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的二哥二嫂劇情介紹
《我的二哥二嫂》以上世紀70年代末至改革開放前為背景,一段曲折離奇的愛情故事為主線,講述了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郝蕾扮演的李英姿,天不怕地不怕,俠肝義膽,不在江湖而是在農村。她會武術,騎馬,乾的事給馬配種,一個大姑娘給馬拿陽具。但是她並不在乎,用她的話說就是身正不怕影子斜,任憑他人咬舌根。
她敢愛敢恨,聽說心愛的人要跟她退婚,她文明原因之後就要跳井。而他的心上人,周五跟她性格一樣,自己先跳下去,李英姿跟了跳下去。兩個大活人在井下零距離接觸,又相互心疼對方泡在冷水裡。
盡管她對周武愛得死去活來,周武對她愛答不理。周武上衛校意味著安排了工作就不回來了,她極力支持周武。在村主任為了娶周雙為兒媳,要挾周武時李英姿以民兵營長的身份從公社給周武開回了介紹信。
周武是知道的,當村主任劉福讓老婆造謠生事,破壞李英姿的清白迫使李英姿嫁給自己的殘疾兒子大壯,就在大壯跪地認丈母娘時周武挺身而出:我要娶李英姿。可李英姿並不同意,她不強人所難,更不想耽誤周武的前程。
但是她又關心著周武的一切,聽說周武沒帶行李,她騎馬給他送去。因沒錢住店在牢房睡被當成犯人,周武終於看到了她的美。但是英姿卻因林鬱郁愛著周武毅然離去。
當周雙被大壯家人設圈套身懷有孕時,李英姿把劉大壯一頓暴打。為了周武能返程,她嫁給了大壯在結婚證上按了手印。她嫁給了大壯,對大壯不離不棄。最後還是周武把大壯還有周雙留下的女兒一起搬到縣城,他們才走到了一起。
李英姿為了周武付出了一切,周武也值得被愛。周武可以說是進了女兒國的唐僧,追求者眾多。有省委書記的女兒林鬱郁,省革委會主任的千金曲惠敏,為愛自殺的何老師。
這些人無論哪一個都能助他飛黃騰達,他卻不為之所動。為了李英姿他和家人鬧翻,失去工作。李英姿為了保住孩子和代縣長周文玩命,卻為了周武偷偷去打胎。
整部戲圍繞著周武和李英姿的愛情糾葛展開。為了烘托他倆還出現了周文,精於算計的曲惠敏,深愛周武的林鬱郁,愛著周武卻被周文玷污的懷孕的可憐女人。有為了周武殉情的何老師,道德敗壞不擇手段的劉富。因殘疾渴望結婚卻有爭議噶的大壯。德高望重精於世故唯一能勸服李英姿的爺爺。
可以說李英姿和周武,為了彼此,付出了許多也拒絕了很多。劇情轟轟烈烈有扣人心弦。整個劇非常有年代感,很真實地反應了知青的生活。
⑵ 我的二哥二嫂 周文追到林鬱郁沒
《我的二哥二嫂》周文沒有追到林鬱郁。
林鬱郁對二哥周武情有獨鍾,因而也與李英姿有著懸殊復雜的三角關系。
而周文卻為了個人前程而放棄對家人的責任,甚至傷害自己的親人,背棄真愛,最終得到報應,鋃鐺入獄。
周文最後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決心痛改前非。阮若水將丫頭帶回了美國,而周武和李英姿則回到劉家鋪子,他們要在這里開啟他們新的人生篇章。
(2)周武味加盟熱線擴展閱讀:
《我的二哥二嫂》劇情簡介:
恢復高考的第二年,知青周文和周武兄弟倆經過一年刻苦學習雙雙中榜。在這高興的時刻,卻因家遭橫禍,兄弟倆只能有一個去上學。周文在關鍵時刻選擇了逃跑,並說出周武不是母親親生的這一事實,傷心的周武也離開了家。
周武曾訂下一門親事,女方叫李英姿,李英姿為人敢說敢做,二人經歷不少磨難終於在一起,並事事為周家著想。周家回城後,當了幹部的周文私慾也開始膨脹,與周武的關系也一度緊張,最後周文走上一條不歸路。
周文被捕後,周武和李英姿去監獄看他,周文格外感動,哥倆提起往事,周文懊悔不迭。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了,李英姿和周武決定回農村大幹一番事業,二人手牽手的踏入了嶄新而充滿希望的鄉村生活
角色介紹:
周武:
周家老二,周文的弟弟,李英姿的丈夫,是個勤勞刻苦,知恩圖報且相當有血性的鄉村知青。在恢復高考的第二年,為了改變命運而刻苦學習並最終中榜,雖然在親情方面受到了打擊,並與大哥周文關系緊張。但一直心向善的他最終挽回了親情也收獲了成功
李英姿:
周武的妻子,是個敢作敢當、直率又潑辣的鄉村女子。為愛大膽、為事業奮不顧身,在與周武定親之後便對其不離不棄,即使經歷了不少磨難也一直堅定不放棄,最終如願走到了一起,並事事為周家著想,是個賢惠善良又愛得激烈的女人。
周文:
周家老大,周武的大哥,曲慧敏的丈夫,同樣是個刻苦學習考上大學的知青。但因與弟弟周武有著不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本應愛護家人的他,卻為了個人前程而放棄對家人的責任,甚至傷害自己的親人,背棄真愛,最終得到報應,鋃鐺入獄。
⑶ 請問郭姓的由來歷史上哪些姓郭的名人
