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春發芽葫蘆頭泡饃如何加盟
以加盟的。
葫蘆頭的話你去春發芽或誠信和問問。
⑵ 西安什麼好吃的
西安小吃名店介紹
■ 老孫家飯庄
以牛羊肉泡饃最著名,此外,其粉蒸羊肉、「白雲璋」酸湯水餃、牙簽肉、手抓飯、羊肉包子、糯米水晶團、饢包肉、汽鍋羊排、炒粉、過橋米線、烏雞煲等小吃也很有名。
地 址:西安市東大街364號
■ 德發長
德發長以德發長餃子宴而著名,始建於1936年,是享譽海外的的中華老字型大小。德發長餃子宴共分八種宴席,200多個花色品種,其製作方法有:煎、炸、蒸、 煮、烤等,標准食味有:甜、咸、麻、辣、怪等,在全國餐飲大賽評比中多次被評為「華夏千古風味」、「中華名吃」等稱號,並於89年獲得了商業部頒發的 「金鼎獎」 冠名。德發長外貌承傳千年古風,古香古色,內部裝飾融匯現代流韻,華貴典雅,進餐環境堪稱一流。
地 址:西安市鍾鼓樓廣場北側
■ 同盛祥羊肉泡饃
同盛祥飯庄是西安老字型大小之一,創建於1920年,將近70年的歷史。主營牛羊肉泡饃、炒菜、涮鍋等。牛羊肉泡漠的特點是,以料重味醇、肉爛湯濃、饃筋光滑、香氣四溢、誘人食慾而久負盛名,飲譽中外。名吃有:牛羊肉泡饃、羊肉涮鍋、菊花酥、果排、螺絲卷等。 地 址:西安市鍾鼓樓廣場
■ 春發生葫蘆頭泡饃
西安市著名風味小吃。除了正宗地道的名吃葫蘆頭泡饃之外,茄汁大蝦、芝麻腸絲、清炸腸片等也是深受歡迎的名吃。「葫蘆頭」泡饃是西安獨具一格的風味小吃,早在唐朝就有經營以豬腸、肚為主要原料的「煎白腸」「豬雜肝」小吃店。相傳唐代孫思邈。在長安街頭一家「豬雜肝」店品嘗後,覺其腥味大,油膩多,便從「葯葫蘆」中倒出,西大香、上元桂、漢陰椒等健胃祛腥之物,教以使用方法,並連葫蘆—起贈與店家,從此,「豬雜肝」一改舊味,香氣四溢,顧客盈門。店家不忘醫聖指教之恩,特將葯葫蘆懸掛門首,並改雜肝為「葫蘆頭」。
地 址:南院門
■ 解放路餃子館
西安解放路餃子館是一家經營餃子的名店。其首創的「西安餃子宴」被譽為神州一絕,深受國內外賓客好評,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已在日本東京,及國內的杭州、北京等地開有分店。尤其以銀米蒸餃、貴妃餃等享有盛名。
地址:西安市解放路278號
■ 西安烤鴨店
西安烤鴨歷史久遠。唐朝《朝野僉載》一書已有當時縣安城烤整鴨的記載。西安烤鴨店在繼承西安傳統烤鴨的基礎上,熔入了聞名中外的北京烤鴨技法,製作的烤鴨外皮酥脆、色澤紅艷肉質鮮嫩、味道醇香、肥而不膩,在古都獨樹一幟、素負盛名,被譽為「西安烤鴨王」。其特色菜餚有京醬裡脊、香炸鴨串、香茹鴨掌等。
地址:西安市東大街369號
■ 曲江春酒家
曲江春酒家是西安唯一經營唐宮廷筵的單位,其「千秋齡宴」、「貴妃宴」、「燒尾宴」、「曲江宴」、「唐宮小吃宴」、「唐宮長壽宴」等宮廷名筵,均突出選料精細而考究,滋味雋永而爽口,造形古樸而新穎,營養豐富而合理的特點,曾獲西安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其名菜有鳳粥海參、同心生結脯、鯉魚膾、駝踢羹、雪嬰鮑魚等。
地址:西安市解放路192號
■ 西安飯庄
西安飯庄以陝西風味小吃宴而著名,有黃桂柿子餅、金線油塔、泡泡油糕、葫蘆雞、鍋貼、蜂蜜棕子、安康窩窩面、棗肉沫糊、千層油酥餅、火晶柿子餅、黑米燒麥等陝西風味小吃,名聲遠揚。
地址:西安市東大街298號
■ 五一飯店
其代表菜有松子釀方肉、金棗扒肉、松鼠魚等十大名菜;還有榮獲內貿部「金鼎獎」的五彩燒麥、太後餅、芝麻元霄;此外,還獨創了「「長安風情宴」。同時這里的西安風味特色小吃品種也很豐富。
地址:西安市東大街351號
■ 老童家臘羊肉
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相傳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逃難至西安,品嘗了老曹家臘羊肉後大加贊賞。並由兵部尚書趙福橋之師邢庭維手書「輦止坡』三字,製成匾額懸掛門口,從此老童家臘羊肉名聞遐邇。近百年來長盛不衰。臘羊肉選料精細,工藝講究,輔料齊全,火功得當。鹵煮出的肉,色澤紅潤,質地酥爛,香醇可口,是佐餐下酒良菜,也是饋贈親友佳品。
地址:西大街橋梓口什字北側路口
■ 趙老大歧山面庄
歧山臊子面館在西安隨處可見,其中較地道正宗的是趙老大歧山面庄,食者絡繹不絕。
地址:南關正街109號
■ 中華民族風味小吃城
