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象棋教育加盟費用多少錢
中國象棋屬於中國國粹。。。國粹,是指完全發源於中國、起源於中國、並屬於我國固有文化中的精華。中國共有20大國粹,這20大國粹是:1、《易經》《易經》是我國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最早是由伏羲創制(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伏羲所創的八卦稱之為「伏羲八卦」或「先天八卦」,以後,又有神農作《連山易》,軒轅黃帝作《歸藏易》,殷商末年出現了《周易》。由此可見,《易經》這部哲學經典是由我們中華民族的三位偉大始祖伏羲、神農、軒轅黃帝共同開創完成的。《易經》至今已有5000年——10000年的歷史。到春秋時期,孔子為易經作《易傳》。《易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對先秦諸子百家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對中國古代的哲學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基,《易經》也是中國哲學的源頭。2、老子的《道德經》老子,是中國古代春秋末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或聃(因而人稱老聃),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人。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始祖,著有《道德經》。老子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共81章。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老子的《道德經》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老子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的《道德經》雖僅五千言,卻包含著非常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也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老子的《道德經》是宇宙中的最高智慧。老子的《道德經》一書是老子為中國、為全世界所奉獻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智慧財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是繼伏羲、神農、軒轅黃帝之後,中國的高智慧聖人。老子也是世界最高智慧者。我認為: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從中國2500年前的老子那裡汲取智慧。3、中醫中醫是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一般是指中國以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中醫也稱為漢醫。「中醫學」之中包涵「中葯學」,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葯」的傳說,因此,中葯源於距今7000年前的神農時代,中葯的鼻祖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神農。中醫的理論基礎和源泉就是《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中國中醫葯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基礎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這部偉大的中醫經典完成於距今5000年前的軒轅黃帝時代。因而,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軒轅黃帝就是中醫的鼻祖。綜上所述,中葯和中醫的鼻祖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神農和軒轅黃帝。4、中華衣裝(漢服或華服)中華衣裝,也稱華夏衣冠,也就是「漢服」。漢服,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范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並普及,漢人漢服由此得名。隨後各朝代的漢服雖有局部變動,但其主要特徵不變,均是以漢代為基本特徵。漢服(華服)是非常美麗的服裝,漢服(華服)最能體現漢族人儒雅內秀、神采俊逸、雍容華貴、美麗端莊的氣質。5、絲綢(種桑養蠶繅絲織綢技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了絲綢(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而做出發明絲綢(養蠶繅絲織綢)這一偉大貢獻的發明家,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軒轅黃帝的妻子嫘祖。在5000多年以前,勤勞、智慧、聰明的嫘祖就發明了絲綢(養蠶繅絲織綢技術)。嫘祖作為中華第一夫人,與黃帝並列為「人文初祖」。嫘祖被譽為「人文女祖」。嫘祖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被後世尊為「先蠶」,享譽海內外。嫘祖教民養蠶繅絲,建立了光照千秋的功業,被稱為「蠶母娘娘」。由於嫘祖創造了絲綢文明,功高天下,自周代起就被尊奉為「先蠶」,民間尊稱為「蠶神」,愛稱為「嫘姑」、「絲姑」、「蠶姑」,歷來受到各族人民的無限崇拜。嫘祖「養天蟲以吐經綸,始衣裳而福萬民」,開啟了享譽中外的絲綢文明,澤被天下。韓國、朝鮮及東南亞國家都隆重祭祀嫘祖。西方國家認識中國是從認識絲綢開始的,因而最早稱中國為「賽里斯國」,即絲綢之國。嫘祖發明的種桑養蠶繅絲織綢技術,堪稱在「中國四大發明」之前的「中國第一大發明」。我認為:絲綢,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絲綢,是人類最美麗的發明。6、茶葉的種植培育加工製作技術、茶葉的飲用和茶文化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是世界茶葉的祖國,這是世界公認的。茶,是中華民族的國飲。飲茶、種茶、制茶都起源於我國。我國第一部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說明,在距今7000年前的神農時代,中國就發現了茶葉,並且知道了茶葉具有神奇的葯用作用。因此,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神農是中國的茶葉鼻祖。神農不僅是中國的茶葉鼻祖,同時,神農也是全世界的茶葉鼻祖。茶葉,是最天然、最健康的飲料,也是最具有文化內涵的飲料。茶葉具有健康、天然、文化、文明以及時尚的非凡魅力,受到全世界人的喜愛。7、瓷器的製做技藝中國是瓷器的故鄉,舉世聞名的中國瓷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中國發明的瓷器,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中國號稱「瓷之國」,中國所製造的精美的瓷器,為全世界人民所喜愛。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地,中國被譽為是「瓷器之國」。中國的瓷器製造技術傳到世界各國,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也博得了「世界瓷國」的光榮稱號。8、中國畫(國畫)國畫,是中國漢族傳統繪畫形式。國畫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國畫是我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洋畫」),其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9、書法中國的文字(漢字)起源,歷史非常悠久。在距今約5000年前的軒轅黃帝時代,文字開始出現。傳說軒轅黃帝命令大臣倉頡造字,倉頡就發明創造了文字。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文字始祖。中國的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發展、為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保存和傳承作出了不朽的功績。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的漢字,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周朝時的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書,漢代的隸書,從東晉到唐朝的楷書、行書、草書,到了唐代,中國的書法藝術到達成熟,並且繁榮。中國的書法有五種基本書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其中,楷書也叫真書、正書、正楷。