郭氏是中國的大姓之一,在全國100大姓中名列第18位,擁有人中占漢族人口的1%以上。在台灣排名第十四,總人口佔百分之一以上。相傳,早在上古夏後氏部落領袖禹的時代(約公元前21世紀),郭姓就已得姓開基。郭姓人的得姓,有相當古老的淵源。
出自夏代的郭支和郭哀之後
古書記載「禹乘二龍,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馭手郭哀。」郭支與郭哀是中國有史籍記載的最早的郭姓人。因此,我國歷史上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東)等地的夏代人郭支與郭哀,都被後人認為是郭姓人的始祖。
出自商代郭崇之後
據《三一經》記載:商有郭崇。可知商代繼夏代之後也有郭姓。因此,商代郭崇,也被認為是郭姓人的另一位始祖。
以封地為姓
史載,郭姓始祖有以封地「虢」為姓的,又因虢、郭同聲之轉,故虢、郭二姓互通。
以居處命氏
中國古代有些居住在城、郭、園、池的人,分別以「城」、「郭」、「園」、「池」為姓。其中居住在郭(即外城,古代「郭」字的字義為外城)的人,以居住地為姓氏,形成郭姓。
出自姬姓
周代虢國的子孫後代是當今郭姓最大、最主要的一支,他們以郭為姓,源自姬姓。
黃帝(姬姓)—周太王(黃帝第十二世孫)。
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首領,他發揚光大了周人數代奮斗的事業,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國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後世周文王稱其為太王,《詩經·宓宮》中有歌頌他的詩句:「後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則把其作為一位仁君加以頌揚。在吳姓的一些家譜中,尊古公室父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室父始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全都非常賢能。其三子季歷娶殷商摯仲氏之女太任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國古代被公認為賢婦人,為周族的興盛起過重大作用。太任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為周滅商打下雄厚基礎的周文王。相傳太任生昌時曾出現吉祥的徵兆,昌自小天資過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愛。古公亶父甚至把振興周族的理想寄託在孫子昌身上,有時當著眾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會傳統,古公宣父去世後,應有長子太伯繼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應是仲雍,季歷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機會繼承王位,昌作為季歷之子更沒有機會繼承王位了。
古公亶父生病了,太伯和仲雍借口外出為父親采葯,離開了周原。史書記述,兄弟倆從陝西岐山一帶出發,來到荊蠻吳越地區(今天的江浙一帶),吳越地區居住著原始落後的少數民族,他們和中原風俗迥異。兄弟倆入鄉隨俗,紋身斷發,在周人看來這哥倆已成為蠻人、殘人,再無資格繼承王位。
太伯、仲雍奔吳後,季歷得以順利繼位,後傳位給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負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為滅商振興周族苦心經營,他生前雖未能滅商,但三分天下,周據其二。其子武王發繼位後,向商王朝大舉進攻,四年後,一舉滅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終完成了復興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記述,太伯、仲雍所到達的荊蠻地區,就是今天的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無錫、蘇州一帶。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書記載的痰陽諸姬 (古代居住在漢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們與楚國為鄰,楚國是為五帝之一的顓糠帝後裔所建。