位於端履門口,城內有牛羊肉泡饃、米線、砂鍋、肉夾饃、各類小炒、扯麵、拉麵、麻食等各種陝西風味小吃,經濟實惠。
■ 聚豐園飯店
聚豐園飯店,原名西安川菜館。具有四十多年經營四川風味菜餚歷史,在西安地區被譽為涮鍋品種的一絕,令廣大消費者食後留連往返,其特色名小吃有紅湯涮鍋、油煎素餃、素蒸餃、雞蛋餅、珍珠丸子、海味鍋貼、火腿干湯圓等,在西安乃至西北地區,獨領風騷,贏得廣大川菜愛好者的普遍贊譽。
地址:西安市解放路中段151號
■ 樊記臘汁肉
樊記臘汁肉是西安的名牌食品,已有近百年歷史。由於選料精、調料全、火功到,製作成的臘汁肉顏色紅潤、軟爛酥香、久存不變,因而深受大家喜歡。樊記臘汁肉在西安一直享有「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含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余香久不散」的美譽。人們都喜歡用剛出爐的「虎背鐵圈菊花心」白吉饃夾著吃別具風味,即西安著名的「白吉肉夾饃」,是西安小吃的一大代表。除了樊記肉夾饃外,近兩年又出現了王恆肉夾饃和秦豫肉夾饃兩個較具規模的專業店,並且都設有連鎖店。
店 址:
樊記肉夾饃:總店:竹笆市45號。 邊家村分店地址:友誼西路236號
王恆肉夾饃:總店: 西一路191號;分店:竹笆市46號。
秦豫肉夾饃:柏樹林1號
⑶ 晉中埋葬死人的風俗
中國歷來重視喪葬禮儀,特別是長輩的喪葬禮儀。《論語·學而》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其中「慎終」,即指對父母的喪事要辦得謹慎合理。孟子對此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認為:「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在「 送死重於奉生」 觀念的支配下,早在春秋時期,喪禮已經形成一整套禮儀。從初終到大殮、殯葬、葬後,約有40餘項。以後歷代傳承,雖有簡化衍變,但主要程序卻一直相沿未改。山西晉中大體遵循著這一套程序。
一、初終
亡人氣絕後,都講究趁其身體未僵硬時,以最快的速度為死者換上預先特製的「壽衣」、即「送老衣」。還有些地方是在絕氣之前就提前換好了。這是因為死者身體僵硬後,替換衣服會更為困難。「壽衣」包括單衣、夾衣、棉衣、棉袍或棉大衣,其件數用單數不用偶數,忌用獸皮、毛料及灰色布料。替換下的衣服,地講究隨手撂在房頂,待安葬時燒掉或任其日曬雨淋,不再處理,以祛除不祥。
在給死者穿好壽衣後,還要理發、洗滌,進行整容,在死者的袖筒里放一些紙錢和麵粉與頭發揉成的圓球,然後用麻披把袖口和褲腿口扎住,稱之為「打麻伴」。晉中祁縣等地則在死者左手放一串與死者歲數相等的小面餅,名為「咬牙餅子」;再在死者右手放一條鞭子或拂塵;把死者咽氣後燒化的錫箔用紙包好,放入死者懷中;最後再給死者摟上一條麻披擰成的帶子。人死後魂歸地府,紙錢、錫箔是用作盤纏的;去地府要經過惡狗村,有面球、面餅和鞭子就能夠抵禦惡狗的撲咬。沁縣一帶把裝在死者袖子里的小面餅,就稱為「打狗餅」。
死者絕氣後,口中還要放入一枚古銅錢,叫做「口含錢」。這一習俗由古代「含玉」的喪禮衍變而來。死者的親屬不忍死者空口而去,在其口中放入玉石一類物品和穀物。後來一些地方直接把飯放在死者口中,則名為「 含飯」。都是認為死者口中含錢 、含飯入殮,這樣到陰間才不會挨餓。
給死者裝束好以後,家人即將其從床榻上移置到一塊木板上。講究「男正女側」,即男性死者仰卧 ,女性死者側卧 。這叫做「停喪」 或「 停屍」。安置之後,要有一塊布蓋在死者臉上,俗稱「打善面紙」。蒙面布也好,蒙面紙也罷,古代都稱為「面衣」,據說春秋時的吳王夫差是始作俑者。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說,夫差不聽伍子前的勸諫,以至國破身降。臨死時覺得不好意思在陰間再見到先死去的伍子胥,讓人給他臉上蒙了一塊絹帛才咽了氣。人們沿用這一習俗,卻不是因為死者生前做了什麼虧心事,而羞於在陰間見到先死的人。有的說,是家人不忍見死者之面;有的說,是由於死者咽氣後面容不太好看。其實都是表示對死者的尊重,讓死者安息。以上這些程序是傳統喪禮中的「小殮」。
在為死者壽衣時,講究不能哭。認為死者正在絕氣之際,哭迷了路,死者的靈魂就無所歸宿;或者認為淚水落在死者身上,會出現走屍、僵屍等不祥事故。在給死者穿好壽衣,安放停當後,全家男女老少這才大放悲聲,嚎啕痛哭,並燒化紙錢,俗稱「燒倒身紙」、「下炕紙」。至死者去世的傍晚燒紙,稱為「燒黃昏紙」。其意在於以金錢賄賂閻王,買通小鬼,放死者靈魂附體,重回人世。燒過紙錢以後 ,久久不見死者復生 ,家人才再也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俗稱「嚎喪」。
