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密雲發現疫情了嗎
有疫情,現在基本控制住了,今天和昨天沒有新病例
② 古代燕雲台在哪裡
歷史上燕雲台是現在的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 燕雲台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臘唯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160多年。最後是朱元璋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副帥,北輪改培伐元殲迅朝,用了一年的時間攻佔了元朝都城,燕雲十六洲這才被漢人收回。.
③ 「燕雲十六州」分別是哪些地方中原王朝為何因此糾結數百年
「燕雲十六州」具體指的是:幽州(今北京市區)、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應州(今山西省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區)、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
燕雲地區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中原王朝保護農業區,抵禦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對中原王朝而言,燕雲十六州既是其北方的門戶,又是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與前沿,是軍事斗爭的「戰略緩沖帶」。因此,北宋葉隆禮《契丹國志》「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這段話足以闡釋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④ 范應鈴文言文題
1. 文言文翻譯《宋史·范應鈴傳》
原文:范應鈴,字旗叟,豐城人。
方娠,大父夢雙日照庭,應鈴生。稍長,厲志於學,丞相周必大見其文,嘉賞之。
開禧元年,舉進士,調永新尉。縣當龍泉、茶陵溪峒之沖,寇甫平,喜亂者詐為驚擾,應鈴廉得主名,捽而治之。
縣十三鄉,寇擾者不時,安撫使移司兼郡,初奏弛八鄉民租二年,詔下如章。既而復催以檢核之數,應鈴力爭,不從。
即詣郡自言,反覆數四,帥聲色俱厲,慶鈴從容曰:「某非徒為八鄉貧民帆爛段,乃深為州家耳!民貧迫之歷塵急,將以不肖之心應之,租不可得而禍未易弭也。」帥色動,令免下戶。
既出令,復征之,應鈴嘆曰:「是使我重失信於民也。」又力爭之,訖得請,民大感悅。
有大姓與轉運使有連,家僮恣橫厲民,應鈴笞而系之獄。郡吏庭辱令,應鈴執吏囚之,以狀聞。
調衡州錄事,總領聞應鈴名,辟為屬。改知崇仁縣,始至,明約束,信期會,正紀綱,曉諭吏民,使知所趨避。
然後罷鄉吏之供需,校版籍之欺敝,不數月省簿成,即以其簿及苗稅則例上之總領所,自此賦役均矣。夙興,冠裳聽訟,發擿如神,故事無不依期結正,雖負者亦無不心服。
真德秀扁其堂曰「對越」。將代,整治如始至。
歲杪,與百姓休息,閣債負,蠲租稅,釋囚系,恤生瘞死,崇孝勸睦,仁民厚俗之事,悉舉以行,形之榜揭,見者嗟嘆。調提轄文思院,干辦諸軍審計,添差通判撫州,以言者罷,與祠。
丁內艱,服除,通判蘄州。時江右峒寇為亂,吉州八邑,七被殘毀,差知吉州,應鈴慨然曰:「此豈臣子辭難時耶?」即奉親以行。
下車,首以練兵、足食為先務,然後去冗吏,核軍籍,汰老弱,以次罷行。應鈴洞究財計本末,每鄙榷酤興利,蘄五邑悉改為戶。
吉,舟車之會,且屯大軍,六萬戶,人勸之榷,應鈴曰:「理財正辭,吾縱不能禁百姓群飲,其可誘之利其贏耶?」永新禾山群盜嘯聚,數日間應者以千數。應鈴察過客趙希邵有才略,檄之攝邑,調郡兵,結隅保,分道搗其巢穴,禽之,誅其為首者七人,一鄉以定。
贛叛卒朱先賊殺主帥,應鈴曰:「此非小變也。」密遣諜以厚賞捕之。
部使者劾其輕發,鐫一官。閑居六年,養親讀書,泊如也。
起廣西提點刑獄,力辭,逾年乃拜命。既至,多所平反,丁錢蠹民,力奏免之。
召為金部郎官,入見,首言:「今以朝行暮改之規模,欲變累年上玩下慢之積習;以悠悠內治之敝政,欲圖一旦赫赫外攘之大功。」又曰:「公論不出於君子,而參以逢君之小人;紀綱不正於朝廷,而牽於弄權之閹寺。
」言皆讜直,識者韙之。遷尚左郎官,尋為浙東提點刑獄,力丐便養,改直秘閣、江西提舉常平,並詭挾三萬戶,風采凜然。
丁外艱,服除,遷軍器監兼尚左郎官,召見,奏曰:「國事大且急者,儲貳為先。陛下不斷自宸衷,徒眩惑於左右近習之言,轉移於宮庭嬪御之見,失今不圖,奸臣乘夜半,片紙或從中出,忠義之士束手無策矣。
」帝為之動容。屬鹽法屢變,商賈之贏,上奪於朝廷之自鬻,下奪於都郡之拘留;九江、豫章扼其襟喉,江右貧民終歲食淡,商與民俱困矣。
應鈴力陳四害,願用祖宗入粟易鹽之法。授直寶謨閣,湖南轉運判官兼安撫司。
峒獠蔣、何三族聚千餘人,執縣令,殺王官,帥憲招捕,逾年不至,應鈴曰:「招之適以長寇,亟捕之可也。」即調飛虎等軍會隅總討之,應鈴親臨誓師,號令明壯,士卒鼓勇以前,禽蔣時選父子及AT渠五人誅之,脅從者使之安業,未一月全師而歸。
授直煥章閣,上疏謝事,不允;擢大理少卿,再請又不允。一旦籍府庫,核簿書,處決官事已,遂及家務,纖悉不遺。
僚屬勸以清心省事,曰:「生死,數也,平生學力,正在今日。」帥別之傑問疾,應鈴整態譽冠肅入,言論如平常,之傑退,悠然而逝。
應鈴開明磊落,守正不阿,別白是非,見義必為,不以得失利害動其心。書饋不交上官,薦舉不徇權門,當官而行,無敢撓以非義。
所至無留訟,無滯獄,繩吏不少貸,亦未嘗沒其貲,曰:「彼之貨以悖入,官又從而悖入之,可乎?」進修潔,案奸贓,振樹風聲,聞者興起。家居時,人有不平,不走官府,而走應鈴之門;為不善者,輒相戒曰:「無使范公聞之。
」讀書明大義,尤喜《左氏春秋》,所著有《西堂雜著》十卷,斷訟語曰《對越集》四十九卷。徐鹿卿曰:「應鈴經術似兒寬,決獄似雋不疑,治民似龔遂,風采似范滂,理財似劉晏,而正大過之。
」人以為名言。翻譯:范應鈴字旃叟,豐城人。
其母懷孕時,伯父夢見兩個太陽照耀門庭,這時應鈴誕生。稍稍長大,專心於讀書,丞相周必大看了他的文章,贊賞不已。
開禧元年,考中進士,調任永新縣尉。縣地處龍泉、茶陵溪峒少數民族聚居地要沖,強盜剛平定,作亂的人突然襲擊,范應鈴查訪到主謀的姓名,揪出並懲罰他。
縣有十三鄉,強盜侵擾常常發生,安撫使移司兼州,起初上奏緩征八鄉百姓田賦二年,下詔書同意。以後又催繳檢査稅租的數量,范應鈴力爭,不答應。
就赴州自己陳述,反復地說,帥守聲色很嚴厲,范應鈴鎮定地說:我並不僅是為八鄉貧窮百姓,而是也替大人考慮!百姓窮困,用小人之心對付,田租不能收取而禍事卻不容易平息。帥守動容,下令免除下等民戶田租。
命令發布以後,又徵收,范應鈴嘆息道:這。
2. 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范應鈴,字旗叟,豐城人.
