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街上賣10元錢一個的電子驅蚊滅鼠器有效果嗎只見把電一通老鼠就胡亂竄,是真的嗎
你被騙了。。。哎,給你看看下面的這個新聞吧~~~黑貓神電子驅蚊滅鼠器」是騙人的把戲 前幾天在新市人才市場找工作,在人才市場旁邊的街道邊有一中年男子擺了攤子在賣「黑貓神電子驅蚊滅鼠器」。圍觀的不少,買的人也不少。我沒有買,因為我擔心這是個騙局,想在網上查一查再說。現在我查了,發現真的是一個騙局。現在把在網上搜索到的資料轉載在下面,希望大家看一看,以後遇到記得不要上當受騙了。汕頭都市報:一盞小燈就滅得了鼠? 「高科技驅蚊滅鼠器」實是坑人騙錢本報訊(記者林子海林鵬)「插上一個小燈泡,老鼠亂竄逃走,蚊子蟑螂不逃即死。」?近日,一名中年男子在鬧市向路人兜售一種所謂高科技的驅蚊滅鼠器,蔡先生等不少市民見其售價便宜紛紛掏錢購買。但最後卻發現上了當,那個所謂利用「超聲波」技術的高科技儀器其實是一盞普通的小燈具。當天清晨,市區玫瑰園的早市一條街來了一個擺地攤的中年男子,大聲叫賣一種名為「黑貓神」的電子驅蚊滅鼠器。男子聲稱這個售價15元的殺鼠器是針對老鼠的大腦及生物特性而設計的,接通220伏電源後會發出超聲波,對老鼠大腦(包括蚊子、蟑螂)進行破壞,讓他們迅速自然死亡。該男子還掏出一疊宣傳單,上面印著該產品是由「科技部北京家禽、家畜、動物研究所研製的」,還「歡迎下崗職工加盟,誠招各地經銷商」。該男子的叫賣聲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圍觀,路過此處的蔡先生也好奇地從男子手中接過滅鼠器,發現這只是一個由五彩燈泡和一些線路組成的東西。該男子吹噓說,該儀器在開闊地域有效殺鼠面積為200平方米,在室內有效面積為80平方米左右,使用壽命長達3至5年。蔡先生和其他市民表示不相信。該男子便當場拿起一隻滅鼠器,聲稱要給大家看看威力。只見他從旁邊拿過一個木頭籠子,裡面放有兩只小白鼠,男子把滅鼠器接通電源,好傢伙,兩只小白鼠在籠子里上躥下跳,「吱吱」亂叫,好像真的要死了。見此「神奇驅鼠」現象,不少群眾遂掏錢,以每個10元成交。回家後,蔡先生將此神奇儀器插上電小心擺弄,剛好小區里的鄰居李先生來串門,見狀連稱他被人坑了。原來,李先生兩年前也曾在廣場早市買過此產品,但回家插上電後一直沒有發揮效果,家裡鼠患依然。他甚至將家裡用捕鼠器抓獲的老鼠擺放在滅鼠器旁「實驗」,但老鼠依然沒任何反應。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後來李先生才弄明白,他是被人騙了。原來,現場試驗的鼠籠另有「乾坤」:木頭籠子四周暗裝了電池,當經營者「現身說法」時,就用遙控器遙控鼠籠放電,關在裡面的老鼠被電得亂跑叫喚,看起來便像是殺鼠器效果顯著。記者隨後撥打蔡先生提供的「黑貓神」電子驅蚊滅鼠器宣傳單上「159197XXXX8、1368086XXX5、(0755)2186XXX1」三個聯系電話,但都無法接通。
㈡ 永和豆漿大王,永和豆漿,永和大王是一家店嗎