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所以稱為楷書。中國的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書法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的大書法家。其中,東晉時代的王羲之是中國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流傳千古,天下聞名。《蘭亭序》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10、古琴、中國民族樂器、中國民族音樂古琴,也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代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琴的創制者有「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等說,可以看出,古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在中國古代,「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必修之藝。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春秋時,孔子酷愛彈琴;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古琴是最高雅的樂器。古琴十大名曲:廣陵散、高山流水、平沙落雁、酒狂、關山月、瀟湘水雲、陽關三疊、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幽蘭。中國古代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和《陽春白雪》。11、圍棋、中國象棋圍棋是一種古老的智力游戲,起源於中國。圍棋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圍棋是中國「五帝」之一的堯帝發明的,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圍棋最早被稱為「弈」或「棋」。後來,有人根據下棋時黑白雙方總是互相攻擊,互相包圍的特點,稱「下棋」是「圍棋」。這樣,「圍棋」作為一個專用名詞就固定下來。圍棋屬「中國古代四大藝術」(琴棋書畫)的「四藝」之一。「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南北朝時候,棋盤定型為現在的19道棋盤,並且出現了評定棋手水平的圍棋九品制。圍棋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知識階層修身養性的一項必修課目,為「琴棋書畫」四藝之一。唐代出現了棋待詔官職。中國的圍棋在公元七世紀(中國唐朝)時傳入日本,很快就在日本流行開來。圍棋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黑白世界」。圍棋是我國古人喜愛的娛樂競技活動,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種棋戲。由於它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有著發展智力、培養意志品質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思想意識的特點,因而,幾千年來長盛不衰,並逐漸地發展成了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競技活動。圍棋的規則十分簡單,卻擁有十分廣大的空間可以落子,使得圍棋變化多端,比中國象棋更為復雜。這就是圍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盤圍棋的時間沒有規定,快則五分鍾,慢則要幾天,多數時候下一盤棋需要一到二個小時。下圍棋對人腦的智力開發很有幫助,可增強一個人的計算能力、記憶力、創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斷能力,也能提高人對注意力的控制能力。因此,圍棋是一種高級的智力游戲。中國人所發明的圍棋,最能體現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令人驚奇的是,中國的圍棋也非常符合現代科學(天文學、宇宙學)的原理與自然規律。圍棋的規則是非常簡單的,在所有的棋類中,圍棋是規則是最簡單的。但是,圍棋的棋局又是非常復雜的,千變萬化,以至無窮。中國的圍棋包含著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先人的智慧,中國的圍棋奧妙無窮。圍棋是非常絕妙的發明。12、文房四寶中國古代的「文房四寶」一般是指:筆、墨、紙、硯這四種用具。文房,也就是書房。筆、墨、紙、硯這四種基本用具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人們通常把它們稱之為「文房四寶」。在「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中,最出名的、最好的、質量最優的當屬:湖筆、徽墨、宣紙、端硯。因此,「文房四寶」一詞也可以是專指湖筆、徽墨、宣紙、端硯。湖筆,產於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市位於浙江省的最北端、太湖的南岸。湖州自古就生產優良毛筆。自元朝以來,湖州生產的毛筆為天下最佳者。也就從那時起,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一起被稱為「文房四寶」。湖州毛筆簡稱「湖筆」,是毛筆中的佼佼者,以製作精良、品質優異而享譽海內外,已成為毛筆的代名詞。徽墨,產於安徽的徽州。徽墨的製造中心在績溪、歙縣、屯溪這三個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尤其是績溪縣,徽墨製造業極盛。「天下墨業在績溪。」徽墨特徵鮮明、技藝獨特、流派品種繁多、科技內涵豐富,在中國制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墨的發明是中國人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項重大貢獻。徽墨是我國制墨技藝中的一朵奇葩。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今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涇縣古時屬宣州管轄,所以,涇縣所產的紙稱之為「宣紙」。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製造宣紙的原料是生長在安徽宣州一帶的青檀樹的樹皮,因青檀樹皮的纖維非常潔白,因此,造出的宣紙非常潔白細密。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並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寫字則骨神兼備,作畫則神采飛揚,成為最能體現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再加上宣紙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宣紙的聞名始於唐代,南唐後主李煜,曾親自監制的「澄心堂」紙,就是宣紙中的珍品,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傳說宣紙的發明者是蔡倫的弟子孔丹。宣紙的生產中心是涇縣,製造宣紙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區特產的青檀樹皮為主,配以部分稻草,經過長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凈、漂白、打漿、水撈、加膠、貼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過程,歷時一年多,方能製造出優質宣紙,宣紙是中國古代文人進行書法、繪畫所必不可少的東西,是中國古代珍貴的文化用品。中國古人有「敬惜字紙」的良好傳統,表現出中國古人對文字、文化的尊重和對宣紙的愛惜。中國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端硯,產於廣東省肇慶市。廣東肇慶在唐代時設為端州,所以把出產於廣東肇慶的硯稱之為「端硯」。歙硯,產於安徽省古歙州的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等地。歙硯與端硯齊名。洮硯,洮河硯的簡稱。因硯材產自洮河,洮河源於古時洮州,故名「洮河石硯」,簡稱「洮硯」。洮硯產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縣、臨潭縣、岷縣一帶。澄泥硯,是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的,因此,澄泥硯的製造材料是泥,而不是石。實際上,澄泥硯是一種用泥土燒制的陶器,這是與前三種硯不同的地方。澄泥硯最早產於山西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四大名硯」中的其它三種均為石硯,唯有絳州澄泥硯是泥硯。