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歷經磨難的名人有哪些
1、蘇武
蘇武(前140年前-前60年),杜陵(今陝西西安)人,西漢時期傑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
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
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緩賀持節不屈,至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歸漢。
當初蘇武出使時,隨從的人有一百多,這次跟著他回來的只絕殲剩了常惠等幾個人了;蘇武出使時剛四十歲,在匈奴受難十九年,回來已是滿頭白發。
10個月後,傷情基本穩定的桑蘭回到祖國,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繼續接受康復治療。之後,她加盟了星空衛視,成為《桑蘭2008》節目的主持人,在眾多媒體上開設了她的體育評述專欄。
⑵ 鐵桑蘭是傳銷嗎
截止到2019年2月21日,臨沂鐵桑蘭茶葉有限公司並未被認定為傳銷,其企業狀態為正常存續狀態,並未被列入異常經營名錄。
臨沂鐵桑蘭茶葉有限公司於2013年06月18日在臨沂市羅庄區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張金義,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種植、研發、生產、銷售:茶葉。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71311071324117K
法定代表人:張金義
登記機關: 臨沂市羅庄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⑶ 鐵桑蘭治什麼病
根據介紹,說是有降三高 ,清潔血液,抗衰老 的作用,但具棗悄體功效不明凳空渣曉,就算是真的,虧帶還不如泡點三七粉粉喝,這些作用三七都具有
⑷ 身殘志堅的名人故事
1、張海迪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高位截癱。從那模培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
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
2、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她一歲多,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傷,此後,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後來,連話也說不出了旦滑唯。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
七歲那年,家裡為她請了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沙利文老師。沙利文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
在她辛苦的指導下,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於學會說話了。
蘇利文老師為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肢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跑跳,在地里埋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摸剛出生的小豬,到河邊玩水。
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1936年,和她朝夕相處五十年的老師離開人間,海倫非常傷心。
她知道,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今天的她,決心要把老師給她的愛發揚光大。於是,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遊世界,為殘障的人到處奔走,全心全力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1968年,海倫八十七歲去世,她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
蘇利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
3、霍金
在他21歲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後他也消沉過一段時間,極度失望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努力去幫助一些人們。醫生當時預測他最多隻能活2年,但2年過後情況並不是非常糟糕。
後來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個病房的男孩,那個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麼,他覺得自己還不算倒霉,不應該就這樣放棄,自己17歲就考上劍橋大學,擁有異乎常人的頭腦。
患病後,霍金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理想,果斷的「站了起來」,繼續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個人傳記中談到,他並不認為疾病對他有多大影響,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