資料供參考:
范應鈴
[約公元一二一八年前後在世]字旗叟,豐城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嘉定十一年前後在世。厲志於學,尤喜左氏春秋。丞相周必大見其文,嘉賞之。開禧元年,(公元一二O五年)舉進士,調永新尉。累遷金部郎官。入見,所言皆讜直,識者韙之。歷直寶謨閣,湖南轉運判官,兼安撫司。值峒獠倡亂,帥憲招捕,逾年未平;應鈴未一月平之,擢大理少卿。應鈴當官而行,無敢撓以非義。居家時,人有不善,相戒無使范公聞之。其為人敬憚如此。卒,謚清敏。應鈴著有西堂雜著十卷,對越集四十九卷,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3. 有關崔瞻的文言文題目
崔瞻,字彥通,聰悟勤學,有文才,容貌英俊舉止優雅,神采端莊,不隨便發言。
十五歲時,被刺史高昂召去任主簿,清河公高岳徵用崔瞻為開府西合祭酒。崔暹為中尉,啟奏朝廷任崔瞻為御史,這是因崔瞻有才氣與名望的緣故,並非出於對他的喜愛。
高祖入朝,崔瞻回到晉陽,與北海王晞同被召作陪從,都是諸公子的賓友。隨後作相府中兵參軍,改任主簿。
世宗駕崩,秘未發喪,顯祖任命崔瞻兼作相府司馬出使鄴。魏耋靜帝於人日登雲龍門,崔瞻的父親崔䴙陪同宴飲,又命崔瞻坐在孝靜帝近邊,也讓崔瞻作應詔詩,孝靜帝問邢邵等人道:「此詩與他父親作的詩相比怎麽樣?」眾人都說:「崔䴙的詩博雅弘麗,崔瞻的詩格調清新,都可被稱為詩人之冠。」
宴會結束後,眾人共同感嘆贊賞他們,都說:「今天的宴會是同時為崔瞻父子舉辦的。」。
4. 明史 沈希儀文言文閱讀題
譯文供參考: 沈希儀,字唐佐,貴縣人。
承襲世職任奉議衛指揮使。他機警有膽有勇,並且智計過人。
正德十二年(1517)他被調出征永安。沈希儀用數百人攻打陳村寨,馬陷在泥沼中,騰躍而上,連殺三個敵人頭領,破除其餘敵眾。
沈希儀升為署都督僉事。義寧的敵賊侵犯監桂,又回到巢穴,沈希儀追擊他們。
敵賊的巢穴有兩處險隘,敵賊在其中一處埋有伏兵,讓熟瑤欺騙官兵從這里攻入。沈希儀估計到敵賊有詐,急從另一險隘直抵賊寇的巢穴。
敵賊倉促回救,於是被沈希儀大舉攻破。荔浦敵賊八千人渡江到東方搶掠,沈希儀率領五百人駐扎在北面寨,等待敵賊歸來。
北面寨距蛟龍、滑石兩灘各有數里。沈希儀因滑石灘狹窄,即使部隊眾多仍可進擊,蛟龍灘寬廣,渡過去也難於殲敵,想將敵賊引誘到滑石灘。
於是在蛟龍灘樹起百旗,用弱兵守住,燃燒柴禾來惑亂敵人。敵賊果然趨向滑石灘。
沈希儀預先用小艦載勁卒埋伏在葭葦之中。敵賊渡過一半,乘急流沖之,兩岸軍兵鼓噪上前,敵賊眾多人墜入水中淹死,沈希儀收獲他們所掠搶的東西回來。
沈希儀隨從副總兵張..連破臨桂、灌陽、古田的敵賊。他被晉升為署都督指揮同知,掌管都司事。
嘉靖五年(1526),總督姚鏌准備征討田州岑猛。他用沈希儀的計謀,離間岑猛的岳丈歸順和土酋岑璋的關系,而分兵五哨進擊。
沈希儀帶領中哨。擋住工堯。
工堯是敵賊的要地,他們聚眾守衛這個地方。沈希儀夜間派遣軍兵三百人,緣山而上,繞出其背。
等到第二天會戰,所派遣的士兵已在山巔樹立旗幟,敵賊被打得大敗。岑猛逃跑到歸順那裡,被岑璋捉住,田州於是平定。
沈希儀的功最大,姚鏌壓抑他的功勞,只是受到賞賜。姚鏌建議設立流官,沈希儀說:「思恩因流官的緣故,禍亂到現在還沒有停止。
田州又設立流官,兩處之敵賊將會合起來作亂。」姚鏌不聽從他的話。
以沈希儀任右參將,分守思恩和田州。沈希儀請求回鄉整束行裝,用參將張經代守。
剛剛一個月,田州又發生叛亂,姚鏌被罷去官職而回到家鄉。王守仁代替姚鏌的官位,王守仁多用沈希儀的計策,思恩和田州又被平定。
沈希儀改任右江柳慶參將,駐扎在柳州。象州、武宣、融縣瑤民造反,沈希儀出兵征討攻破。
他因病回到家鄉,不久又回到原任。柳州在萬山之中,城外五里之處就是敵賊的巢穴,軍民已到無地可耕的地步,而官軍向來不能勝任戰斗。
又加上敵賊耳目遍官府,對官府里的事情動靜無所不知。沈希儀說要想大破敵賊,非用狼兵不可,向制府請求這件事。
調那地的狼兵二千人來,守戍之兵才稍有振作。又尋找到與瑤通貿易商販的有幾十人,抓住他們犯罪根據而厚撫他們,讓他們刺探敵賊。
這樣敵賊的動向,沈希儀也無所不知。沈希儀每次出兵,雖然是肘腋親近的人,也不告訴他們去向。
到期鳴號,則諸軍都集合起來。令一人挾旗帶領諸軍行軍,不讓他們測知到哪裡去。
等到駐軍設立埋伏,敵賊必定到達,敵賊遇到埋伏總是逃奔。官軍攻擊他們,總是能取得預期的勝利。
之後,敵賊侵犯其他地方,官軍又比他們先到達。遠村僻地,敵賊估計是官軍不能到達的地方,前往侵犯,官軍又未嘗不在,敵賊驚服他是神人。
沈希儀獲得的賊巢婦女牲畜財產,果真是鄰巢的都歸還他們,只取暗中幫助敵賊之人的東西。諸瑤全部恐懼降伏,不敢響應敵賊。
沈希儀初到,令熟瑤能夠出入城中,無所禁忌。厚賞瑤人中的智黠之人,讓他們做間諜。
後來逐漸讓瑤婦進入到官府和她們的丈夫見面,並賜給她們酒食布帛。這些瑤婦的丈夫經常告訴他敵情,則暗中厚賞。
諸瑤婦貪愛賞賜,爭相勸說自己的丈夫偷告敵情,或者親自入沈希儀府中說明敵賊情況。正因為這個原因,敵賊更加沒有地方隱藏匿形。
沈希儀每於風雨晦黑的夜晚,偵察敵賊住宿停頓的地方,分別派遣人攜帶火銃潛伏在舍旁。半夜發銃,敵賊大駭說:「老沈來了!」都攜帶妻氏兒女匍匐上山。
兒啼女號,有的因寒凍觸岩石而死,有的後悔當賊寇不是好辦法。到天明後下山,又寂靜而沒有人聲。
其他巢穴也遇到同樣的情況,賊眾更加驚恐。暗中派遣人進城偵察,發現沈希儀像原來一樣居住在城中沒有外出。
敵賊喪魂落魄,他們大多易容為熟瑤。 韋扶諫是馬平瑤的敵賊魁首,多次捕捉他而沒有成功。
有人報告說韋扶諫逃到鄰賊三層巢去,沈希儀暗中率領兵馬剿他,他又與三層巢的敵賊到其他戍所去搶劫。沈希儀盡俘三層巢敵賊的妻子兒女,一並帶回來,過去沈希儀俘獲的敵賊妻子兒女全部用來給與予狼兵,到這時卻將他們獨閉在空舍中,給他們飲食。
讓熟瑤去對他們的丈夫說「:你們捉到韋扶諫,就讓你們的妻子兒女回來。」諸瑤聽說後,都來謁見沈希儀。
沈希儀讓他們到房室中去看,見他們的妻子兒女都安然無恙。於是他們共同引誘韋扶諫出巢,將他捆縛著獻給沈希儀,來換他們的妻子兒女回去。
沈希儀剜去韋扶諫的眼睛,將他肢解後,懸掛在諸城門。諸瑤服沈希儀威信,更加不敢做強盜。
從此,柳城四旁的數百里,沒有敢搶奪的人。 沈希儀曾經向朝廷上書,說狼兵也是瑤、僮人。
瑤、僮所在為賊,但狼兵至死不敢為非作歹,並不是狼兵順服,而瑤、僮叛逆。狼兵隸屬土官,而瑤、僮隸屬流官。
5. 文言文閱讀題之元史·王思誠傳
譯文供參考: 王思誠,字致道,黨州嵫陽人。
祖輩務農。思誠天資過人,七歲拜師學《孝經》、《論語》,都能背誦。
至治元年(1321)中進士,任管判官,後召至京師任國子助教,又改任翰林國史院編修官。以後又轉任待制。
