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慶的特產是什麼
重慶的特產小吃有重慶小面、磁器口麻花、合川桃片、泉水雞、毛血旺、城口老臘肉、怪味胡豆等。
1、重慶小面
重慶小面,是重慶四大特色之一,歸屬於重慶麵食的一類。是一款發源於重慶的一種特色傳統小吃,屬於重慶小吃。重慶小面是重慶麵食中最簡單的一種。重慶面是作為南方人的重慶市民普遍接受的傳統麵食,因其獨特口感,以辣聞名,近年來全國知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慶小面
B. 志公寺豆乾口感和質量如何
1.位於北京市宣武區的「南來順」,那裡特色小吃70多種;二是北京市東城區的隆福寺小吃店,這里以清真風味小吃見長;三是北海公園里的仿膳飯庄,專門供應宮廷風味小吃;四是百姓大眾小吃--東華門夜市小吃街。
2.新街口的稻香春門臉,有個小極了的四川小吃店裡的熱乾麵一絕,好像只要兩元五喲。
3.從地百北邊的胡同串向後海,中途會有個小店,裡面的鍋貼一絕,也很便宜喲,兩個MM吃,連湯不超過10元,絕值!
4.六埔炕有一家用---------豆腐乳----煮的-----毛豆,,,,哈哈絕對好吃,環境又干凈
5. 首都劇院斜對面(往南斜)有個蘭州牛肉麵館,門臉不大,衛生也一般,但味道真是不賴,4元一碗,在王府井那裡算極便宜了。
6. 地安門十字路口的清真小吃店,那的豌豆黃(個人認為)北京最好吃。
牛街衛生學校(綠頂)一帶,陳記各式年糕(米的,面的,盆糕)豆面糕(驢打滾)愛窩窩,豌豆黃,糖卷果....旁邊的燒羊肉,燒牛肉,出去CAMP帶著吃,買一斤送一個火燒(要看買肉的老爺子的心情了)。
7.台基廠梅園乳品店:乳酪 4.50元/碗,奶卷2.50/個,乳酪干35.00/斤(團結湖有分店)
8. 宣武門加油站,三巴湯火鍋,28/人,鍋底20.00(MAYBE),人多合適。
9. 稻香村的炒紅果不賴。還有它的糯米酒加上雞蛋做粥,很美容的;西直門地鐵 西北口上來 右手 牛拉 一級棒 超級便宜
10.東四十條口有一家國營飯館,那裡的鹵煮火燒很棒!
11.東單有一家叫「日昌」的茶餐廳,在協和醫院對面的胡同里,那裡經營的都是廣東風味,和港產電視里的大排檔差不多。那裡的煲仔飯很好吃,飯量小點兒的倆人都吃不了。
12.還有一家台灣的火鍋店,叫「呷呷」。在北京的新世界商場,西單明珠,庄勝崇光百貨,甘家口大廈......都有分店。不收鍋底錢,關鍵是他們那兒調的醬味道很好。每個店的人都巨多,去晚了就得排隊
美術館後街,有一家貴州飯館,進門先上免費苦丁茶先。那裡的米豆腐很香,吃米線5塊錢管飽。
13.北京城經常找雲南菜吃,得勝門旁邊冰窖口的雲南飯館是北京最早的一家,其次是魏公村民族大學後面的「寶勤」傣族菜館,在北京算不錯了。
14.在寬街兒,離過客不遠的地方有家傣家菜,就吃飯來說比較FB,但就味道和特色來說,很值。
15. 帽兒胡同口有家新疆館子,裡面的烤羊腿灰常不錯;新街口買當老對角有個小面館,涼面是我吃過的最好的;萬壽路地鐵口向北走10分鍾,路東有個圓明華飯館,水煮黃蠟丁,香;前門胡同里的炒肝和爆肚馮,好吃好吃;視察海右岸的客家菜,不錯;華堂對面小街里的烤串,小腰絕了;水錐子千葉大廈東邊的湖南菜,解饞的很。
16.朝陽門華普地下,到家嘗有個什麼老**小灘(忘記全名了),那的合勒面一絕!8元,價還行。
17.人大西門附近有個229服裝店正對面的餐館里的宮爆雞丁是荔枝味的,愛甜的MM們有福了。
18.東四環,紅領巾橋北,9路車總站對面,「傻兒」火鍋,燕京青島免費隨便喝,扎啤1。5元。
19.地安門外的盾輝賓館一層的餐館,山楂粥,淡淡地酸甜,好喝!中國戲曲學院正門有家小館的十錦炒飯,我這個極不愛吃炒飯的人都要叫絕。
20.前門鮮魚口內天仙居炒肝,北京頭一份~價格便宜,才1.9一碗,正宗老字型大小!快去吧,加上4兩包子也不過6、7塊錢。
要說北京的雲南菜,我認為還屬雲南駐京辦事處雲騰賓館那裡的地道。就在東便門旁邊,那氣鍋雞的味道,沒的說,呵呵。
21.清華大學里,亞洲第一大食堂,3塊錢吃飽,5塊錢吃好,樓上樓下4層帶滾梯,氣派。
22.紫龍賓館(現在叫渝信川菜),那裡的樟茶鴨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具體位置應該是在寬街中醫院對面那條胡同里的紫龍賓館。
23.外館斜街,花誠酒家的水煮魚棒極了,辣嘴不辣喉嚨!香,18元兒一斤~~ 隆重推出:黃花城下面最早的開張的倉坡扶飯庄,裡面的雖然沒有大廚。可是山村風味爽極,幾乎都是美味,而且店裡極為干凈。現介紹幾道我去那裡必點的菜~:) 冷盤:水芥菜(只長在清泉或者干凈的水邊,正宗野菜,有點芥末的味道,清口) 驢蹄筋(是老闆親自做的,干凈,味道極好) 熱菜:松蘑炒肉(配料:松樹下的蘑菇和新鮮*肉,想想滋味吧) 攤柴雞蛋(那叫一個香啊) 熬小魚(黃花城水庫的小魚) 還有再點上一張家常餅,還等什麼,暴撮吧!
