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火鍋的歷史
「吃水牛毛肚的火鍋,發源於重慶對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擔零賣販子將水牛內臟買得,肝、肚切成小塊,於攤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洋鐵盆一隻,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辣又鹹的鹵汁。於是河邊橋頭的一般賣勞力的朋友,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將它高尚化了,從攤頭移到桌上。」這是《風土什志》一書中的記載。
為什麼用水牛內臟?原因很簡單,便宜!四川路邊小攤稱它「麻辣燙」,非常普及,四季都有,大多低廉,還有雞血、鴨血、豬腦、豬肝、木耳、藕片、蒜苗等葷素料,湯水上汪汪一股紅油,人人碗里一攤鮮紅的辣椒醬。最為獨特的是,這些攤子不洗鍋換湯,各色菜入鍋越煮越香,越陳越厚,有經驗的人不會在攤主的火鍋湯料一起鍋時就上門,會等湯底濃稠後再享受美味。
四川麻辣火鍋真正上檯面是在抗戰時期,重慶成為大後方,火鍋與川菜一起被外省人士所識所愛。火鍋中除了川菜三椒——花椒、胡椒、辣椒外還有姜、蒜、芥末、丁香等各種辛辣味的調料,因此辣得不燥不滯,有層次有韻味,它調動的不只是味蕾更能振奮全身神經細胞,是味覺總動員。
其實火鍋的精華是湯頭,俗稱「鍋底」,作法考究,湯汁是牛骨煮半日到一、二天,重要的是麻辣調味,大量的辛香和中葯,每一家都是獨門秘方。講究的還把香料細分,干辣椒辣味強,用來煉辣油;辣椒粉易溶,用來作湯;新鮮辣椒有自然香氣,用來提升氣味;辣椒、花椒配紅肉;胡椒則與海鮮合得來。
湯頭作好,調味後,就是火鍋打底功夫,底料以鴨血、豆腐最重要,俗稱「紅白豆腐」,它們會吸湯汁,一口咬下去,汁湧出來,溢滿嘴。其他有耐煮的牛肚、牛筋、牛雜、肥腸、牛肉片……它們需要先鹵煮3個鍾頭以上,切成片,吃火鍋時再下鍋,腴美酥爛才好吃,否則久嚼不爛。
至於吃火鍋,是有程序的,先鴨血、豆腐;然後涮生肉片;接著是牛肚、牛筋、大腸等湯底;第四道才是蔬菜,如空心菜、茼蒿、金針、白菜,它們在烹煮時會釋出水和甜味沖淡鍋湯;最後才是下一把手工的粗面配湯喝。吃麻辣火鍋有人就啤酒、果汁、可樂等飲料,其實行家吃起來,搭配的飲料首選白酒,尤其是40度以上的烈酒,叫「以毒攻毒」。如果怕辣又量淺,那就備一碗茶水或白湯,在材料燙熟後先放入輕涮,然後浸在醋里,再吃,辣味大減。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麻辣火鍋口味過激,熱量過高,重鹽重油重辣,對腸胃和體重都是不小的挑戰。
❷ 為什麼火鍋店的火鍋剛開始煮的時候有很多泡沫
因為火鍋裡面的水和一些香料在高溫下產生了融合,同時火鍋一般用湯是高湯,也就是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和其他營養物質,在沸騰是是會產生泡沫的,很正常,不必擔心。
其實,只要肉類、底料或其它食材本身是衛生安全的,泡沫中的這些蛋白質、脂肪,及殘留的血水等,一般不會對人體有什麼害處,但因為它們在氣味和外觀上比較影響食慾,一般都會給予去除。
當然,如果是因為肉類、底料或其它食材本身存在衛生安全性方面的問題,如含有一些有害微生物或雜質,則應採取適當措施,盡量避免泡沫的產生。
(2)溫鼎火鍋店加盟擴展閱讀:
吃火鍋的注意事項:
1、牛肝:牛肝忌與姨魚一同食用;不宜與維生素C、抗凝血葯物、左旋多巴、優降靈和苯乙肼等葯物同食。
2、牛肉(瘦):牛肉不宜與板栗、田螺、紅糖、韭菜、白酒、豬肉同食。
3、吃火鍋多是涮肉,而肉類常感染弓形蟲。羊群中弓形蟲感染率約60%,豬約20%,牛為14%。弓形蟲常隱匿在這類受感染的動物肌肉中,火鍋的短時間加溫並不能將其消滅,孕婦進食後,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胎。
4、吃海鮮火鍋不宜喝啤酒。
5、孕婦最好選擇在家裡吃火鍋,這樣不僅可以控制湯料的味道,盡量不是辣的或味道太過刺激的,而且也可以確保食物的衛生,當然孕婦少吃火鍋對寶寶好。
❸ 火鍋的由來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食就逐漸多起來了。最初流行於我國寒冷的北方地區,人們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後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統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餚。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時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稱火鍋為「司蓋阿蓋」又稱「鋤燒」。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我國的火鍋花色紛呈,百鍋千味。著名的如廣東的海鮮火鍋,食而不膩,味美無窮;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清香爽神,風味獨特;雲南的滇味火鍋,鮮嫩香辣,饒有風味;湘西的狗肉火鍋,享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之美譽;重慶的毛肚火鍋,麻辣醇香,名揚天下;北京的羊肉涮鍋風味別致,吊人胃口。此外,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等,也風味別具,誘人饞涎,堪稱為寒冬里的「席上春風」,為食客們所津津樂道。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不少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時倍添雅趣。如東北人招待貴客時,火鍋里的菜擺法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台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菜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芫菜、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火鍋雖味美,但在吃火鍋時要注意衛生,講究科學,一要注意選料新鮮,以免發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鍋里燒的時間過長,會導致營養成分受破壞,並失去鮮味;若不等火候燒開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應注意不要滾燙吃,否則易燙傷口腔和食道的粘膜。
