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擔擔面(四川擔擔面)詳細資料大全
擔擔面,是四川成都和自貢著名的地方傳統麵食小吃,據說源於挑夫們在街頭挑著擔擔賣面,因而得名。擔擔面是將麵粉擀製成面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肉末而成。成菜面條細薄,鹵汁酥香,咸鮮微辣襪頃,香氣撲鼻,十分入味。
擔擔面是四川小吃中的代表性食物,為人們品嘗四川小吃時的必備佳餚。如今擔擔面已遍布各地,雖做法有些許不同告握陸,但因其美味受到各地人民的喜愛,已成為一種家常美食小吃。2013年,擔擔面入選商務部、中國飯店協會首次評選的「中國十大名面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擔擔面
- 英文名 :Sichuan noodles
- 主要食材 :麵粉,肉,黃豆,蒜末,辣椒油,花椒面,香蔥末,芝麻醬,醬油,白糖
- 分類 :川菜,川味小吃
- 口味 :辣、香
- 拼音 :Dan Dan Mian
菜品特色
擔擔面是四川民間極為普遍且頗具特殊風味的一種著名小吃。因常由小販挑擔叫賣,由此得名。此面色澤紅亮,冬菜、麻醬濃香,麻辣酸味突出,鮮而不膩,辣而不燥,堪稱川味麵食中的佼佼者。其面條細滑,主要佐料有紅辣椒油、肉末、川冬菜、芽菜、花椒面、紅醬油、蒜末、豌豆尖和蔥花等,口味油香麻辣,比較適口。擔擔面相傳為1841年一個綽號叫做陳包包的自貢小販創制,隨後傳入成都,因為早期是用扁擔挑在肩上沿街叫賣,所以叫做擔擔面。日本的不少拉麵館也有四川擔擔面供應。菜品由來
擔擔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數陳包包的擔擔面了,它是自貢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始創於1841年,隨後傳入成都,因最初是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走街串巷的擔擔面,用一中銅鍋隔兩格,一格煮麵,一格燉蹄膀。現在成都、自貢等四川地區的擔擔面,多數已改為店鋪經營,但依舊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擔擔面特色最濃。目前,成都、自貢等地讓保持原來的素麵風味,以四川特產敘府芽菜為主要配料。 擔擔面的由來說法不一,但川菜派系中的老師傅普遍認為,應該起源於川東。原因很簡單,川菜三大派系,上河幫(川西地區)小河幫(鹽幫菜)下河幫(川東地區)各自用辣椒的方法不一樣,而擔擔面中的辣椒用法是下河幫的用法。其中一樣主要的原料(川東菜,即川東人叫的老鹹菜。而非川冬菜)。是在達州一帶的特產。自貢宜賓范圍用得是芽菜。所以可以明確的說擔擔面是出自川東達州一帶。營養分析
面條的主要營養成分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面條易於消化吸收,有改善貧血、增強免疫力、平衡營養吸收等功效。小吃點評
所謂「剃頭的挑子——一頭熱」,皮肢擔擔面的挑子也是如此:這一頭是一個煤球爐子,上面還坐著一個鍋,裡面當然就是熱水嘍;另一頭就是碗筷、調料和洗碗的水桶。然後就可以用扁擔挑在肩上,晃晃悠悠、顫顫巍巍的沿街遊走,還邊走邊叫:「擔擔面,擔擔面」 擔擔面的得名,來自於這特殊的年代和叫賣方式;擔擔面的出名,卻在於它的調味和獨特的面臊。 先說面臊,其實就是外省人叫的面鹵或是澆頭。四川人習慣把面臊分為三種:湯汁面臊、稀鹵面臊和干煵面臊。湯汁面臊就是帶有湯水的,比如紅燒牛肉麵、清湯牛肉麵、香菇燉雞面等的面臊;稀鹵面臊就是面臊比較濃稠,一般都有勾芡這一過程,象打鹵面、大蒜鱔魚面等的面臊就屬此列;干煵面臊就是指炒制的面臊,面臊一般都比較乾爽,象雜醬面和擔擔面的面臊就是。 擔擔面的面臊非常有特色,我們習慣把它叫做「脆臊」,一聽名字就知道好吃,製作起來其實也不麻煩:取豬腿肉剁成肉末,甜面醬用少許油解散;然後鍋置火上,放少許油燒熱,然後下肉末炒散,加料酒炒干水分,加鹽、胡椒粉、味素調味,然後放入適量的甜面醬炒香,肉末呈現誘人的茶色(如果顏色較淺,可以加少許醬油),微微吐油就可以起鍋放在一邊了。