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便利店新行標即將敲定、京東優選將上線、美團優選在招地推團隊
便利店新行業標准即將敲定
11月24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便利店分類》、《便利店服務類別及運營規范》兩項行業標准徵求意見稿,向 社會 尋求反饋。這也是兩項行業標准分別自2012年和2014年確立後的首次修訂。便利店的快速鋪開和下沉也催生新業態--社區團購。除了興盛優選等老玩家,美團、滴滴、拼多多等互聯網平台也更加重視這塊業務。以便利店為載體的社區團購不能一味野蠻生長,已經到了需要引導其規范發展的階段。本次修訂中,增加了品牌連鎖便利店、延伸服務、社區提貨站等術語定義,有利於進一步規范化,建立相關流程式控制制標准,促進行業有序競爭。
家家悅擬3.75億控股內蒙古維樂惠超市
11月24日晚間,家家悅發布公告稱,擬以自有資金投資3.75億元,通過受讓股權方式持有內蒙古維樂惠超市有限公司70%股權。標的公司是內蒙古自治區超市銷售規模、品牌影響力位居前列的連鎖零售企業。主要從事超市連鎖經營業務,其以「維多利超市」品牌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經營連鎖超市,經營的已開業門店25處,其中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分別22處、1處、2處,主要業態為大賣場,另有已簽訂租賃合同尚未開業的超市8處,門店的合同租賃面積總計約26萬 。
2021年三季度聯華旗下所有門店上線達達
近日,達達集團與聯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宣布雙方戰略合作升級。達達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蒯佳祺與聯華總經理徐濤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門店全渠道履約、商品管理、營銷活動等領域展開全方位深度合作。數據顯示,2016年-2019年,聯華在京東到家的銷售額增長近20倍,今年前三季度,聯華在京東到家的在線門店近900家,上半年銷售額已達到去年全年水平,並有望在年底實現同比翻番的銷售額增長。聯華也計劃在2021年三季度完成旗下所有門店的上線。
生鮮傳奇小鮮店十店同開,加速拓展
11月27日,生鮮傳奇小鮮店10店同開,開啟加速拓展模式。加上此前8月底首批開業的10家門店,目前生鮮傳奇小鮮店門店數量已達20家。與生鮮傳奇的定位一樣,生鮮傳奇小鮮店的商品配置圍繞消費者一日三餐,生鮮銷售佔比達80%,經營面積在60-70 左右,擁有500個左右的SKU,其中300個是固定的,為基本款商品,剩餘200個SKU可以根據門店情況進行差異化配置。按照規劃,生鮮傳奇計劃今年在合肥開出50家小鮮店。
北京老字型大小品牌紅星二鍋頭欲借殼上市
京東優選將上線,整合四個社區團購業務
京東內部正籌劃名為「京東優選」的社區團購項目。據內部人士透露,該項目由京東物流和京東商城聯動,前期由物流部門負責倉儲規劃,之後再由商城負責終端。該項目將於12月底明年1月初正式上線,最初將在山東試點,隨後在京東物流全國七大區(華東、華北、華中、華南、西南、西北、東北)的省會城市和一些產業帶鋪開。同時,大商超全渠道事業群成立了單獨的社區團購業務部,該部門合並了京東原有的社區團購業務:友家鋪子、蛐蛐購、京東區區購。
美團外賣正式推出「同舟計劃」
在11月26日的美團外賣七周年發布會上,美團正式推出「同舟計劃」,將從工作保障、體驗提升、職業發展、生活關懷四個層面提升騎手體驗與生態建設。這是一項遲到已久的規劃。過去幾年,外賣員的生存環境多次成為新聞焦點,在人物雜志的相關報道發布後,美團、餓了么等平台對於外賣騎手的「壓榨」又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這次的「同舟計劃」是這一改進計劃的後續。據美團高級副總裁、到家事業群總裁王莆中透露,為此美團外賣組織了53場騎手懇談會,傾聽到了很多騎手的意見。
美團優選在全國范圍內招募地推團隊
11月25日,據騰訊新聞報道,美團優選在全國范圍開啟招募團長服務商,招募對象包括連鎖門店、地推公司和人力公司。經查詢,自11月以來,美團買菜、美團優選也大幅提高了在拉勾網、BOSS直聘等網站對地推人員的招聘力度,尤其是在北上廣深等超一線城市的招募需求,環比10月份增加了近2倍。在崗位薪酬上,美團的標准也已觸及地推行業的最高水平。地推鐵軍一直是美團手裡的王牌,也是美團入局社區團購賽道以來被普遍看好的主要原因,而此次美團再度加碼地推的招募,或與老對手滴滴的挑戰有直接關系。
蘇寧、京東競逐醫葯電商風口
疫情發生以來,互聯網醫療發揮重要的作用,利好政策頻出。隨著處方葯網售政策的放開,醫葯電商有望迎來新一輪的增長。巨頭不會放過潛力市場的增長,但處方外流是從醫院分走的蛋糕,巨頭能拿下多大的市場份額仍不好說。
首家「跨境新零售店」落戶杭州下沙銀泰
11月24日,首個「跨境新零售店」在杭州下沙銀泰正式開業,一期佔地超300 。消費者可以在店內挑選體驗、掃碼下單,享受保稅倉專線配送、20分鍾極速達的新購物體驗。開店首日主打美妝個護、營養保健、日用百貨和母嬰用品等60多個進口品牌130多種各類爆款商品。
泡泡瑪特通過港交所聆訊 上半年收入8.18億