楚國強大起來以後,漢陽諸姬受到來自楚人的威脅,被迫遷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東遷到江蘇吳地,征服了當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吳國。《史記·吳太伯世家》說:「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二,吳,在蠻夷。」武王克商後,分封太伯、仲雍後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遷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於當時尚未開發的東南之地吳。不管後世對其遷徙過程有多少種解釋,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後到達了江蘇古吳地是沒有爭議的。
太伯建吳
太伯、仲雍到達江蘇吳地後,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受到當地土著吳人的普遍歡迎,他們紛紛前去投奔。太伯、仲雍兄弟周圍很快聚集了一千多家吳地百姓。他們被太伯、仲雍兄弟的高風亮節、仁義之德所感化,自願擁立太伯為君長,因太伯所居處屬吳地,故太伯在這里建立的姬姓國家稱「句吳」(句為發聲詞頭,無實際意義),簡稱吳。
太伯建吳之時,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諸侯混戰不已。太伯恐怕戰亂涉及吳地,影響吳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蘇無錫市東南梅里營造了一座城市,相傳此城的內城周長三百步,外城周長達三百餘里,人們在裡面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樣,耕作種莊稼,自給自足,生生息息,不受外界干擾。太伯無子,他去世後,仲雍繼立為吳君,他把哥哥太伯葬在無錫梅里,後人在其墳墓附近修建至德廟來紀念這位讓賢的吳姓先人。
江蘇省蘇州、無錫一帶有關太伯遺跡很多,至今無錫市東的鴻山(又名梅里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蘇省重點文化保護單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周圍常年綠草如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泰伯墓」三個古樸典雅的篆書大字。
相傳太伯去世後,吳人無不悲痛欲絕。太伯入葬那一天,吳人紛紛前去送行,因太伯生前喜歡種麻,人們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間,以表達對太伯的懷念和哀悼之情。此後這一風俗在民間流傳了數千年,一直到今天,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仍為中華民族某些地區的喪葬禮俗。
太伯沒有子孫,後世吳姓人稱其為開氏始祖,稱其弟仲雍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仲雍接任吳國國君後,繼續開拓哥哥所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發展史上,仲雍其地位僅次於太伯,可謂至德第二人。仲雍去世後,吳人把其葬在吳國虞山。仲雍墓在今天江蘇省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間, 仲雍墓門在山麓下,面臨北門大街,門前牌坊是清乾隆年間所建,上書「敕建先賢仲雍墓門」,進墓門,沿山坡往上先走數十步,可見有第二道牌坊,正面刻有江南督學使曹秀先題寫的「南國恭友」四字。墓穴前立有第三道牌坊,正面有「先賢虞仲墓」五字橫額,兩側石柱上刻有一幅對聯:「一時遜國難為第,千載名山還屬虞。」墓上立有四塊墓碑,正中一塊為清康熙年間所立,石碑保存完整,上刻有明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飛的題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仲雍至今仍為常熟一帶人民所景仰,仲雍葬地虞山已成為海內外吳姓子孫尋根問祖之地。
周仲建虞
仲雍下傳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後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做吳君時,武王已滅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實行分封制,封周王親族、滅商功臣、歷代先聖後裔到各地做諸侯。周王朝尋找太伯、仲雍後裔封諸侯,因周章已做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縣境內),列為諸侯,建立了虞國,其後人以虞為姓。仲因此稱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號。