死者小殮之後,家人請來同族長輩和鄰里鄉親,共同商定喪葬事宜,然後親自去或請人去親友家報喪。長輩去世,兒孫要身穿孝衣,手持哭喪棍,奔赴親友家叩頭報喪「送孝」。
死者的家門口要貼白紙黑字的訃告 ,又叫「 門狀」,寫明死者生卒年、月、日與殯葬安排等事項。晉中祁縣一帶要在街門上糊白紙,死者為一戶之長,而且年齡已進入古稀之年,街門滿糊以白紙;如不足60歲,或夫婦有一方健在者,只能糊半邊街門,一般是男左女右;死者如系小輩,雙親尚在,則只能在門額垂貼一張白紙。晉南是把紙折疊起來剪成條狀花絮,死者多大歲數,就剪幾條,然後懸掛在大門外。停屍期間,死者頭前或腳後要點油燈或蠟燭,俗稱「引魂燈」,又叫「 指路燈」、「 路燈」、「長明燈」。陰曹地府一片漆黑,死者的亡靈要藉助於燈光才能看清道路。同時,還要不時燒化紙錢,並把紙錢灰裝在瓦罐內,留待入葬時與棺木一起埋入地下,以供死者在陰間使用。這叫做「燒倒頭紙」。死者身邊放一瓦盆,每次祭奠時都要往裡放一些酒食,也留待入葬時埋入地下,認為這樣死者在陰間就不會成為餓鬼。這叫做「倒頭飯」。
死者咽氣的當天夜裡,要前往本地的土地廟、城隍廟或五道廟舉行一種儀式,「 壓魂」「 告廟」,意思是向陰間報到。在鼓樂吹打下,死者的兒子用盤端一張紙,進廟磕頭拜禮後 ,把紙放在香爐內,俗稱「 納紙」。
在死者亡故的第二天夜裡,介休一帶講究家人繞街行走,一邊燒化紙錢,一邊嚎啕痛哭,稱為「知死」或「尋魂」。榆次等地則在本院土地神前設香案,燒化紙錢 ,焚燒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 ,全家人痛哭盡哀,名為「點化錢」。
停屍期間,要有人在一旁守護,嚴防貓、狗等活物跳越其上;如果是在夏季,又要防電閃雷鳴,意恐「驚屍」、「炸屍」。沁縣等地預防的辦法是在死者身上放置刀、秤等鎮物。
入殮
入殮用的棺材,以木棺為主。木材以木質堅硬的柏、樟為上等,油松、楸、槐等次之,以柳木的為最一般。晉中祁縣一帶講究不論何種木質,在棺前擋板上必用柏木,至少也須鑲嵌一條。板材時興厚大,最厚者六寸,拗五(五寸五分)以上均為上等,依次等而下之,底、蓋、側均為整塊者稱為「獨幅」,若干塊拼合的則分別以其所拼塊數稱為「X 塊頭」。整個棺形為長方形,前高後低,前寬後窄。棺木外塗油漆,有黑、紫、紅、黃幾種顏色。不到50歲的死者,棺木塗以朱漆,稱為「紅棺」;50歲以上的多塗金黃色,稱為「金棺」。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繪圖案,上等木材更以木質本色為底,作素色推光漆畫,顯得金碧輝煌。圖案一般為百壽圖、四季圖、二十四孝圖或「萬字不斷頭」。棺木前頭正面繪雲紋蓮台,書寫「X X 之靈樞」;小頭繪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則畫白菜。有的棺木前頭正面還寫有「福如東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語句。棺木內塗以松香或用黃麥紙裱糊,取的是「黃金入櫃」、「遺澤子孫」之意。棺木內還要貼上用金銀紙剪成的太陽、月亮、北斗圖案。雁北平魯、晉中祁縣等地,在棺木內底部另附一塊鑿有七個孔的襯板,叫做「七星隔板」,表示死者「 駕鶴仙去,身入西天」。棺底 ,晉中祁縣一帶鋪以石灰、五色綢、線、五穀,再放上七枚銅錢、七塊生鐵,鋪上金箔紙剪成的錢狀物七張,然後鋪上褥子。
入殮時,要由死者的兒子抱屍入棺。講究把死者的頭部用紅布圍上,然後由其長子抱頭,另外4人或6人抬身體,腳先頭後出屋。屋外用毯子遮陽或打傘,稱為「上不見天」。入棺時,死者的腳要先進 ,然後平放棺內 。原來死者袖口和褲腳系的麻披,這時要解掉。有的地方在男性死者的右手中放上鞭子,左手中放上饅頭;在女性死者的雙手都放上饅頭。鞭子稱為「打狗鞭」,饅頭稱為「打狗干糧」。晉中祁縣等地,死者頭部要枕一種特製的凹型空心枕,上繪日月、山川、花卉圖案,枕中實以線香、五穀等。死者身上再鋪七張銀箔,最後從頭到腳蒙紅布七尺,此布須由已嫁女兒置備,俗稱「鋪兒蓋女」。
給死者鋪蓋停當以後,棺內還要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的心愛之物,但絕對禁止放人毛織物和毛皮製品,如毛毯、毛氈、皮褥子、毛皮鞋之類。民間認為犯了這一忌諱,就會「著毛變畜,錯胎轉生」。