24.平安大街趙公口路口西南角有個貴州餐館「竹筍情」,風味獨特,進得門去先讓你嗑瓜子,是那種最土製的瓜子,從葵花里摳出來就扔熱鍋里炒的那種,一開始我還懶得嗑,後來就停不了嘴;當然菜色也好,瓦片蒸臘肉、香腸(可以各來半份),竹筍菜,尤其筍干雞湯,不賴。愛辣的同志不仿去嘗嘗,價格算合理吧。
25.在崇文門哈德門飯店東側(108車站再過去一點)有一個贛南飯店,只是一個比較小的飯館,但裡面的贛菜一絕,而且特別便宜,四、五個人吃飯點小炒魚,酸菜肚尖,三杯雞,炒米粉等菜(小份)加起來不超過60.00元。好吃極了。它門口有一個老北京,就沿街,非常好找。可以去試試。
26.後海南岸的「孔已己」,江南風味,散裝黃酒,用錫壺溫熱了喝,爽!小菜做的也特地道!
27.祁家豁子55路總站,下車就是,跟住家屋門差不多大小的一個門臉兒,很正宗的西安風味,尤其是油潑面。全家吃飽吃好不超過20元。不過得看各人口味了,要喜歡吃西安麵食的那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啊。
28.翠微大廈北頭,馬路東邊有家煎餅店,種類豐富,不同於街邊煎餅車上的那種,常常排大隊的!和平門三千里烤肉附近有家小館,賣一種「燃面」,乃宜賓特產,據說極香,不過不知具體位置。
29.甘家口路口,東西走向方向,向西50米左右,路北(釣魚台北門往西斜),名字從沒記過,牛肉拉麵、涼面(夏季供應)、各式小菜、小碗牛肉,都特棒!!!!!我從大一的時候就在那裡吃,到現在已經5年了,凈是回頭客。甘家口進口向左轉50米處有一叫雙龍的烤肉店,吃完終生難忘
30.頤和園北宮門往西的一條路(通向青龍橋大橋),有一家「馬記燒餅鋪」,那裡的燒餅夾肉3塊一個,味道棒極了!!!!還有雜碎湯,如果不吃裡面的雜碎只要湯是免費的。隨便喝。
我可是從早就在那裡吃了,別的地方的燒餅夾肉我看都不看了呢~~現在早上有很多去香山頤和園遛彎的老頭老太太都鍾情於那裡 這家店上過《北京晚報》。有機會去TRY一下拉。
31.北京有名的小吃在「鬼街」,哪有很多北京的特色小吃。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大街。
鬼街從東直門立交橋開始,一直向西延伸到北新橋。
鬼街的南側多為小店。骨頭館的棒骨或清燉或紅燒,店家為你准備一次性手套,和一隻吸管。吸管是用來吸棒骨的骨髓。三巴湯是家經營重慶火鍋的自助餐廳,28元一位包酒水。餐廳正面牆上懸掛一個幌子,內容是介紹這三巴湯的來歷,原來這湯是由牛的嘴巴,X巴,尾巴加上十餘種中葯熬制,湯色乳白,香純可口。潮州牛肉丸是家粵式打邊爐的餐廳,牛肉丸勁道好吃,只是價格偏高。再往西走,就是一家家的小店,店裡主要經營的是麻辣小龍蝦,俗稱「麻小」。別小看這麻小,這條街上每天都要消掉一噸多,像「金三角」等家,你去晚了,就需要在門外等座了。如要喝酒,麻小是最好的小菜,2-3元一隻,即使是女孩,桌上也會擺上一個上長方型的白色搪瓷盤子,盛著小山似的的麻小。鬼街的北側多為酒樓,像老北京八大家之一的東興樓,後來遷去的東來順,經營粵菜的利稅大王「金鼎軒」就顯得大家風范。靠近俄羅斯大使館的地方,還有火爆一時的譚魚頭,以及俄國餐廳「貝加爾」。除了酒樓,北側也有名噪京城的羊蠍子,以及爆肚侯。羊蠍子乃清燉羊脊樑骨(帶羊排骨),由於外形像蠍子而得名。爆肚則是京城小吃,將羊肚在鍋里一抄,伴上香河的麻將、六必居的韭菜花、王志和的腐乳等等調料,那叫一個香。
爆肚
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記載,多為回族同胞經營。北京比較有名的有天橋的爆肚石,東安市場的爆肚王、後門的爆肚張,其他還有爆肚楊、爆肚馮、爆肚滿等。
羊爆肚的吃法在過去很講究,要按羊肚部位選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蘆、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隨顧客的選擇。爆熟的時間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樣。近來由於受到歡迎,而且鮮肚貨難以保證,象以前分部位供應已經沒有了。爆肚除要新鮮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時間要恰倒好處,爆肚又脆又鮮,吃爆肚的人要是會喝酒,總要喝二兩,再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特別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很講究在立秋的時候吃爆肚。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萬春等梨園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茶湯