吳、虞兄弟之國,歷經整個西周,傳國十餘代,一直到東周春秋時期。虞國和虢國 (在今河南省陝縣)位於晉國南方,控制著晉國南下中原稱霸的通道,因此成為晉國首先兼並的對象。虢國和晉國之間隔著虞國,為避免虞、虢兩國聯合抗晉,晉國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先滅虢然後再破虞。公元前658年春天,晉國大臣荀息和晉獻公密謀,設計了一個「假虞伐虢」的陰謀。晉臣荀息出使虞國,以晉國出產的名馬、垂棘出產的玉璧向虞公行賄,請求虞國借道給晉討伐虢國,虞公果然上當,不僅答應借道給晉國,而且還答應出兵助晉攻虢。宮之奇是虞國著名的賢臣,深為晉國所忌諱,史書記載:「虞有宮之奇,晉獻公為之終夜不寐。」他聽說此事後,急忙面見虞公,力陳借道於晉討伐虢國對虞國的種種不利後果,但是虞公聽不進去。此前,虞國邊城墩邑曾遭西鄰冀國侵犯,晉國看到事態的發展對自己不利,就出兵討伐冀國,解除了虞國的危機。在虞公看來,這次晉國討伐虢國,虞國理應助晉伐虢。晉臣荀息終於說服了虞公,晉虞聯軍進攻虢國,雖未滅虢,但極大削弱了虢國的力量。三年後,晉國看到滅掉虞、虢兩國的時機已經成熟,又重施故伎,再次向虞國借道伐虢,大臣宮之奇聽到後驚恐萬分,他斷定這次晉國借道伐虢,回師途中必定滅虞,急諫虞公,力阻借道於晉。
虞公不聽勸諫,同意借道給晉。宮之奇無可奈何,他預知虞國行將滅之,就率族人離開了虞國,臨行前嘆息著說:「虞國恐怕連臘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三個月後,晉軍滅虢,回師途中又滅掉了虞國。自周章之弟仲封虞,虞國共歷 12君。虞國滅亡後,後裔為紀念故國以虞為姓,虞姓一直延續至今。
春秋戰國時期,郭氏除留居於今河南、陝西、山西省外,已播遷於山東、河北。至秦、漢時,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漢代及其以後的較長時期內,太原一直是郭氏的發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漢代又有居於今內蒙、甘肅、四川、安徽者。
三國時吳國有富春人(今屬浙江)郭成。晉代有武昌人(今屬湖北)郭翻,聞喜人(今屬山西)郭璞於西晉末避亂徙居建康(今江蘇南京)。唐初與唐末,河南郭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一是唐總章年間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在龍溪郭埭鄉安家落戶,又有將將佐郭益,亦隨陳氏父子入閩;一是郭嵩隨王審知從弟王想入閩,家於新寧,子孫傳衍於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島鄉。
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隨之逃到江南,居於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兩廣,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居台灣,後散居彰化、嘉義、高雄等縣,後發展為台灣十大姓之一,並有部分人遠徙歐美及東南亞。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尊賢堂":戰國時燕昭王招賢,郭隗對他說:"你有招賢,先從我開始。你對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於是昭王給他建了宮室曰金台,並把他當作老師來尊重。於是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於是強大起來。
郭姓另外還有"太原"、"華陰"、"馮翊"、"汾陽"等堂號。
【郡望】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此支郭氏,為漢郭全之族所在。
華陰縣:漢時置。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
汾陽縣:西漢時置。此支郭氏為華陰郭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郭子儀。
