纳福迎新"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门心、请条,用红纸写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抬头见喜"、"全院生辉"、"槽头兴旺"、"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安"、"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喜庆、吉利话。还要贴门神,贴挂钱等。 )
过去老北京90%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年禧,要在佛龛神像前上供,供品有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饭、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素炒菜等。家宅六神,如灶王、财神、土地等都要上供、烧香。因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日焚化升天去了,这一天要请一张新的灶王爷像贴上,以便常年奉祀"保平安"。
年禧是还有祭祖的风俗习惯,以体现"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除夕晚上举行家宴。老北京小年禧饭菜吃喝,主食、菜肴都有传统的固定套子。主食以水饺为主。除夕晚饭家人要齐,所谓"团圆饭"。菜饭尽可能丰富些,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席间要多说彼此祝愿的话,充满欢乐气氛,这顿饭可以慢慢吃,有的一直吃到深夜,接下来"守岁"。
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要"守岁"至次日凌晨,表示年老的人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的有为祝老辈正年益寿的意思。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接下来就是举行接神和团拜活动。
进入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辈主持,按《宪书》上说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主持人举香率众到院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完成接神一套礼节程序后,全家进行团拜,首先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子辈们的拜年,行头叩首礼,说些祝愿的吉祥话,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龄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
元旦
正月初一日为元旦,亲友、同事中的"官客"(男人)互相拜年。"堂客"(妇女)要等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清代,官员们元旦互相拜年,是一种不成文的礼节,又是逢迎上司、联络同事的机会。为减少往来途劳,兴行"团拜"。清·艺兰生《侧帽馀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孰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民国以后,机关、团体的"团拜"更为盛行。
民间的互相拜年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如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对同事、朋友礼节性的拜访,对人家欠情的作感谢性的拜访,对左邻右舍平时常有交往的作串门式的抱拳说"恭喜发财"等。
祭财神
财神是多阶层普遍信奉的神灵。正月处二早晨,老北京住户和商号都要祭财神。
开市
从初一到初五,街上的铺户都上起护窗板和一些绘有《水泊梁山》、《桃园三结义》、《精忠报国》等连环画的窗帘,表示过年休息。过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过去了,一些店铺就举"送神"礼,放鞭炮,在热烈的祝愿气氛中打开护窗门,露出事先贴好的"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正式营业了。
人日
旧历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这个古老的节日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马,始生人。"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中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认为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若阴晦则兆灾患。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日"这一天要吃春饼(一种双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并且剪饼于庚院,叫"熏天"。但此俗流传范围越来越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见了。
顺星
顺星也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
上元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旧历正月十五日应是民间传统的"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灯节"。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朝时就开始以正月十五应为"元宵节"。《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致明而终。"到了唐朝,崇尚老.庄,奉道教为国教,为祝贺道教的"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诞辰而举行祝节活动,元宵节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为佛、道两教特色的节日,活动有张灯、放焰火、吃元宵等固定形式。
张灯、观灯是元宵节日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罢灯"。明代有所谓"灯市",那时东城灯市口是灯与市合一的,清代将灯与市分开,但仍习惯叫灯市,实际上是灯会,属娱乐性质。那时,元宵夜市肆很讲究张灯,各家铺户争奇斗胜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一的花灯,有纱绢、玻璃、羊角的种种差别,上面有绘人物的如《列国》、《三国》、《水浒》、《西游》、《封神》、《聊斋》等;有绘花卉,兰、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药的;有绘禽兽,胫鸾凤龙虎,以及马、牛、猫、犬、虫、蟹鱼虾的,颜色鲜艳多异,形态逼真,品种繁多。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就开始售多种不同形式的走马灯。《燕京岁时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灯灭则顿止矣。"从这天起,小孩们成群结队提着灯笼四处游耍,无不欢天喜地。