至正元年(1341),升遷為奉議大夫、國子司業。次年任監察御史,上疏順帝,言京城一帶去年秋不下雨,冬亦無雨,春又有蝗災,加上黃河決堤,此系陰陽失調。
請發卒堵決,給災民死者以棺木,這樣可協調陰陽,消除水旱災禍。思誠到檀州巡察,首先提出:「那裡採金冶鐵提舉司設置監獄,管理囚犯,讓服刑人帶著腳鐐刑具來舂金礦。
該獄原望給囚徒衣食,然自天歷(1328)以來,不供衣食,因而餓死者達三十餘人,瀕臨死亡者又有數人。他們本罪不該死,現在卻被餓死,還不如施杖刑速死為好。
何況州縣沒有囚糧,讓輕重罪犯都死在獄中。獄吏謊報他們生病時間之長短,用葯次數之多少,以掩蓋其失職。
呈請制定以囚犯病死獄中之多少來衡量看守者罪行輕重之法令。」又說「:燕南、山東鄰近京師,近幾年來,飢饉相繼,群盜四起,巡尉弓兵與提調捕盜官,聯合鄰境,共同征剿,然而賊在南,他們卻會合於北,賊在西,他們卻會合於東。
及與賊相遇,他們又望風而逃。請立法嚴禁。」
又言「:初開海運漕糧,置海仙鶴哨船四十餘艘,往來巡邏以保護漕船。如今這些哨船損害十數艘,只活動於劉家港口,以捕盜為名,實不出海。
以致海盜猖獗。應該在萊州洋等處分兵把守,不讓在島嶼旁停泊船隻,禁止鎮民與船夫通婚,有能捕捉盜賊的獎給船隻;捉住賊首的,賞賜官職。
仍移江浙、河南行省兵民,戍守江海口道,待查清返程海商若非寇賊後,才准許船隻停泊。到第一年糧船開航之前,派遣將士乘海仙鶴於二月下旬入海,這樣海道大概就可以安寧了。」
朝廷採納了這些建議。 松州的官吏為得到賄賂而故意誣陷百姓,向台臣訴冤的就有四十人,於是命思誠查問。
思誠以其他名義秘密去松州,逮捕監州以下官員二十三人,都判了罪。豐潤縣一囚犯,年紀最小,因戴刑具將至死,引起思誠懷疑,問他,他說:「傍晚遇見三人,與他們同行,半夜他們便用尖刀逼我走在前面,到一老百姓家門前,他們大家都進去了,讓我一人留在戶外,我就偷偷地到縣府報告,還未報案,就被抓住了。」
思誠於是判了有司的罪,那少年獲釋了。 思誠出任河南、山西道肅政廉訪司僉事,到武鄉縣巡視,監縣出來迎接,思誠暗地對隨從說:「此人定是貪官。」
不久,果然有人在路旁訴冤,思誠問他「:是控訴監縣奪你的馬的吧?」那人說「:是。」於是將監縣問罪。
隨從問思誠為何預先能知道此事,思誠說:「穿著破爛的衣服,騎著駿馬,不是詐取來的又是什麼?」陝西行台寫公文給思誠「,希望疏通黃河三門,設立水陸站,直通關陝。」思誠會同陝西、河南憲臣及郡縣長官去察看,大家都害怕地險路隘,想用假話回報,思誠生氣地說「:我們自己欺騙自己,怎麼督責他人?以什麼態度對待朝廷?你們稍停一會兒,我要親自到那裡看看。」
大家都害怕地跟著他,黃河中灘磧之路一百多里,礁石錯出,無路可走,便下馬徒步,攀藤前行。大家疲乏得喘著氣,流著汗,卻不敢說什麼。
行了三十里路,推測走不通了,就作詩敘述經過的險情,被執政者採納,取消了行台的建議。 後來召他編修遼、金、宋三史,又調任秘書監丞。
剛巧國子監的學生率領著人相鬥,又再任命他為司業。思誠召集學生在堂下,開除了五個帶頭相鬥的學生,受降齋處分的七十人,對學習勤奮的升級,學習懶惰的除名,從此大家更加互相勉勵,於是越級提升思誠為兵部侍郎。
因母親病逝,扶柩南歸。守喪期滿,起為太中大夫、河間路總管。
磁河水決堤泛濫成災,思誠召集民工修堤,日夜興工,一個月便完成,是年農業獲得好收成。南皮民祖輩曾沿御河種柳, *** 征稅,名曰「:柳課」。
黃河決堤,把這些柳樹都淹沒了,而官府仍舊征稅,十餘年來不止,人民交加貧困,思誠奏請朝廷免除。所轄景州廣川鎮是漢代董仲舒的家鄉,河間尊福鄉有博士毛萇的舊居,思誠皆請於該兩處建立書院。
其後,思誠奉召回朝,拜禮部尚書。 至正十二年(1352),各地人民失業者多,順帝命名臣去巡察,思誠至河間及山東諸路,召集父老,宣揚皇上關心民間疾苦的恩德,百姓莫不感激淚下。
思誠又召還至京,升遷為國子祭酒,不久又拜為禮部尚書,主持科舉考試。又升為集賢侍講學士,兼國子祭酒。
他應詔奏進七事:一曰置行省丞相,二曰寬內郡征發,三曰淘汰冗兵,四曰改進祿秩,五曰罷行兵馬司,六曰復倚郭縣,七曰設常選。不久出任陝西行台治書侍御史。
十七年(1357)春,紅巾軍攻陷商州,奪取七盤,占據藍田縣,距奉元僅三十里,思誠在安西王月魯帖木兒官邸會見豫王阿剌忒納失里及省院官,大家萬分恐懼,拿不出任何對策,思誠說「:陝西是要地,關系天下得失,察罕帖木兒是河南名將,賊一向害怕他,應該派使臣去求援,這才是上策。」戍將憎惡豫王之兵排擠自己,始終久議不決,思誠說「:我軍力弱,失守於早晚之間,到時候誰來負責?」於是寫信給察罕帖木兒曰「:河南是京師的。
6. 及朝臣集議,執意如前 .馮誕有盛寵,文言文閱讀題盧淵
淵,字伯源,小名陽烏。性溫雅寡慾,有祖父之風,敦尚學業,閨門和睦。襲 侯爵,拜主客令,典屬國。遷秘書令、始平王師。以例降爵為伯。給事黃門侍郎, 遷兼散騎常侍、秘書監、本州大中正。是時,高祖將立馮後,方集朝臣議之。高祖 先謂淵曰:「卿意以為何如?」對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簡卜。」高 祖曰:「以先後之侄,朕意已定。」淵曰:「雖奉敕如此,然於臣心實有未盡。」 及朝臣集議,執意如前。馮誕有盛寵,深以為恨,淵不以介懷。
譯文:
盧淵,字伯源,小名陽烏。性情溫雅寡慾,有祖父的風范,篤志學業,家門和睦。襲爵為侯,拜為主客令,典屬國。遷任秘書令、始平王師。後按例降爵為伯。任給事黃門侍郎,遷任兼散騎常侍、秘書監、本州大中正。當時,高祖將立馮後,准備召集朝中大臣討論此事。高祖先問盧淵:「卿覺得怎麼樣?」盧淵說:「這種事自古以來都是很慎重的,依臣愚見,應該求之卜筮。」高祖說:「因她是先後的侄女,我的主意已定。」盧淵說:「雖然為臣奉命如此,然而心中實有未盡之意。」等到朝臣聚集討論,盧淵仍像以前一樣堅持自己的意見。馮誕得到皇帝的隆厚寵遇,這下深深記恨在心,盧淵也不記掛。
7. 狄青智奪昆侖關的文言文題的有關答案
沒有具體的題目,沒辦法給你答案。給你下面的資料供你參考借鑒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狄青智奪昆侖關
【題解】
原文出自北宋著名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沈括的《夢溪筆談·權智》。北宋皇佑四年(1052),廣源州壯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宋王朝任命狄青為樞密副使,率兵征討廣南。當時,儂智高據守昆侖關,力圖恃險固守。因此,奪取昆侖關就成了宋軍南進的關鍵。這則筆記記述狄青智取昆侖關的故事。狄青利用節日時機,布下迷陣,聲稱要在軍中大宴將領三夜,但卻在第二夜宴會中途突然退席,暗地率領軍隊偷襲昆侖關成功。文中記述了狄青的誘敵策略,突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戰爭是一種鬥智斗謀的藝術。在戰爭中以假象迷惑敵人,攻其不備,就成為軍中主將克敵制勝的策略。在我國歷史上,以智謀取勝的戰例為數不少,而昆侖關之戰就是其中的範例,因而在中國軍事史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