千萬不要被這香氣勾引,忍不住偷上兩嘴,估計你會把面臊變為一道菜的:) 再來說說調味。擔擔面的定碗調料非常的多:鹽、味素、醬油、醋、辣椒油、香油、白糖、碎米芽菜、蔥花和少許的鮮湯,甚至還有人會放點花生碎和芝麻粉增香。似乎看起來非常的麻煩,但是這正是四川廚師的高妙之處。 四川廚師高明,高在用味來 *** 你的味蕾,用味來吸引你的食慾,叫人吃了就忘不掉;四川廚師的精妙,妙在可以把很多的調味原料組合在一起,讓其和諧的統一,一味襯托另一味,一味更比一味好。 炒好面臊,放好調料,就可以開始煮麵了。面條煮熟後,撈入已調味的碗中,撒上少許的面臊就可以了。 如果你來成都,可以到成都太升南路(那裡是「手機一條街」,離春熙路不遠,成都人都知道)上,找到一家叫做「擔擔面」的麵店,叫上一碗,保管吃得你汗水直流,口水直流,不過你吃了之後,可要記住擔擔面的特點,免得別人問起的時候,你只會說「好吃」,如果你能像我一樣說出下面一段話來,肯定會讓別人瞪大眼睛、口水直流的:面條滑爽,面臊酥香;咸鮮微酸辣,芽菜香味濃郁。 其他相關食品:甘肅隴西擔擔面(又稱涼面)。菜品特色
擔擔面的特點是面條細薄,臊子肉質香酥,調料以蔥花、芽菜、豬油為主,略有湯汁,鮮美爽口,辣不重微酸。製作方法
做法一
【 材料】 麵粉500克,紅辣椒油100克,芝麻醬75克,川冬菜100克,蔥花50克,花椒面2.5克,紅醬油125克,蒜末50克,豌豆尖200克 【 方法】 1用富強粉500克加水125毫克和面,和勻後擀成片,再切成細面條。 2將以上佐料(按5碗計算)裝入5個小碗內,每碗加入高湯少量,待面條煮好後挑在碗內即成。 產品特點:味麻辣,色鮮紅。做法二
【 材料】 麵粉500克,德陽豆油、味素、紅油辣椒、雞蛋、油、豌豆尖、好湯、醋、蔥花、芽菜、豆粉、豬肉各適量。 【 方法】 1、將麵粉與雞蛋加水和成面團,用手工擀製成細韭菜葉面條。豆粉用作擀麵時的散粉。 2、將豆油、醋、味素、紅油辣椒、好湯、蔥花、芽菜末分別放入12個碗中。 3、將豬肉剁成綠豆大小的顆粒。鍋中放油,待油燒熱,放肉,放干水分,加鹽、豆油,上色,至吐油肉酥呈金黃色即起鍋。 4、鍋中的水燒開,放入面條煮熟,分別撈入12個裝有調料的碗中,並將豌豆尖撈入每碗,上面放一撮好的肉臊即成。做法三
【 材料】 麵粉500克,辣椒油50克,麻醬50克,泡菜100克,花椒面2克,醬油100克,蒜末50克,芹菜200克,豆嘴50克。 【 方法】 1麵粉加水150毫克和面,用勁面王工藝和勻擀片,手工切成細面條或者用勁面王專用機器切成面條。 2將上述調料裝入5個小碗內,每碗加入勁面王湯路適量,面條煮好,(由於面特別勁道,多煮會兒沒關系),把面條挑在碗內即成。 這是擔擔面一種最新做法,在全國各地都好賣,面條特色:面勁道、味香辣,色好看。做法四
【 材料】 圓細面條500克,辣椒油、醬油、蔥各50克,芝麻醬35克,味素2.5克,川東菜100克,油、香油各20克。 【 方法】 1、將川東菜稍洗,將其和蔥分別切細末,分裝5個碗內,再把其它調料分裝在每個碗中待用; 2、鍋中放水燒開,將面條下鍋煮熟,分撈碗中即可食用。做法五
【口味】:香 【難度】:配菜(中級) 【時間】:30-45分鍾 【分類】:大眾菜家常菜老少皆宜 【 材料】 乾麵條400克 、味素5克 、鹽3克 、面條200克 、肉餡400克 、芽菜100克 、大蔥末25克 、薑末10克 、蒜蓉10克 、辣椒面2克 、芝麻醬10克 、香菜少許 、生抽3克 、料酒3克 、米醋3克 、高湯10克 、花椒面3克 、豬油5克 、香油3克 【 方法】 1、鍋置中火上,用豬油將蔥、姜、蒜爆香,再放入鹽、辣椒面、芽菜、肉末煸炒;加料酒、生抽、米醋,點少許高湯,出鍋時放入味素、芝麻醬、花椒面炒勻。 2、開水下鍋將面條煮熟,撈入碗中。往碗中面條里倒入適量高湯,加入炒好的醬料,撒上香菜即可。其他做法
食材
主料 面條300g、豬肉餡200g、芽菜100g 輔料 油適量、芝麻醬適量、芝麻適量、蒜碎適量、花椒粉適量、蔥碎適量、花生碎適量、雞精適量、辣椒面適量、香菜適量、醋適量、醬油適量、糖適量、鹽適量步驟