上元之夜,万家空巷,纷纷上街观灯,"肘足相挨都不觉,布衣尘污贵人貂。"(《都门竹枝词》)形容当时观灯之盛。
放焰火也是上元夜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清·谢文翘《都门新年词》中说:"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上元节的灯市历来有猜谜的活动,俗称打灯虎。这项活动很吸引人,猜灯谜可以使人增加知识,锻炼思维敏捷,活跃节日气氛。清人赵骏烈的《燕京灯市竹枝词》中说:"灯谜巧幻胜天工,不惜奇珍与酒红。多数才人争夺彩,夸长竞短走胡同。"说明当时灯市打灯虎的引人入胜热烈气氛。
上元节应节的食品是元宵,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燕京岁时记》云:"市卖食品,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至今,北京人仍然保留着正月十五吃元宵的风俗习惯。
填仓
老北京俗传正月二十三日为"小填仓",二十五日为"大填仓"。清代,京师多大粮商米贩这时都要祭祀仓神,市民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活储备。清·《帝京岁时纪胜》栽:"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
其实,真正的"填仓"活动是在农村。郊区农民流传谚语说"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平时农民生活很苦,填仓节时吃顿小米干饭杂面汤就算不错了。正月二十五黎明,农村家家户户在院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粮囤的意思。
龙抬头
旧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当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的说法。人们出于对龙抬头出来兴云化雨并威镇百虫的祈望,二月二这天就尽量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种活动。如吃饼叫吃"龙皮",吃小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儿童这天剃头叫"剃龙头",妇女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为避免伤了"龙眼"。
清明
清明是旧历的一个重要节气。清明扫墓祭祖的风俗由来已久。秦以前已经有扫墓的风俗,但不一定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从唐朝开始盛行起来。《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楹,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清明扫墓这个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旧时,北京人清明扫墓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因家庭经济等条件不同,祭扫方式也多有区别。去郊区扫墓,有的祭毕就地围坐聚餐引酒,有的放起风筝,有的用柳条编成罗圈状戴在头上,说"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既是扫墓又是春游,既寄对先人的哀思,又尽自己春之游兴。
端午
旧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老北京人习惯俗称为五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亦称"端阳"。
端阳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起源于江南,由来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赋予纪念屈原的意义。抗日战争时又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时,在南方讲究举行"龙舟竞渡",在北京明清两代则讲究"熙游避灾"。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坛"避毒",天坛是祈年圣地、各胜,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乐;过午,有的到鱼池或高粱桥、满井、草桥、积水潭等处"饮醵熙游"。
端午应节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枣粽子,蘸白糖吃。时令鲜品是樱桃、桑椹。糕点铺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人们以这些时鲜和应节糕点用来上供或互相送礼。
北京人俗谓"善正月,恶五月"。因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记》云:"(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从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为辟邪,京城端午时,人们还纷纷买蒲鞋穿上过节。
端午节还有"扔灾"一说。节前,手巧的妇女以五彩绫罗制成小虎、葫芦、樱桃、桑椹、瓜豆、葱、蒜形状,用彩线串起来,五月初一那天系于小儿的钗头或背上、胸前;小姑娘还用硬纸条叠成菱形"粽子",缠上五彩丝线,戴在身上,通称"葫芦"、"续命缕"。到了五月初五午时之后摘下来,连同贴在门楣上的剪纸葫芦揭下来,一起仍到门外,叫"扔灾"。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饮黄酒,在小孩头上用雄黄画一"王"字,有的还用雄黄涂小孩的耳鼻孔,说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孔中去。
六月六
旧历六月初六本不为节,因时值盛暑物医霉烂损坏,因此,老北京上至皇室,下至黎民都有晾晒、洗浴活动的习惯。
六月六这一天如天气晴朗,皇宫晾辇舆、仪仗、典籍,庙宇举"晾经会",老百姓晾衣物、洗澡、洗发。民间相传,这一天晾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家畜洗澡不生虱子,猫狗等家畜都要赶到河里洗个澡。前清光绪十年(1884年)以前,銮仪卫驯象所,历年都在这天设仪仗,以鼓乐前导,将象群赶到宣武门外西牐水滨去洗澡,观者如潮,颇为壮观。
郊区农民在六月六前后大都注意观察庄稼长势,说"六月六,看谷秀"。有的还把这一天称作"虫王节",在田间、庭院焚者致祭,祈望防止虫灾,保丰收。
七夕
旧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相传是天上牛郎织女星一年一度过银河相会的时刻。旧时,民间有"乞巧"的习俗,称"乞巧节"。织女心灵手巧,曾在凡间把织布、绣花的技巧传授给妇女们,妇女们在七月七日晚上凡人相约,在庭院或花园里焚香拜银河、拜双星,默默祈祷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幸运,也心灵手巧起来,少女希望自己长的更美丽或嫁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则希望早生贵子或得到丈夫、公婆的宠爱。
早年,梨园(戏剧界)每值七夕,要演《鹊桥会》或昆曲《长生殿》,《天河配》等"应景戏"。
中元节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地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地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秋节