它與端、歙、洮硯齊名,稱為「三石一陶」。絳州澄泥硯始創於唐代,歷史悠久,當時曾被列為「貢硯」。後來明朝滅亡後澄泥硯製作工藝就失傳,失傳了近三百年。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有一位藝人歷經千辛萬苦終將澄泥硯恢復生產後,絳州澄泥硯又重新展露在世人面前,重新成為古城絳州的一大地方特產。中國的文房四寶是中國人的創造發明。中國的文房四寶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在中華文化的傳承、傳播、保存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13、道教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也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產生於中國東漢時期,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道教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道教的創立者為張道陵,張道陵原名張陵。張道陵是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八世後代。張道陵創立了道教門派之一的「正一道」(即「天師道」),因此,張道陵也被尊稱為「張天師」,其後代世襲者也被稱為「張天師」。道教奉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為教祖,尊稱老子為「太上老君」。道教將老子的《道德經》作為道教的理論指導思想。14、中國建築、中國園林、客家民居15、武術、太極拳、氣功16、昆劇昆劇,又名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昆劇誕生於元朝末年,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崑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崑山腔」屬明代四大聲腔之一。明代四大聲腔:崑山腔、弋陽腔、海鹽腔、餘姚腔。崑山腔(江蘇崑山)、弋陽腔(江西弋陽)、海鹽腔(浙江海鹽)、餘姚腔(浙江餘姚)。這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昆劇是在中國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昆劇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結果,在我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昆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昆劇(崑山腔)的創始人為顧堅。顧堅,元末明初戲曲家,昆劇鼻祖。顧堅是江蘇崑山千燈鎮人(明末偉大的思想家顧炎武也是江蘇崑山千燈鎮人)。元朝末年,顧堅等人把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崑山腔」,為昆劇之雛形。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發揮崑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的「水磨調」,通稱崑腔。江蘇崑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崑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終於使崑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對伴奏樂器改革原來南曲伴奏以簫、管為主要樂器,為了使崑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於一堂,用來伴奏崑腔的演唱,獲得成功。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崑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崑腔創作傳奇,習崑腔者日益增多,梁辰魚對推廣和改革崑山腔起了巨大的作用,因而成為昆劇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昆劇的上演劇目中,有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湯顯祖的《牡丹亭》,其次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孔尚任是孔子的第64世後代。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昆劇的唱腔委婉細膩、新麗流暢,非常好聽!有「水磨腔」之稱。昆劇藝術形成了相當完善的體系,而這一體系又長期在中國戲曲中占據獨尊地位,所以昆劇藝術被尊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對整個戲曲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許多地方戲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藝術養分,其中還留有部分的崑腔戲。許多地方劇種,如:京劇、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晉劇、蒲劇、上黨戲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因此,昆劇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同時,昆劇還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昆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17、中國烹飪(中國菜)、中國節日飲食文化、筷子中國烹飪(中國菜):中國各地區、各民族各種菜餚的總稱。具有歷史悠久、技術精湛、品類豐富、流派眾多、風格獨特的特點,是中國烹飪數千年發展的結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中國八大菜系:粵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川菜、閩菜、魯菜。中國節日飲食文化: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18、針灸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針灸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19、對聯、燈謎、曲水流觴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流傳的一種游戲。夏歷的三月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得即興賦詩並取杯飲酒。曲水流觴這種游戲非常古老,有數千年的歷史。晉代有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的流傳千古的書法作品「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記錄的就是在浙江紹興蘭亭一帶進行曲水流觴游戲的過程。20、中國結、剪紙、刺綉、黎族織錦(黎錦)、
Ⅱ 帝顏堂調膚有哪些作用
Ⅲ 拜師學中醫
。《內經》里將醫生劃分為兩個等級,即上工與下工。上工指的是非常高明的醫生;下工呢?當然就是非常普通,非常一般的醫生了。上工、下工怎樣從更內在的因素去加以區別呢?《靈樞》在這方面給出了一個很具體的指標,就是「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麼?神是無形的東西,屬於道的范疇,屬於形而上的范疇,上工守的就是這個。換句話說,就是能夠守持這樣一個范疇的東西,能夠從這樣一個層面去理解疾病,治療疾病,那就有可能成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經成形的東西,從形而下的這樣一個層面去理解疾病,治療疾病,那隻能成為一個下工。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時候你拿掉它,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等成形了,甚至等它牢不可破了,你再想拿掉它,那就不容易了,那就會吃力不討好。
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從未病到已病,從未成形到已成形。按照西醫的說法,就是任何一個器質性的病變都是從非器質性的階段發展而來。在非器質性的階段治療是比較容易的,而一旦進入器質性的階段,治療就困難多了。因此,為醫者不但要善於治病更要善於識病。疾病在未病的階段,在未成形的階段,你能否發現它,截獲它,使它消於無形。像扁鵲望齊侯之色一樣,病還在皮膚就發現了,在皮膚就進行治療,應該不費吹灰之力。而張仲景為侍中大夫王仲宣診病,提前 20 年作出診斷,並提出相應的治療措施。這就是見微知著的功夫,這就是防微杜漸的功夫。等到晚期癌症了你才發現它,又有多少意義呢?