【原文】
狄青為樞密副使,宣撫廣西。時儂智高守昆侖關。青至賓州,值上元節,令大張燈燭,首夜燕將佐,次夜燕從軍官,三夜饗軍校。首夜樂飲徹曉。次夜二鼓時,青忽稱疾,暫起如內,久之,使人諭孫元規,令暫主席行酒,少服葯乃出,數使人勸勞座客。至曉,各未敢退,忽有馳報者雲:是夜三鼓,青已奪昆侖矣。
【注釋】
1、樞密副使:樞密使,官名。唐代宗始置,以宦官為之。其後宦官以此干預朝政,甚至廢立君主,至昭宗時始改任士人。五代、後梁改名崇政使,後唐復稱樞密使。宋代則以之稱樞密院的長官。樞密副使為樞密院的副職。
2、宣撫: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區傳達皇帝命令並安撫軍民、處置事宜,稱為「宣撫」。
3、儂智高:宋代廣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廣淵)壯族首領。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起兵反宋,攻破邕州(今廣西南寧),自稱仁惠皇帝。後被狄青等率兵攻破,遁逃大理國,不知所終。
4、昆侖關:關名,在今廣西邕寧東北昆侖山上。
5、上元節:即元宵節。
6、燕:通「宴」,宴請。
7、將佐:將領及佐吏。指高級軍官。
8、饗:招待酒食;犒勞,慰勞。
9、暫:即刻;馬上。
10、如:動詞,往;到……去。
11、久之:很久。之,音節助詞,用在時間詞後面補足音節。
12、諭:曉諭;告訴。
13、孫元規:即孫沔(公元996—1066年),宋代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皇佑中,為湖南安撫使兼南東、西路安撫使,因平儂智高有功,授樞密副使。
14、行酒:監酒,在席間主持酒政。
15、數:副詞,屢次;多次。
16、勸勞:慰勞,勸慰。
17、三鼓:即三更。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雲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雲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為節。」
【譯文】
狄青做樞密副使,到廣南西路宣喻朝政,安撫軍民。當時儂智高據守昆侖關。狄青率軍到達賓州,當時正值元宵節,他下令在軍中大張燈火,第一夜宴請軍中的將領,第二夜宴請隨從軍官,第三夜犒勞軍校。第一夜飲宴奏樂通宵達旦。第二夜二鼓時分,狄青忽然稱病,即刻起來進入內帳。過了很久,派人告訴孫元規,要他暫時主持宴席,自己稍微服點葯就出來,並多次讓人向座上賓客勸酒。到了拂曉,將校們都不敢擅自退席,忽然有人飛馬前來報告說:當天晚上三更時狄青已奪取了昆侖關。
參考:網路知道
/link?url=OtTFXvu-Y0ILyVYN3CWTQxlUR3DdyOXtYNp7q
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參考譯文】
中丞於成龍巡視到高郵。恰好有一個富紳家即將嫁女兒,嫁妝非常多,夜裡被盜賊穿牆打洞席捲一空。當地刺史束手無策。於成龍命令關閉各個城門,只留一個城門放行人出入,派公差頭目把守,嚴格搜查行人的裝載。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細搜查,務必找到贓物。於成龍暗地裡叮囑公差頭目:如果有人從城門出入兩次的就把他抓起來。過了中午抓獲了兩個人,全身之外,並無其他隨行物品。於成龍說:「他們是真正的盜賊。」這兩個人不停地詭辯。於成龍命令脫掉兩人的衣服搜查,發現外衣裡面套著兩身女裝,都是富紳家嫁妝的衣物。原來盜賊們擔心第二天大搜查,急於轉移贓物,物品太多,難以攜帶,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帶出城去。
答案:
1、(1)恰好(1分)(2)告知(1分)
2、C
3、因為於成龍已經放出風聲,第二天將在全城嚴加搜查。在這種情況下,這二人多次出入城門,本該事出有因,而他們出入城門卻又不帶行裝,其實是欲蓋彌彰。所以於成龍推斷這兩人應該就是鋌而走險、急於轉移贓物的盜賊。
4、(1)狡詐貪婪(或:利令智昏)(1分)(2)破案如神(或:才智過人,機智果斷)(1分)
⑤ 初一下冊歷史期中知識點

1.初一下冊歷史期中知識點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朝的興衰(夏朝是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
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從啟開始的。
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標志著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標志著「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3、鞏固統治:建立了一整套國家機構,制定悉改夏歷。
4、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
5、滅亡:桀統治殘 暴,約公元前1600年被商湯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
1、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
2、盤庚遷殷:盤庚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商王紂統治殘 暴,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雙方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稱西睜彎判周。
動腦筋: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麼會取得勝利?