旧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中秋节,团圆节,俗称八月节。旧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周礼》曰:"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据说中秋节在两汉时已具雏形,至唐代已兴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日里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风俗,明清以来的京师,此风一直沿袭不衰。
中秋多种果子成熟上市,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称它是"果子节"。中秋节有家家户户吃月饼的传统习惯。节前,京城各大糕点铺都应时出售中秋月饼,以"自来红"和"自来白"为主,品种繁多。中秋节吃月饼,作为节日礼品互增亲友的习俗相传至今。
重阳节
旧历九月初九日,俗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这天又叫重阳节。远在三国时期,重阳的名称已经出现,魏晋以来,重阳节已成为中国人很重视的一个节日。
古时,重阳节活动很丰富,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明代皇宫自九月初一起吃花糕,九月九日重阳,皇帝亲自到万寿山登高。民间百姓也争相效仿,每逢重阳,人们便带上酒具、茶具到香山或灵显宫,报国寺的高阁上饮宴坐乐。
清代,北城居民多到真觉寺五塔金刚宝座台上登高。南城居民多到左安门内法藏寺弥陀塔去登高。此外,游人较多的是阜成门外钓鱼台。由于重阳节之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所以人们称此举为"辞青"。
登高,"辞青"时,照例都要野餐,主要是以松枝,松塔烧起火来,围坐一起吃烤肉,饮白酒、菊花酒助兴。文人墨客有即兴吟诗作词者。
民国以后,这种风俗逐渐淡薄,至三、四十年代,只留下老人们的传说,民间并无实际活动。重阳前后,民间仅留下了吃烤羊肉,涮羊肉和吃花糕的风俗。
寒衣节
旧历十月初一日为寒衣节,亦称冥阴节,是一年中的三大鬼节之一。老北京人照例要给亡故的祖先"送寒衣"。
清末明初,北京人大多沿袭旧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纸点买寒衣纸。它是一种彩色蜡花纸,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印上红色图案,也有素色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一般都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也有剪成衣裤状的,也有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火。
历书
旧时,十月初一日钦天监颁历。《燕京岁时记》载:"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衢巷之间也有负箱唱卖者。"
皇历即"宪书",亦称"通书"。清末明初,市面上贩卖所谓"大本新皇历",上面印着《大清光绪全序通书》、《中华民国全序通书》。
通书日历以外的部分谓之"序",有的序多于正文。
甚至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子文》、《朱子治家格言》统统附上。民国以后,有当代伟人像,文明结婚仪式图等。
日历部分的表头上有火车表(仅站名顺序)和诸神、佛圣诞日期表。日历以阴历为单位。
人们买来这本通书后,首先用朱笔在封面上写上:"灯下无忌,夜观大吉"。
这种"通书"一直发行到1949年。
冬至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观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旧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冬至之日,京师个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得第一大世纪。古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古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
----------
1月1日
元旦New Year's Day ·
2月12日 林肯诞辰 Lincoln's Birthday ·
2月14日 圣瓦伦丁节---“情人节” ·
2月18日 华盛顿诞辰 Washington's Birthday ·3月17日 圣帕特里克节 Saint Patrick's Day ·
4月1日 愚人节 Fool's Day ·
4月…日 复活节 Easter(一般指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 ·
5月…日 植树节(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 ·
5月…日 母亲节 Mother's Day(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
5月26日 阵亡将士纪念日 Memorial Day ·
6月14日 美国国旗制定纪念日 ·
6月…日 父亲节 Father's Day(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
7月4日 美国独立日 Independence Day ·
9月1日 劳动节 labor Day ·
10月12日 哥伦布日 Columbus Day ·
1O月…日 退伍军人节(10月的第四个星期一) ·
10月31日 万圣节 Halloween ·
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休战纪念日 ·
11月27日 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
12月25日 圣诞节
7. 中国节日风俗
春节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龙抬头节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七夕情人节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
中秋
阖家团员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重阳
登高敬老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三是饮酒赏菊。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事。四是食重阳糕。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腊八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
8. 请问: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哪些它们的时间又分别在什么时候它们的习俗、特征又是怎样的(越详细越好)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直采用阴历(亦称夏历、农历、旧历)。民国以来虽然采用了阳历(亦称公历),但按千百年传统下来的风俗,人们仍然习惯按阴历过时令节年,随着时代变迁,有些节年风俗淡化了,消失了,有的则相传至今。这些节年主要有:
春节、上元、填仓、龙抬头、清明、端午、六月六 、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历书、冬至。
