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色县王泗镇联丰小区和福田小区有多少常住人口经济生活水平怎么样
王泗镇位于成都平原西部,是四川省省级试点小城镇、中国著名白酒原酒地及OEM加工基地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风筝),成都市的34个重点乡镇之一,是大邑县工业发展区重点区域。距大邑县城7公里,东临苏家镇、三岔镇,南与邛崃市桑园镇相连,西与新场镇接壤,北与鹤鸣乡、悦来镇、晋原镇交界,距成都50公里。辖17个行政村,2个社区,308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5.5万人,城镇人口1.6万人,幅员面积70.4平方公里。
『贰』 王泗将军
在川西平原的邛崃大邑两县之间,有一座繁华的城镇:王泗镇,俗称王泗营。那高耸在场头镇尾身披铠甲手持利剑的骑马将军雕刻石像,使得南来北往的客人都要驻足观看一番。那就是当年张献忠麾下的王泗将军像,王泗镇也因此得名。
据载:明朝崇祯十六年(公元年)八月,张献忠趁明王朝大兵围剿李自成之际,便兴兵五十万由湖北破重庆直取成都。明巡抚龙文光、总兵刘佳胤等相继战死,蜀王朱至澍投井而亡。张献忠破成都后,建大西政权。张献忠又一路领兵西进,10月破邛崃,与天台山三千棍僧会战于夹关榨口庙,月余,终由庐山青草坡入天台后山,杀尽天台山僧人,夺得百坛川谷酒。忽报明朝总兵都督洪承畴亲率甘陕大军直杀成都而来。张献忠大惊,戎马倥偬中便把夺得的川谷酒留在王泗营中,以备大西国开国庆典之用。谁知那张献忠这一去直到后来被清朝肃亲王豪格的汉满大军射杀在西充凤凰山,再也没有回过成都。接着,便是李自成败亡,清兵入关。那王泗将军见天下大定,观该地田畴平坦,物产丰饶,便命士兵解甲屯田,与民同耕。那清兵入关后素知王泗将军威名,数十年间莫敢与其争锋。地方匪盗不起,百姓安居乐业。逐渐商贾为市,居然成了街道。那集镇便以王泗将军为名,口碑相传,直到如今。
『叁』 王泗原的人物轶事
丁淦林,现任复旦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学时曾在先生任教的阳明中学(现吉安一中)就读。2008年9月,丁先生返回母校时,深情地回忆起和王泗原先生的师生情:“当时学校里一些老师的行为和人品对我影响颇深。他们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性格鲜明,不求闻达,但学问过硬,功底扎实……还有王泗原老师,讲授语文,一丝不苟。我原来对语文兴趣不是很大,王老师在改作文时,把我叫在一旁,一字一句细致地指出问题所在,还教导说,作文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写在纸上。王老师的指点使我的语文水平日益见长,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解放后,王泗原老师被请到了北京,专门编审语文教材。他精通古典文献,曾参与《辞源》的审稿,出版了《楚辞校释》和《古语文例释》等专著,颇受叶圣陶先生的赏识,几次催他出书,还专门为书题名。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每次出书,他都会寄我一本,还附信写出书的感受想法。”丁淦林说,母校的老师们就是那种知识分子,默默无闻、扎扎实实地做学问,不求闻达。这些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心系祖国,对民族文化有深厚的感情,总是想要让国家发展好。
附:
音谷谈往录——王泗原
——王湜华
王泗原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语文老编辑,堪称圣陶仁丈的左臂右膀之一。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即与家父交往至深。于楚辞的研究,尤有独到之处。每次来看望家父,总要静坐细谈移晷,然后离去。家父十分敬重他。
1954年,泗原先生的《离骚语文疏解》一书出版之前,曾拿手稿来请家父过目,家父一读之下,钦敬不已,未提任何意见,只是对原有的副标题《与郭沫若同志商榷》提了一下,建议删去。泗原先生欣然接受,删去。所以出版后赠书,他的题款是,“持谢伯祥先生,并请指正。泗原,一九五四年八月”。后来与他谈起这本书,他还自豪地告诉我,这是一本绝无错字的书,因为从头至尾一二三校,都是他一个人经手的。由此不难看出,他工作态度一向是多么认真仔细。教育出版社是出版教科书的,那个时代教科书是能作到无错字的,其中有多少像泗原先生这样的编辑,付出了多少艰辛劳动啊!
