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李白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主要作品】
客中作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静夜思 将进酒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送友人 登金陵凤凰台
月下独酌 清平调 其一 清平调 其二
清平调 其三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春思
赠汪伦 梦游天姥吟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
关山月 子夜吴歌 长干行
蜀道难 长相思 其一 长相思 其二
行路难 玉阶怨 赠孟浩然
渡荆门送别 怨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⑵ 诗人李白
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李白还有若干词作。《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著录7首。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其他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篇最为著名,但这两首词是否李白作品,颇滋后世疑问。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缪曰芑据以翻刻,世称缪本。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运动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有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等。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单篇论文,中华书局曾选择其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于20世纪60年代编成《李白研究论文集》出版。
⑶ 有谁知道海伊情境作文的加盟联系方式吗
■■■■■■■■■■■■■■■■■■■■■■■■
1、关于新概念的由来:
熟悉中国文坛或是中国文学发展趋势的人应该都听过“新概念作文大赛”这个热门词汇,而对“新概念”不甚了了的人,也许听过一批被称为“80后”的作家群,例如目前最红火的韩寒、郭敬明等人的名字。
不论是韩寒的作品《三重门》《长安乱》,或是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都是动辄销售数十万册,甚或百万册的作品。在中国图书市场,目前文学书籍能卖一两万册就已经说得上“卖得很好”,从这一点看,韩寒、郭敬明作品的销售量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韩寒、郭敬明两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同样在这项称为“新概念”的青少年写作竞赛中脱颖而出,并在获得大奖后声名鹊起。
除了韩寒、郭敬明这两位中国图书市场炙手可热的新星之外,新概念还造就了一群备受瞩目的新人,包括周嘉甯、张悦然(张悦然专访见明天《早报周刊》)等文坛新星,对目前中国文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力。
由于“新概念”迅速打造了一批文坛新星,因此,有人称“新概念”为中国文坛上的“造星梦工厂”,“新星”们的名利双收也因此引起争议,引来媒体和社会各界的议论。
新概念 试图走出杂志市场困境
“新概念”的主要策划人赵长天,是上海作协副主席及《萌芽》杂志主编,他在近日应华侨中学之邀到访新加坡,在该校举办的作家节《人文飨宴》发表演讲。
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赵长天说:“‘新概念’意指和学校作文的概念区分开来,相对于学校作文而言,‘新概念”主要在于鼓励年轻人追求一种新的写作观念,能够更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说,新概念作文大赛是由《萌芽》杂志社于1998年发起,并与北京大学等中国著名大学于1999年开始联合举办,此后每年举办一次。
参赛者锁定30岁以下的学生和青年人,赛制分为初赛和复赛。初赛由作者提交作品,再由评委评审选拔至复赛;得到复赛资格的作者赴上海参加统一的现场比赛。
赵长天说,中国文坛一度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黄金时代,但是到了1990年代,大多数中国文学刊物渐趋没落,《萌芽》也不例外。
《萌芽》杂志创办于1956年,已有近50年的历史。1995年,赵长天到《萌芽》担任主编,这本文学杂志的发行量仅有1万多册,当时,他不得不考虑开发市场,争取销售量。于是为了求取生存,编委会感到调整、重新发展《萌芽》的必要。《萌芽》于是决定改变编辑方针,选用更多适合中学生和高中生看的作品。
赵长天起初约了苏童写稿,因为相对于其他作家,当时的苏童还是较年轻的,但对于苏童的作品,学生还是觉得不是他们熟悉的生活,于是《萌芽》改而寻求中学语文老师推荐学生作文,但语文老师推荐的学生文章,学生也根本不看。
赵长天说,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却不见成果之后,《萌芽》于是决定举办一个不一样的作文比赛,一方面是挖掘稿源和文坛青年作家,另一方面也想借此吸引读者,让年轻人注意及阅读这份杂志,使到《萌芽》能够跳出市场困境。作文比赛同时也试图突破学校作文教育的模式,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力和抒发情感。
《萌芽》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旨定为“新思维”“新表达”和“真体验”,正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较为呆板的学校作文教育。
新概念成功是因为与著名大学挂钩?