(1)暴 政引起民憤。
(2)商湯和周武王伐無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賢人,聯合周邊小國。
(三)西周(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2)內容:
①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
②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納貢物,並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義或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4)實質: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
(西周時期社會等級: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諸侯國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當諸侯國力量強大後,會威脅到周天子的統治地位,最終導致春秋戰國的戰亂與紛爭。
3、滅亡: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發生國人暴 動。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時,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東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史稱東周。
總結討論:
(1)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於國鬧禪君暴虐無道,統治殘 暴,失去民心。
(2)從夏朝和商朝滅亡中我們能得什麼啟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詩經》
2.初一下冊歷史期中知識點
一、明朝的科技名著
1、李時珍:葯物學著作《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古代葯物學成就,豐富了我國醫葯學寶庫,在世界醫葯佔有重要的地位。
2、宋應星:科技巨著《天工開物》,覆蓋了當時中國農業和手工業的所有生產、加工部門,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3、徐光啟:農業著作《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於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
二、明朝的建築
1、明長城
目的:為了防禦北方蒙古貴族南擾。起止地點: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比較(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秦長城是為了防禦匈奴進攻修建的)
意義:它已成為中華民族聰明智慧、堅韌剛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徵。
2、北京城
明清兩朝的都城。明朝北京城有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宮城又稱紫禁城,現在稱為故宮,由蒯祥等人設計的,是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築群。
三、明朝的小說和戲劇
1、明朝的小說
A、《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元末明初,羅貫中,描寫了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戰爭,遼東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B、《水滸傳》:元末明初,施耐庵,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英雄傳奇小說。
C、《西遊記》:明代中期,吳承恩,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化小說,歌頌了孫悟空的正義精神和反抗精神。
2、明代戲劇
3.初一下冊歷史期中知識點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後,「勵精為治」:①任用賢才(姚崇);②重視地方吏治;③注意節儉。這些改革措施,使得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方面:①興修大型水利工程。②農耕技術提高: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③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飲茶之風開始在唐朝盛興。④生產工具的改進:出現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創制新灌溉工具──筒車。
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超。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藝的珍品)。
商業繁榮:①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②長安城: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5、封建社會經濟繁榮和發展的共同原因:①繼承性因素:前朝經濟基礎的繼承。②社會環境因素(政治因素):社會安定。③政治因素:國家統一、政治清明。④經濟政策因素:統治者調整經濟政策,鼓勵發展生產。⑤經濟交往因素:民族間的經濟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強。⑥群眾作用:人民的辛勤勞動。⑦生產力(科技)因素:生產技術革新(生產工具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水利的`興修。
4.初一下冊歷史期中知識點
1、北宋的建立。
(1)時間:960年。(2)建立者:趙匡胤。(3)都城:汴京。
(4)發展:北宋政權建立後,陸續消滅了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廣大地區。
2、契丹政權的.建立。
(1)民族:契丹族。
(2)時間:916年。
(3)都城: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4)建立者:耶律阿保機。(5)發展:契丹→遼。
3、檀淵之盟。
宋遼並立時期雙方經常進行戰爭,1004年,遼軍大舉進軍北宋,遼軍前鋒直指檀州,威脅到北宋都城的安全。
在寇準的請求下,宋真宗抵達檀州,宋軍士氣大振,重挫遼軍。
5.初一下冊歷史期中知識點
1、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589年,隋朝滅掉陳統一南北。
3、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5、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溝通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6、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7、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8、我國歷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9、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注重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任命富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為的諫臣
10、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11、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12、由武則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業在唐朝有重要發展,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14、唐朝時期,全國的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
15、長安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
16、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統治時期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始於隋文帝時。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19、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最為重要。
20、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則天。
21、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22、唐朝時唐太宗和武則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區先後設立了管轄西域的行政和軍事機構。
23、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24、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25、8世紀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了。
26、8世紀中前唐玄宗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玄宗封靺鞨(mohe)首領為渤海郡王。玄宗封南詔首領為雲南王。
27、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
28、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大唐西域記》。
29、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唐朝長安是當是世界上的城市。
30、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特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31、隋朝傑出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32、唐朝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3、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畢生心血寫成《千金方》,被後世尊稱為「葯王」
34、石窟藝術在隋唐時期大為發展,最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35、10世紀初,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
36、11世紀前期,黨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史稱西夏。
37、12世紀初期,女真的傑出首領阿骨打起兵抗遼,在會寧稱帝建立金,後遷都燕京,改為中都。