1.鍋中注入油,爆香蔥碎。 2.下入肉餡煸炒均勻。 3.烹入料酒,加入醬油 糖煸炒均勻。 4.下入芽菜繼續翻炒均勻即成臊子。 5.把辣椒面和芝麻放入小碗中。 6.鍋中注入有燒至6成熱。 7.將熱油澆在辣椒碗中,攪拌均勻即成油辣子。 8.醬油、糖、醋按10;5;1的比例調拌均勻。 9.把醬油倒入鍋中,煮開即。倒出晾涼。 10.取一碗加入適量的芝麻醬、特製醬油、鹽、雞精、花椒粉、蔥碎、蒜碎、油辣子成料汁。 11.鍋中注入水,燒開下入面條煮熟 12.料碗中,加入一勺煮麵的湯。把調料沖開。 13.將面條撈入湯碗中。 14.澆上肉末臊子,加入花生碎,用香菜點綴一下,一碗美味的擔擔面就完成啦。食用指南
實用貼士 1. 新鮮面條有切面、揪面和拉麵等。切面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等。一般市售的新鮮切面都是機制的,其味道和口感比掛面要好,但很多人還是喜歡吃手擀麵; 2. 面條的製作方法,因季節的更替不斷變化; 3. 冬季天氣寒冷,人們多吃湯面條、拉麵條、燴面條,裡面放些乾菜、酸菜或新鮮青菜。有些地方的人愛吃清水面條,有些地方的人常在面條湯內攪入麵糊,這種帶糊的面條,人們俗稱為「糊湯面條」; 4. 夏季人們多吃撈面條,面條煮熟後撈出,放在涼水或陰陽水(開水摻涼水)中拔一下,拌以蒜汁、莧菜、荊芥和黃瓜絲,吃時清涼利口,防暑降溫; 5. 春秋季人們多吃鹵面、炯面等。到了蒜苔和豆角收獲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喜歡用蒜苔和豆角做鹵面。因為這些菜是做鹵面的固定菜,所以蒜苔和豆角上市的時候,也是人們吃面條最多的時候,平時三兩天里最少要吃一頓鹵面。配料做法
擔擔面好吃的秘訣是配料的豐富。把豆油、醋、味素、紅油辣椒、好湯、蔥花、芽菜 末分別放入12個碗中,把豬肉剁成綠豆大小的顆粒,鍋中放化豬油,待油燒熱,放入豬肉,放干水分,加鹽、豆油,上色,直到配料呈金黃色就可以啦。史料記載
《夜航船》:「魏作湯餅,晉作不託。」 《釋名疏證補》:「索餅疑即水引餅。」 《齊民要術》記有「水引餅」的做法:「細絹篩面,以成調肉〔月霍〕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著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揉搓令薄如韭葉,逐沸煮。」 束皙的《餅賦》說,冬日宜吃湯餅:「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成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 後庚闡《惡餅賦》有「王孫駭嘆於曳緒,束子賦弱於春綿。」 傅玄《七謨》有「乃有三牲之和羹,蕤賓之時面。」 劉禹錫有詩《贈進士張盥》:「憶爾懸孤日,余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 蘇東坡有《賀人生子》:「甚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璋出。」
⑵ 經營三年擔擔面有哪些優勢
有老顧客,收入還不錯,地址穩定。擔擔面是四川省成都市和自貢市的一種著名的傳統小吃,屬於川菜,該菜品據說源於挑夫們在街頭挑著擔擔賣面而得名。擔擔面相傳為1841年一個綽號叫做陳包包的自貢小販創制,因為早期是用扁擔挑在肩上沿街叫賣,所以叫做擔擔面。擔擔面是將麵粉擀製成面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肉末而成。成菜面條細薄,鹵汁酥香,咸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1]
擔擔面是四川小吃中的代表性食物,為人們品嘗四川小吃時的必備佳餚。如今擔擔面已遍布各地,雖做法有些許不同,但因其美味受到各地人民的喜愛,已成為一種家常美食小吃。2013年,擔擔面入選商務部、中國飯店協會首次評選的「中國十大名面條」。
中文名
擔擔面
分類
川菜
口味
香辣可口
主要食材
麵粉,肉,黃豆,蒜末、辣椒油等等
輔料
花椒面,香蔥末,芝麻醬,醬油,白糖
快速