北京傳統風味小吃。茶湯味甜香醇,色澤杏黃,味道細膩耐品。 清嘉慶年間的《都門竹枝詞》中有「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老北京講究喝前門外的聚元齋和天橋的茶湯李。
1997年12月北京天橋茶湯李飲食店製作的茶湯,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炒肝
北京特色風味小吃。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實奶厴?北京炒肝歷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清朝同治年間,會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當時京城曾流傳「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後語。吃炒肝時應就著小包子沿碗周圍抿食。
清代炒肝的制售者有鋪面和肩挑兩種。鋪面者首推前門外的會仙居。
北京天興居製作的炒肝,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豆汁
北京久負盛名的傳統風味小吃。具有色澤灰綠,豆汁濃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獨特風味的冬、春季流食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對它有特殊的偏愛。
過去賣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兩種。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車,同麻豆腐一起賣;售熟者多以肩挑一頭是豆汁鍋,另一頭擺著焦圈、麻花、辣鹹菜。
灌腸
北京獨特的風味小吃。明劉若愚《明宮史》中就有所記載。灌腸的色澤粉紅,鮮潤可口,咸辣酥香,別有風味
清光緒福興居的灌腸很有名氣,人稱普掌櫃的為"灌腸普",傳說其製作的灌腸為西太後所喜。
各大廟會所賣灌腸是用澱粉加紅曲所制。據說最初的灌腸是用豬小腸灌綠豆粉芡和紅曲,蒸熟後,外皮白色,腸心粉紅。後來由於豬小腸與澱粉不相合,就用澱粉搓成腸子形,上鍋蒸,但保持了灌腸的名稱。再後也不用綠豆粉了,顏色也不象以前的好看。老北京的灌腸以長安街聚仙居的最好。
焦圈
北京風味小吃。本品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風味獨特。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老北京吃燒餅愛夾焦圈,喝豆汁的時候也愛就著焦圈。焦圈是種古老的食品。
南來順飯莊裡曾有個「焦圈俊王」,他的技藝無人能及,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樣,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北京護國寺小吃店和群芳小吃店製作的焦圈,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姜酥排岔
姜酥排岔又叫薑汁排岔,蜜排岔,是北京茶菜的一種。姜酥排岔色澤淺黃,光亮而不黏,精巧別致酥脆香甜,回味悠長。
北京南來順飯庄製作的姜酥排岔,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三鮮燒麥
燒麥是北京久負盛名的小吃之一。燒麥出現於元大都,是地道的北京小吃。燒麥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區別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明代稱燒麥為紗帽,清代稱之為鬼蓬頭。清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鈍列滿盤」的說法。
以前燒賣的餡分四季而有所不同:
春以青韭為主,夏以羊肉西葫蘆為優,秋以蟹肉餡最為應時,冬季以三鮮為當令。三鮮燒麥皮薄剔透,色澤光潔入口香醇鮮美。北京經營燒賣的餐館不少,以都一處最有名。而都一處的燒賣則以三鮮和蟹肉燒賣最為人喜愛
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古名為「環餅」、「寒具」,質地酥脆,香甜可口。
