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曉的南京特色小吃是什麼兄弟們辛苦
你好:
給你介紹這些:
韓復興-中山北路105號(樂業村對面)
如果一生只聽一部音樂劇,那就聽《歌劇魅影》。如果來南京只能吃一頓飯,就吃南京大牌檔。菜品是各式各樣的南京小吃和本地菜,雖說他家做的獅子頭挺好吃,但再好好不過對面專做獅子頭的獅王府。雖說他家的燒鴨包很好吃,但有人受不了鴨子氣味,避之不及。雖說它家的古法糖芋苗很好吃,但甜品再好,好不過上面推薦的兩家糕團店。外地客人來了南京總要被帶來這里,但南京人卻不會常常去吃,品類多而全,樣樣都精卻樣樣做不到冠絕一城,是這里的尷尬之處。走進南京大牌檔,便恍如隔世,穿越時空。這里進門有長袍馬褂的老先生迎賓領座,戲台上有評彈上演。屋裡大樹參天,有鳥籠只覺賞心悅目,樓上有雅座木閣,掛燈籠顯得紅紅火火。這里的八仙桌、長凳、地磚、碗筷無一不是當年風情,體現著做戲做足的誠意。
(戲做得足,也要有人懂得欣賞)
有一次,我和老師去南京大牌檔吃飯,老師喜歡曲藝,聽見了戲檯子上的評彈,便多看了兩眼,卻皺皺眉頭,環顧四周,食客們各自吃喝,不聽唱曲,便明白是觀眾如此,演員便演得敷衍。不知為什麼,我們的菜遲遲不上來,老師見戲台前的桌子空著,索性走了過去,坐下來看看。演員一見來了人坐著看,頓時打起精神,手上的功夫活了,眼神更加到位,唱得也更加婉轉動人。老師到了當口,便鼓掌叫好,我也跟著喊好。這一喊引得周圍幾桌的食客也回頭看看,停杯投箸,盯著台上的演員看。這時台上的演員簡直換了一個人,唱得抑揚頓挫,輕清柔緩,舌底生花。三弦、琵琶聲音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帶著萬種風情,一曲唱罷,頓時一片掌聲,一頓叫好。後來菜陸續上來我們安心吃飯,跟著瞅兩眼,之間演員結束了走下台來,往老師這里走來,道謝兩句,寒暄幾聲,便就此別過。我並不喜歡提及我吃飯時候的經歷,這些與品嘗美食無關的事情只會影響表達。但這件事卻不得不提。我以為許多味道就像曲藝一樣,漸漸式微。更刺激的口味和音響攪亂了我們的味蕾和耳膜,當我們吃不出味精和高湯的區別,聽不出假唱和現場的好壞,又靠什麼建立我們對於美食和音樂的審美?又靠什麼保留當初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