火鍋面面觀
我國的火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與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動,可以算是火鍋初級形式。北京延慶縣龍慶峽山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火鍋,有加熱過的痕跡。奴隸社會後期,出現了一種小銅鼎,高不超過20厘米,口徑15厘米左右。有的鼎與爐合二為一,即在鼎中鑄有一個隔層,將鼎腹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層有一個開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鏤空作通風的煙孔。有的鼎腹較淺,鼎中間夾一炭盤,人們稱這種類型的鼎為「溫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說是一種較好的火鍋了。漢代出現一種稱為「染爐」、「染杯」的小銅器,構造分為三部分:主體為炭爐;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積一般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盤。可以推斷這就是古代單人使用的小火鍋。唐宋時,火鍋開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設宴,多備火鍋。在五代時,就出現過五格火鍋,就是將火鍋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時的火鍋又稱暖鍋,一種是銅制的,一種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到了清代,各種涮肉火鍋已成為宮廷冬令佳餚。嘉慶皇帝登基時,在盛大的宮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陸並陳外,特地用了1650隻火鍋宴請嘉賓,成為我國歷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
❹ 重慶火鍋的資料
重慶火鍋,又稱為毛肚火鍋或麻辣火鍋,起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纖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等.
1、菜品多樣
2、調料獨特
3、吃法豪放
麻辣火鍋發源於重慶。大約是在清道光年間,重慶的筵席上才開始有了毛肚火鍋
還想看更詳細的在:http://ke..com/view/70945.htm
❺ 火鍋又叫什麼名
從火鍋的起源來看,火鍋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確實有不同的叫法, 下面大致歸納一下。
一: 火鍋也叫「銅鼎」:
這個說法是在我國的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 那個時候把火鍋叫"銅鼎",其實就是火鍋的前身啦。這是對火鍋的第一次稱謂。
二:火鍋也叫「「鑊斗」:
這個叫法是有歷史考證的,解放後出土的東漢文物「鑊斗」,就是現在的火鍋。
三: 火鍋也叫「溫鼎」:
北京延慶縣龍慶峽山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火鍋,有加熱過的痕跡。
這個出土的「溫鼎」高不超過20厘米,口徑15厘米左右。有的鼎與爐合二為一,即在鼎中鑄有一個隔層,將鼎腹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層有一個開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鏤空作通風的煙孔。有的鼎腹較淺,鼎中間夾一炭盤,人們稱這種類型的鼎為「溫鼎」。
四: 火鍋也叫「暖鍋」
三國時期的「銅鼎」演變到唐朝,又叫「暖鍋」。
五: 火鍋也叫「助燒」:
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時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稱火鍋為「司蓋阿蓋」又稱「鋤燒「。
火鍋名字的演變大致就是這么個情況。
❻ 火鍋店的管理資料
這裡面文章很多的全是餐飲管理培訓資料 還包刮經營方面
❼ 中國最早的火鍋是從何時開始使用的
大約一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發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說是非常大的鍋子,無論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當時,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類為主,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讓食物煮熟,成為一大鍋的食物,當時叫做「羹」,這就是最早的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