同時,他又努力證明自己能夠象常人那樣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他很憎恨別人把自己當做殘疾人,他說:一個人身體殘疾了,決不能讓精神也殘疾。
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堅強的,同時他又是一個對生活很有主見的人。他對生活永遠充滿了樂觀和幽默的態度。在他患病後,曾有6次非常近距離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頑強的活了下來。
4、司馬遷
司馬遷因直率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進監獄,他在獄中身體受到嚴重摧殘,曾產生過自殺的念頭,但是他又覺得:「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如果就這樣輕易死去,《史記》由誰來完成呢,他決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
50歲那年,司馬遷被釋放出獄,他更加奮發,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寫《史記》中去。
他用了14年的時間,終於寫成了這部50多萬字的著作,這是司馬遷用畢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寫出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
5、阿炳
阿炳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阿炳刻苦鑽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3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
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倫·凱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斯蒂芬·威廉·霍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海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炳
⑸ 現代著名殘疾人的勵志小故事
他們雖然身體殘疾,但是,他們身殘志堅,他們心理承受能力比正常人強大,他們不倒的英雄!我整理了其殘疾人勵志小故事,讓更多的殘疾人朋友能以他們為榜樣,戰勝困難,做一個散發著璀璨光芒的生命。
現代著名殘疾人的勵志小故事:劉喜同
44歲的他是一家殯葬用品服務公司的老闆,在北京和長春都有分公司,為社會提供了幾十個工作崗位。他做事高效而果斷,人性化管理方式讓下屬欽佩不已。他叫劉喜同,是一名腦癱患者。
23歲時,為了“活下去”的信念,他撿白紙做花圈賣,歷經坎坷,終於有了現在的成就。在2014年5月18日“全國助殘日”來臨之際,記者采訪了他。成為班長劉喜同出生後被診斷為腦癱,六七歲時,仍走路困難,說話不清。從醫的父母並未放棄,在家教他讀書和寫字。
由於身體殘疾,劉喜同9歲時,才被學校勉強接收,成為旁聽生。寫字沒有別人快,讀書不清楚,但並不妨礙劉喜同考出好成績握碼。一年後,因成績優異,他被轉為正式生,並擔任了班長,還幾次跳級,只用3年就完成了小學學業。中學後,因出色的組織能力和突出的學習成績,他一直擔任班長。但因身體殘疾,劉喜同失去了參加高考的資格。沮喪中,他只好到一家福利企業上班。艱難創業工作後,劉喜同發現,自己發音不清楚,表情猙獰,身體歪斜,走路不利索。他自問:怎麼才能更好地活下去?發音不清楚是因為舌頭硬,為了練發音,他在舌下壓一塊糖,一有空就練習說話。此外,他還每天對著鏡子練習控制臉上的肌肉。通過努力,他說的話漸漸能被聽懂了,表情也能控制了……
憑借勤奮,劉喜同從一名送貨員做到了辦公室主任。不料在劉喜同23歲那年,父親因患癌症去世,給家人留下了不少外債。當時,劉喜同的弟弟上高三,一家人的生活負擔很重。福利廠收入不高,他感受到了很大的精神和經濟壓力。反復考慮後,他決定辭職,打算“下海”。父親去世時,市面上的花圈店很少,買花圈難給劉喜同提供了創業靈感。在家人的幫助下,他在建設南路蓋起一間小平房,辦起了花圈店。沒錢買原料,他便撿來紙和方便麵袋子,裁剪後做成紙花,再做成花圈。為了做生意,劉喜同日夜守在店裡。店裡都是紙品,他冬天不敢用火爐,水杯里的水凍成了冰碴子,饅頭成了冰疙瘩……
就這樣堅持了半個月後,劉喜同終於做成了一筆“大生意”——賣出了3個大花圈,賺了300元。有了第一桶金,劉喜同有錢進貨,材料也更豐富了。他做出的花圈質量好,敬皮賣又24小時營業,顧客越來越多。獲得成功3年後,劉喜同已攢了10萬元。但人們卻說,他是靠賺死人錢發財的,附近的小商店連啤酒都不願賣給他,這讓他很受刺激。於是,他將花圈店交給母親打理,自己轉行開了溜冰場。但因種種原因,當初賺的錢全賠進去了,他的人生進入低潮。就在這時,一個剛剛中專畢業的女孩子走進他的生活。雖然他一窮二白,還是殘疾人,但這個女孩卻欣賞到了劉喜同的堅韌和不屈不撓,與他組建了家庭。在妻子的支持下,劉喜同租了一間四五平方米的小屋,重新開了花圈店。妻子吃苦耐勞,並無怨無悔地相伴,這讓劉喜同堅定了奮斗的信念。他的業務漸漸拓寬,從只經營花圈到各種殯葬服務,進而開辦了同心工藝禮儀服務公司,並將分公司開到了北京和長春。
成功不忘回饋社會,2006年起,劉喜同向因公殉職的公安幹警、武警官兵、現役軍人和見義勇為犧牲者以及一、二級殘疾人及其直系親屬提供不同的免費服務,並先後為十幾名殘疾人提供亮逗了工作崗位。他逆境中奮斗的事跡感動了長沙民政學院負責人。2012年,該校將他特聘為老師,每年畢業季,他為該校殯葬系的畢業生上“逆境商”課,以真實的故事感動和激勵更多人。盡管現在已取得一定成功,但劉喜同毫不懈怠,每天騎車5公里,含糖塊練發音,加強表情控制……這些都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課”劉喜同說,他想用自己的故事告訴大家,殘疾人並不是“廢人”,照樣能追求自己的事業和幸福。“當世界向我們關上了門,但同時,也給我們開了更多的窗!”