春节
按传统,我国每年阴历正月初元旦为"年禧",通称"春节"。这是全民性的盛大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按习俗,一般有祭神,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访亲友;游览先坛庙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等活动。具体内容有腊八、扫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元旦、祭财神、开市、"人日"、顺星等。
腊八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统节日。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说:"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一天就开始了。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徒中称腊八为"成道节"。民间有熬粥供佛、馈送亲友邻居、自食,以及有来泡"腊八蒜"的风俗习惯。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老北京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准备过年了。
灶神,俗称"灶王爷"。据《准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清末明初以来,北京市面传有所谓善书,其中有"灶王爷"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民间盛传:"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所以当二十三晚上给他送行时,就用江米或麦芽做成的糖来粘住他的嘴,"意为塞满口,使上天不得多言也"(《中华全国风俗志》),或贴上一副对联,要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
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年前的市肆
从头年的腊月十五日起街上便普遍进入春节的节日状态。《京都风俗志》记载:"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案几笔墨,人从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弦目,则卖画副则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点缀渲染节日气氛的行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各画棚子售年画;对子摊写卖联对、横批、门心、抱柱、斗方、春条、佛对;买挂钱的,卖元宝的,卖供花的,卖绒花、绢花的,卖松木枝、芝麻秸的,卖灯笼的,卖关东糖的,卖杂拌儿的,卖花炮的,……一应俱全。
除夕
旧历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进行,春节达到高潮,最为隆重、热闹。
为了点缀点景,烘托"纳福迎新"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门心、请条,用红纸写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抬头见喜"、"全院生辉"、"槽头兴旺"、"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安"、"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喜庆、吉利话。还要贴门神,贴挂钱等。 )
过去老北京90%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年禧,要在佛龛神像前上供,供品有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饭、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素炒菜等。家宅六神,如灶王、财神、土地等都要上供、烧香。因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日焚化升天去了,这一天要请一张新的灶王爷像贴上,以便常年奉祀"保平安"。
年禧是还有祭祖的风俗习惯,以体现"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除夕晚上举行家宴。老北京小年禧饭菜吃喝,主食、菜肴都有传统的固定套子。主食以水饺为主。除夕晚饭家人要齐,所谓"团圆饭"。菜饭尽可能丰富些,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席间要多说彼此祝愿的话,充满欢乐气氛,这顿饭可以慢慢吃,有的一直吃到深夜,接下来"守岁"。
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要"守岁"至次日凌晨,表示年老的人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的有为祝老辈正年益寿的意思。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接下来就是举行接神和团拜活动。
进入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辈主持,按《宪书》上说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主持人举香率众到院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完成接神一套礼节程序后,全家进行团拜,首先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子辈们的拜年,行头叩首礼,说些祝愿的吉祥话,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龄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
元旦
正月初一日为元旦,亲友、同事中的"官客"(男人)互相拜年。"堂客"(妇女)要等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清代,官员们元旦互相拜年,是一种不成文的礼节,又是逢迎上司、联络同事的机会。为减少往来途劳,兴行"团拜"。清·艺兰生《侧帽馀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孰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民国以后,机关、团体的"团拜"更为盛行。
民间的互相拜年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如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对同事、朋友礼节性的拜访,对人家欠情的作感谢性的拜访,对左邻右舍平时常有交往的作串门式的抱拳说"恭喜发财"等。
祭财神
财神是多阶层普遍信奉的神灵。正月处二早晨,老北京住户和商号都要祭财神。
开市
从初一到初五,街上的铺户都上起护窗板和一些绘有《水泊梁山》、《桃园三结义》、《精忠报国》等连环画的窗帘,表示过年休息。过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过去了,一些店铺就举"送神"礼,放鞭炮,在热烈的祝愿气氛中打开护窗门,露出事先贴好的"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正式营业了。