38、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
39、宋遼議和,遼撤兵,宋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此後遼宋之間保持了長時間的和平局面。
40、1127年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41、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在堰城大敗金軍,收復許多失地。
42、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43、唐朝時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茶樹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區。
44、北宋時蜀地絲織品「號為寇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有很多來自江浙。
45、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制的冰裂紋瓷器,給人以別致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的瓷都。
46、南宋時的商業都市是臨安,它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
47、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48、元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9、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有利於商業發展。
50、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由於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的陋習。
51、北宋的肉食中以羊為多;南宋吃魚多。宋代時,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
52、今天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稱春節為元旦,最為重視。
⑥ 陸羽的主要成就
陸羽所著《茶經》三卷十章七千餘字,分別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是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是陸羽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取得茶葉生產和製作的第一手資料後,又遍稽群書,廣采博收茶家採制經驗的結晶。《茶經》一問世,即風行天下,為時人學習和珍藏。 在《茶經》中,陸羽除全面敘述茶區分布、茶葉的生長、種植、採摘、製造、品鑒外,有許多名茶首先為他所發現。如浙江長城(今長興縣)的顧渚紫筍茶,經陸羽評為上品,後列為貢茶;義興郡(令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舉入貢的。(義興縣重修茶舍記)載:「御史大夫李棲筠實典是邦,山俗有獻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以薦於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茶經》共十章,七千餘言,分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一之源,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氣候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講當時製作、加工茶葉的工具;三之造,講茶的製作過程;四之器,講煮茶、飲茶器皿;五之煮,講煮茶的過程、技藝;六之飲,講飲茶的方法、茶品鑒賞;七之事,講中國飲茶的歷史;八之出,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產茶盛地,並品評其高下,記載了全國四十餘州產茶情形,對於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個州的產茶之地亦如實注出;九之略,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省略何種:野外採薪煮茶,火爐、交床等不必講究;臨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缺一則茶廢矣。」
最後,陸羽還主張要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張陳於座隅,茶人們喝著茶,看著圖,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悅,這與端來一瓢一碗,幾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陸羽的《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儉的真實反映。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隱衡、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載有陸羽的一首歌,正體現了他的品質:「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全唐詩》第308卷007首〖歌〗。附記陸羽首晌另一首詩:「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全唐詩》第308卷008首〖會稽東小山〗。 沈長波為茶聖茶仙撰聯:
陸羽六羨西江水,盧仝七碗玉川泉。
《六羨歌》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會稽東小山》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
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
《句》
辟疆舊林間,怪石紛相向。
絕澗方險尋,亂岩亦危造。
瀉從千仞石,寄逐九江船。 陸羽之後,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學。
茶就是「人在草木間」。草木如詩,美人如織,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來自草木,因人而獲得獨特價值。確切地說,茶是因為陸羽擺脫自然束縛獲得解放,一舉成為華夏的飲食和精神縮影。
陸羽之前的時代,茶寫作荼,有著葯的屬性。華夏族的鼻祖神農氏終生都在尋找對人有用的植物,神農嘗完百草而成《神農本草》,裡面記載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質,體現了華夏人對自然的簡單認識: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飢,哪些能醫病……神農氏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很顯然,在這里荼是類似於靈芝草之類的葯物而已。
《爾雅》中檟,是荼的分類,特指味道比較苦的荼,是感官滋味層面上的直接體驗,那個時候的國人觀念,草木是一體,而不是今日植物學意義上的喬灌木之謂。《詩經》上說,「有女如荼」,說的是顏色層面。當時,人並不日常飲茶,除非真的生病。
陸羽自己所列者攜鋒的其他幾個字「蔎(shè)」、「茗」、「荈(chuǎn)」也只是對荼的進一步分類,賦予時令上的區別。也就是說,在荼時代,荼只是一種可用的葯草而已,這點不會因為它在不同地方與不同季節的稱呼而改變。
而「茶」不一樣。《茶經》開篇就把茶作為主體,陸羽用史家為人作傳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此開始了對茶的全面擬人化定義,陸羽以不容置疑的語氣對茶作了評判辭,涉及到茶的出生地(血統)、形狀(容顏)、稱謂(姓名)、生長環境(成長教育)、習性(性格、品質)等等方面,而茶與人關系,就像茶自身因為生長環境有所區別一樣,需要區別看待。
陸羽說:「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葯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茶不久從自身的葯物屬性中脫離出來,也從其他類植物中脫離出來。一旦喝了茶,醍醐、甘露之類的上古絕妙飲品都要做出讓步,成為附庸。
要喝到好茶,就要花足夠的心思,茶的時令,造法一旦有所誤差,喝起來不僅不能提升人的精神,反而會喝出病來,受其累其害,最終失茶。對茶的追求不能南轅北轍,因為茶,需要人賦予它新的生命與價值,為此,人也要有足夠虔誠的態度。
茶的秘密被寫進了三卷十節,不過7000字的《茶經》里,陸羽秉承神農衣缽,凡茶都親歷其境、「親揖而比」、「親灸啜飲」、「嚼味嗅香」,盡顯虔誠姿態,此後,華夏人的喝茶便定格在陸羽的論述里。
在《茶經》後面的幾節里,茶之具,談採茶制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茶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採制方法;茶之器,敘述煮茶 、飲茶的器皿,即造茶具二十四事,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茶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陸羽認為水有「三沸」:「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及當壺邊緣水珠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前的飲茶歷史;茶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葯效等;茶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布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淮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南、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茶之略,分析採茶、制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茶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
從茶的實物到器皿,再到水的選擇,各地風俗的呈現,茶的華夏版圖也變得清晰可見,到最後形成的是茶的圖騰與儀式,《茶經》所要表達的意圖也十分明了:人要把自己的精神融合在格物運化之中,只有與自然渾為一體,才能再回到自然。(周重林,《茶的精神》) 陸羽《茶經》何時開始撰寫?何時成書?沒有明確的文字可稽。一般認為《茶經》完成於公元780年,如果陸羽出生於729年,則《茶經》完成之年正是五十一歲;如果他出生於733年,則是四十七歲。根據《茶經》的豐富內容和凝煉的文字來看,似非青年時期所能勝任。有人認為《茶經》成書於764年,根據陸羽傳:「上元初,更隱苕溪,閉門著書」,上元年號只有兩年,上元初當指760年,是說開始動筆撰寫,未必在當年就可以完成。據《茶經》「四之器」所說的煮茶風爐,在爐腳上鑄有古文「聖唐滅胡明年鑄」七字。滅胡是指唐王朝平定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的年份,在763年,到第二年也就是764年。因此可推斷《茶經》成書時間是公元764年以後的時期,並根據李季卿「宣慰江南」時,召請常伯熊煮茶,對常很欣賞,又有人推薦陸羽,請陸羽來後,李不以禮相待,使陸羽氣惱,「更著《毀茶論》」。論證《茶經》767年(大歷二年)到768年期間已在社會上流傳開了。如果說《茶經》是成書於764年時陸羽只有31歲(或者27歲),就寫出這樣淵博的《茶經》,殊令人難以相信。實際上陸羽居住苕溪之後,住處時常變動,又時常外出,並非閉門著書(應以對著為是)。這可從皎然、皇甫冉和李冶等人贈詩中看出。陸羽外出從事研究茶葉的時間很多,遍遊了江蘇蘇州、無錫、南京、丹陽、宜興和浙江的長興、杭州和紹興嵊縣等地,以後又到江西上饒。對茶葉採制、飲用和茶事深入研究和實踐,因而積累了豐富的茶事知識。更重要是在湖州時,得到顏真卿的支持,皎然的幫助,才有大量的文獻可以參考,《茶經》才能寫成。李季卿宣慰江南時,召嗜好茶葉的陸羽煮茶或根據陸羽對宜興貢茶的推薦:「……野人陸羽以為茶香甘冠於他境,或薦於上。棲筠(李棲筠常州刺史)從之,始進萬兩。」便認為陸羽已成為茶事權威。沒有《茶經》的出世,難成為社會權威。這樣推斷還是不夠全面的,因為陸羽擅長煮茶、品茶名聞各地也可成為一個權威人士,不必一定要著書,才可以成為專家。