現代著名殘疾人的勵志小故事:張海迪
1955年 9月,張海迪出生在山東省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剛上完一節“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著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於腿的記憶。童年時許多生活場景,她都清晰記得,獨獨不知道腿是怎麼活動的,人走路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得了什麼病,竟然這樣可怕?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復發作,非常難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 6 塊,最後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張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當年,醫生們一致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看著夥伴們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上學校,終於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可是因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發,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 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發,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
對張海迪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特殊的學校里,聰明、好學的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撐著身體,抄書。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的競爭,全靠著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學課本學完了。但是很難哪,得走不少彎路,多耗費很多時間。一道算術題,她做 12遍,得出的竟是12個答案!她本來就不喜歡算術,得啦,丟開不學算了!可是不行,硬著頭皮也得學會它。第 13次終於算對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悅也是加倍的呀。於是,她的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的意志,還有思維能力,便隨著知識一起增長起來了。
1970年 4月,張海迪跟著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親張坦夫、 母親畢江嬌,坐著一輛大卡車,來到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開始了農村生活。起初,張海迪感覺農村非常陌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但是,在那些淳樸的村民身上,張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樸素的愛。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
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葯帶來的痛苦,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葯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書上寫著怎麼樣進針,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蘿卜上。在白菜疙瘩上進了幾天以後,就在自己身上(進針),我覺得醫生就是要這樣,首先要自己感覺。有人問我說,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沒有知覺,你的胸以下沒有知覺,你在自己身上扎針不痛苦啊?我說恰恰相反,我最開始針灸的時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臉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後是什麼樣的感覺,我要知道。”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曾有醫生囑咐過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瘡,我會因為感染而死去。我給別人當醫生,我也給自己當醫生。15歲在農村的時候,我生了褥瘡,晚上點著小油燈,對著鏡子,我把自己身上潰爛的肉剪掉——所以,現在最怕聽的就是剪刀的聲音。”
當年,張海迪作為一名待業青年,也曾有過自卑感。“1年多的時間里,我四處報名,八方寫信,常常在招工單位的門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為社會做點事,可就是沒有一個單位要我。在別人眼裡,我是一個廢人。”於是,當年,張海迪想到過自殺。
1974年 7月 14日,張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東西,寫好遺書,說自己不願做沸騰生活的旁觀者,然後一次性吃了 30 片冬眠靈,又給自己打了6支冬眠靈。在靜靜地躺在那兒等待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張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樓村的鄉親們,真捨不得離開他們;又想到了保爾在海淀公園自殺的情景,他也絕望過,但最終還是戰勝了懦弱和病殘,成了生活的強者。想到這些,張海迪掙扎著爬起來。可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來了。於是,她拚命地喊:“快來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經過五六天的搶救,張海迪終於蘇醒過來。看到身邊的親人朋友、醫生護士,她慚愧極了,對大家說:“我錯了,從今以後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後,曾有記者問張海迪:如果你能擁有第二次生命作為一個健全的人,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張海迪說:“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會實現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當一個醫生,這也是我從小的一個夢想,我 15歲時就自學醫術給鄉親們治病,但沒有機會真正穿上白大褂當一名白衣天使。”