〈p.03〉社会力量打造明星作家
赵长天: 新概念 只提供了起跑点
社会力量打造明星作家
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由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声名远播,《萌芽》杂志随着水涨船高,2001年杂志发行量突破10万份,而到了2004年底,《萌芽》发行量已达50多万,比80年代黄金时期的34万还要多出16万。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反应也越来越热烈,第一届新有4000人参加,第二届有一万多人参赛。到了第七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收到了来自全中国各地的七万多份来稿。
成功 是因为 与著名大学挂钩
赵长天并不否认“新概念”的成功,也因为它借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中国知名高校的力量来吸引参赛者,大赛的第一和第二届承诺得奖者可以免试进入大学。虽然,第三届之后由于各校取消了文科保送制度,但获奖者仍然有机会被这些大学划归“自主招生”的范围内录取。换言之,和高校联合举办作文大赛,是“新概念”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
赵长天说,《萌芽》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杂志在读者群中欠缺号召力,需要借助大学名校的力量来吸引参赛者;但这一点确实对一些参赛者很有诱惑力。
“新概念作文大赛”至今一共举办了7届,赵长天语带自豪的说,这项创作竞赛还是有其值得自豪的地方。
他说:“首先,它使得许多已经远离文学的年轻学子重新喜欢文学,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还有就是,它对中学的语文教育上有相当大的推动,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现状。”
新概念 造就明星作家偶像?
从“新概念”走出来的“明星作家”,最耀眼的非韩寒与郭敬明莫属。对他们两人来说,也许,“新概念”的最大“意义”是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韩寒成为职业赛车手
1982年生的韩寒是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从2000年5月初版发行至今,销量超过100万册,意味着他凭着一本《三重门》赚了一两百万元(人民币)版税。韩寒高中没念完就退学了,更不要说上大学,现在他从事的是与文字无关的工作,是个职业赛车手。
郭敬明拥有工作室
1983年生的郭敬明获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他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销售了数十万本,目前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又出唱片又出CD,还推出了所谓的“音乐小说”。在《福布斯》“中国名人排行榜”上,郭敬明也榜上有名。
新概念 只为作家提供起跑点
在中国,对“新概念”不以为然的大有人在。有人认为“新概念”作文“痞子气”太重,有人则认为“新概念”造就的不过是一批“明星作家”,靠的是商业包装。
对于这一点,赵长天说,“新概念”虽然提供文坛新人崭露头角的机会,但这些年轻人得奖后,往后他们在市场上的成就,或是日后的人生发展,就不与这项竞赛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或许是在媒体的包装下,或许是在出版社的精心打造之下,成为带叛逆色彩的偶像人物,但这些都不是他们当初创办“新概念”意料得到的。
赵长天说:“我们总是尽力去引导学生,要他们写些朴实的、身边的东西,不要一味写些很流行的东西。其实新概念举办了这些年,我们培养了数百名年轻作者,他们有一些的确写得很好,有可能是未来很好的作家,但他们就不像韩寒与郭敬明那么出名,也不带明星色彩,书出版后最多也卖个一两万,这就没那么引起媒体注意。”
赵长天认为,出自“新概念”的作家有两类,一类是以郭敬明、韩寒为代表的畅销书作者或是“偶像派”;另一类则是走纯文学道路的“实力派”。他说:“我常告诉孩子,韩寒是个特殊的例子,不应该仿效他的休学或他所走过的道路;虽然我自己是相当欣赏他的才华。”
至于郭敬明,赵长天说:“我其实也搞不懂,为什么年轻人那么喜欢郭敬明的作品,这是社会的力量造成,他小说中那种表面的华丽,讲究的情调很符合时下年轻人的喜好,只是这已经和我们没有关系的了。”
赵长天简介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萌芽》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小说《震动试验》被《小说选刊》转载,《老街尽头》被《新华文摘》转载,《外行》拍摄成电视剧并获得中国全国电视剧展播评选优秀奖、华东地区电视剧“银燕奖”之一等奖。
·著有小说集《外延形象》《天门》等,创作了《伽蓝梦》等四部长篇小说,散文集《过渡年代》《半秋》,纪实文学《中国的大门》以及电影剧本《寻找玛丽雅》等。
■■■■■■■■■■■■■■■■■■■■■■■■
2、关于新概念作文的误区:
新概念作文写作的误区与思考
连江县启明中学 谢惠燕