環餅據說遠在戰國時代就有,秦漢以來成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
北京地安門小吃店製作的饊子麻花,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豌豆黃
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豌豆以張家口出產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同芸豆卷一起傳入清宮。宮里吃的時候通常裝在精緻的盒子里,還點綴以金糕。紅黃相間。據說慈禧喜食。而沿街叫賣的通常加小棗,整塊出售。吆喝「豌豆黃兒哎----大塊的!」豌豆黃顏色淺黃,細膩涼甜,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
北京聽鸝館飯庄製作的豌豆黃,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芸豆卷
芸豆卷是民間小吃,後流傳入清宮。具有色澤雪白,質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的特色。
北京聽鸝館飯庄製作的芸豆卷,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爆肚 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而且老人都很講究在立秋的時候吃爆肚。北京最出名的爆肚有滿、張、馮、王等幾家。爆肚滿在菜市口、爆肚馮在前門外門框胡同、什剎海銀錠橋邊的是爆肚張。爆肚很講究,不但有用牛肚還有用羊肚。一般羊肚分為:散丹、肚仁、肚領、蘑菇和蘑菇尖,牛肚分為:百葉、肚仁和肚領。吃爆肚的最高境界是吃肚領,口感很嫩,比肚仁還嫩,但很金貴據說要好幾個肚才出那麼一盤。吃爆肚應該吃的就是個脆勁兒,嚼在嘴裡咯吱咯吱的,但不費牙才最好。而且肚爆出來應該有股清香,聞著跟臭豆腐似的肯定不新鮮。吃爆肚,要就著羊雜湯和燒餅一起吃。京城的幾家老字型大小的爆肚店其實在口感都差不多,區別主要是在調料的配方和切法上。爆肚馮的調料屬於北派調料,據說由70多種原料調制而成的。
爆肚馮 地址:前門廊房二條
東興順爆肚張 地址:什剎海前海東沿17號
豆汁 豆汁是北京獨有的吃食兒,是水磨綠豆製作粉絲或團粉時,把澱粉取出後,剩下來淡綠泛青色的湯水,經過發酵後熬製成的。據說早在乾隆年間,豆汁已經傳入皇家了。"老北京"有句話"不喝豆汁兒,算不上地道的北京人"。因為豆汁的氣味及味道獨特,若非長期接觸,很難習慣。喝豆汁兒是有講究的,首先得燙,正咕嘟著偶爾冒幾個泡的熱度最好,再者必須得配上切得極細的芥菜疙瘩絲兒、淋上辣油,同時還得搭上兩個"焦圈兒",吃起來主味酸、回味甜、芥菜咸、紅油辣,五味中佔了四味,再加上焦圈兒的脆和香,絕配!
錦馨豆汁店 位於崇文區磁器口東欖桿市的老字型大小,那裡的豆汁兒和焦圈兒都是國內貿易部掛牌兒的"中華名小吃",據說是得了原來花市火神廟"豆汁丁"的真傳,大概是專營店的緣故,保持了一貫的質量水準,豆汁兒總保持著將開不開的溫度,焦圈兒也總是酥脆,不僅可以堂食,還提供大塑料壺打生豆汁兒帶走。現在錦馨在天壇北門、東門和龍潭湖公園西北門開了三家分店。
地址:廣渠門內大街193號 護國寺小吃店
地址:西城區平安里路口向北,護國寺街向東約300米路北,人民劇場斜對面
炒肝 根據記載,炒肝作為北京傳統早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問世百餘年了。炒肝是由開業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會仙居"發明的,是在原來售賣的"白湯雜碎"基礎上,去掉心和肺並且勾了芡,從而形成流傳至今的炒肝。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興居在會仙居對面開業,因為選料更精、採用味精、醬油等當時的新式調料代替原來的口蘑湯等,生意逐漸蓋過了會仙居,1956年兩店合並,就只剩下天興居的招牌了。
炒肝的做法很簡單,將洗好的肥腸切段煮熟,出鍋前加入肝片、味精、醬油、醋、水澱粉及蒜泥等,具有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稀而不氵解的特點。因為蒜泥很細,故有"吃蒜不見蒜"之說。正宗的吃炒肝方法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手托著碗底,轉著圈嘬,好處是腸、肝和芡汁分布均勻。
天興居 地址:前門往南約300米鮮魚胡同內向東約150米路北
凱琳飯館 地址:虎坊橋路口西100米兩廣路路南
