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羅貫中的文學特點
羅貫中被稱為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說特色是分章敘事,分回標目,每回故事相對獨立,段落整齊,但又前後勾連、首尾相接,將全書構成統一的整體。且已經分卷分目,目錄文字也很講究。今見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每回標題都是單句七字。他與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每回的標題已是雙句,大致對偶。除分回立目之外,他的章回小說還保存了宋元話本中開頭引開場詩,結尾用散場詩的體制。正文常以「話說」兩字起首,往往在情節開展的緊要關頭煞尾,用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套語,中間又多引詩詞曲賦來作場景描寫或人物評贊等。
他的章回小說在體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時,在藝術表現方面也日趨成熟。他的作品文學特點主要表現在:成書過程從歷代集體編著過渡到個人獨創;創作意識從借史演義,寓言寄託,到面對現實,關注人生;表現題材從著眼於興廢爭戰等國家大事,到注目於日常生活、家庭瑣事;描寫的人物從非凡的英雄怪傑,到尋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從突出特徵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動感的筆觸去刻畫人物的個性;情節結構從線性的流動,到網狀的交叉;小說的語言從半文半白,到口語化、方言化;如此等等,都足以說明羅貫中的章回小說在中國的小說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也為明代中後期的白話短篇小說出現鼎盛的局面,發展得更為精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羅貫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有特殊貢獻的作家。他所寫的小說很多,都是以亂世為題材,中國歷史上只有七個分裂的時代,羅貫中就寫了其中三個,除《三國演義》外,相傳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逐平妖傳》等著作,也曾參與了《水滸傳》的編纂、創作。他亦能詞曲,所作的雜劇,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種,後二種已佚去。羅貫中經歷了元末的社會大動亂,目睹現實的紛爭,對人民苦難深重的生活處境比較了解,對他們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認識。他從事小說創作的動機,一方面「無過於泄憤一時,取快四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改變當時話本藝術中存在的弊端,為民眾,為說話藝人提供一個好的、方便的說話底本。他從社會的、文學的需要出發,對幾種在民間影響較大的話本小說材,進行了搜集、整理、充實等扎實的新創工作。羅貫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從「話本」階段向長篇章回體過渡的完成,揭開了中國小說發展歷史嶄新的一頁 。
羅貫中的藝術造詣,首先得益於他對歷史資料的諳熟、對歷史人物的深刻了解。他吸收了陳壽的《三國志》的長處,取得了民間話本《說三分》的精華,收集了數以百計的大小故事。他對成百上千的帝王將相謀臣武夫的姓名、性格特徵,甚至不少人物的社會關系、歷史命運和仕途風雲,都了如指掌。這一番廣采博納、熟記活用的功夫,是羅貫中將一百年歷史盡收眼底、聚整世紀風雲於筆端的底氣所在。
矛盾沖突,是歷史小說的最誘人之處。作者可以用它來造勢,用它來展示人物行動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羅貫中的拿手好戲之一,是善於造勢。造成緊張的形勢,以此作為矛盾沖突的原動力。
羅貫中最善於寫戰爭,《三國演義》中的上百場戰爭都寫得各具特色,無一重復。赤壁之戰,尤其寫得精彩。赤壁之戰的第一個特色是兩國開戰,三方參與;既有大量的軍事活動,又有大量的外交活動,將三國時期的主要謀臣戰將都引人這些活動之中。第二個特色是推進和解決矛盾的方法是以鬥智、伐謀為主,而不是以交鋒為主。作品中大量描寫和記敘的是文戰而不是武戰。第三個特色是時代特徵,赤壁之戰之前是諸多軍閥混戰時期,而赤壁之戰的一把火,燒出了半個世紀的三國鼎立的歷史。第四個特色是地理特徵,曹操、孫權雙方,中間橫著一條長江,這條長江上垂高天,下接厚地,渺乎蒼蒼,浩乎無際,或大霧迷天,或驚濤拍岸。於是作戰雙方,都圍繞這一條大江大做文章。這條大江的陰晴變化,時刻都影響著作戰雙方的戰略戰術。第五個特色是多重矛盾相互交叉,既有敵我之間的矛盾如曹操要滅孫權,又有盟軍內部的矛盾如周瑜要殺諸葛亮;既有明槍、有暗箭、有勾結、有背叛、有正義的伸張,又有陰謀的破滅。第六個特徵是:矛盾斗爭的結果出人意料:最強者敗,最弱者勝;兵最多者敗得最慘,兵最少者獲利最大。
羅貫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塑造出了永遠都光芒四射的典型人物。這些人物,幾百年來都活躍在中國的舞台上,印在中國老百姓的心坎里。
情節曲折而新奇,語言個性化而凝練,也是羅貫中的歷史小說的一個特徵。
⑵ 《水滸傳》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水滸全傳》共120回。作者施耐庵(約1296-1370),生於蘇州城外施家港,取名彥端,字子安,號耐庵。元代至順年間與劉伯溫同榜進士,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做官。張士誠起兵後,施耐庵被邀請到了起義軍中。
後發現張士誠等首領日益驕逸,施耐庵便帶著弟子羅貫中逃到淮安,隱居在一個知友家中。此時施耐庵見楚州(今淮安)景色優美,就以當地的蕭湖,勺湖,越胡,洪澤湖,白馬湖,蓼兒窪湖盪蘆葦沼澤及山東水泊梁山為背景。
更以淮安畫家龔開畫的有關《三十六人贊》為線索,閉門創作了巨作《水滸傳》,《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等奇書,《水滸傳》便在此做成。我不得不佩服施耐庵的想像力,因為他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及前人留下的簡單素材,創作出波瀾壯闊的108將《水滸傳》。
(2)羅罐中加盟電話擴展閱讀
創作基礎
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36人贊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
《水滸傳》最早的藍本是宋人的《宣和遺事》,它著力描寫了楊志賣刀、晁蓋等結伙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事,對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寫。宋元之際,還有不少取材於水滸故事的話本。在元雜劇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發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創作《水滸傳》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人民的觀點,這是《水滸傳》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⑶ 姓羅的名人
1、羅大佑
羅大佑(Tayu Lo),1954年7月20日出生於台灣省台北市,是台灣省苗栗縣的客家人,祖籍廣東梅州市區梅縣區,創作歌手、音樂人、作家。
1972年參加學生樂隊擔任鍵盤手。1974年創作了第一首歌曲《歌》,1976年正式投入商業音樂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