人殮完畢後,棺蓋斜蓋於棺身之上,仍留縫隙。待死者親屬最後檢視後,在夜間或陰陽先生擇定的時辰蓋棺。
蓋棺、又稱「合棺」喻,家人、親友齊集,揭去死者臉上的蒙面布或紙,向死者告別 。死者如系女性 ,還要請其外甥或娘家人檢視穿戴、鋪蓋,看有無異議。然後正式蓋棺楔釘,家人、親友跪拜告別。晉中祁縣一帶,合棺前要把死者身上蓋的紅布由腳部往下拉,露出顏面,然後順勢把紅布撕下一條,迅速合蓋落木鎖、即棺蓋與棺身之間的榫卯。釘棺一側用釘七枚,每顆釘子上把撕下的紅布條各墊一小塊。釘棺時,全家迴避不動哭聲,只有死者的兒子須立在棺旁口喊「躲釘」。參加釘棺的鄰里、朋友都要身系紅布條,並要給釘棺的人賞封,稱為「喜錢」。蓋棺以後,死者的子女還要手拍棺木數次,俗稱「叫醒」。
在入殮第二天半夜,要置備紙馬素車、香爐錫箔和紙人,由死者的子女哭送到將來出殯必經的十字路口燒化,為死者送行,俗稱「送魂」。
弔唁
弔唁死者的日子,一般都在出殯前一天,俗稱「 開悼」 或「開吊」。開悼時架設靈棚,將棺木移置靈棚之中。名為「移靈」。隆重的喪事在靈棚前還要高搭牌坊。靈棚內懸掛幔帳或竹簾,後面停棺,前面為堂,靈堂中擺有供桌,桌上供靈花,陳列牌位和祭器、祭品,懸掛死者遺像。兩側擺放各式紙扎和陪葬品 ,諸如童男童女 、金銀二斗、金銀二山、搖錢樹、聚寶盆、引路菩薩、打道鬼、方相……以及輓聯、挽幛、花圈等。開吊後,親友陸續前來吊喪 ,不論輩份大小,統統按照「 死者為大」的規矩,上香跪拜。死者的子孫披麻戴孝,手拄哭喪棍,跪在靈堂供桌西側的穀草或草墊上。
喪禮中,外來親友對死者的哀悼有吊、奠、賻(fu 付 )三種形式。講究奠用香燭、酒果;賻用錢帛、金幣;奠後再燒紙,則為吊。在吊喪活動中,還有一種「管炕」的習俗,即本家、鄰里或親友幫助喪家招待賓客的住宿和飲食。一般分三步進行,一是請炕。喪家根據賓客人數定出所需的炕數(一般每一炕家負責六至八人),然後略備水酒,請炕主前來議事,徵得同意後,炕家就算定下來了。二是管炕,頭一天祭祖結束後,就由總管分配炕員,抄出名帖交與炕家。炕家把賓客接到家中,煙酒茶飯款待。一般晚上吃面條,取親戚往來長久未斷之意。第二天,出殯後賓客要在喪家「坐老齋」、即吃完殯飯。飯後再由炕家接到家中稍事休息,下午散客,炕家的義務也就完成了。第三步是謝炕,下葬後的第二天中午,喪家要設酒席酬謝炕家。謝炕完畢,管炕這一活動也就全部結束了。管炕還有「干、濕」兩種,以上所述叫「濕炕」,即連住帶吃;
在出殯前一天,家人和親友要抱著牌位,打著引魂幡,提著燈籠,吹打著鼓樂到附近寺廟庵觀或其遺址招魂。設祭之後,家人大呼死者,一路放聲大哭回家。安放牌位後,繼而把斜蓋著的棺蓋打開,由死者的長子取凈水一碗,用新棉花球給死者擦臉,俗稱「開光」。象徵地擦拭完之後,碗里的水不倒,由兒孫、女兒及外孫分喝,以此表示對死者的孝敬,大家依次繞棺而過,瞻仰死者遺容,然後請木工重新封棺,打上「 銀綻」 表示再不開棺了。
「送行」的習俗,在天蒙蒙亮時,由死者的長子一人出門,燒化紙車、紙馬、「家奴、院工」以及死者生前用過的枕頭,當地稱為「送烏明頭紙」。然後提一罐紅豆稀飯,在天亮前從家門一直撒到墳地。
在出殯之前,除了各種吊喪供祭外,死者仍象生前一樣享受著人間煙火食,一日三餐,頓頓必由家人親供,清晨盥洗用品也一如日常安排,連飯後的嗽口水杯也不可缺少。每次供奉時,家人必痛哭盡表。這樣,一直侍候到出殯,死者才算是離家而去。
出殯
入殮以後,緊跟著就要定出殯的時間。一般不「熱死熱埋」,否則便會被認為對死者不孝不敬。至於什麼時候出殯,往往要根據准備情況、時令、至親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備等因素來定。時間可長可短,大抵最短的為三日,依次為五、七、九日……長者可達百餘日,均須單數。舊時還講究由陰陽先生擇吉日,定墳「空」,即所謂墳地上什麼時候能進得去。
出殯時間確定以後,便要通告親友「送孝」。去時要帶去孝布一塊,依關系遠近親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晉中祁縣等地,於出殯這天,門前要懸掛用白麻紙剪成圖案的幡狀物;紙與紙的銜接不用漿糊粘連,而是用鐵器或石器把紙折疊後搗在一起,名為「砸歲紙」。這類似於前面提到的「歲數紙」,只是懸掛時間不一罷了。死者達到耄耋高齡的「歲紙」,當地人時行撕一條給孩子佩戴,據說可以延年益壽。撕回家糊在面瓮上 ,不生蟲子 。舊時有些地方還要在大門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僅寫明生卒年月、出殯日期,還要列出避忌事項。