人日
旧历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这个古老的节日少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马,始生人。"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中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认为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若阴晦则兆灾患。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日"这一天要吃春饼(一种双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并且剪饼于庚院,叫"熏天"。但此俗流传范围越来越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见了。
顺星
顺星也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上元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旧历正月十五日应是民间传统的"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灯节"。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朝时就开始以正月十五应为"元宵节"。《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致明而终。"到了唐朝,崇尚老.庄,奉道教为国教,为祝贺道教的"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诞辰而举行祝节活动,元宵节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为佛、道两教特色的节日,活动有张灯、放焰火、吃元宵等固定形式。
张灯、观灯是元宵节日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罢灯"。明代有所谓"灯市",那时东城灯市口是灯与市合一的,清代将灯与市分开,但仍习惯叫灯市,实际上是灯会,属娱乐性质。那时,元宵夜市肆很讲究张灯,各家铺户争奇斗胜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一的花灯,有纱绢、玻璃、羊角的种种差别,上面有绘人物的如《列国》、《三国》、《水浒》、《西游》、《封神》、《聊斋》等;有绘花卉,兰、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药的;有绘禽兽,胫鸾凤龙虎,以及马、牛、猫、犬、虫、蟹鱼虾的,颜色鲜艳多异,形态逼真,品种繁多。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就开始售多种不同形式的走马灯。《燕京岁时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灯灭则顿止矣。"从这天起,小孩们成群结队提着灯笼四处游耍,无不欢天喜地。
上元之夜,万家空巷,纷纷上街观灯,"肘足相挨都不觉,布衣尘污贵人貂。"(《都门竹枝词》)形容当时观灯之盛。
放焰火也是上元夜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清·谢文翘《都门新年词》中说:"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上元节的灯市历来有猜谜的活动,俗称打灯虎。这项活动很吸引人,猜灯谜可以使人增加知识,锻炼思维敏捷,活跃节日气氛。清人赵骏烈的《燕京灯市竹枝词》中说:"灯谜巧幻胜天工,不惜奇珍与酒红。多数才人争夺彩,夸长竞短走胡同。"说明当时灯市打灯虎的引人入胜热烈气氛。
上元节应节的食品是元宵,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燕京岁时记》云:"市卖食品,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至今,北京人仍然保留着正月十五吃元宵的风俗习惯。
填仓
老北京俗传正月二十三日为"小填仓",二十五日为"大填仓"。清代,京师多大粮商米贩这时都要祭祀仓神,市民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活储备。清·《帝京岁时纪胜》栽:"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
其实,真正的"填仓"活动是在农村。郊区农民流传谚语说"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平时农民生活很苦,填仓节时吃顿小米干饭杂面汤就算不错了。正月二十五黎明,农村家家户户在院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粮囤的意思。
龙抬头
旧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当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的说法。人们出于对龙抬头出来兴云化雨并威镇百虫的祈望,二月二这天就尽量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种活动。如吃饼叫吃"龙皮",吃小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儿童这天剃头叫"剃龙头",妇女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为避免伤了"龙眼"。
清明
清明是旧历的一个重要节气。清明扫墓祭祖的风俗由来已久。秦以前已经有扫墓的风俗,但不一定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从唐朝开始盛行起来。《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楹,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清明扫墓这个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旧时,北京人清明扫墓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因家庭经济等条件不同,祭扫方式也多有区别。去郊区扫墓,有的祭毕就地围坐聚餐引酒,有的放起风筝,有的用柳条编成罗圈状戴在头上,说"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既是扫墓又是春游,既寄对先人的哀思,又尽自己春之游兴。
端午
旧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老北京人习惯俗称为五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亦称"端阳"。
端阳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起源于江南,由来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赋予纪念屈原的意义。抗日战争时又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时,在南方讲究举行"龙舟竞渡",在北京明清两代则讲究"熙游避灾"。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坛"避毒",天坛是祈年圣地、各胜,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乐;过午,有的到鱼池或高粱桥、满井、草桥、积水潭等处"饮醵熙游"。