九九年,自《萌芽》杂志社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举办以来,新概念作文立刻如春风般催开了整个语文界的“桃花”,有人还形象地称之为“语文教改中的一场革命”、“中国语文教学制度改革的第一道曙光”。于是,各个性张扬的学子,如鱼得水般地在新概念文坛上自由挥洒,于是有了韩寒,有了蔡崇达,有了重点大学的7名保送生……但所谓物极必反,在任何文改面前,为师者都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如果为师者不给学生一定的指导,一些学生的写作必将又走入另一个死胡同。正如江苏一位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考生所言:“究竟所谓‘新概念’怎么个新法,我怀疑不但我们每个考生不明了,评委们也未必能有个准确的定义。”综观中学生文坛,我发现新概念作文的写作存在着几点明显的误区。
误区一,主题偏。“作文来源于生活”,这是无论哪个年代哪个作家都不能否认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挖掘的题材是非常多的,但从中学生写作的新作文来看,却多是些带反叛性的、带言情性的文章。如:对家长老师的不满、指责和嘲笑,对朦胧的异性之恋的追求和体会,对学校教育的厌恶及否定等等。这些偏激的文章主题,连正在上大学的主编《我们不是素食主义》的蔡崇达都觉得太过火。他说:“这一段时间,新概念及创新作文被炒得沸沸扬扬,作为亲历者的我和大家一样受到强烈的震撼。这震撼让我们偏离了日常的轨道,这异样的声音吸引我们反叛,竟让我们盲目地崇拜新概念的文章,就像一个人吃到鱼肉感觉很好,便拒绝其他食物了,毋庸置疑,这是偏食!”新概念不是一种文体,它的实质在于个性。反叛不必要的拘束,并不是否定一切。家长老师肯定有不理解孩子的时候,但是否该换种方式,提倡一下——“理解,是双向的”?对于异性的朦朦胧胧的好感确实存在,但是否值得在校园里甚至讲坛上推而广之?学校的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但是否一无是处?如果大家都往这方面挖题材,恐怕不出多久,这“新”概念就要成“怪”概念了。
误区二,形式怪。由于倡导自由写作,写作创新,不少同学就开始在文章形式上玩花样了。如有个同学用个数学式子来作文:
是的,很有创意,但糟糕的是,紧接其后的一批追随者来了—— 英文字母、化学元素、跳跃式、朦胧诗式,千奇百怪。甚至在一次作文课上,我的一位学生在他的《雨中即景》中以一句话为全文内容——“雨中,大黑伞,我,孤独地走着。”——并美其名曰“超短型新概念作文”,似乎有压倒那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的趋势了,真让人哭笑不得。
误区三:语言奇。翻读新概念作文,时不时地会有一两个“cool”,“哇塞” 等词跳入你的眼帘。无疑,时下的中学生多是崇尚“新人类”的一族,新生活、新语言是他们所欣赏的。兼之,电脑网络语言的浸染,于是“酷毙”、“作秀”、“X.boy”、“B.B”,到处流行,难道中国五千年的语言 词汇量还不足以敌过一个“cool”一个“B.B”吗?中国普通话不规范的现象已经够多了,而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优秀汉语言文化传统的下一代,就是如此学习运用的?当然,不可否认,语言文字的发展运用也要跟上时代,语言也需要引进新的词汇,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无论怎样运用都得适当,都得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的有关语言使用规定。
对于新概念作文,著名作家王安忆今年五月在华东师大答小记者问时指出:“总体来说好像不是太满意,我觉得他们里面有一点特别时尚性的东西,非常时髦非常潮流化。彼此都很像的那种表述的方式和情感的方式……现在有很多句子都是不通顺的。”中国历代的文学创作从一个误区走进另一个误区的遗憾在不断的上演着,从西昆酬唱集到江西诗派,从应试作文到新概念作文,这教训难道还不深刻吗?为此,我作了一番深深思索。
思考一:文要“载道”。中学生的大脑要比小学生更成熟,但正因这个时期,中学生的言行也比小学生来得偏激,他们容易看到事物的阴暗面,并因此而愤愤不平。作为育人者,就有必要引导学生作客观的思考,对生活中的事作多层次的剖析,教会他们用最真、最善、最美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从阴暗面走到明亮处来。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的,美,无处不在。佛家有语:心中有灯,自见光明。只有心中有真、有善、有美,才能使身心健康发展,才能写出健康的文章。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见到了一个贪官就见不到中央领导为反腐倡廉所作的努力和成效。否则势必导致孩子们的思想观念质的退化,因为他们一方面不满,一方面容易潜移默化地效法于反面的榜样。一次语文课上,我问学生,假如你们当官了,你们会贪污吗?出人意料的是,学生几乎异口同声的说:“会!”接着有人说贪一点点,有人说要做得保密……这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这就是我们所寄厚望的未来的花朵?书包里的情书,早已不是秘密现象;男女生共聚一室,通宵达旦,也已不是新闻了。当然,这并非都是由于文章的影响,但杂志、影视作品与老师们的思想倾向一直是学生们所关注的,特别是同龄人的一些文章,对他们更是影响至大。