後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 背詩歌、 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餘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並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認准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葯,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牆上、桌上、燈上、鏡子上、 乃至手上、 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 10 個單詞就不睡覺。家裡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七八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輯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並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當初,為了給張海迪治病,母親變賣了手錶、衣服等物品,還欠了一身的債,從無怨言,默默地盡著母親的神聖義務。盡管家裡窮,但父母總是盡最大努力滿足她的要求。凡張海迪喜歡的書,不管花多少錢,跑多遠的路,父母總要想方設法給她買到。生日或節假日,書成了父母送給她的最佳禮物。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作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後來還攻讀了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1年,張海迪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稱號,這年12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跡; 1982年,張海迪獲聊城地區“模範共青團員”和“三八紅旗手”稱號……
今天,張海迪總在說,人就得有勇氣與生活中的不幸抗爭。人的一生總會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張海迪喜歡豪言壯語,因為她將自己的生活與座右銘式的豪言壯語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張海迪熱愛生命的一種精神力量。
現代著名殘疾人的勵志小故事:桑蘭
桑蘭浙江寧波人,出生於1981年,1993年進入國家體操隊。1997年取得全國跳馬冠軍,1998年在第四屆美國友好運動會上,練習跳馬時,出現意外,造成頸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癱。
目擊悲劇發生的美國國家隊助理教練說:桑蘭的這個動作難度並不算高,她好像在踏跳時有點猶豫,身體在空中多轉了一下,結果,她頭頂著地,當即倒地不起。場邊的中國教練和救護人員馬上趕上去作急救,可憐的姑娘大概休克了10秒鍾,大家很快為她作了固定措施並將她抬上擔架送往納蘇醫療中心。這只能是個意外。
大約12分鍾後,正在長島放射科值班的華裔主治醫師張岱偉開始為桑蘭作檢查。結果——桑蘭的第六第七節頸椎錯位挫傷,並伴隨神經組織損傷,可能導致癱瘓。當晚,友好運動會組委會傳文至中國代表團稱,鑒於桑蘭病情嚴重,決定邀請桑蘭父母盡快到紐約“以親情的鼓勵來幫助桑蘭康復。”
次日,組委會在長島體操新聞中心舉行桑蘭事件新聞發布會,這也是本屆賽會到會記者最多的一次新聞發布會。會上納蘇醫療中心主治醫師里奧尼博士向媒體介紹了桑蘭的傷情。經過診治,桑蘭頸椎錯位部分已復位成功,她神志清楚,上肢活動能力漸有好轉,但胸部以下已失去知覺。這位醫生還說:“我從未遇見過像桑蘭這般頑強的.女孩,盡管她是—個正處於非常痛苦過程之中的只有17歲的姑娘。”
納蘇最高行政長官托馬斯在探望了桑蘭之後說:“她面對痛苦的勇氣令我深受鼓舞。”
美國體操協會主席史坎南女士對此事故的發生表示遺憾,但她指出這一事故並非不安全環境的產物。
中國體育代表團團長、中國奧委會秘書長屠銘德以一口流利的英語向到會的“老外”們說,中國代表團感謝美國朋友對桑蘭的關心與照料,中國方面將促成桑蘭父母盡快來美,並表示中國選手將繼續認真投入比賽。
“我什麼時候才能練?”這是桑蘭醒過來說的第一句話。當人們從中國體操隊領隊趙郁馨口中得知這個消息時,無不對桑蘭,這個剛過花季之年可能遭遇癱瘓厄運的女孩肅然起敬。
呈現在公眾面前的桑蘭總是面對微笑,她憑借著頑強、樂觀、堅強、勇敢的心態,用自己的行動與事跡感染著整個世界。她是最富奧運精神的女性榜樣。跳馬冠軍成為癱瘓後,她沒有選擇沮喪,而是坦然地接受了事實,用自己的方式實現了奧運夢想。
1999年1月桑蘭成為了第一位在時代廣場為帝國大廈主持點燈儀式的外國人;
1999年4月桑蘭榮獲美國紐約長島納蘇郡體育運動委員會頒發的第五屆“勇敢運動員獎”;
2000年5月桑蘭點燃中國第五屆殘疾人運動會火炬;
2000年9月桑蘭代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赴美演出;
2002年9月,桑蘭加盟世界傳媒大亨默多克新聞集團下屬的“星空衛視”,擔任一檔全新體育特別節目《桑蘭2008》的主持人,她用這樣的方式繼續著自己的奧運之路。因為她希望能在自己跌倒的地方勇敢站起來,換一個角度再次親近她最愛的體育運動。此後,喜愛媒體事業的她開始以一種率直的訪問風格出現在觀眾面前,用多角度、多層次向觀眾們講述奧運金牌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並以她自然、自信的主持風格和真實的感染力贏得了許多觀眾的認可。
也是在2002年9月,桑蘭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系破格免試錄取,就讀廣播電視專業。
命運的多舛沒有讓桑蘭低頭,面對新的人生境遇,她艱難而又堅毅地開辟了新的人生道路。作為曾經的中國體操的旗幟性人物,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後,桑蘭始終用一種平和的心態看待自己,不幸只會讓她更加的成熟。她的輝煌訴說著她的成長,她的人生低谷,也得到好心人不斷地鼓勵。她說,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是大眾給了她站起來的勇氣。自信一笑她每天都堅持練習生活動作,現已可以完成刷牙、洗臉等簡單動作,但每次嘗試都讓她大汗淋漓。
桑蘭傳播著中國的奧運之夢,她此生註定要和奧運結緣。
桑蘭憑借自己頑強、樂觀、堅強、勇敢的心態,用她自己的行動和事跡感染著整個世界!她是最富奧運精神的女性榜樣!她用她動人的一笑感動了大家。
大學畢業後,桑蘭繼續從事與體育有關的報道工作,成為2008年申奧形象大使之一,而且是2008奧運火炬手,2008年她又成為北京奧運官方網特約記者。
對桑蘭敬佩,感動於她的堅強。桑蘭是個陽光的女孩,她以自己的努力和堅強,以"桑蘭式微笑"征服了無數世人。對她我肅然起敬,我們這樣的健全人,與她相比,距離太遠,怕吃苦,常常埋怨生活。桑蘭讓我重新思考人生,與之相比,我們平時碰到的與挫折算得了什麼呢?有什麼理由為自己的一事無成找諸多借口呢?