據《茶葉全書》:「陸羽晚年處境甚佳,為唐皇所器重。以後為了尋求生活的玄奧,至七七五年成為一隱士,五年後即出《茶經》一書,八O四年逝世」。陸羽過江後的十年間,大都居無定所,周遊各處,過著流浪的生活。據上饒《地方誌》陸羽寓信城(現上饒)北三里,自號東崗子。性嗜茶,環居多植茶,因號茶山,茶山寺在城北隅,一名廣教寺,有陸羽泉。又據府志記述:「府城北茶山寺唐陸羽曾寓其地,即山種茶,有泉品為天下第四泉。其水似井傍山,色白味甘,是為乳泉,土色赤,又名胭脂井,長汀黎士宏改為陸羽泉」。江西婺源茶校劉隆祥,婺源茶廠王鍾音和上饒農業局同人考證,認為陸羽761年以後由苕溪(今浙江吳興)遷移到上饒來建寺定居種茶,照茶樹生長後採收加工所需時間,當在五年以上。然而認為《茶經》是在上饒時期茶山寺完成的,這根據也是不足的。陸羽在765年以後,較長期地居住吳興抒山妙喜寺與皎然成為忘年之交。並為湖州刺吏顏真卿(709—785年)。顏是唐室大臣,書法家,字清臣,先任殿中侍御史,後任湖州刺史,人稱顏魯公)所器重,推薦給唐王朝,任陸為太常寺太祝,這是很合情理的。顏魯公並為陸羽在吳興杼山修築一座「三癸亭」。
《名勝志》載「三癸亭,在杼山,魯公為陸鴻漸建。」其時為唐大歷八年癸丑歲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落成。
⑦ 幽薊十六州讀音
讀音是yōujìshíliùzhōu
幽薊十六州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古代行政區劃,位於今天的河北省和北京市境內。
除了農業和工業,幽薊十六州還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遺產,如長城、古城池、古寺廟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萬里長城,它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城牆。長城的主要作用是防禦外族入侵,保護中原地區的安全。在幽薊十六州境內,長城的規模和保存狀態都非常好,成為了旅遊者們前往探險的熱門目的地之一。
⑧ 李姓的來歷
1.李姓由來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種植物――李樹,屬薔薇科。但李姓的直接來源卻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襲空的來源,與原始人類的淳樸生活習慣有密切聯系。最初的「李」指某種植物,如《說文》所雲:「李,果也。」李樹,屬薔薇科,為落葉亞喬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慶子。
隨後,「李」隨著漢字形義的推移而與法理、星象等含義相通。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姓,則見於《通志o氏族略o以官為氏》:「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為李氏。」
有人把我國幾千個姓氏歸類排列,其中以植物為姓氏的,諸如花、草、樹檔禪棚、苗、林、木、楊、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種。這可以追溯到遠古氏族的圖騰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義卻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時期才向植物之「李」轉化。
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大多出現在這個時期。
在中國姓氏發展史中,李姓見諸史籍在周之後。《國語·鄭語》中的祝融之後八姓、《晉語四》中的黃帝之後十二姓、以及《左傳》所載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見李姓。《姓解》也說:「周之前未見有李氏。」《史記》載:「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後李姓見載逐漸增多。關於李姓的來源,歸總起來,有如下五種:
第一,傳說中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堯、舜的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古字中「理」與「李」相通行則)。
第二,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或李)為氏。又有老子為李氏女所生之說。傳說李母懷胎81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此指樹為姓,歷來被稱為「妄」說。
第三,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後代有李左車,其後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於、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被賜李姓。
李氏來源的五種說法中,前三種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合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車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對此,早已有人提出疑問。《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則說得頗為尖銳,認為「隴西之李與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壙附會枉撰,媚時之說"。
陳寅恪也曾對李淵的祖先進行過考證,認為李淵的祖先可能是趙郡李氏之後,而不是隴西李氏之後,因其族葬在趙州昭慶縣(今河北隆平縣)。
由上可知,對於《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所記的世系,世人是有爭議的。然而,眾多的姓氏學著作中,記皋陶為李姓之祖則是同一的。至於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屬漢族而為「夷狄」,也無確鑿證據,以西涼來斷其民族,恐怕太武斷。而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本來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書·宗室世系表》為主要依據。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正是由於唐朝對李氏宗族的考證和詳細記載,才有今天李氏宗譜的完整存在,像李姓這樣將其族源詳細載人正史的,並不多見。這與其他姓氏多為家族傳抄家譜、記載族源相比,自然更為可靠、詳細。
2.指樹為姓
「指樹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據《秘笈新書》引《姓纂》及《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李氏,帝顓頊高陽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皋陶)」。
皋陶,為東夷部族首領,活動中心在偃(奄),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史記正義》引《世紀》說皋陶「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賜姓曰偃」。這就是《左傳》中所說的「天子因生而賜姓」。皋陶,在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長官。《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墨、劓、(非刂)、宮、大辟),並依照罪行的輕重來量刑治之,還對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傳說皋陶專門訓養了一頭名叫觸(角圭) 的獨角奇獸,這奇獸有一種特異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惡真偽。它一遇見有罪的人,就會用尖利的獨角去沖撞;一發現誰在說假話,就會怒氣沖沖,令人生畏。皋陶用這樣的奇獸斷案,真是再好不過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獄著稱於世。神話畢竟是神話,可這個神話故事卻把人們帶到遙遠的上古時代,彷彿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斷的形象。
正是由於皋陶崇高的名譽,所以至舜繼位後,仍用皋陶為大理。於是,天下罪惡得以平正,人們安居樂業。任職期間,皋陶多次提出賢明的謀略,認為治天下須慎修其身,特別強調「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張深得舜帝賞識。舜帝以皋陶最賢,將他作為繼位的候選人。但是,舜帝還未來得及把帝位禪讓給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後,「葬之於六」《史記》引《括地誌》雲:壽州(安徽)安豐縣南130里,故六城東),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以後六便成為一個偃姓小國。楚穆王滅之,無譜。皋陶有長子伯益,《帝王世紀》說:「伯翳(益),為舜王畜多,故賜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訓鳥獸而被舜帝賜了嬴姓,成為嬴姓部落的首領。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為姓。以後,偃姓奉皋陶為祖,以姓為氏。皋陶之後,歷虞、夏、商,26二十六世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皋陶及其子孫為理氏。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征時,任商紂王的理官,時商紂王昏庸無道,沉湎於女色,理征屢屢進諫,執法不阿,為昏淫的紂王所不容,終遭亡身之禍。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幼子利貞逃了出來,奔於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內),飢餓不堪,見一樹上結有果實,便采了來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後,利貞畏於紂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於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稱李氏。這就是後來「指樹為姓」之說。按此說,李姓之始當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為血緣始祖,是偃姓的後裔,曾以官為氏稱理姓。據清儒秦嘉謨所輯《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並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皋陶為大理,而《管子法法》記載:皋陶為李(理);《史記·魏世家》記為「李克」,而《韓詩外傳》則記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為血緣始祖之說,實不為妄。皋陶作為李姓的血緣始祖,他正直果敢,富於創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孫的楷模和驕傲。而按照「指樹為姓」的說法,剛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貞,當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為李