目前現代醫學的診斷技術從總體上來說還是處於診斷已病的水平階段,也就是說這個診斷技術再先進,也只是診斷出那些已成形的病,對於未病,對於尚未成形的病,現代的診斷還無能為力。但是,到了基因診斷,檢查嬰兒,甚至胎兒的基因,就能發現將來的疾病,到了這個階段,就應該是知未病了。所以現代醫學從總體上說,還是向傳統中醫這樣一個方向發展。
現在大多數人對中醫的認識,都是從已病的這個層次上去認識,都是從形而下的這個層次去認識。從這個層次上去認識中醫,當然覺得中醫處處不如西醫。我經常打一個比方,比如一個心梗的病人,心梗發生了,你會往哪個醫院送呢?是往中醫院送,還是往西醫院送?我看 100 個人會有 100個人要往西醫院送,也許就是張仲景再世,他也會建議你送醫科大附院,而不送中醫學院附院。憑著這個,搞西醫的人個個挺胸抬頭,搞中醫的人個個垂頭喪氣,以為中醫確實糟糕,自己入錯了行。如果這樣比較,那中醫確實不怎麼樣,要甘拜下風。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我治的這個病人,我治的這個冠心病,根本就不發生心梗,乃至根本就不發生冠心病,我是使它不發生,你是發生了以後去救治,這兩個如何比較呢?對社會,對國家,對家庭,對患者個人,哪一個更有利益?我想 100 個人里,也會有 100個人是贊成我的。如果我們從這樣一個角度去比較,也許我們就會有信心。現在人們對中醫的認識是從「 渴而穿井,斗而鑄錐」角度,這能夠反映中醫的真實嗎?中醫講究治未病,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方論》的開首就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我們這門醫學的出發點,它的宗旨是治未病,是未渴而穿井,未斗而鑄錐的,可現在許多人偏偏要在已病的行列跟西醫較勁,搞什麼中醫急救醫學,這就叫做不自量力,這就叫做以己之短擊人之反映中醫的長。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你怎麼可能和現代的速度相比呢?
所以,上面這個問題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中醫是這樣的一門醫學,它整個地是偏向於形而上的一面,是以形而上統形而下,是以治未病統治已病。而我們現在卻在完完全全地用形而下的眼光去看待它,把它當作一門完完全全的形而下的學問,治已病的學問。我們提倡科研,提倡現代化,提倡現代中醫教育,完全就是用現代科學這個「形而下」的篩孔去對中醫進行過濾,濾過去的是「精華」,是可以繼承的東西,濾不過去的東西,就是「糟粕」,就要揚棄掉。大家想一想,這個通不過篩孔的部分是中醫的哪一部分呢?必定是形而上的這部分。對上述問題我們思考清楚了,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我們所採用的現代教育方式,我們所採用的現代中醫教育路子,只是一條培養造就下工的路子!
Ⅳ 補氣血的中葯配方
氣血不足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很多女性都會有氣血不足的問題。一些媽媽生產過程中失血過多導致產後氣血不足,一些媽媽平時就存在氣血不足。
氣血不足會導致媽媽臉色暗黃、皮膚粗糙、肥胖、乳汁不足,大便秘結、月經不調、乳腺疾病等。當媽媽們出現氣血不足的症狀時一定要及時調理氣血。
秘方二:四物湯,婦科第一方,中醫補血、養血的經典方子
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裡面,還有個經典的方子,叫四物湯。
四物湯是補血的基礎方,是由熟地、當歸、白芍葯、川芎四味葯組成。這個方子最早見於晚唐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被用於外傷瘀血作痛。以後在宋代《衛生家寶產科備要·產後方》、明代《醫方考·調經用四物湯》、清初《濟陰綱目·調經門》等醫學書籍中均有記載和評說。四物湯被後世醫家稱為「婦科第一方」,「血證立法」及「婦女之聖葯」等。
本方以甘溫味厚的熟地為君,補腎滋陰養血。配伍當歸補血養肝,和血調經;白芍養血和營以增強補血之力;川芎活血行氣,調暢氣血。綜合全方,補血而不滯血,和血而不傷血,因此,血虛者可用之以補血,血瘀者可用之以活血,是既能補血養血,又能活血調經的常用方劑。
這個方子,後世又稱呼它是補血的「祖方」,因為後世的很多養血的方子,都是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味而成的。
很多時候,人們會氣血兩虛(因為氣血是互生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那麼,此時該怎麼辦呢?此時,人們把這兩個方子加起來,叫「八珍湯」。
秘方三:八珍湯,補氣血兩虛
這個八珍湯,和乾隆皇帝吃的八珍糕可是不一樣的,這個方子是氣血雙補的,由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結合起來,有八味葯,分別是: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在需要滋補氣血的時候,中醫醫生經常會開出此方的。
秘方四:十全大補湯:溫補氣血、扶助正氣
在八珍湯的基礎上加上黃芪和肉桂兩味葯,就成了現在的十全大補湯,現在的中成葯,叫十全大補丸。