炒肝趙 地址:南二環景泰橋(天壇南門)往南約500米,景泰路與安樂林路交叉口東北角
這里是老北京的十三絕……希望可以幫到你的忙……
1.驢打滾
驢打滾又稱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但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製得後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製作時將蒸熟發黃米面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片,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2.艾窩窩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歷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愛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愛窩窩的由來是明朝時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御愛窩窩。」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愛窩窩」。
這個。。也超愛吃~~~]
3.糖果卷(應該叫糖卷果吧。。)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糖卷果雖說是小吃卻被看做是名副其實的葯膳。看看主料您就知道了,山葯鮮品營養豐富,含蛋白質、精纖維及維生素等成分,是中醫傳統的用葯。中醫認為山葯性溫味甘,無毒,入脾肺、腎經,有補中益氣、補脾胃、長肌肉、止瀉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棗更是民間的滋補佳品。這個,奶奶和媽媽經常做給我吃啦~~
4.薑汁排叉兒姜絲排叉,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排叉成淺黃色,有酥、甜、香的特點,食用時有姜味。姜在中醫中具有健胃、祛寒和解毒等葯效。這個。。。我好像沒吃過。。。
5.奶油炸糕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它用上好麵粉為原料,先燒適量開水,水開後,改用小火,將麵粉倒人鍋內,迅速攪拌直到面團由自變成灰白色,不粘手時,取出稍晾成燙面。白糖用水化開,香草粉用水化開,適量雞蛋液在碗內攪勻,分幾次加入燙面中,最後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勻。奶油炸糕呈圓形,外焦里嫩,香味濃郁,富有營養,易於消化。
唉。。現在的奶油炸糕都不怎麼好吃了。。。。
6.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蜜麻花棕黃油亮,質地綿潤松軟,甜蜜可口。
7.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麵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沖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
8.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它的製作比較麻煩。在事先將礬、鹼、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麵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挫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40克一個的小劑。將麻仁用開水拌起來,將小劑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10厘米長的小條碼在盤中,碼3至4層再餳著。餳好後,拿起兩小條用手挫成均勻的長繩條2根,對頭折兩個來回成8根,兩頭捏在一起,成兩頭尖、當中大的棗核形或扇形狀,用油炸熟即成。炸時鍋內花生油五成熱,拿著饊子麻花的捏頭處,將坯子下入油鍋來回擺動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後,整個入油中炸,炸成棕黃色即成。饊子麻花顏色棕黃,質地酥脆,香甜可口。