古人云:“文以载道”,不管文章对矫正社会风气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它都必须发挥它的本职功能,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去领略美,沐浴美,也促使他们去创造美,这样,我们的作品才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孩子才是可依靠的。由华东师大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作文教学”一章讲到:“要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美,挖掘本质美,以高尚的审美情趣去分辩真善美和假丑恶,写出积极向上,思想感情健康的文章。”我想,它的本意应也在此。
思考二:文要“以内养外。”文章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一篇文章的形式要服从于内容的需要。鲁迅先生的怒斥,要通过杂文来体现深度,闻一多先生的悲愤,只有直接演讲方显力量,而三毛的深情与孤寂,则非散文无以抒怀……任何一种内在的情感,都要通过特定的形式予以展现,这是自“诗言志”的《诗经》到“我口写我手”的“诗界革命”的发展规律。诚然,新奇的形式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睛,但,它的生命力是不强的,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千古佳作,哪篇靠的是新奇的形式?一个人的气质要比外貌更让人动心,何况是文章呢?当然,为师者要引导学生的作文从“气质”到“外貌”都表现到最佳。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多学习中外佳作的长处,提高作文的能力。
思考三:文要“气盛言宜”。所谓言为心声,语言只是文章的物质外壳,语言的运用,要出于文章和情感的需要。一代文学宗师韩愈曾在《与李翊书》中谈到:“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可见,适宜的语言来自于作家内在精神修养的浩然之气,而非一些学生盲目追求的乖僻的词汇。如果一味地在语言文字上翻新出奇,就必然造成另一种浮华的文风,那是非常不可取的,南宋江西诗派的冷僻字运诗,不就是一个例子吗?许多语文界前辈还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导,语言功底深厚,与大量阅读,广取博采是密切相关的。”新概念作文提倡的是“使用自已的个性语言”,个性化语言不等于奇异的文字,不等于可以用“太棒了”来表达的时候却偏要用一个“哇塞”一个“COOL”!个性化语言依然必须依靠深厚的语言功底,唯有如此,笔尖流淌的才能是有灵性的话语。如王安忆所言:“首先还是要把语文的基础学好,现在有很多句子都是不通顺的。”处在新时代,适当的吸收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的新词汇是应该的,但切不可误用滥用,否则,这个“新”,便只能是滥竽充数、名不副实了。
倡导健康文风,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具有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创造性,这才应该是新概念作文所提倡的。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我们有必要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去评议,指导学生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去关注,感受,体验生活。《中学语文新大纲》要求的“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应是灵活的创造,而不是盲目排斥!新作文要想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不应盲目追求时尚。“鱼肉”很好,“青菜”应也不错。偏食,只会导致营养不良,日渐消瘦。一篇真正“长寿”的文章,应该是从骨子里头都是活的。而这个“活力”,依靠的应是感受独特的心灵。
[ 本文写于2002.1,发表在《福建教育》2002年第3期]
⑷ 唐代诗人李白的简介
李白( 701 — 762 )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白于武后长安元年 (701) 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 少年时期 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
开元十四年 ( 726) ,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丁都护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越中览古》《春夜洛城闻笛》等,风格已经成熟。