馮翊郡:三國時置郡。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馮翊太守郭孟儒。
昌樂郡:漢時置郡。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郭泰之後。
西平郡:東漢置郡。其屬西虢故地的郭氏族人遷徙而去。魏晉時期西平郭氏因郭皇後而顯赫一時成為望族。
敦煌郡:漢元鼎六年(前111年 )分酒泉郡置郡。同西平郭氏一樣大致也是西虢後人遷徙而去。魏晉時期成為望族。
中山郡:西漢高祖時確立。東漢初光武郭皇後一支鼎盛一時。
四、歷史名人
郭子儀:唐朝名將,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亂,德宗時被尊為尚父,亦稱郭令公。
郭守敬:元代科學家,為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水利學家和數學家,他主持編制了《授時歷》,施行達360年,為我國歷史上施行最久的歷法。
郭 嘉:三國時,魏曹操之謀士。多謀善戰,屢建謀功,尤以官渡之戰顯名。死時年僅38歲。
郭 璞:東晉訓詁學家。博學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釋《爾雅》、《穆天子傳》、《山海經》、《楚辭》等為後世註疏家所推重。
郭 解:西漢游俠。折節以儉,以德報怨。
郭 縱:戰國時,大工商業者。因經營鐵冶煉鑄造業而成為巨富。
郭 泰:東漢時儒林領袖,在郭姓中與郭子儀齊名。
郭 玉:東漢時廣漢人。與華佗齊名的神醫。
郭 威:後周開國皇帝。
郭沫若:中國現代最著名的學者,不僅是一位值得郭姓引以為榮的人物,而且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是傑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⑷ 貞觀初 太宗從容謂 翻譯
【原文】
貞觀初,太宗從容謂侍臣曰:「周武平紂之亂,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國。其得天下不殊,祚運長短若此之相懸也?」尚書右僕射蕭瑀進曰:「紂為無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諸侯不期而會。周室微,六國無罪,秦氏專任智力,蠶食諸侯。平定雖同,人情則異。」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務弘仁義;秦既得志,專行詐力。非但取之有異,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茲乎!」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從容地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周武王平定了商紂王之亂,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並了六國。他們取得天下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國運長短如此懸殊呢?」尚書右僕射蕭瑀回答說:「商紂王暴虐無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諸侯不約而同地來與周武王會師,討伐紂王。周朝雖然衰微,六國無罪,秦國完全是倚仗智詐暴力,像蠶吃桑葉一樣,逐漸吞並諸侯的。雖然同是平定天下,人們對待他們的態度卻不一樣。」太宗說:「這樣的說法不對,周滅殷以後,努力推行仁義;秦國達到目的以後,卻一味地施行欺詐和暴力,它們不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別,而且守護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國運之所以有長有短,道理大概就在這里吧!」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飢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煬帝失國,亦此之由。凡理國者,務積於人,不在盈其倉庫。古人雲:『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凶年,此外何煩儲蓄!後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譯文】