不一樣不是一家 永和豆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 台北的永和鎮中正橋下的永和路(現今的永和市永和路)上, 三個從軍中退伍的老兵蔡平立、徐永維和王中和, 為謀生而共同開了一家豆漿店。這家豆漿店以賣豆漿、 燒餅、油條、蘿卜絲餅為主,由於三人來自不同的地方, 因此這家豆漿店被取名叫做「四海豆漿」。 後來因為在經營理念上的分歧,三人的「四海豆漿」解散, 繼而由曾啟英和徐永維重組開辦了一家新的豆漿店「永和豆漿」。 由於其豆漿新鮮、味道濃厚且物美價廉,很快便在當地婦孺皆知, 加之許多名人及娛樂界藝人工作之餘喜愛到此宵夜,「永和豆漿」 便一傳十、十傳百,變得遠近馳名,風行一時, 以至後來許多歸僑人士都保留了吃完「永和」再回家的習慣。 由於「永和豆漿」的久負盛名, 自1996年開始便有許多所謂的「永和豆漿」進入中國市場。 它們打著永和豆漿的旗號在中國大放異彩, 卻沒有一家為真正「永和豆漿」的嫡親。目前, 市面上的「永和豆漿」存在著很多弊病, 如消費過高、店距過遠、購買不便等。 蔡平立的孫子蔡文祥作為「永和豆漿」的第三代嫡系傳人, 自幼對豆漿製作的傳統工藝耳濡目染, 深得傳統「永和豆漿」的製作精髓。 幾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蔡先生來到祖國大陸, 驚奇的發現在祖國大陸也有「永和豆漿」在發展。 但是經過幾次品嘗,他發現大陸的「永和豆漿」與 台灣的「永和豆漿」的品質相距甚遠, 而且大陸「永和」的經營管理也遠不如台灣的祖業完善。 對此,蔡先生深感憂慮。於是,他萌生出挽救「永和豆漿」的念頭, 經過一段時期的考察,蔡先生於2005年初在上海 亞新廣場後創立了第一家永和宅急便 後又於同年七月在上海江寧路開設永和宅急便之總店 該店佔地四百平方米 擁有一百平米之中央廚房 將可供應十家分店原物料 總店現擁有純台灣口味料理 快餐類一百四十四種 炒菜七十七種 盒飯十五種
別加盟。除非是這個品牌在你所在的城市有相當影響力和眾多成功案例。加盟這東西很多水土不服,比如成都的廖記棒棒雞 成都很火 但是全國其他地方很多人加盟都搞不成功 或者 東北的麻辣燙 ……
再說加盟現在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騙錢,陷阱。
㈣ 投資火鍋店選址技巧有哪些
新手開店往往摸不到門路,為了避免虧損,在選址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位置不必黃金,但面積必須夠大
地理位置越黃金,生意自然就越好,這種說法沒有錯,但是這個道理並不能反著推回去,因為生意不好並不僅僅是位置不夠黃金,要知道黃金店鋪是有限的,並且每個人的投資預算也有高有低,在自己的范圍內選擇人流量較大的店面就可以了,對於開火鍋店來說,最主要的還是得擁有較大的面積,畢竟火鍋店的後廚就需要佔據很大一塊地方,想要顧客吃得舒適,就一定要為其留出足夠的活動空隙。
二、交通務必便利,停車設施完善
如今,時間對每個人而言都越發寶貴,人們不管去哪兒吃飯還是玩耍都只求一個方便,因此那些在輕軌站、公交車站附近的美食店往往更容易受到顧客的青睞,除此之外還應該考慮停車方便與否,避免顧客因為找不著停車位而離去。
更多詳細內容,請關注特許經營第一同學會。
三、當地消費水平是否與火鍋店定位相符
雖然市面上的火鍋店數不勝數,但是他們的定位卻不盡相同,有的走價格親民的平民風,也有的走高端大氣的品質風,火鍋店定位不同,位置的選擇就有很大的差異,投資者應該提前考察當地的消費水平是否與火鍋店的定位相符,並擇優選擇。
㈤ 珠海天心和珠海天思是什麼關系有什麼區別
①天心和天思在法律上沒有任何關系,天心已經關閉,不再從事軟體業務。天心的研發基地在珠海。從96年開始從事ERP研發。台灣天心是個銷售型公司,是蔡先生自己的公司。