「 土葬」。即「墓葬」。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後臨時開穴打墓的。打墓舊時要請陰陽先生坐看風水,將穴定點 。然後撒五穀,在所定穴位上用銀針開「 十」字,名為「 開土」或「 破土」。「開土」之後,便可打墓挖土了。合葬者,只須在舊葬處旁邊另開一穴。死者如入祖墳,其墓穴在上輩腳下。依次類排,直到墳地無法再開穴後 ,再請陰陽先生看風水 ,選新地另建新墳。
舊時出殯前,祁縣等地都有「點主」的儀式。即請人用硃砂筆往牌位上原來寫的「 王」字上加一點,使「 王」字成為「主」字。俗稱「成主」,即成為神靈之意。點主的人稱為「點主官」,要請當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學者或地方長官擔任。這項儀式一般只限於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喪及凶死者不舉行。
出殯這一天,親友、鄰里匯集喪家,祭送奠儀,以示哀悼。奠儀一般包括祭席、饅首、挽幛、紙扎。至親送祭席。俗稱「祭」,以餚饌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紙花,其次則為饅首,即一種用碗扣出上籠蒸熟的麵食。親朋好友大多送挽幛、輓聯,以後衍化為一塊布料。普通街坊則送花圈。
弔祭者公奠之後,死者的長子跪拜致禮,即身背棺木大頭,在眾人的協助下把棺木移出靈棚,俗稱「出靈」。起靈前,晉中祁縣一帶,死者的兒子們還要進行一種摁「食壓缽」的儀式。他們在一個瓷罐中挾入各種菜餚、食品,然後輪番摁捺 ,一直到滿為止 。最上面放一個饅頭蓋住,用一雙筷子豎立穿孔,上面再盤一些染紅的粉絲。此罐食品連同「下氣饅首」、「長明燈」等,在出殯時都將隨棺下葬。
棺木抬出靈堂後,便放到預先綁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龍杠、獨龍杠等數種形式。
出殯盛行用棺罩,其狀如長形轎體,上有錫頂葫蘆頭金頂,四角男性死者用龍頭龍尾 ,女性用鳳頭鳳尾 ,周圍飾以紅、藍、黃布帷幔,上繪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這種器物均有店鋪專門出賃。
厚重的棺木,加上龐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較吃力。於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稱16杠、24杠、32杠。抬棺人手眾多,既便於做到這一點,前呼後擁,又顯得氣派。
棺木抬起之前 ,死者的長子雙膝跪倒 。手捧燒紙錢的瓦盆,痛哭失聲,然後把玩盆在地上摔破。民間認為,摔破喪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燒化的紙錢帶到陰間去用了。
摔過「喪子盆」,出殯便正式開始了。棺木出院門時,要大頭在前;出了門後,都要掉個頭,一直抬到墳地。原來人們認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著一樣,出門頭向前,等於回首瞻顧家園,表示了對人世的依戀;出門以後頭朝後,等於再不往後看,一往無前,直奔西天樂土。
出殯隊伍最前面有開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紙或白紙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拋撒引路紙錢,以示買通沿路鬼魂。次為儀仗、各種紙扎(興縣一帶稱為「紙文」)、粗、細樂班、由外甥或孫子扛著的引魂幡、扛條凳的 ,然後即為牽纜持喪棍的孝子 ,孝子之後是棺木,棺木後跟著的是坐著車轎的女眷和步行的親友。
送殯隊伍至人多處或大路口,還要停靈路祭,鼓樂也要停下來演奏。古代一般由親友、鄰里設祭,後來大多為喪家自己設祭,顯示喪事辦得排場、隆重。