這個方子,也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裡面收錄的,用來治療:「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夜夢遺精,面色萎黃,腳膝無力,一切病後氣不如舊,憂愁思慮傷動血氣,喘嗽中滿,脾腎氣弱,五心煩悶,並皆治之。此葯性溫不熱,平補有效,養氣育神,醒脾止渴,順正辟邪,溫暖脾腎,其效不可具述。」
關於這個十全大補湯,清代的張秉成在《成方便讀》一書中,論述得比較清楚,他說:「八珍並補氣血之功,固無論矣。而又加黃芪助正氣以益衛,肉桂溫血脈而和營,且各葯得溫養之力,則補性愈足,見效愈多。非惟陽虛可溫,即陰虛者亦可溫,以無陽則陰無以生,故一切有形之物,皆屬於陰,莫不生於春夏而殺於秋冬也。凡遇人之真陰虧損,欲成癆瘵等證,總宜以甘溫之品收效。或虛之甚者,即炮姜、肉桂,亦可加於大隊補葯之中,自有神效。若僅以苦寒柔靜,一切滋潤之葯,久久服之,不特陰不能生,而陽和生氣,日漸喪亡,不至陽氣同歸於盡不止耳。每記為人治陰虛內熱一證,屢用甘寒潤靜之劑,而熱仍不退,於原方中加入炮姜五分,其熱頓退,神乎其神,因錄之以助學者之參悟。」
在這個論述裡面,他講了自己的體會,為何方子裡面會加黃芪和肉桂,尤其是這個肉桂,為何要加?他的體會是,甚至在陰虛的情況下,都要考慮,不能一味滋陰,要考慮保護生機,如果滋陰太過,一派蕭殺之象,如何保存生機,因此,此時如果能稍微加上一點溫熱的葯物,則往往效果更佳。這是經驗之談,啟人深思。
中醫認為,氣和血是人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如果一個人的先天體質虛弱,或因為後天勞累過度,或病後調養不當,或失血過多等,均可導致氣血兩虛,引發各類疾病。此時,會出現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食慾差,精神不振,多汗且活動後加重,甚至心慌氣短等表現,此時的舌像,會在舌的兩邊,出現明顯的齒痕,舌苔薄白,舌質的顏色會變得淡白,而不是鮮紅的。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可以用此方。十全大補湯能溫補氣血,從根本上改善上述症狀。
十全大補湯服用禁忌
那麼,什麼情況不能服用此方呢?首先是陰虛的情況不可以用,比如舌質很紅,舌苔薄或者無苔,脈搏非常快的。這種情況不能服用。或者有實熱,比如外來的熱邪熾盛,舌苔黃厚,舌質紅的,不能服用的。另外,滋補也必須掌握尺度,不可一味蠻補,這個方子,一吃很久的做法也不可取,需要請醫生隨時幫助分析是否可以繼續吃才好。
另外,孕婦在醫生的指導下才能使用,不要自己輕易用葯。
我們現在可以在很多葯店都能買到這個中成葯,比如同仁堂的十全大補丸,直接溫水沖服即可了,但是,這個方子服用的時候,還有一點可以參考的秘訣,在宋代的時候,是把葯物研成粉末,用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二個,同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溫服的,所以,如果現在您覺得自己比較怕冷,陽氣不足的,也可以用三片生薑,和幾個大棗,熬水,用這個水沖服,效果會更好的。
另外,這個方子也可以做食療的配葯,比如,我們可以在燉雞的時候,把葯丸加進入,可以加一天的服用量,然後煲湯,此時,葯物與雞肉相和,然後可以喝這個雞湯,這個食療方,對手術後的患者,具有恢復氣血的作用,這是中醫傳統的食療方法,各位可以參用。
此外中醫認為,氣血是從五穀生化而來,媽媽們也可以通過日常飲食調養,來改善氣血不足。平時可以多吃些補血補氣的食物,像動物內臟、紅棗、黑芝麻、紅糖、黑木耳、豆製品等。
Ⅳ 大道堂到底是一個什麼組織
這個組織很讓人費解!
1、混跡江湖多年,靠加盟連鎖的方式進行營銷。取得各種合法手續,是一個合法的工商業機構。
2、該組織以「養生」這個概念為噱頭,向其顧客大量兜售其所謂的「養生八寶」產品。該產品據稱不同的配伍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小到頭痛腦熱,大到非典、艾滋、癌,一律包治。但就是這樣一個組織在中國這片土壤上生根、發芽、成長了10餘年。期間,該組織屢獲殊榮。
3、該組織的核心人物叫做劉逢軍,一個自稱教授的軍隊法學自考本科生(是否全部通過自考未知)。該人長期在各種場合宣傳其養生理論,並被相關報刊雜志多次報道。其養生理論據其本人講來自《皇帝內經》、《易經》等著作。
4、該組織在被電視媒體曝光後,被相關部門查處,但時過幾年了,相關部門至今未給出對該部門的查處結果。
總結該組織有三四大特點:
1、虛勁大,實勁小。其各種宣傳、各種理論均無法舉出實例證實,連其產品的原材料也無從考證成分.
2、該組織絕對是有後台的,否則這么長時間的違規經營為什麼相關部門視而不見!
3、該組織是天朝相關部門監管不力、甚或是沒有監管的典型示例。
4、該組織有一大批水軍,至今還活躍著。
Ⅵ 中醫現在很受歡迎,如何知道一副中葯是不是有效
「整體論、辨證施治」是中醫的精髓所在,而中葯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調理臟腑、標本兼治。既然是辨證論治,那麼「究竟是否有效、需要服用多長時間」,也就沒有了一個固定的答案,因為人與人的體質、性格、各項生理指標是不同的。
總之,中醫葯是我們的瑰寶,在歷史的進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了今天,我們不能過於迷戀中醫葯,只有正確地認識和對待,才能讓您盡快恢復健康,擁有更多的快樂。
Ⅶ 北京中醫葯大學怎麼樣值得報考嗎
如果您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並且真正抱著一顆想學習中醫的心,做好了刻苦學習的准備的話,北京中醫葯大學絕對是好的選擇!