天思的前身是珠海天心,2001年7月,香港意科控股(香港主板上市公司)100%收購珠海天心(4800萬),當時代表意科控股去收購珠海天心公司的代表就是天思現在的董事長冷學華,收購以後由冷學華出任總裁。同時,意科准備收購北京開思,但是金蝶先跟開思的股東TCL簽約,沒有收購成功,結果開思的總裁程剛不願意到金蝶去,就帶領部分開思人員加盟天心,並出任天心高級副總裁。在2002年5月意科控股轉型做製造業,放棄天心,不再給天心投資,當時意科控股董事會希望以冷總為首的管理團隊MBO(回購天心),這樣就成立了天思,意科控股後來做了一系列安排,天思收購了天心的銷售網路和客戶以及實施顧問隊伍,2002年11月珠海天心解散研發隊伍,由天思重新認聘。可以說天思的前身是天心,但是又不完全是,四年來無論在產品層面還是在管理理念和策略方面已經變化很大。
③當時,意科控股決定轉型以後,台灣天心的創始人蔡先生也想把珠海天心回購,但是當時意科控股的董事會選擇了冷總,並沒有選擇蔡先生,因為意科控股當初收購珠海天心時,和蔡先生有協議,蔡先生無論何種原因離開天心,在兩年內都不能從事同樣的業務,而且,根據香港聯交所規定,一個公司在高價收購以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又低價賣給他,有騙取股民資金的嫌疑,這在聯交所是很難通過的,結果蔡先生自己出去成立了一個叫天耀的公司,所以2002年10月意科控股還起訴了天耀公司,因為,根據協議他是要同業禁止的,他們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他們現在又改名叫珠海天心耀華公司,打台灣天心牌子。
天思公司產品現在完全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有:ERP、PDM、以及財富系列,天耀只有一個ERP,其它產品都是OEM別人的。兩個公司的策略也不同,我們公司全部採用渠道銷售,自己不從事直銷,定位在3 -15萬這個市場,我們公司60個渠道經理,負責全國各地代理商。天耀主要是靠直銷,定位在專案開發,他們只有一位渠道經理負責全國的代理商,根本沒有辦法提供支持。
㈥ 泉州市區的廉價美食
泉州十佳名小吃
來源:泉州美食網 發布:2007-10-31 瀏覽:1815
1、肉粽
經營者:鯉城東街鍾樓肉粽店
如果不是為了表達老百姓對屈原愛國精神的敬重,就不會有粽子的出現;如果沒有乾隆微服巡訪泉州的美麗傳說,現在泉州的粽子就可能只是一團糯米,而不是包夾著各種豐盛配料的肉粽。
泉州的肉粽聞名於海內外,肉粽店遍布大街小巷,其中又以東街鍾樓肉粽最受大眾認可。該店的老闆藍先生表示,東街鍾樓肉粽之所以受到歡迎,是因為它博採眾家之長,並應民眾飲食需求不斷改良,使肉粽兼具古樸及現代的風味。
如何製作出美味可口的肉粽?首先是原料選擇。該店挑選質地柔軟、光澤鮮亮的糯米,配料選用農家豬肉、大蝦仁、香菇、鹵蛋、蓮子混合而成,就連棕葉,也必須經過高湯烹煮。其次是火候的掌握,包括炒米、下料的時間都必須十分准確。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細火慢熬,肉粽就可上桌了。解開棕葉,金黃的多角形粽子透著光澤,一股自然清香撲鼻而來,使人頓時食慾大增。將它蘸上花生醬和蒜泥送入口中,粽香就隨熱氣彌漫滿口,讓人回味無窮。
東街鍾樓肉粽店從一家只有一張桌子的小店,發展到目前擁有12家分店的連鎖店。藍老闆說,肉粽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精品化和多樣化,該店今後將致力於產品檔次的提升,並著手開發香豆粽、黑米粽等新品種。
2、鹵鴨
經營者:貽慶美食樓