來到村外後,送葬的親朋止步,由死者的兒子「謝孝」。然後除去棺罩、停下儀仗,只有家人與至親攜紙扎及祭品隨棺前往墳地。時辰一到,即刻下葬。棺木入墓後,晉中祁縣一帶,陰陽先生要擺下羅盤儀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認為可以為止。大體上方位為東南——西北向(乾——巽位),當地有「頭頂紫金山,足蹬雁門關」的說法。死者的兒子入墓檢視,然後家人往墓內扔「富貴錢」、「富貴饃」。墳丘堆成後,死者兒孫所持的「 哭杖」和「 引魂幡」要插在墳頭(引魂幡也有放置於棺頂的),接著燒化所有紙扎(「童男童女」已經被把頭或腳扭向後,置於棺木一側),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盡哀,然後悄然退出,讓死者永遠安息於此。
奠
出殯次日清早,家人送飯至墓前澆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進便飯。家人次日赴墳地致祭時,要用鍬往墳上添新土,使墳丘前後周正,不偏不斜,俗稱「扶山」。而太原一帶自安葬後,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後清明祭掃時,才允許往墳丘上添土。兩地習俗,相異如此。
到新墳添土、奠紙 ,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後第三天 ,稱為「復三」,又叫「圓墳」、「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長子帶領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親都去,
從人死後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稱為「做七」或「過七」。其中一七『稱「頭七」、三七又稱「散七」、五七、七七又稱「滿七」、「斷七」或「盡七」,較為重要。
「一七」,喪家設靈座,供牌位,舉行隆重儀式,受唁開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著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喚死者,或上墳焚香接引亡靈回家。
「五七」,民間認為這一天死者亡靈回家「 省親」 ,喪家除舉行祭奠,還要延請僧道誦經,親友均來弔唁。晉中祁縣一帶,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蓮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並按亡者歲數扎制紙花、剪紙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紙旗以穀草桿穿扎,沿路一直從家門口插到墳地。
「七七」,喪家舉行隆重祭奠,親友都來燒紙,或到墳前祭拜。
人死後或安葬 100天後,即「百日」,也是一個隆重的祭供日,又稱「百日祭」。到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縣等地,紙扎要糊「斗」,俗話稱為「五七升,百日斗……」
一個人死後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稱「 服三」,滿一周年燒紙祭奠,叫「周年」或「 燒周年」,古代稱為「 小祥」。第二個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墳地致祭 。滿三周年燒紙祭奠 ,死者的親友畢至,各帶供品、紙扎。三周年過後,死者的子女即可脫去孝服,改換平常衣著。所以三周年又叫「脫服」或「除孝」,古代稱為「衤覃」(tan 坦)服。按照傳統的說法,喪葬禮儀至此才算正式結束。
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節當日或前一日,晉中一帶還有一種「燒心」的習俗。這一天,家人、親友,特別是出嫁的女兒須親至墳地供奠 。祭品除衣帽鞋襪各式紙扎外 ,還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供畢埋於墓前。「燒心」又稱「安心」,其意在於告慰亡靈,從今以後勿須惦念陽世親人,盡可以安心陰間了。
「服三」之後,對死者的祭奠轉入普通的上墳,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墳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舉新火;七月十五,嘗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個節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籍此,家人在悠長的歲月中繼續保持著同死者的「聯系」,並寄託自己綿長無盡的哀思。