⑹ 關於現代在逆境中成長的歷史人物的事例!
1、凡爾納
19世紀法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凡爾納第一部作品《氣球上的五星期》一連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賞識,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最初投稿,也沒蠢頃有一家出版社願意發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
後來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舉成名。丹麥著名童話家安徒生處女作問世,有人知道他是一個鞋匠的兒子,即攻擊他的作品帶豎陸別字連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辭。但他毫不氣餒,筆耕不輟,終於成名。
2、高士其
高士其是我國科普作家。在外國留學時,有一次做實驗,一個裝有培養腦炎過濾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腦。從此留下了身體致殘的禍根。他忍受著病毒的折磨,學完了芝加哥大學細菌學的纖唯全部博士課程。
回國以後,他拖著半癱的身子,到達延安工作。解放後病情惡化,說話和行動都十分困難,連睜、合眼都需要別人幫助。但他仍以驚人的吃苦精神進行創作,先後寫成100多萬字的作品。有人問他苦不苦,他笑著說:不苦!因為我每天都在斗爭,斗爭是有無窮樂趣的。
3、王洛賓
王洛賓,這位被譽為中國西部民歌之父的音樂大師,一生歷經飲坷,身陷囹圄,妻離子散,長期處於心理壓力極大的逆境中。然而他卻以勝似閑庭信步的態度,投身於大西北的沙漠孤煙之中,創作了《在那遙遠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4、桑蘭
1998年7月21日,桑蘭在紐約第四屆友好運動會上進行賽前訓練時,不慎受傷,最後導致重傷事故。造成頸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癱,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10個月後,傷情基本穩定的桑蘭回到祖國,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繼續接受康復治療。之後,她加盟了星空衛視,成為《桑蘭2008》節目的主持人,在眾多媒體上開設了她的體育評述專欄。
1999年1月她成為了第一位在時代廣場為帝國大廈主持點燈儀式的中國人,2000年5月點燃中國第五屆「殘疾人運動會」火炬手,2000年9月代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赴美演出。
2002年9月,桑蘭加盟世界傳媒大亨默多克新聞集團下屬的「星空衛視」,擔任一檔全新體育特別節目《桑蘭2008》的主持人、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系破格免試錄取,就讀廣播電視專業。
5、愛迪生
一場大火,把實驗室燒成一片瓦礫。愛迪生研究有聲電影的所有資料和樣板被燒成灰燼。他的老伴難過得哭了出來:多少年的心血,叫一場火燒了個精光。
而今你已年邁力衰,這可怎麼辦啊!愛迪生也很傷心,但他決不會由此趴下。發明電燈時,他就先後試驗了7600多種材料,失敗了8000多次,仍不氣餒,終於獲得成功。
⑺ 據說可以降三高的鐵桑蘭茶葉怎麼樣
喝過的才知道,各人體質也不相同,我父母就在喝,還挺好,說多了就像在做廣告,但是絕對對得起這個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