在自己報考北京中醫葯大學之前,曾對這所學校進行了詳細了解,再加上自己在這里三年的生活經驗,我對這所學校還是比較熟悉的。
首先,我先大概介紹一下。北中醫分了三個校區,未完全建成的新校區在房山良鄉,雖被戲稱為鄉下,但是住宿條件最好,食堂也很便宜哦。新生第一年全部都在這里學習。
另外兩個一個在望京,一個在和平里,也就是西區。望京比較破敗,一般當三年級需要去三附院等醫院見習時才會住在那裡。校圖書館,博物館都在和平里校區。
PS:去年西區翻新了食堂,菜色也很豐富。三年級以後很多同學會搬到西校區。
對於大學的報考,一定要謹慎。想好自己將來真正想做什麼。希望這些內容能對您報考有所幫助,謝謝。
Ⅷ 問個葯材
處方用名】巴豆,巴豆霜,巴霜,焦巴豆。 【異名】巴菽(《本經》),剛子(《雷公炮炙論》),江子(《瑞竹堂經驗方》),老陽子(《綱目》),雙眼龍(《嶺南采葯錄》),猛子仁(《中國葯植志》),巴果(《中葯形性經驗鑒別法》),巴米(《葯材資料匯編》),雙眼蝦、紅子仁、豆貢(《南寧市葯物志》),毒魚子、鑾豆、貢仔(《中葯志》),八百力(《廣西中葯志》),大葉雙眼龍、巴仁、芒子(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
【 來 源 】為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樹的乾燥成熟果實,其根及葉亦供葯用。
【商品規格】本品自古沿用至今,全國各地慣用,為巴豆的正品。以粒大、飽滿、種仁黃白色者為佳。粒較空、種仁泛油變色者質次。
【化學成分】種仁含脂肪油Crothon oil 約40-60%,油中含巴豆樹脂,系巴豆醇、甲酸、丁酸及巴豆油酸結合而成的酯,有強烈的致瀉作用。此外,含蛋白質約18%,其中包括一種毒性球蛋白,稱巴豆毒素。另含有巴豆甙1-3.8%、精氨酸、賴氨酸、解脂酶及一種類似蓖麻鹼的生物鹼。巴豆油中含有輔致癌物。為無色樹脂狀物,經水解後產生輔致癌物A3及致癌物B2。
【抗癌葯理】抗腫瘤作用:巴豆提取物對小鼠肉瘤S-180實體型和S-180腹水型,小鼠宮頸癌U-14實體型和U-14腹水癌,以及艾氏腹水癌皆有抑製作用。給大鼠移植性皮膚癌內注射巴豆油乳劑,能引起瘤體退化。並延緩皮膚癌的發展。巴豆油注射液在試管內有殺癌細胞作用。巴豆醇二酯對小鼠淋巴細胞性白血病P-388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性味歸經】辛,熱,有毒。入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多種癌腫。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0.1g-0.3g。外用:適量。綿裹塞耳鼻,搗膏塗或以絹包擦患處。
【 選 方 】
1、治宮頸癌痛:水紅花子60g,麝香15g,阿魏15g,急性子15g,甘遂9g,大黃15g,巴豆10粒,白酒500g,各葯搗碎,合在一起,納入豬膀胱內,外敷痛處,痛止停葯。
2、治喉癌:
(1)巴豆2粒研末,大棗肉3枚,蔥白2根,共搗如泥,梨1個,在1/4與3/4處交界處切開,下3/4中心挖空,裝入葯泥後蓋好,上1/4置碗內蒸熟,去葯嚼梨,喝湯。
(2)蜈蚣5條,全蠍、白僵蠶、 蟲各30g,新瓦焙乾研細末,分成40包,每包倒入雞蛋內,搗勻,麵糊封口,置碗內蒸熟吃,早晚各1枚,24包為一療程。
3、治鼻咽癌:巴豆7.5g,雄黃18g,鬱金9g,每次3丸,2小時1次濃湯送下,服至吐瀉停止。
巴豆
(《本經》)
【異名】巴菽(《本經》),剛子(《雷公炮炙論》),江子(《瑞竹堂經驗方》),老陽子(《綱目》),雙眼龍(《嶺南采葯錄》),猛子仁(《中國葯植志》),巴果(《中葯形性經驗鑒別法》),巴米(《葯材資料匯編》),雙眼蝦、紅子仁、豆貢(《南寧市葯物志》),毒魚子、鑾豆、貢仔(《中葯志》),八百力(《廣西中葯志》),大葉雙眼龍、巴仁、芒子(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子。
【植物形態】巴豆
常綠喬木,高6~10米。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柔毛或幾無毛;二年生枝灰綠色,有不明顯黃色細縱裂紋。葉互生;葉柄長2~6厘米;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3厘米,寬2.5~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近葉柄處有2腺體,葉緣有疏淺鋸齒,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主脈3出;托葉早落。花單性,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上部著生雄花,下部著生雌花,亦有全為雄花者;花梗細而短,有星狀毛;雄花綠色,較小,花萼5裂,疏生細微的星狀毛,萼片卵形,花瓣5,反卷,內面密生細的綿狀毛,雄蕊15~20,著生於花盤邊緣上,花盤盤狀;雌花花萼5裂,無花瓣,子房圓形,3室,密被短粗的星狀毛,花柱3枚,細長,每枚再2深裂。蒴果長圓形至倒卵形,有3鈍角。種子長卵形,3枚,淡黃褐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
多為栽培植物;野生於山谷、溪邊、曠野,有時亦見於密林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蘇。
本植物的根(巴豆樹根)、葉(巴豆葉)、種皮(巴豆殼)以及種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採集】8~9月果實成熟時採收,曬干後,除去果殼,收集種子,曬干。
【葯材】乾燥種子呈橢圓形或卵形,略扁,長約1~1.5廈米,直徑約6~9毫米,厚約4~7毫米,表麵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澤。種阜在種臍的-端,為一細小突起,易脫落。合點在另一端,合點與種阜間有種脊,為一略隆起的縱棱線。橫斷面略呈方形,種皮薄而堅脆,剝去後,可見種仁,外包膜狀銀白色的外胚乳。內胚乳肥厚,淡黃色,油質。中央有菲薄的子葉2枚。胚根細小,朝向種阜的一端。氣無,味微澀,而後有持久辛辣感。以個大、飽滿、種仁色白者佳。粒較空、種仁泛油變色者質次。