⑷ 葫蘆頭的地方誌記述
葫蘆頭源遠流長,可追朔到唐代。相傳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有一胡某在朱雀大街開設了一家「雜羔店」,專賣豬雜碎。一天,葯聖孫思邈路過此處,入店吃了一碗「煎白腸」,覺得腸子腥味大,油膩重,詢及店家,知製作不得法,當即給店主開了一個八珍湯(八種調料)的方子,讓其如法泡製,果然腸肥而不腥,湯油而不膩,味道十分鮮美,從此顧客盈門。店主為感謝葯聖的指點,便在店門首懸一葯葫蘆以示紀念,並將所賣食品取名「葫蘆頭」。這「葫蘆頭」的名稱來歷還有一說,即指豬大腸與豬肚相連接處的一段,油脂豐滿,形狀很像葫蘆,故以此為名。到了清末,西安街頭又有不少經營豬肚腸的「豬雜羔」店。1923年原豬肉店的小掌櫃何樂義也挑擔經營起豬雜羔來,為了取得競爭優勢,他在唐代「葫蘆頭」的基礎上銳意改進,在大腸頭中又配以豬肚、白肉、雞肉、骨頭湯等精工細作,烹製成的肚、腸綿爛、肥嫩鮮美,調味以麻辣為主,肥而不膩,清爽利口,生意十分興隆。
製作葫蘆頭要選用新鮮腸、肚,經過稻、捋、刮、翻、摘、漂、煮、晾等多次加工手續,並適當進行物理方法處理,捋出腸壁上附著的沾液、臟物,除去油膩和腥味,使腸肚潔白光亮,再入葫煮熬,熟後出鍋晾涼,切成坡刀形備用。行家認為葫蘆頭不在於肉在於湯,故而制湯的方法很講究。先把新鮮豬骨頭洗凈砸碎,入鍋燉熬,撇去浮沫,再入白條雞、豬肉,加食鹽、調料包(即傳說孫思邈配製的八珍調味品),繼續用小火熬煮,到湯汁濃白似乳為止。餅是用上等白面烙烤的餼餼饃,必須由顧客掰成如黃豆大小的饃塊,以便浸汁入喳。有了以上三種半成品,才能配製成品。饃碗進入廚中,廚師取切好的熟腸、肚、豬肉、雞肉各數片,整齊地排放在饃上,配以水粉絲,用滾開的沸湯反復●(氵+大+卯)三、四次,再加味精、蒜苗絲、辣椒、香菜、添上湯汁,這就成了大肉葫蘆頭。海味葫蘆頭是在大肉葫蘆頭里加人海鮮,如蝦肉、魷魚絲、海參等即成。西安人吃葫蘆頭各有所愛,大凡青壯年男人喜肉多湯肥,麻辣味重,以過肉癮;婦女喜歡清湯單走,利腸爽口,以品其清香;老年人則喜其形、色、質、味之美。據說腸吸五穀之精華,性溫善補,理調生機,猶如葯中「甘草」,隨熱即熱,隨涼即涼,冬可暖胃健腸,夏可清熱爽腑。民間驗方中就有「玉腸湯」之稱,腸湯中加大茴、小茴、蓽撥、厚朴、人參等燉之,為健腸補虛之最佳補品。三十年代東北軍到西安後,戰士們不服水土,拉肚子和不思飲食者與日俱增,張學良將軍發現此事後,命令軍營的廚師們仿製葫蘆頭●(氵+大+卯)饃,並列入「病號飯」,但軍營里做出的葫蘆頭味道不好,也不能治病,後經軍部研究,每天發二十個「病號飯」牌子,通知春發生●(氵+大+卯)饃館優先照顧。葫蘆頭不僅味道鮮美,且有食療價值,故而它能久盛不衰,深深紮根於民間。其好處有一首詩可以概括「肉如玉環湯似漿,五味和中適口嘗。辣油紅潤晶如珠,腥味盡除滿口香」。
⑸ 大清銅幣戶部丙午中心東,當制十文,後面葫蘆頭龍圖案,能值多少錢
值不少錢,這要看你的出售方式如:拍賣、展銷、私交、找古玩經紀人…價格都不一樣的,幾萬到幾十萬不等
⑹ 葫蘆頭泡饃的《陝西省志·民俗志 》記載
葫蘆頭源遠流長,可追朔到唐代。相傳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有一胡某在朱雀大街開設了一家「雜羔店」,專賣豬雜碎。一天,葯聖孫思邈路過此處,入店吃了一碗「煎白腸」,覺得腸子腥味大,油膩重,詢及店家,知製作不得法,當即給店主開了一個八珍湯(八種調料)的方子,讓其如法泡製,果然腸肥而不腥,湯油而不膩,味道十分鮮美,從此顧客盈門。店主為感謝葯聖的指點,便在店門首懸一葯葫蘆以示紀念,並將所賣食品取名「葫蘆頭」。這「葫蘆頭」的名稱來歷還有一說,即指豬大腸與豬肚相連接處的一段,油脂豐滿,形狀很像葫蘆,故以此為名。到了清末,西安街頭又有不少經營豬肚腸的「豬雜羔」店。1923年原豬肉店的小掌櫃何樂義也挑擔經營起豬雜羔來,為了取得競爭優勢,他在唐代「葫蘆頭」的基礎上銳意改進,在大腸頭中又配以豬肚、白肉、雞肉、骨頭湯等精工細作,烹製成的肚、腸綿爛、肥嫩鮮美,調味以麻辣為主,肥而不膩,清爽利口,生意十分興隆。