9.薩其瑪漢語為金絲糕。薩其瑪是滿族的名糕點,民間傳說是一位滿族的將軍留傳下來的。因其好打獵,為攜帶方便,故製作這樣一種糕點。其原料是以雞蛋和白面做成的細條,過油煎炸,再 蜂密、白糖、瓜子仁,成金糕條。糕面撤上青紅絲,其味香甜可口。
10.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11.糖火燒北京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
12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故都食物百詠》中有詩說:「干酥燒餅味咸甘,形有圓方貯滿籃,薄脆生香堪細嚼,清新食品說宣南。」
13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按北京習俗,農歷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顏色橙黃,滿嵌紅棗,好看亦好吃。有詩稱贊豌豆黃:「從來食物屬燕京,豌豆黃兒久著名。紅棗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塊買黃瓊。」
北京特色小吃有很多很多的:
北京醬 三鮮燒麥 糖餅 羊眼包子 咸甜酥燒餅、豆餡燒餅 涼粉 旗人本命食——酸豆汁 團圓餅 牛肉餡餅 花素蒸餃 燒餅夾豬肉 雪花落 榆錢糕 芸豆餅兒 雜面(雜豆面) 馬蹄燒餅 莜麵搓魚子 門釘餡餅 京東肉餅 栗子涼糕 栗子面窩頭 卷果 涼粉兒 白薯鈴 杠頭 燉吊子 花糕 豆豆昔糕 羊霜腸 油渣兒 猴拉稀 酸棗面兒 玫瑰棗兒 麻油雞和加陷鴨 窩頭 創意玉兔餃 切糕 炸荷包蛋 江豆乾 燒餅油條 花捲 京味水餃 炸醬面 麻花 果子乾兒 黃燜魚翅 五香魚 栗子糕 海紅魚唇 燴烏魚蛋 宮廷烤乳豬 北京月盛齋燒羊肉 甜醬黑菜 五香野兔(北京浦五房 桃脯 北京天德居烤雞 蜜餞海棠 北京浦五房醬肉 北京浦五房醬豬頭肉 北京清醬肉 北京皮蛋 宮廷御膳「老唐烤雞」 北京醬羊肉 北京恆瑞老號醬牛肉 北京和成樓醬豬頭肉 喇嘛糕 北京復順齋醬牛肉 北京天德居熏雞 北京香腸 北京米花糖 百果蛋糕 芥末墩兒 北京辣白菜 桂花糖蒜 甜醬姜芽 北京糖辣蘿卜 北京蘿卜干 芥菜頭辣菜 糯米面涼糕 羊肉餡餅(北京) 棗泥方(京式) 酒皮八件(京式) 狀元餅(京式) 漿酥餅(京式) 京式酥皮八件
鹽水燒餅(北京清華齋 杏仁干糧(京式) 桂花棋子(京式) 核桃酥(京式) 酥盒子 燙面餃(北京) 都一處燒賣(北京風味 麒麟酥(北京名點) 北京八寶菜 燕京醬蘿卜 京味芝麻醬拌腰片 京味香辣蘿卜絲 京味腐竹拌黃瓜 京味蔥油黃瓜 北京扦瓜皮 北京醬桃仁 北京醬黃瓜 北京豆豉 核桃酪 燒麥 羊雙腸 芝麻涼糕、涼糕 年糕 牛舌餅 豆渣兒糕 炸餎餷盒兒 盆兒糕 芥茉墩 煎灌腸 五連燒餅 北京天橋的小吃2 北京天橋的小吃 杏仁豆腐 小窩頭 京都藤蘿方脯 臭豆腐卷煎餅 北京松花蛋拌豆腐 京味海米拌黃瓜 京味紅油黃瓜 芝麻肉片 芝麻雞 炸響鈴 沙鍋栗子雞 沙鍋對蝦 軟炸魚 軟炸蝦 軟炸裡脊 木樨肉 金針雞絲 姜蔥海參 蔥爆雞丁 炒肝兒 自來紅 自來白 煮炸豆腐
芝麻卷糕 整米切糕 蒸食炸 炸三角 炸年糕坨 炸回頭 炸荷包 炸格渣盒 炸大排岔 棗泥酥 棗泥包 芸豆卷 圓邊缸爐 元宵 油茶 硬面餑餑 銀絲卷 一品燒餅 腰子餅 羊肉雜面 旋粉 杏仁酥 杏仁茶 小棗粽子 小豆凍糕 香椿魚兒 豌豆粥 豌豆黃 藤蘿餅 套環 桃仁酥 燙面炸糕 糖泡 糖火燒 糖鼓蓋 糖茶菜 酸梅湯與糖葫蘆 素卷圈 酥燒餅 酥合子 蘇造肉 水烏他 水晶門丁 水晶糕 雙麻 涮火鍋 山葯餅 沙糖條 饊子麻花 三鮮燒賣 薩其馬 軟糖棗 肉末燒餅 肉火燒 肉丁饅頭 秋梨膏 清湯丸子 清代宮廷小吃傳說 切邊缸爐 千層糕 棋餅 其林酥 片絲火燒 牛肉麻餅 牛筋窩窩 奶油炸糕 奶棋子 乳酪 奶餑餑 麵包酥 蜜銀耳 蜜三刀 蜜麻花 蜜供 蜜箅子 玫瑰餅 麻茸包 麻醬燒餅 螺螄轉 綠豆糕 鹵煮小腸 梁實秋豆汁兒 蓮子糕 老豆腐
老北京小吃:
碗糕 扣餅 烤羊肉 京味核桃酥泥 金絲麻花 金錢麻花 焦圈、半焦果子 焦圈 醬菜 姜絲排叉 江米藕 夾糖糕乾 餛飩 葷餅餃、素餃和湯餃 黃米面炸糕 火紙筒 黃鍋盔 黃糕 蝴蝶酥 蝴蝶卷 紅白蜂糕、碗蜂糕米 盒皮大奶卷 盒糕 鍋貼 桂花糖熟芥 光頭 灌腸與熏魚兒 灌腸 干蹦 福雲醬豬頭肉 芙蓉糕 風味小吃 翡翠豆腐 墩餑餑 豆腐腦 大磨盤柿 褡褳火燒 脆麻花 澄沙燒餅 炒麻豆腐 炒疙瘩 炒肝 茶湯 薄脆 冰碗、炸年糕坨 冰糖葫蘆 冰花酥 冰花球 北京粽子
北京特產:
王致和臭豆 茯苓餅 北京酥糖 北京烤鴨 「六必居」 北京八寶飯 白羊頭肉
白湯雜碎 白蜂糕 扒糕 八寶蓮子粥 艾窩窩
如果你想吃一些北京的特色小吃,可以考慮去北京一些著名的小吃店去吃,詳情請看:
C. 渝美滋的泡椒筍好吃嗎
個人覺得這個品牌的泡椒泡筍非常好吃,味道非常好,很有一種我小時候吃泡菜的感覺
D. 介紹旅遊景點的作文400字吧 不要太多 最好有200字評價 謝謝!
【位置面積】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湘、鄂、渝三省(市)交匯處。東經108°23′12〞-110°38′08〞、北緯29°07′10″-31°24′13″。西連重慶市黔江區,北鄰重慶市萬州區,南面與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東北端連本省神農架林區,東面與本省宜昌市為鄰。州域東西相距約220千米,南北相距約260千米。面積24061平方千米。 恩施城區一角
【人口民族】 2003年末,恩施州總人口381.7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35.71萬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69.87萬人,占總人口的45%,苗族人口20.58萬人,占總人口的5.5%。恩施城市建設(10張)【地形氣候】 自治州全境屬山地,為雲貴高原的延伸部分。由西南——東北走向的巫山、齊岳山脈、武陵山脈、大婁山脈組成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岩溶地貌發育,山間多陷落盆地。 【土家特產】 恩施特色農產品十分豐富。 恩施施州大道一角
恩施玉露茶是我國罕有的傳統蒸青綠茶。該茶選用葉色濃綠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鮮葉經蒸汽殺青製作而成。其品質特點為:條索緊細、圓直,外形白毫顯露,色澤蒼翠潤綠,形如松針,湯色清澈明亮,香氣清鮮,滋味醇爽,葉底嫩綠勻整。曾有人作詩曰:「甘冽清江水半勺,五峰玉露茶一撮。一杯二杯三四杯,唇齒溢香津液多。身輕氣爽力復生,古往今來思路闊。勝似盧仝湯七碗,習習清風腋下過。」 恩施玉露茶外形白毫顯露,色澤翠綠油潤,艷如綠豆,條索緊圓、光滑、纖細挺直如松針。茶湯色澤嫩綠明亮且顯熒光,香鮮味爽,葉底綠亮勻整。據中茶科所檢測,恩施玉露成品茶含氨基酸2945.13mg/100g,咖啡鹼含量2.17%,茶多酚含量24.48%,含硒量3.47mg/kg,茶湯含硒0.01--.52mg/kg。 恩施玉露是我國傳統名茶。據傳清朝康熙年間,恩施芭蕉黃連溪有一位姓藍的茶商,他自壘茶灶,親自焙茶,因制出來的茶葉外形緊圓挺直,色綠如玉,故名恩施玉綠。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在玉綠的基礎上,研製出的綠茶香鮮味爽,毫白如玉,因其白毫格外顯露,故改名為恩施玉露。恩施玉露以其別具一格的品質特色,贏得世人贊賞,屢次被評為名茶。 恩施來鳳楊梅是武陵山區稀有珍果,水果中的珍品。果實6月中下旬成熟,果中大,重約12克.,圓形,色淡紫紅至紫黑,肉質細軟,甜酸多汁,核小,品質上等,營養豐富,風味佳美,正值一年中鮮果淡季,故倍受消費者青睞。樹冠蔥翠,姿態優美,終年常綠,又是綠化的優良樹種。全縣有百年以上的古楊梅108株,其單株產量最高可達1000公斤以上。 玉米爽,該飲料具有濃郁的玉米香味,口感細膩滑爽,風味獨特;同時該產品富含蛋白質、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及有機硒等礦物質,且有降低血清膽固醇,調整腸道功需的有機硒,具有極高的調節視力和防癌抗癌作用,更是不可多得的食療佳品,故被稱為「中國一絕」、「黃金食品」。 恩施葯材豐富,主要有利川黃連、窯歸、板黨、當歸、天麻、貝母、田七等,利川黃連最為著名。黃連性寒、味苦,具有瀉炎解毒、清熱燥濕的功能,主治高熱煩躁、胸悶嘔吐、泄瀉痢疾。利川市春遲夏涼,秋早冬寒,垣充沛,日照較少,為黃連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利川市栽培黃連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黃連的重要產地。 鶴峰葛仙米,產於湖北鶴峰。據唐人房玄齡等撰《晉書》和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記載,晉朝學者葛洪(公 元284-364年),號「葛仙公」,他不圖升遷,不慕名利,隱居「南土」時,因缺糧曾 采念珠藻為食,從此,民間稱之為「葛仙米」。 柏楊豆乾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種地方特色菜餚,因產於利川市柏楊壩鎮柏楊村而得名。 明清以來,在利川柏楊集鎮一帶就大量生產豆乾,其中尤以沈記好吃婆豆乾作坊生產的豆乾最為有名,並被當地官員列為朝廷貢品,深受朝廷皇族們的喜愛,康熙皇帝還給沈記好吃婆豆乾作坊親筆御賜「深山奇食」金匾,從此沈記好吃婆豆乾就改稱為深山奇食好吃婆豆乾,並以皇恩御賜為榮,使豆乾製作傳統工藝沿襲幾百年傳承至今,成為人們喜愛的地方風味小吃。 柏楊豆乾主要以優質地產大豆、龍洞灣泉水和若干種天然香料為原料,經過水洗、浸泡、碾磨、過濾、滾漿、燒煮、包紮、壓榨、烘烤、鹵制、密封等十幾道獨特工序加工而成。 