11月22日晚間,據港交所披露,泡泡瑪特已通過聆訊。同時,泡泡瑪特聆訊後資料集也對外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該公司共實現收入8.18億元,毛利為5.33億元,期內利潤報收1.41億元。據泡泡瑪特對外公布的經營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泡泡瑪特運營93個IP,包括12個自有IP、25個獨家IP及56個非獨家IP。
奈雪的茶出圈賣咖啡,在深圳首推PRO店
11月25日,奈雪的茶新店型「奈雪PRO」,在深圳開業,這也是繼奈雪的茶、奈雪酒屋、奈雪夢工廠之後的第四類店型。值得注意的是,此類型門店增加了精品咖啡產品,不難看出奈雪的茶掘金咖啡業務的慾望。奈雪推出7款精品咖啡,產品定位為「日常精品咖啡」,定價區間為15-24元。奈雪PRO將主要在一線城市布局,進駐商務辦公區、高密度社區,接下來會在上海、北京、廈門等地布局開店。在業內人士看來,奈雪的茶布局這一領域更多的是想盡量大地覆蓋市場需求,而能否良性發展關鍵還是在於是否具備較強的持續創新力。
銀鷺被雀巢賣了,創始人家族公司接盤
11月25日消息,雀巢宣布同意向Food Wise有限公司出售銀鷺花生牛奶和銀鷺罐裝八寶粥在華業務。據了解,該交易包括銀鷺食品集團位於福建、安徽、湖北、山東和四川的五家企業的全部股權,預計交易將於今年年底完成。Food Wise有限公司由銀鷺創始人陳清水家族控股,銀鷺品牌在2019年的銷售額約為50億元。該交易將使雀巢在中國更專注於關鍵領域:嬰兒營養、糖果、咖啡、調味食品、乳製品和寵物護理等。雀巢表示,選擇Food Wise接手銀鷺,是因為其能夠確保平穩過渡的同時保證銀鷺業務的長期成功。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雀巢將保留其雀巢咖啡即飲咖啡業務,並在大中華區大部分區域進行分銷。雀巢咖啡是推動雀巢戰略增長的引擎,公司將進一步在中國所有渠道加強投資該品牌。
百果園IPO改道 擬境內 交易所掛牌上市
11月21日,據多家媒體報道,百果園日前與民生證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擬境內交易所掛牌上市,而在2020年6月1日其向中國證監會國際部遞交材料,擬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並已獲批准。這意味著,百果園IPO改道。與鮮豐水果爭奪「水果零售第一股」頭銜的百果園,為何中途選擇改道?互聯網巨頭紛紛湧入社區團購賽道,直擊百果園腹地,又該如何應對?直播是百果園突圍的底牌嗎?
茶飲連鎖品牌滬上阿姨獲近億元A輪融資
近日,連鎖茶飲品牌「滬上阿姨」於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為嘉御資本獨家投資,泰合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據滬上阿姨創始人單衛鈞介紹,本輪資金將主要用於深耕供應鏈,以及打造品牌核心壁壘。滬上阿姨採用「直營+加盟」的方式進行擴張,目前已擁有門店超過2000家,主要分布於天津、山東、江蘇、安徽、河北、廣東等地區。
芝加哥項目正式出售,萬達清空海外資產
11月25日晚間,萬達酒店發展公告稱,公司已經於美國時間11月24日完成出售芝加哥物業項目。公告內容顯示,萬達酒店發展將不再持有目標公司任何權益,目標公司的資產、負債及財務業績將不再綜合計入公司的綜合財務報表。在公告出售芝加哥物業項目初期曾指出,出售事項預期產生收益約9400萬港元(除稅前)。但在11月25日晚的公告中,未提及項目收益。資料顯示,芝加哥物業項目規劃總建築面積約為17.6萬 ,計劃建成一座高361米的五星級酒店,建成後將成為芝加哥第三高建築。賣掉芝加哥項目後,萬達在海外資產正式清零。
10月全國新開28個購物中心 同比基本持平
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2020年10月全國新開業的商業項目數量28個(不含專業市場、酒店及寫字樓,商業建築面積 2萬方),相比9月減少了41個開業量,新增GFA商業建築面積253.25萬方,平均單體建築面積9.04萬方。雖然與9月份相比有大幅度減少,但同比去年基本持平。區域上看,華東繼續穩固自己的榜首地位,17個開業量領先其他六大區,開業量超一半。從商業體量上看,2-10萬方的商業體是主流。
5家萬達廣場開業 深圳首家萬達廣場亮相
11月26日-27日,深圳、上海、亳州、福清、昆明五城五座萬達廣場集中開業。本次開業,萬達廣場做到了一店一特色,每個項目都充滿當地文化特色、又融合最in潮流趨勢。值得一提的是,11月27日開業的深圳寶安福城萬達廣場,是深圳第一家萬達廣場,與項目一同亮相的,還有自有IP——牛buy。此外,11月28日,邯鄲邯山萬達廣場將加入開業大軍陣營。
蘇寧廣場計劃每年開5-8個智慧商業綜合體
轉眼間,2020年已過去大半。今年年底將迎來福州蘇寧廣場C區開業,2021年1月29日,宿州蘇寧廣場將迎來開業。明年還將有福州蘇寧廣場A區、太原蘇寧廣場、紹興蘇寧廣場、合肥蘇寧廣場、沈陽蘇寧廣場、撫順蘇寧易購廣場等購物中心陸續開業,此外,南京奧體蘇寧廣場、南京新街口蘇寧廣場、南京仙林蘇寧廣場、佛山蘇寧廣場等項目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建當中。圍繞智慧零售基礎設施建設,蘇寧廣場計劃未來五年,每年新開5-8個智慧商業綜合體,實現商業體量規模超600萬方,全面開創智慧零售運營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