鹵鴨應該算是流行最為廣泛的小吃品種了。全國各地的鹵鴨風味各不相同,其中,最能代表泉州特色的要數洪瀨鹵鴨,而貽慶美食樓,又是洪瀨鹵鴨製作企業中的佼佼者。
從1983年算起,貽慶經營鹵料生意已經有20餘年的歷史,並帶動了南安洪瀨鹵料產業的興起。其製作的「貽慶雞爪」曾在2002年和2003年先後獲得「中華名小吃」和「泉州名小吃」的稱號。在此基礎上,貽慶推出了具有特殊風味的鹵鴨,同樣獲得了各方食客的認可,並在今年的美食節上榮獲「泉州十佳名小吃」稱號。
該店的林老闆介紹說,貽慶鹵鴨成功的秘訣,在於原料選擇、鹵料配方及烹飪技藝上。貽慶鹵鴨精選3斤左右的嫩鴨,脫毛去除內臟以後,放入鹵湯中烹煮,並隨後加入用獨特配方製成的鹵料包,再進行長時間的熬煮。
由於經過了脫水、脫脂,成品鹵鴨一般只有1斤左右,色澤金黃透紅、光亮;淋上配料,潤滑多汁,鹵香四溢;吃起來肉質緊實細膩,口感韌而不老,且香味入骨,食用後口齒留香。以色、香、味俱全的特色,貽慶鹵鴨現已成為旅遊探親、佐酒的佳品。
這幾年,貽慶的鹵料生意越做越大,不僅在泉州各地都進行了布點,而且還在市區和洪瀨分別成立了「貽慶美食樓」,往綜合性美食連鎖企業的方向發展。
3、豬血湯
經營者:水門國仔美食店
「想不到利用豬血也能烹出如此美食。」許多第一次光顧水門國仔美食店的顧客在品嘗了豬血湯以後都不禁發出贊嘆,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豬血吃起來應該是干澀、無味的,誰料到該店豬血湯里的豬血塊竟然富有彈性,且香潤可口。
本次獲得「泉州十佳名小吃」稱號的「豬血湯」出自於水門國仔美食店,這是一家擁有三家分店的「中華老字型大小」。回憶起創業初期,謝老闆笑著說,當時就憑著一輛三輪車在大街小巷叫賣。後來,他四處向人求教,研究獨特配方,在經營面線糊的基礎上推出具有特殊風味的豬血湯,獲得了巨大成功。
豬血湯怎麼做才會香嫩?謝老闆的秘訣就在其做法上:以大骨熬湯,並加入特殊香料,用大勺子將已經融成塊的生豬血放入湯中,並隨時注意火候的掌握。他表示,豬血湯做得好的話,湯的顏色是深褐色的,豬血塊光滑且富有彈性,仔細觀察還可看到上面的絲絲紋理,這體現了火候上面的功夫。
配上香菜、胡椒粉、蒜泥和酒調味,一碗豬血湯就算做好了。端上桌來,香味撲鼻,沁人心脾;送之入口,其味爽口,回味悠遠。
謝老闆說,豬血湯具有良好的補血功能,食用時如能加入油渣、大腸等作為輔料,味道肯定會更為濃烈可口。
4、洪瀨雞爪
經營者:南安洪瀨紅毛雞爪店
洪瀨雞爪成為泉州雞爪的代名詞是近幾年的事情。早年,洪瀨雞爪只在當地小鎮受到歡迎,後來因其特殊風味逐漸成為送禮佳品,許多外地人返鄉總要帶上一點。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洪瀨雞爪在短短幾年內就聲名遠播。
本次獲得「泉州十佳名小吃」稱號的洪瀨「紅毛」雞爪店創辦於1989年,經過多年發展,從原來的小作坊演變到目前擁有多家分店的連鎖企業。該店的徐老闆告訴記者,他從小就在洪瀨鎮從事鹵料製作,在多年的經營製作中,他結合閩南傳統和鹵料製作方法,經過多次研究與試驗,製作出風味奇佳的系列鹵料,成為新華都購物廣場指定消費食品,深受閩南地區和東南亞一帶人們的喜愛。
紅毛雞爪選料上乘,配方獨特,運用純熟技術手工製作。其成品質地飽滿、顏色鮮艷,吃起來嫩中有脆,香中帶辣。據該店的老闆娘透露,他們擁有一鍋烹煮了16年的上等原湯,也正是這鍋湯,保證了紅毛雞爪口味的獨特與純正。雞爪的營養價值頗高,含有豐富的鈣質及膠原蛋白,多吃不但能軟化血管,同時具有美容功效。