主產四川、廣西、雲南、貴州。以四川產量最大,質量較佳。此外,廣東、福建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含巴豆油,其中有油酸、亞油酸、巴豆油酸、順芷酸等的甘油酯;尚含巴豆甙。
【炮製】巴豆仁:揀凈雜質,用粘稠的米湯或面湯浸拌,置日光下曝曬或烘裂,搓去皮,簸取凈仁。巴豆霜:取凈巴豆仁,碾碎,用多層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炕,壓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復研和換紙1次,如上法壓榨六、七次至油盡為度,取出,碾細,過篩。
《霍公炮炙論》:"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並酒等煮巴豆了,研膏後用。每修事一兩,以酒、麻油各七合,盡為度。"
【性味】辛,熱,有毒。
①《本經》:"味辛,溫。"
②《吳普本草》:"神農、歧伯、桐君:辛,有毒。黃帝:甘,有毒。"
③《醫學啟源》:"性熱,味苦。"
④《醫林纂要》:"辛咸,熱,毒。"
【歸經】入胃、大腸經。
①《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脾、胃、大腸三經。"
②《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用主治】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喉痹,惡瘡疥癬。
①《本經》:"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盪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
②《別錄》:"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頹,殺斑螫毒。"
③《葯性論》:"主破心腹積聚結氣,治十種水腫,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遺》:"主症癖,痃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
⑤《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滯,除風補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藏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
⑥《醫學啟源》:"導氣消積,去臟腑停寒,消化寒涼及生冷硬物所傷,去胃中寒濕。"
⑦《湯液本草》:"可以通腸,可以止泄。"
⑧《綱目》:"治瀉痢,驚癇,心腹痛,疝氣,風歪,耳聾,喉痹,牙痛,通利關竅。"
【用法與用量】內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綿裹塞耳鼻,搗膏塗或以絹包擦患處。
【宜忌】無寒實積滯、孕婦及體弱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芫花為之使。惡蘘草。畏大黃、黃連、藜蘆。"
②《葯對》:"畏蘆筍、菰筍、醬鼓、冷水。得火良。與牽牛相反。"
③《葯性論》:"能落胎。"
④《本草衍義補遺》:"無寒積者忌之。"
【選方】①治寒實結胸,無熱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三味為散,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傷寒論》白散)
⑤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大黃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葯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納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瘞;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金匱要略)三物備急丸)
⑥治寒癖宿食,久飲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熱,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千金方》)
④治痞結症瘕:巴豆肉五粒(紙裹打去油),紅曲三兩(炒),小麥麩皮一兩(炒)。俱研為細末,總和為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十丸,白湯下。(《海上方》)
⑤治陰毒傷寒心結,按之極痛,大小便秘,但出氣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錢,捻作餅,安臍內,以小艾炷灸五壯。氣達即通。(《仁齋直指方》)
⑥治小兒L痰喘:巴豆一粒,杵爛,綿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醫鑒》)
⑦治寒痰氣喘:青橘皮一片,展開,入剛子一個,麻扎定,火上燒存性,研末,薑汁和酒一鍾,呷服。(《醫說》)
⑧治夏月水瀉不止:大巴豆一粒(去殼)。上以針刺定,燈上燒存性,研細,化蠟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世醫得效方,針頭丸)
⑨治氣痢: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細研,取熱豬肝和丸,空心米飲下,量力加減服之。牛肝尤佳。或以蒸餅丸服。(《經驗方》)
⑩治小兒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錢,百草霜二錢(研末),飛羅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湯,白用米湯,赤白用姜湯下。(《全幼心鑒》)