端午应节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枣粽子,蘸白糖吃。时令鲜品是樱桃、桑椹。糕点铺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人们以这些时鲜和应节糕点用来上供或互相送礼。
北京人俗谓"善正月,恶五月"。因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记》云:"(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从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为辟邪,京城端午时,人们还纷纷买蒲鞋穿上过节。
端午节还有"扔灾"一说。节前,手巧的妇女以五彩绫罗制成小虎、葫芦、樱桃、桑椹、瓜豆、葱、蒜形状,用彩线串起来,五月初一那天系于小儿的钗头或背上、胸前;小姑娘还用硬纸条叠成菱形"粽子",缠上五彩丝线,戴在身上,通称"葫芦"、"续命缕"。到了五月初五午时之后摘下来,连同贴在门楣上的剪纸葫芦揭下来,一起仍到门外,叫"扔灾"。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饮黄酒,在小孩头上用雄黄画一"王"字,有的还用雄黄涂小孩的耳鼻孔,说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孔中去。
六月六
旧历六月初六本不为节,因时值盛暑物医霉烂损坏,因此,老北京上至皇室,下至黎民都有晾晒、洗浴活动的习惯。
六月六这一天如天气晴朗,皇宫晾辇舆、仪仗、典籍,庙宇举"晾经会",老百姓晾衣物、洗澡、洗发。民间相传,这一天晾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家畜洗澡不生虱子,猫狗等家畜都要赶到河里洗个澡。前清光绪十年(1884年)以前,銮仪卫驯象所,历年都在这天设仪仗,以鼓乐前导,将象群赶到宣武门外西牐水滨去洗澡,观者如潮,颇为壮观。
郊区农民在六月六前后大都注意观察庄稼长势,说"六月六,看谷秀"。有的还把这一天称作"虫王节",在田间、庭院焚者致祭,祈望防止虫灾,保丰收。
七夕
旧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相传是天上牛郎织女星一年一度过银河相会的时刻。旧时,民间有"乞巧"的习俗,称"乞巧节"。织女心灵手巧,曾在凡间把织布、绣花的技巧传授给妇女们,妇女们在七月七日晚上凡人相约,在庭院或花园里焚香拜银河、拜双星,默默祈祷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幸运,也心灵手巧起来,少女希望自己长的更美丽或嫁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则希望早生贵子或得到丈夫、公婆的宠爱。
早年,梨园(戏剧界)每值七夕,要演《鹊桥会》或昆曲《长生殿》,《天河配》等"应景戏"。
中元节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地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地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秋节
旧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中秋节,团圆节,俗称八月节。旧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周礼》曰:"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据说中秋节在两汉时已具雏形,至唐代已兴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日里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风俗,明清以来的京师,此风一直沿袭不衰。
中秋多种果子成熟上市,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称它是"果子节"。中秋节有家家户户吃月饼的传统习惯。节前,京城各大糕点铺都应时出售中秋月饼,以"自来红"和"自来白"为主,品种繁多。中秋节吃月饼,作为节日礼品互增亲友的习俗相传至今。
重阳节
旧历九月初九日,俗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这天又叫重阳节。远在三国时期,重阳的名称已经出现,魏晋以来,重阳节已成为中国人很重视的一个节日。
古时,重阳节活动很丰富,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明代皇宫自九月初一起吃花糕,九月九日重阳,皇帝亲自到万寿山登高。民间百姓也争相效仿,每逢重阳,人们便带上酒具、茶具到香山或灵显宫,报国寺的高阁上饮宴坐乐。
清代,北城居民多到真觉寺五塔金刚宝座台上登高。南城居民多到左安门内法藏寺弥陀塔去登高。此外,游人较多的是阜成门外钓鱼台。由于重阳节之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所以人们称此举为"辞青"。
登高,"辞青"时,照例都要野餐,主要是以松枝,松塔烧起火来,围坐一起吃烤肉,饮白酒、菊花酒助兴。文人墨客有即兴吟诗作词者。
民国以后,这种风俗逐渐淡薄,至三、四十年代,只留下老人们的传说,民间并无实际活动。重阳前后,民间仅留下了吃烤羊肉,涮羊肉和吃花糕的风俗。
寒衣节
旧历十月初一日为寒衣节,亦称冥阴节,是一年中的三大鬼节之一。老北京人照例要给亡故的祖先"送寒衣"。
清末明初,北京人大多沿袭旧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纸点买寒衣纸。它是一种彩色蜡花纸,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印上红色图案,也有素色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一般都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也有剪成衣裤状的,也有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火。
历书
旧时,十月初一日钦天监颁历。《燕京岁时记》载:"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衢巷之间也有负箱唱卖者。"
皇历即"宪书",亦称"通书"。清末明初,市面上贩卖所谓"大本新年历",上面印着《大清光绪全序通书》、《中华民国全序通书》。
通书日历以外的部分谓之"序",有的序多于正文。
甚至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子文》、《朱子治家格言》统统附上。民国以后,有当代伟人像,文明结婚仪式图等。
日历部分的表头上有火车表(仅站名顺序)和诸神、佛圣诞日期表。日历以阴历为单位。
人们买来这本通书后,首先用朱笔在封面上写上:"灯下无忌,夜观大吉"。
这种"通书"一直发行到1949年。
冬至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观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旧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冬至之日,京师个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得第一大世纪。古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古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