唐朝以來李姓鼎盛,附姓與改姓之風興起,不少風光一時的人物都被賜之李姓。
唐末詩人和詞人溫庭筠雲:「自從今狐楚入相,天下諸胡都改姓令狐。嗚呼!宰相之勢不過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況堂堂一統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幾百千萬矣。」
從溫庭筠的文辭中,我們得知在唐朝賜姓之外,還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羨慕大唐國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還有由漢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後魏《官氏志》載:有叱李氏,改為李氏。這顯然是鮮卑拓跋氏的漢化政策所造成的結果。後魏叱李氏改李氏後,人們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陽縣),而稱其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築城,治今遼寧朝陽南。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柳城李氏有兩族,一族為奚族之李氏,即張瑣高養子張忠士所改之李氏,後奚族漸融於契丹,故將其歸於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則是李光弼家族,這一家族世代顯達,知名於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長,其一世祖先遷徙到唐朝京城長安附近的萬年定居,逐漸漢化,改姓為李,此後又世居柳城,因又稱"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節曾經是唐朝的大將軍及幽州經略軍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鴻臚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為薊郡公。李光弼本人則為唐朝名將,戰功顯赫。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將人相,在高宗朝、武後朝、玄宗朝、武宗朝及憲宗朝,都有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為李氏宗族的歷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柳城李氏兩族,均出於契丹。契丹族原屬於東胡種,因此,柳城李氏當屬東胡人後裔。契丹李氏還有李失活、李過折、李吐干、李盡忠、李邵國、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為契丹大賀氏部落首領。
4.諭賜國姓
唐朝大規模的賜姓,是李氏宗族龐大的轉折點。
受唐朝賜姓者,見諸史籍之人數頗多。據《路史》及《唐書·審相世系表》所載: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於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羅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賜國姓李氏。從此,李氏宗族的歷史,又揭開了新的一頁。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黃帝後裔安(昌意之子)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
後漢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陽(今河南洛陽)。晉、魏之時,閑居於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後遷遼左。至後魏,陀孫婆羅再不久徙,於周、隋時閑居涼州武威(今甘肅武威),由於定居武威,而被稱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孫在唐朝時期有好幾個被賜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將領李元諒,德宗時賜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時賜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賜國姓;唐朝大將李國臣,得賜國姓。
雞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孫,因有功於唐,被賜李姓。
雞田,是唐玄宗開元初年所設置的一個州,即今寧夏省寧武縣一帶。此地原屬於突厥,後來以地來歸,唐朝依其舊名,置為雞田州。雞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孫,數代世襲雞田刺史一職。唐朝時期,此雞田刺史家族出了光進和光顏兩兄弟,光進官至總武節度使,光顏官拜河東節度使,兩人皆對唐朝有功,被唐朝賜國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現山西代縣一帶,本為西突厥別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於唐被賜姓李。
代北,屬當時的雁門道,即戰國趙雁門郡地。秦因之,漢亦為雁門郡,至隋改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間,置代北節度,亦叫雁門節度,治代州,今山西代縣一帶。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創立了後唐帝業,李嗣源、李繼岌等繼為後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將領李克寧、李克讓、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唐朝時,有范陽(治今陝西大興縣)的奚人,原名張忠士(張瑣高養子,冒姓張氏),先為安祿山部將,參加了「安史之亂」。史朝義亡,乃以其地降唐,賜姓名李寶臣,為司空清河王。李寶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簡,襲國姓。
唐朝時期,有奚族部落聯盟首領可度者,於太宗貞觀年間,率眾附唐,得賜國姓,名李可度;還有奚族部落首領瑣高,在玄宗時降唐,得賜國姓,名李瑣高;另外還有李日越、李歸國、李延寵等著名的奚族首領,都得賜李姓或襲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戰功多被唐賜李姓。
渤海國,是靺鞨人大祚榮所建,當時其疆域在今朝鮮咸鏡、平安二道,後擴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時期,渤海靺鞨人茹常,為朔方部將,以戰功多被唐賜李姓,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為朔方帥,位至三公。還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驍勇善射,其先世為部落首領,後遷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謹行,為唐朝大將,曾以疑兵退吐蕃論欽陵所率十萬大軍。唐朝賜姓的靺鞨李氏,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鮮血液。
黨項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長拓跋赤辭率眾歸附,唐太宗賜他姓李。
黨項李氏。黨項,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時,分布在今青海省東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
唐朝時期,為吐蕃所迫,遷徙到甘肅、寧夏、陝北一帶,本姓拓跋氏。唐初,黨項酋長拓跋赤辭率眾歸附,唐太宗賜他姓李。此後,拓跋思恭,因鎮壓黃巢起義立功,也被唐朝賜姓。宋時,拓跋李氏的李元吳建立了西夏政權,與宋、金對峙,盛極一時。拓跋李氏中還有李諒祚、李繼捧、李乾順、李繼沖、李繼周、李繼瑗、李繼筠等知名於世。
唐朝的賜姓對象中,很大一部分為少數民族,即對外族賜姓。賜姓,不是一般的獎賞,而是唐朝作為招撫少數民族首領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賜姓,被賜對象就意味著成為大唐帝國的自家人了。對於這種至高榮譽,社會上的人們普遍地羨慕和嚮往,更不用說少數民族,他們得賜李姓,不僅意味著被吸收於具有高貴血統的李氏宗族,而且還標志著他們從此不再會因夷狄之種而受人之譏,而是成為堂堂正正的漢族成員了。這一殊榮,促使更多的少數民族首領歸附唐朝,從這個意義上講,唐朝賜姓為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⑨ 山參在我國及全世界的分布情況如何
我國古代所用的人參,即為野山參,它分布在現在的東北、河北、山西及朝鮮等地。《唐本草》(新修本草)記有:「人參分布在路州、平州、澤州、易州、檀州、箕州、幽州、太讓洞行嘩運山」,查其所屬皆在現在的河北、山西太行山一帶。古代太行山一帶是我國野生人參主要產地之一,而且是最早發掘利用的地方,所亂滑梁產人參較為珍貴,尤以上黨紫團山所產之參著名。
古代這些地區的自然條件好,草木繁茂,禽獸繁生。漢代以後,隨著農業的發展,部分平地、荒林逐漸開發;但林木依然繁茂,適合人參生長。後來,由於山林不斷被墾殖,自然條件不斷改變,加之每年大量採挖,到唐代以後,太行一帶的人參則少見難得了,至清代上黨人參已經絕跡。現在野生人參,惟長白山脈延伸的林區各縣還有,但也十分難尋了。目前俄羅斯的遠東邊區,朝鮮的兩道江地區,尚有野山參資源。
⑩ 薛春縣,檀林鎮,烏沙畈村現代生態農業建設項目發改委是否立項
薛春縣檀林鎮烏沙畈村現代生態農業氏笑建設項目已經由發改委進行了立項。該項目實施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建設綠色生態種植基地,包括種植林地、蔬菜大棚等;二是建設技術服務基地,全面推進農業技術改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三是建設先進的社會化服務基地,包括技術培訓、農業銷售服務、技術推廣等;四是建設綜合性社會經濟增收基地,推進農業與氏核態社會經濟的融合發殲源展,實現烏沙畈村的經濟自主、社會公平、環境可持續發展。
該項目由發改委立項,該項目有助於推動薛春縣檀林鎮烏沙畈村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該項目不僅有利於提高薛春縣檀林鎮烏沙畈村的農業生產效率,而且還可以促進其經濟社會發展,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此外,該項目還有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水土資源,從而營造出更加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環境。
總之,薛春縣檀林鎮烏沙畈村現代生態農業建設項目已經由發改委進行了立項,該項目有助於推動薛春縣檀林鎮烏沙畈村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和改善當地的環境,豐富當地居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