現在,紅毛雞爪不僅在市區設置了密集的經營網點,在石獅、晉江、南安等縣市也擁有多家分店,甚至在深圳、廈門,也能看到其蹤影。徐老闆表示,該店一方面將繼續擴大規模,另一方面將在產品研發上多下工夫,如生產真空包裝的雞爪。
5、崇武魚卷
經營者:惠安旭新崇武魚卷店
惠安旭新崇武魚卷主要原料是精選出來的優質的魚,其中又以馬鮫、鰻、鯊等最佳。
據惠安旭新崇武魚卷的老闆蔡旭新先生介紹,加工時先去掉主要原料的骨頭及內臟,用利刀細細刮下魚肉去掉魚皮;再把魚肉用手揉成泥漿狀,一邊揉一邊加進適量鹽水,最後加進精製的地瓜粉(一般每斤魚肉加2兩左右)、雞蛋清、豬肉碎、青蔥等佐料,用手攪拌調勻。
將加工合格後(靠加工者的手感判斷)的魚漿捲成一條條圓狀體,有的還加裹一層豬網紗油,放進蒸籠里以烈火蒸熟。熟魚卷可保存幾天,若放進冰箱或真空包裝,保鮮期可達幾個月。食用時再切成小段,加上清湯熬燉。「魚卷」加工的均勻度及蒸煮的火候,都極為講究。高質量的魚卷,入口柔潤清脆,咀嚼時齒頰留香,既沒見魚肉,也不含腥味,初嘗者如果不加說明常不知是用何原料製成。
蔡先生還介紹到,崇武魚卷其實蘊含著對團圓的期盼,因為在那裡男人多數航海在外面,而且險性又極大,因此,在生活習俗中處處可見寄託團圓希望的心理。
其中最突出的是,喜事宴請客人時上的菜必須「頭圓尾圓」,魚卷則是這里盛宴及家常喜宴必上的第一道獨有名菜,它含有祝願美好圓滿的意思。
6、肉夾包
經營者:「臭記」美食店
泉州的肉夾包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它是傳統婚宴上必備的面點之一,老一輩的人叫它「虎咬獅」。
現在泉州人一提到肉夾包,就想起「臭記」美食店,它是全市惟一一家將肉夾包規模化生產的企業,平均月銷售量能達到兩三萬個。該店的許老闆原本是一名廚師,他在書籍上偶然看到肉夾包的製作方法,隨後就對它進行了研究及多次改良。他表示,現在的肉夾包在口味上與傳統肉夾包有很大區別,更符合現代人的飲食特點。
據介紹,「臭記」肉夾包採用純等五花肉,並精選上等麵粉,配上高濃度的香料,加入蒜泥、香料製作而成。肉夾包雖然外表朴實,但只要咬在嘴裡,一股濃郁香味就滿溢而出。其麵皮鬆軟,肉有嚼勁,咸香適口,口味多變,也難怪諸多食客給了它「中國漢堡」的美名。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肉夾包將豬肉與蒜泥和在一起,更利於人體對肉類營養的吸收;而35%-37%的蛋白質含量,又是最適合人體健康的營養比例。
許老闆表示,「臭記」一向堅持「小吃+大餐」的經營模式,其製作的小吃盛宴,在美食節上獲得「金獎風味小吃宴」稱號;另外,該店還側重於傳統閩南民間土菜的挖掘與創新,其新產品富貴金豬在推出後也即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
7、檳榔芋泥
經營者:泉州綠洲西餐廳
綠洲芋泥原料精選檳榔芋頭、白糖、豬油、蔥頭、花生、芝麻等。據此次選送單位綠洲西點餐飲有限公司的主廚戴加強先生介紹,要做檳榔芋泥首先要把芋頭刨皮,每個切成數塊,在蒸格上蒸熟取出,放案板上,用棍或刀面壓成茸,要壓得很細,沒有核塊,然後將芋茸放在大碗里,加入白糖、豬油、打散的雞蛋、熟油攪拌調勻,抹平碗面,上蒸籠蒸1小時後取出,戴主廚還介紹道,檳榔芋泥做成後吃起來有細膩圓滑、味道芳香等特點。
綠洲西點餐飲有限公司自創辦以來已走過18個年頭,公司領導誠心創業,並長年堅持「品質第一、衛生第一、服務第一」,受到了廣大顧客的認同。該公司總經理王先生告訴記者,現在他們推出一種「西菜中吃、中菜西吃」的中西結合的經營方式、中西結合的用餐方式,一經推出就受到顧客認可,特別是年輕人的青睞。