泗原先生的祖父王邦玺先生,是清同治乙丑(1865)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守冷官之位长达二十年之久,却与中法战争中援台事件有着重要关系。我曾撰文,1994年发表于《传统文化研究》第三辑,兹不赘。编者特加编者按,在引了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里的一段话后写道:“王邦玺就是这样有脊梁的中国人。特刊此篇以焕发其光耀,对当代人也必将有所激励。”这样一位真正的爱国者,长期默默无闻,而其人格之光辉,在泗原先生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他一辈子艰守清贫,家一直住在西城丁章胡同的一所小破院里的小小三间东屋,朝西,真所谓冬寒夏炎。直到生活实在难以自理时,在女儿强令下,才接到女儿家住。穿的总是那么俭朴,只要还能穿的,一定继续穿,新的女儿递到手里也不穿。他一生始终这样,真是我们民族艰苦朴素的优秀典范。
泗原先生的又一部力作是《古语文例释》,是他用一辈子钻研古语文的心血撰写而成的,让人心服口服的巨著。他曾与圣陶丈口述其内容,圣陶丈极力怂恿他写成书,并为他题写了书名。这部书的学术价值,我认为,将是今后几代人用之不尽的古语文宝库。张中行先生,也只有张中行先生,才能写该书的书评,称之为“厉兵秣马”,一点也不过分,而实在还难以涵盖之。
他祖父有两部著作存世——《贞石山房奏议》与《贞石山房诗钞——释簪草》,到泗原先生晚年,已只有当年捐赠北京图书馆的一部还存世,成了孤本。泗原先生通过馆长特批,借了出来,手钞一部。然后又自费由自己所在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只印了三百部,总算没要他掏书号钱,已算是十分照顾他了。此时已赶上电脑排版的时代,书中不少字必须拼凑,十分难看,难能尽如先生之意。我深深为先生的精神所感动,并在先生亲自指导下,撰文介绍邦玺公。但先生还一定不许在文中提到他。先生就是这样谦虚为怀,只干实事,不图名利。
如果为祖父著作留存,也算是私心的话,那么为刘铎刘淑父女出诗文集,则当更能说明问题了。刘铎是明末被皇帝冤杀的,刘淑是抗清的民族女英雄,只是他隔了几百年的乡先辈而已。先生又是自费印书,亲自校对。遗憾的是,等书出版,先生却已作古了!
这样一位专门利他,一心为公为国家的先生,真应该成为世代人学习的榜样啊!
读王泗原《古语文例释》
——张中行
一
我结识王泗原先生在五十年代初,以后一直在一起从事有关语文的工作。依世风,可以称他为老同事,或近一些,熟朋友,但都不妥,因为前者太泛,后者太轻。应该称为畏友。拙作《负暄续话》有一篇提到他就是这样称呼的,那里说:“王先生是我的畏友。小畏是他的治学,深入而精粹,不吹吹拍拍,华而不实。大畏是他固执,严谨,有所信必坚持到底,有时近于违反常情也不在乎。畏,就因为有不少我认为可学的,我学不了。”其时他的大著《古语文例释》还没出版。可是《离骚语文疏解》早在三十年前就问世了,我读过,说他治学深入而精粹,根据的一部分就来自这本书。王先生写零碎文章不多,勤学少作,正是严谨的一种表现。但不是不作,而是有所作就重如泰山,甚至压到古人。如这本《古语文例释》就是这样,四十万言,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和精力,像是很慢,其实不然,因为分量太重。重,可以由两个方面看,一是不读书破万卷就写不出来,另一是有所论述,几乎都可以解前人之惑,成为定案。出版后给我一本,我打开看看,有知书之明,决定用较长的时间啃。暑中得暇,一共读了半个多月,勉强完了。想想,还是只能算作走马看花,并没往里钻。也不敢钻,因为,即如对于其中的有些则,确辨是非,就不只要思,而且要考,这就不能不往古籍的大海里跳。为学力和时间所限,我不敢跳,也就只好安于浮光掠影。但获得,或说深的印象,终归是有的。这所得,我想,对于想亲近或不得不亲近古典的人(数量不会很少)还会有些用。本诸“己欲达而达人”之义,写出来,用意可以说得形象一些,是:有谁想走上古典的征途吗?请先细心读读这本书,当作厉兵秣马,以免仓卒登程,碰到小小坎坷就摔倒在地。
……
六
依世风,也要说说不足的一面,以表示不偏不倚。但这很难,因为王先生的学风是严谨,恪遵绳墨,磨砖对缝,还想从中找点缺漏就不容易了,何况我的学力,以及在这本大著上用的功夫,都有限。但应制文还是不得不作。挖空心思,只想到两点:一是有极少数讲法,可信的程度差些,应该说是可商;二是有极少数讲法,像是证据还不够充分,应该再补充些材料。