製作葫蘆頭要選用新鮮腸、肚,經過稻、捋、刮、翻、摘、漂、煮、晾等多次加工手續,並適當進行物理方法處理,捋出腸壁上附著的沾液、臟物,除去油膩和腥味,使腸肚潔白光亮,再入葫煮熬,熟後出鍋晾涼,切成坡刀形備用。行家認為葫蘆頭不在於肉在於湯,故而制湯的方法很講究。先把新鮮豬骨頭洗凈砸碎,入鍋燉熬,撇去浮沫,再入白條雞、豬肉,加食鹽、調料包(即傳說孫思邈配製的八珍調味品),繼續用小火熬煮,到湯汁濃白似乳為止。餅是用上等白面烙烤的餼餼饃,必須由顧客掰成如黃豆大小的饃塊,以便浸汁入喳。有了以上三種半成品,才能配製成品。饃碗進入廚中,廚師取切好的熟腸、肚、豬肉、雞肉各數片,整齊地排放在饃上,配以水粉絲,用滾開的沸湯反復●(氵+大+卯)三、四次,再加味精、蒜苗絲、辣椒、香菜、添上湯汁,這就成了大肉葫蘆頭。海味葫蘆頭是在大肉葫蘆頭里加人海鮮,如蝦肉、魷魚絲、海參等即成。西安人吃葫蘆頭各有所愛,大凡青壯年男人喜肉多湯肥,麻辣味重,以過肉癮;婦女喜歡清湯單走,利腸爽口,以品其清香;老年人則喜其形、色、質、味之美。據說腸吸五穀之精華,性溫善補,理調生機,猶如葯中「甘草」,隨熱即熱,隨涼即涼,冬可暖胃健腸,夏可清熱爽腑。民間驗方中就有「玉腸湯」之稱,腸湯中加大茴、小茴、蓽撥、厚朴、人參等燉之,為健腸補虛之最佳補品。三十年代東北軍到西安後,戰士們不服水土,拉肚子和不思飲食者與日俱增,張學良將軍發現此事後,命令軍營的廚師們仿製葫蘆頭●(氵+大+卯)饃,並列入「病號飯」,但軍營里做出的葫蘆頭味道不好,也不能治病,後經軍部研究,每天發二十個「病號飯」牌子,通知春發生●(氵+大+卯)饃館優先照顧。葫蘆頭不僅味道鮮美,且有食療價值,故而它能久盛不衰,深深紮根於民間。其好處有一首詩可以概括「肉如玉環湯似漿,五味和中適口嘗。辣油紅潤晶如珠,腥味盡除滿口香」。
⑺ 陝西有什麼名小吃
牛羊肉泡饃,肉夾饃,燴麻什,哨子面,擔擔面,龍須酥,芙蓉餅,綠豆糕,粉絲湯等等。好多呢。西安回民街就有好多
⑻ 怎麼能看出西葫蘆頭長不長
你好,西葫蘆龍頭較弱,是因為棚內溫度低,尤其是地溫低,造成根系弱,吸收硼鈣能力差引起的。建議一是適當提高棚溫,二是適時適度灌水。三是增施速效肥,每畝施尿素10-15千克,每隔10天施一次。四是葉面噴施「植物動力2003」、赤霉酸、「天達2116」等調節劑,加速生長點恢復的速度。五是葉面噴硼鈣葉面肥。
⑼ 一本書的梗概500字
《水滸傳》是一部以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作品在思想內容和文學藝術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該書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作品能緊緊扣住人物的不同出身經歷,通過人物自己的語言和行動去表現其性格,如吳用的神機妙算,魯智深的忠勇仗義,李逵的粗魯莽撞,武松的神威神勇,林沖,花榮的驍勇善戰,石秀的英雄孤膽,燕青的機智靈活,以及西門慶的驕橫,蔣門神的兇悍,潘金蓮的淫盪,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同時也能夠很准確地把握住人物性格與身份,社會地位,生活閱歷之間的相互作用。比如說豹子頭林沖,原本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有著較優越的社會地位,同時又是習武帶兵之人,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基於這一前提,作者賦予他的性格既有隱忍退讓,委曲求全的一面,又有敢做敢為,驍勇善戰的一面。在封建惡勢力的逼迫下,林沖的身份,地位,生活發生了急劇變化,促成了他思想和性格的轉化,從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原來根本沒有想到自己要造反而最後不得不造反的人物形象。 小說的故事性很強,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這可能是受到說書話本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小說隨處可見引人入勝的情節。如倒拔垂楊柳,智取生辰綱,風雪上神廟,大鬧清風寨,景陽崗打虎,醉打蔣門神,三打祝家莊和攻陷大名府等等。《水滸傳》還寫了不少戰爭的場面,再現了起義軍的戰略戰術,體現了辯證法思想,如三打祝家莊,大敗高太尉等等。《水滸傳》的影響巨大廣泛,幾百年來,其具有反抗意識,樂觀精神和理想化的英雄一直為人民所樂道,鼓舞著被壓迫者的反抗斗爭。
【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