據了解,現在綠洲西點餐飲有限公司已經在泉州開設了4家分店,現在正准備向廈門進軍。
8、白鴨湯
經營者:阿彬白鴨湯店
阿彬白鴨湯,是以永春石鼓「農村戶口」的白鴨為原料,即用頭大冠紅、羽毛潔白、頸較短、掌實黃、軀體碩壯的「紅面番鴨」為主料,配上13種中草葯烹制而成。阿彬白鴨湯營養豐富,湯濃味美、肥而不膩,聞名遐邇,令食客津津樂道。
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曾在不朽之作《本草綱目》中寫道:白鴨肉最良,葯食最佳,有補虛祛寒、和臟腑、利水道等作用。
據阿彬老闆介紹,自從他開店以來,這道美味可口的白鴨湯,就深受本地食客的歡迎,一些海外僑親、台灣同胞每次到泉州都會慕名而來。阿彬白鴨湯不僅吸引眾多小吃愛好者,而且也吸引了福建電視台、泉州晚報、東南早報等媒體爭相報道,台灣電視台也曾兩次飛躍海峽進行采訪報道。
阿彬介紹說,為了共同做大做強這一已注冊的「阿彬白鴨湯」,他准備邀請一些志同道合的有識之士加盟。
9、肉燕
經營者:龍宮高 麗巷小吃店
龍宮高麗巷肉燕主料為干肉燕皮150克,精瘦肉300克,輔料為水發蝦米20克,凈荸薺50克,蔥白50克,味精12克,精鹽10克,豬骨湯800克,干澱粉50克,芹菜末、胡椒粉、芝麻油適量。
龍宮高麗巷小吃店老闆孫秀珍女士介紹說,加工肉燕時要將精瘦肉槌成泥,蝦米、荸薺、蔥白均剁成細末狀,取小盆放入肉泥,加入精鹽、味精攪拌數分鍾,至肉有黏性且表面光滑時,加入干澱粉、蝦米、荸薺、蔥白等,再攪拌均勻成餡料,干肉燕皮切成6厘米方片,每張燕皮中間放入餡料(約5克),然後把燕皮合攏捏緊,放入沸水鍋中氽熟,撈起,盛入湯碗中,把鍋置旺火上,當豬骨湯燒沸,放入精鹽等調好味,澆入裝有肉燕的湯碗中,撒上胡椒粉、芹菜末、芝麻油即成,吃起來質嫩味葷,鮮美爽口。
在談到此次搬遷新店時,孫秀珍女士介紹到,搬遷新店是為了適應發展需要。長期以來,他們就以質量好、品位高等受到客戶好評,但是原來的店面較小,難以滿足要求,因此他們就把新店搬遷到鯉城龍宮巷這個交通方便、人流相對集中的地方。孫女士還介紹說,小吃也是需要不斷進行改良的,因此她們還將不斷探索,為消費者獻上色、香、味等俱佳的肉燕。
10、面線糊
經營者:西街老記面線糊店
提起西街面線糊泉州人可謂耳熟能詳,其主料為精製面線75克,輔料為蝦糠150克,豬骨湯1000克,熟魚肉200克,精鹽15克,味精6克,澱粉50克,適量的胡椒粉、芫荽、白酒(浸泡過當歸)。
西街面線糊的老闆曾煥萍先生介紹道,要做上乘的面線糊,首先要將蝦糠包紮於紗布中,放入1000克清水,用中火煮半小時後,撈起蝦糠,湯汁過濾待用,把熟魚肉撕成絲,鍋置旺火上,倒入豬骨湯和用蝦糠煮過的湯汁並燒沸,再將精製面線稍捻碎放入沸湯鍋中,加入精鹽、味精調准味,澱粉調水徐徐舀入鍋中,並不停推勺至面線浮起,鍋中湯汁成糊狀即可。
面線糊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泉州地方風味。點餐時可根據各人的口味,加入鹵大腸、小腸、醋肉、油條等,一人一碗面線糊,看你想加什麼料,撒上胡椒粉、芹菜末、白酒以及鹵汁,味道更美。
西街面線糊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曾先生介紹,他的父輩就開始經營面線糊,原本的老店在西街電影院對面,由於西街改造現遷址於市區六灌路(小肥羊火鍋對面),店裡的生意並沒有受遷址影響,反而吸引了更多消費者的光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