柏楊豆乾在整個製作過程中,其特殊性就是不用石膏及其他任何化學品,奧妙就在於當地泉水和傳統工藝中。是制豆腐業中的一絕。 柏楊豆乾色澤金黃,美味幽長,綿醇厚道,質地細膩,無論生食還是熱炒,五香還是麻辣,均有沁人心脾回味無窮之感。經質量技術監督、衛生防疫等部門檢驗,產品符合國家標准,內含豐富蛋白質、多種維他命及鈣、鋅、鈉、硒等多種微量元素,保質期可達8個月以上,有「固體豆漿」之美稱。 巴東五香豆腐乾,以選料講究,精工鹵制,具有外色醬紅而有光澤,鹵質細嫩柔軟,五味俱全,食之回味無窮而獨具特色。若取一塊在手中,折彎成圓筒狀,也不會折斷,還似橡皮筋一樣,拉長至本身的一倍,也不會斷裂。其生產工藝十分講究,泡料、磨漿、下膏、包紮、成形、濃縮、上色等各道工序都獨辟異徑,因此,在長江中上游一帶小有名氣。巴東五香豆腐乾起源於清代後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十九世紀中葉,巴東縣城信陵鎮已成為上四川、下湖廣的水陸通道,故開辦了四、五家豆香、精鹽、三賴、甘松、山茶、陳皮、生薑、小茴香、花椒、雞肉等作配方熬成鹵汁,將豆腐花用方巾熱包紮,高壓成形,鹵制而成。至此,顧家名聲大噪,被譽為五香豆腐王,其銷路大暢,顧家後代繼承祖傳工藝,並不斷總結、改進、提高,使之質量越來越好,故久經不衰,人們不僅以食顧家五香豆腐乾為快,而且常作為貴重的禮品饋贈親友。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又有新的創意,因該種豆腐乾具有冷食的特點,是下酒的最佳食品之一,為便於旅途攜帶和食用,利用現代技術,採用真空包裝,可保數月不變質,成為三峽享有盛名的旅遊食品之一。 魔芋屬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天南星科。它能加工成精粉、粉絲、芋糕、罐頭等風味食品,倍受國內外美食家的青睞。還有消腫散淤、解毒止痛、抗癌防癌、降低膽固醇、防治高血壓、清潔腸胃、幫助消化之功效。對膽石症、心血管病、糖尿病、便秘痔疾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魔芋中還有一種叫做「海曼納」的物質,它能控制人的體重,長期食用可以減肥健美。魔芋不僅是理想的食品,而且是重要的工業原料,被廣泛用於石油勘探、化工、印染等行業。魔芋是我州巴東縣農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現有種植面積1萬畝以上,年產量1500萬公斤。 富硒天麻,天麻是一種奇特的名貴傳統中葯材。屬蘭科多年生草本寄生植物,葯用部分為地下塊莖,無綠色葉片,無根系,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自養生活,主要依靠同化侵入其體內的一些真菌獲得營養。2000多年前人們把天麻列為治病的神葯。有益氣、定驚、養肝、止暈、祛風濕、強筋骨、擴張血管、增強血管彈性、對腦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神經症狀和心血管系統疾病等治療效果顯著。近年來有的將天麻作為高級保健食品開發,深受消費者歡迎。 歡迎您來恩施玩!!
E. 重慶十大特產有哪些
重慶十大特產有:
1、城口老臘肉:城口老臘肉是重慶的傳統風味名菜,其採用的是具有500多年歷史的民間加工秘方,然後經過特殊的傳統工藝精心熏制而成,其肉質精良、香味純正,並且營養豐富,是城口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土特產之一。
5、武隆羊角豆乾:武隆羊角豆乾是重慶著名的特產,它匯集數百年的傳統工藝,最終才凝聚成這一道爽滑留香的民俗精品。武隆羊角豆乾的口味繁多,其外表光滑、口感細嫩、富有彈性,吃起來香辣醇正、麻味深長。
6、合川桃片:合川桃片是重慶合川區的傳統名點之一,它選用的是上等糯米為主要原料,加核桃仁、麵粉、白糖、芝麻製成的糕點,最後再將它切成片狀。其色澤潔白、聞之清香、入口即化、軟糯香甜,十分的爽口。
7、梁平張鴨子:梁平張鴨子是唯一可以媲美北京烤鴨的地方鹵鴨,它選用的是當地的瘦肉鴨,採用了獨特的祖傳鹵鴨工藝,先將鴨子浸泡在百年老鹵當中,煮熟之後再放到炭火上燒烤,最後又再去蒸一遍。這樣做出來的鴨子肉質細嫩鬆脆、油而不膩。
8、涪陵榨菜:涪陵榨菜是一種叫莖芥菜的蔬菜。它最初是由野生榨菜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而來的。因為這位植物學家無法判斷它是否是涪陵特有的,它給涪陵榨菜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涪陵榨菜做成泡菜後,味道很脆,非常適合烹飪,老少皆宜。
9、重慶小面:重慶面條是源於重慶的一種特殊小吃。一碗面條用調料調味。首先,將調料混入面條中。吃了一口面條後,你首先感覺到的是麻辣,然後是面條的強度,最後是濃濃的鮮湯。
10、重慶火鍋:重慶火鍋是重慶的頭號特產。甚至也很有名的四川火鍋,在重慶火鍋的影響下也逐漸繁榮起來。重慶火鍋的主要原料是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