⑴治伏暑傷冷,冷熱不調,霍亂吐利,口乾煩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盡,如粉),黃丹(炒,研,羅過)取一兩一分。上同研勻,用黃蠟熔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時候。(《局方》水浸丹)
⑿治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並熬令黃,搗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為度,勿飲酒。(《補缺肘後方》)
⒀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錢;輕粉五分。放於四、五層紗布上,貼在肚臍上,表面再蓋二層紗布。經一至二小時後感到刺癢時即可取下,待水瀉。若不瀉則再敷。(內蒙古《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⒁治喉痹:白礬二兩(搗碎),巴豆半兩(略捶破)。同於銚器內炒,侯礬枯,去巴豆不用,碾礬為細末,遇病以水調灌,或干吹入咽喉中。(《百一選方》)
⒂治白喉:巴豆仁、硃砂等分,各研成細末,混和,每用3~5分,置膏葯上,貼於眉間的上方(勿使葯末掉入眼中)。約經8~12小時,局部皮膚發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時,便可揭去膏葯,擦掉葯末,塗上1%龍膽紫液,以防感染。(《江蘇中醫》(11):23,1959巴豆硃砂膏)
⒃治耳卒聾:巴豆一粒,蠟裹,針刺令通透,用塞耳中。(《經驗方》)
⒄治風蟲牙痛:一巴豆一粒,研,綿裹咬之。二針刺巴豆,燈上燒令煙出,熏痛處。(《經驗方》)
⒅治一切惡瘡: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調雄黃、輕粉末,頻塗取效。(《普濟方》)
⒆治一切瘡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殼,炒焦,研膏,點腫處則解毒,塗瘀肉則自腐化。(《癰疽神秘驗方》烏金膏)
⒇治荷錢癬瘡:巴豆仁三個,連油杵泥,以生絹包擦,日一、二次。(《秘傳經驗方》)
【臨床應用】①防治白喉
對白喉密切接觸者,病人家屬、白喉恢復期患者、健康帶菌者,以及輕症白喉病例,均可採用巴豆泥局部貼敷的方法加以防治。方法:將除去內外殼的生巴豆仁0.5克在消毒乳缽中研成泥狀(或加硃砂0.5克共研),挑取綠豆大的膏點,置於約1.5厘米平方的膠布上。貼於兩眉間印堂穴,或頸部扶突穴,經6~8小時(最長12小時)揭去,可見局部出現一小水泡,即用消毒針尖刺破,以消毒棉球拭乾滲液,再塗龍膽紫液。對白喉密切接觸者及病人家屬,貼巴豆硃砂膏後,經對照觀察,能降低發病率;對白喉恢復期患者或健康帶菌者,用巴豆泥外敷後,可使90%以上病例於8~24小時內帶菌現象消失;對輕症白喉可配合青黴素及其他對症治療。
②治療喉梗阻
因白喉及麻疹後喉炎引起的喉梗阻,可用生熟巴豆散約0.5~O.7分,用噴粉器吹入咽部,觀察2~3小時,如無嘔吐、腹瀉或嘔吐腹瀉次數不多,而梗阻症狀尚未明顯好轉的,可再行第2、3次噴咽,1天內噴咽不超過3次,必要時可連續噴2~3天。如嘔吐腹瀉較著者,應立即停止。對體質虛弱、心力衰竭及並發心肌炎病變者慎用。多敷病例在噴咽後半小時至3~4小時,可見吸氣性陷沒、呼吸促迫及喘鳴等症狀明顯好轉,數小時至1~2天內梗阻解除。治療過程中應同時使用白喉抗毒素及磺胺類、抗菌素。對氣管下位梗阻無效。嘔吐泄瀉為常見反應,但梗阻症狀多在腹瀉咸嘔吐後得到明顯改善。生熟巴豆散系用3粒生、4粒熟的巴豆研末去油製成。製法:取七倍數的巴豆若干粒去殼去衣,將其中4/7炒至黃色,與其餘3/7的生巴豆共研成粉末。把它夾在數層能吸收油分的紙內,用力擠壓去油,再換紙用溫熱熨斗在紙上熨壓,去凈殘留油分,然後再研成細末備用。
③治療支氣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
取蘋果1隻洗凈,用小刀挖1個三角形小洞,另用巴豆仁1粒放入小洞,仍將蘋果蓋嚴,隔湯蒸30~60分鍾。放涼,取出巴豆仁,吃蘋果,喝蘋果湯。成人每日吃1個,重症早晚各吃1個,夜間喘息者臨睡前吃。8歲以下小兒酌減。可連續服用數周。服後具有止喘、祛痰作用;個別病例可能出現輕微腹瀉。
④治療急、慢性腸炎及慢性痢疾
取巴豆適量去內外殼,取仁,不去油,放入銅(或鐵)勺中置炭火上炒焦,至巴豆內外黑透為度,待冷,秤准2錢,研成泥狀備用。另將蜂蠟2錢溶化,與巴豆泥攪拌均勻,候稍冷,搓條制丸,約製成80丸,每丸重0.15克,內含巴豆O.075克。成人每次0.6克(4丸),日服3次,空腹時服用;8~15歲,每服2丸;5~7歲,每服1丸;1~4歲,每服半丸;6個月以上,每服1/3丸;6個月以下,每服1/4丸;未滿1月嬰兒忌服。服後未見腹痛、腹瀉、嘔吐等副作用。凡兼有發熱及其他合並症者忌服。經治療急性腹胃13例,慢性腹瀉4例,慢性下痢4例,均治癒。本葯對體虛老人的慢性泄瀉亦有效。
⑤治療急性闌尾炎
將巴豆、硃砂各0.5~1.5克研細混勻,置6x6厘米大小的膏葯或膠布上,貼於闌尾穴,外用綳帶固定。24~36小時檢查所貼部位,皮膚應發紅或起小水泡,若無此現象,可重新更換新葯。共治療99例,其中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並發症者82例。最少的貼1次,最多的貼3次。效果:治癒85例,無效14例(仍用手術治療)。
⑥治療神經性皮炎
取巴豆去殼1兩,雄黃1錢,磨碎後用3~4層紗布包裹,每天擦患處3~4次,每次1~2分鍾,直至癢感消失,皮損消退為止。
Ⅸ 北京中醫葯大學有哪些特色課程
北中醫身為一所中醫葯類的院校,開設的特色課程自然是有很多,例如,葯用動物養殖學,在這門課上,我們學到了許多能夠入葯的動物的生長和生活的方式,他們的特點葯性,最後課程的考核方式也很有意思,是每一位同學出一篇推送,最後看總的閱讀量和點贊量。這也更好的宣傳了這門課程。
體育課上的一段錦,八段拳,初級劍和太極劍教授,也十分具有中醫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