前者,可以举以下几则为例:
(一)457页“诗鸡鸣所咏者何”一则,“匪鸡则鸣,苍蝇之声”,王先生说:“窃以蝇字乃(圭黾)之误。苍蝇即今语青蛙。蛙声阁阁,似鸡鸣也。”案此说始于明朝晚年焦<SPS=1319>,《义府》卷上“苍蝇之声”条说:“焦澹园谓,蝇字乃(圭黾)字之误,诚然。”以下引《汉书·王莽传》“紫色(圭黾)声,余分闰位”,并进一步说《诗经·小雅·青蝇》的蝇也是(圭黾)之误。但这种说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同意,说是“穿凿附会”。其后,钱熙祚还举出理由驳:“《齐风》‘苍蝇之声’末章明言‘虫飞薨薨’。《小雅》‘营营青蝇’,《传》:‘营营,往来貌。’《说文》作‘营营’,训小声也。郑《笺》云:‘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其为蝇可知。焦澹园谓《鸡鸣》之蝇乃(圭黾)字,荒经蔑古,明人恶习。黄氏反引《王莽传》‘紫色(圭黾)声’以证之,并欲改‘青蝇’之‘蝇’。(圭黾)非上树之物,而云止棘、止樊、止榛,岂非笑柄?”(《义府跋》)可见这说法还有争论,所以可商。
同样情况是342页“钩以写龙,凿以写龙”一则,王先生说凿是酒器,<SPS=1789>之误,也可商。因为还有另外的猜测,见于《义府续貂》,说是蔽膝,黻之误。
(二)40页“汉高之法三章是否杀人伤人及盗”一则,王先生主张三章,一是杀人者死,二是伤人及盗抵罪,三是余悉除去秦法。这也可商,因为法是要守的,犯则治罪,余悉除去秦法用不着守,也无所谓犯,与杀人、伤人、盗的性质不同。
(三)26页“子所雅言章旧读误”一则,王先生说应该这样断句:“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样变,意思与传统读法无别,只是感到,一,念到诗书那里站不住,二,“皆”字有点突如其来。至于王先生提到的疑难,“若以‘所雅言’统诗书礼,则‘皆雅言也’为赘辞”,似乎同一意思重复说,古书中并不罕见。
后者,可以举以下两则为例:
(四)323页“主臣之语旧解多误”一则,王先生说谁都讲不清楚的“主臣”乃“臣以”之误。但古书中“主臣”的说法不一见,何以“臣以”都误成“主臣”?又,“臣以”并不是处处可通,如马融《龙虎赋》的“莫不主臣”就代不进去(王先生说是“必为讹字”)。总之,虽可备一说,却终嫌证据不够充分。
(五)321页“除某官之除1日解误”一则,王先生说“窃谓除某官之除乃阶除义之引申”。是否如此?总感到再加些证据才好。
最后说几句跳到圈外的话。这年头,按部就班上学,读,死心塌地求知,如还有些人,是愚公,因为费力很多,或有失而无得;在古典的大海中求知,并想考辨,解决一些疑难,为后学铺路,如王先生,是超级愚公,因为常常是,用千钧之力,所得也许只是沧海之一粟。但山总是愚公移的。由成就方面看,王先生这本《古语文例释》就是移了山。现在人都忙,忙于求或忙于看,惟恐其结果就连有移山之举也不知道,所以我偷闲写了以上这些,用意是提醒一下,至少是与古典有较多关系的,不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才好。
『肆』 王泗是那个时代人
王泗,原是李自成部下李岩的朋友,后成为张献忠的部下。
王泗,原是李自成的部下李岩,在商雒山中结识的兄弟,为人忠实可靠,智勇双全,且酿的好酒。李自成想劝张献忠起义,李岩举荐此人。因张献忠好酒,故以酒设计,吸引、结识张献忠,因此成为张献忠的部下。
其人其事:明朝崇祯十六年(公元年)八月,张献忠趁明王朝大兵围剿李自成之际,便兴兵五十万由湖北破重庆直取成都。明巡抚龙文光、总兵刘佳胤等相继战死,蜀王朱至澍投井而亡。张献忠破成都后,建大西政权。张献忠又一路领兵西进,10月破邛崃,与天台山三千棍僧会战于夹关榨口庙,月余,终由庐山青草坡入天台后山,杀尽天台山僧人,夺得百坛川谷酒。忽报明朝总兵都督洪承畴亲率甘陕大军直杀成都而来。张献忠大惊,戎马倥偬中便把夺得的川谷酒留在王泗营中,以备大西国开国庆典之用。谁知那张献忠这一去直到后来被清朝肃亲王豪格的汉满大军射杀在西充凤凰山,再也没有回过成都。接着,便是李自成败亡,清兵入关。那王泗将军见天下大定,观该地田畴平坦,物产丰饶,便命士兵解甲屯田,与民同耕。那清兵入关后素知王泗将军威名,数十年间莫敢与其争锋。地方匪盗不起,百姓安居乐业。逐渐商贾为市,居然成了街道。那集镇便以王泗将军为名,口碑相传,直到如今。
另外,关于王泗将军的故事,《将军烧坊传》就有记载。
『伍』 大邑王泗有没有散酒需代理
王泗酒厂比较多,肯定会有需要代理的。
你可以直接去酒厂谈啊。老板巴不得你帮他卖。