天宝元年 (742) ,四十二岁的李白由友人推荐,应诏赴京,供奉翰林。被召之初,李白异常兴奋,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的诗句,以为将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当时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诗人“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志愿无法实现,结果反被排挤,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了长安,结束了这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这一时期虽不长,但诗人接触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写下了不少抨击现实的诗歌,如《古风》的一部分,《行路难》《梁甫吟》等,这些诗,鞭挞了权贵,表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天宝三年 (744) 春,李白离开长安,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但对国事仍然非常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天宝三年秋,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南等地,李杜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这一时期,是诗人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等。深刻地揭露现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 (755) ,安史乱起,李白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队伍,不料永王和肃宗争夺帝位,肃宗消灭了李璘的队伍,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诗人含不白之冤,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还。《朝发白帝城》一诗就记述了当时的心情。
上元二年 (761) ,已六十一岁的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追击史朝义,决定投军,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宝应元年 (762) 十一月 ,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终年六十二岁。
李白在政治上虽未能实现理想,但在诗歌创作中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继承并发扬了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表达搏击风云,翼申所能的抱负和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诗人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笞权贵。李白虽然不像杜甫那样和人民有广泛的接触,但他对劳动人民也是寄予同情的。在《丁都护歌》中写出了船工的血泪。在《秋浦歌》中写了渔民、冶工的艰辛。在《妾薄命》《长干行》《北风行》等诗中,写出了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安史乱后,他发出了“白骨成(一作“蔽”)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慨叹,表达了自己“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奔亡道中》)“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爱国忧民的悲愤心情。
他用大量的诗篇,歌咏祖国山河的壮美,寄托他爱国的深情。在诗人的笔下,险峻的蜀道,奇伟的群峰,奔腾的江河,飞泻的瀑布,都显得壮美动人。
无庸置疑,李白诗歌中也确有描写求仙访道、炼丹服药以及宣扬人生如梦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须加以鉴别。
李白的诗纵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参杂。奇特的夸张,瑰丽的色彩,神话故事,轶闻传说,熔铸于诗篇中。然而他的诗句又如出水芙蓉,不假雕饰。构成其飘逸豪放、雄奇洒脱的艺术风格。他最擅长七言歌行和绝句。他的绝句被后人奉为唐人绝句的典范。杜甫对李白极为倾服,对他的诗歌曾给予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十二白二十韵》)。
有 《李太白全集》 传世,存诗 九百九十余 首。清人王琦的《李太白全集注》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王运熙的《李白研究》、王瑶的《李白》和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的《李白诗选》可以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