貞觀二年(628),唐太宗對黃門侍郎王珪說:「隋朝開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飢挨餓。當時國家糧倉貯存甚豐,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糧食拯濟災民,下令讓老百姓自己想辦法。隋文帝不愛惜百姓卻吝惜糧食,到了隋朝末年,糧倉貯存的糧食,足夠五、六十年之需。隋煬帝繼承父業,依仗國家富庶,所以揮霍無度,極盡奢侈之能事,終於國破家亡。對於國君,首要的任務在於含養民生,不在於充實糧倉。古人說:『老百姓不富足,國君又怎麼能夠富足呢?』只要倉庫的貯備足以對付災年,再多貯存糧食又有什麼用呢?國君的後代如果賢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糧食滿倉,也只是助長他奢侈浪費的習氣而已,這是國家危亡的原因。」
【原文】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天道福善禍淫,事猶影響。昔啟民亡國來奔,隋文帝不吝粟帛,大興士眾營衛安置,乃得存立。既而強富,子孫不思念報德,才至始畢,即起兵圍煬帝於雁門。及隋國亂,又恃強深入,遂使昔安立其國家者,身及子孫,並為頡利兄弟之所屠戮。今頡利破亡,豈非背恩忘義所至也?」群臣咸曰:「誠如聖旨。」
【譯文】
貞觀五年(631),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上天給善人降福、給壞人降禍,事必報應。當年突厥的啟民可汗失國南奔,隋文帝不惜粟帛錢財,動員了大批兵士守衛安置,使他們能夠生存下來。不久突厥富強了,啟民可汗的子孫卻不想報答恩德。到始畢可汗時,就起兵把隋煬帝圍困在雁門關。等到隋朝大亂,又恃強深入,致使當年幫助啟民可汗安家立國的隋朝官員自身和子孫,都遭到頡利可汗兄弟的屠殺。如今頡利可汗破滅了,難道不是忘恩負義的下場嗎?」大臣們都說:「確實像陛下所說的那樣。」
【原文】
貞觀九年,北蕃歸朝人奏:「突厥內大雪,人飢,羊馬並死。中國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賊,人情大惡。」太宗謂侍臣曰:「觀古人君,行仁義、任賢良則理;行暴亂、任小人則敗。突厥所信任者,並共公等見之,略無忠正可取者。頡利復不憂百姓,恣情所為,朕以人事觀之,亦何可久矣?」魏徵進曰:「昔魏文侯問李克:『諸侯誰先亡?』克曰:『吳先亡。』文侯曰:『何故?』克曰:『數戰數勝,數勝則主驕,數戰則民疲,不亡何待?』頡利逢隋末中國喪亂,遂恃眾內侵,今尚不息,此其必亡之道。」太宗深然之。
【譯文】
貞觀九年(635),北方突厥歸順的人奏疏說:「突厥境內連降大雪,百姓飢荒,羊和馬都死了。住在那裡的漢人都跑到山裡做了山賊,民情非常動盪。」太宗對侍臣們說:「觀察古代的君主,實行仁義、任用賢良就能使國家得以治理;施行暴政、任用小人國家就會敗亡。突厥所信任的人,和我們大家所看到的,根本沒有忠誠正直的可取之處。首領頡利又不關心百姓,恣意妄為,我用人情世故來分析,他又怎麼可能長久呢?」魏徵進言說:「從前魏文侯詢問李克:『諸侯之中誰會最先滅亡?』李克回答:『吳國先滅亡。』魏文侯問:『為什麼呢?』李克說:『屢戰屢勝,經常勝利就會驕傲,而經常發動戰爭就會使民生疲弊,不滅亡還等什麼呢?』頡利趁著中原大亂,就依仗自己兵強馬壯入侵中原,到今天還不想息戰,這就是他必然滅亡的道路。」太宗對此非常贊同。
【原文】
貞觀九年,太宗謂魏徵曰:「頃讀周、齊史,末代亡國之主為惡多相類也。齊主①深好奢侈,所有府庫用之略盡,乃至關市無不稅斂。朕常謂此猶如饞人自食其肉,肉盡必死。人君賦斂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齊主即是也。然天元②、齊主若為優劣?」徵對曰:「二主亡國雖同,其行則別。齊主偄弱③,政出多門,國無綱紀,遂至亡滅。天元性凶而強,威福在己,亡國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論之,齊主為劣。」
【注釋】
①齊主:指齊後主,名緯,世祖之子。
②天元:北周宣帝,自稱天元皇帝。
③偄(ruǎn)弱:軟弱,怯懦。
【譯文】
貞觀九年,唐太宗對魏徵說:「近來我讀北周、北齊的史書,發現末代亡國的君主,所從事的壞事多數都很類似。齊主高緯非常奢侈,府庫所藏,幾乎都被他揮霍光了,以至於關隘市集,沒有哪一處不徵收賦稅的。我常說,這就像嘴饞的人吃自己身上的肉一樣,肉吃完了自己也就死了。君主不停地征斂賦稅,百姓既已疲弊,他們的君主也就滅亡了,齊主就是這樣的人。然而後周天元皇帝與齊主相比較,誰優誰劣呢?」魏徵回答說:「這兩個君主雖然同樣亡國,他們的做法還是有所區別。齊主懦弱,朝廷政令不一,國家沒有綱紀,以至滅亡。天元帝生性兇悍好強,作威作福獨斷專行,國家的滅亡,都由他一手造成的。從這方面來看,齊後主要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