『陆』 王泗镇的工业
王泗民营经济增加快速,小型企业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有成都泗兴酒厂,成都市花香酒业有限公司、成都九鼎米兰酒厂,成都蜀源酒厂,大邑开泉酒厂,四川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冶金实验厂,四川大邑新联山钢铁有限公司,成都大邑民乐陶瓷厂等。从单一的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食品加工、冶金工业、橡胶制品、建工建材等多业并举。固定资产上亿元的企业有成都冶金实验厂,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四川远星橡胶有限公司和成都泗兴酒厂,3000万元以上企业有四川大邑酒乡酿酒厂,成都荣华酒业有限公司,成都绿色广地公司。年产值上亿元企业3个,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余家。
王泗镇素有川西酒乡之称,有酿酒的悠久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奠定一定的产业基础,已形成以白酒生产为主的食品工业,以生产摩托车轮胎为主的化工工业,以生产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并带动陶瓷、包装彩印、机械、铸造、家具和餐饮业等行业蓬勃发展。2002年王泗镇被中国食协授予中国著名白酒原酒基地及OEM加工基地,2004年被成都市列为30个重点乡镇之一和全市的工业布点之一,王泗镇被定位为工业重镇。王泗镇的目标就是把王泗打造成大邑的食品酿造工业园。
2009年,全镇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现23460万元,达年目标任务的104.2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665万元,达年目标任务的273%,其中工业投资36300万元,达年目标任务的121%;全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2792万元,达年目标任务的102%;完成工商各税5942万元,同比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88元,同比增长15.6%。全镇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新局面。
王泗以酒业为龙头,带动了化工、冶金、制造、包装彩印、建工、建材、家具、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壮大,已形成为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大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重镇。为了实现工业强镇,整合现有资源,突出抓好特色经济,我镇正着力打造品牌原酒、汽车、摩托车轮胎、钢铁三大基地。
『柒』 大邑王泗的来由
:王泗镇,俗称王泗营。那高耸在场头镇尾身披铠甲手持利剑的骑马将军雕刻石像,使得南来北往的客人都要驻足观看一番。那就是当年张献忠麾下的王泗将军像,王泗镇也因此得名。
据载:明朝崇祯十六年(公元年)八月,张献忠趁明王朝大兵围剿李自成之际,便兴兵五十万由湖北破重庆直取成都。明巡抚龙文光、总兵刘佳胤等相继战死,蜀王朱至澍投井而亡。张献忠破成都后,建大西政权。张献忠又一路领兵西进,10月破邛崃,与天台山三千棍僧会战于夹关榨口庙,月余,终由庐山青草坡入天台后山,杀尽天台山僧人,夺得百坛川谷酒。忽报明朝总兵都督洪承畴亲率甘陕大军直杀成都而来。张献忠大惊,戎马倥偬中便把夺得的川谷酒留在王泗营中,以备大西国开国庆典之用。谁知那张献忠这一去直到后来被清朝肃亲王豪格的汉满大军射杀在西充凤凰山,再也没有回过成都。接着,便是李自成败亡,清兵入关。那王泗将军见天下大定,观该地田畴平坦,物产丰饶,便命士兵解甲屯田,与民同耕。那清兵入关后素知王泗将军威名,数十年间莫敢与其争锋。地方匪盗不起,百姓安居乐业。逐渐商贾为市,居然成了街道。那集镇便以王泗将军为名,口碑相传,直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