導航
菜品由來
營養分析
小吃點評
菜品特色
製作方法
其他做法
食用指南
配料做法
史料記載
菜品特色
擔擔面是四川民間極為普遍且頗具特殊風味的一種著名小吃。因常由小販挑擔叫賣,由此得名。面條俗稱「面」、「水面」、「面條子」;古稱「湯餅」、「奢面」、「素餅」、「煮餅」、「水引餅」、「不託」等;面條一詞是後來才有的;據考證,我國面條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面條要在「湯」中煮熟,所以又叫「湯餅」。早期的面條有片狀的、條狀的。片狀的是將面團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鍋而成。到了魏、晉、南北朝,面條的種類增多。著名的有《齊民要術》中收錄的「水引」、「水引」是將筷子般粗的面條壓成「韭葉」形狀;則是極薄的「滑美殊常」的面片。此面色澤紅亮,冬菜、麻醬濃香,麻辣酸味突出,鮮而不膩,辣而不燥,堪稱川味麵食中的佼佼者。其面條細滑,主要佐料有紅辣椒油、肉末、川冬菜、芽菜、花椒面、紅醬油、蒜末、豌豆尖和蔥花等,口味油香麻辣,比較適口。擔擔面相傳為1841年一個綽號叫做陳包包的自貢小販創制,隨後傳入成都,因為早期是用扁擔挑在肩上沿街叫賣,所以叫做擔擔面。日本的不少拉麵館也有四川擔擔面供應。
菜品由來
擔擔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數陳包包的擔擔面了,它是自貢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始創於1841年,隨後傳入成都,因最初是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走街串巷的擔擔面,用一中銅鍋隔兩格,一格煮麵,一格燉蹄膀。現在成都、自貢等四川地區的擔擔面,多數已改為店鋪經營,但依舊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擔擔面特色最濃。目前,成都、自貢等地讓保持原來的素麵風味,以四川特產敘府芽菜為主要配料。
擔擔面
擔擔面的由來說法不一,但川菜派系中的老師傅普遍認為,應該起源於川東。原因很簡單,川菜三大派系,上河幫(川西地區)小河幫(鹽幫菜)下河幫(川東地區)各自用辣椒的方法不一樣,而擔擔面中的辣椒用法是下河幫的用法。其中一樣主要的原料(川東菜,即川東人叫的老鹹菜。而非川冬菜)。是在達州一帶的特產。自貢宜賓范圍用得是芽菜。所以可以明確的說擔擔面是出自川東達州一帶。[2]
營養分析
面條的主要營養成分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面條易於消化吸收,有改善貧血、增強免疫力、平衡營養吸收等功效。
⑶ 寶雞最好吃的面是哪幾家
中國的 美食 種類多種多樣,光是中國的菜系就有八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還有很多的民間傳統 美食 還沒有算進去。而卻現在很多人出去 旅遊 的目的就去嘗嘗當地的 美食 ,有人說沒出過當地的 美食 都不能說到過這個城市。
最近就去了陝西出差,想必大家都知道陝西最出名的就是麵食,我去陝西當然要去嘗一嘗陝西的麵食啦。陝西的麵食也有很多種,比如biangbiang面、油潑面、蘸水面等等。
但是我覺得最好吃的就是臊子面,聽當地人說陝西最正宗的臊子面在寶雞的岐山,正好在附近就坐車過去吃了。一碗臊子面上面滿滿的都是配料,五顏六色的看起來很豐富。
臊子面的臊子湯就是這道麵食的靈魂,臊子面好不好吃就看臊子湯做的好不好了。裡面一般就有黃色的雞蛋皮、黑色的木耳、紅色的胡蘿卜、綠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肉末等等,不僅配色好看而且還好吃。
一般是先把臊子湯做好後,在把面條下鍋煮熟後放在碗里,在澆上一大勺的臊子湯。而且一碗好的臊子面的面條細長、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味鮮香渾厚而不膩。你們有吃過陝西的臊子面呢?
寶雞人無面不歡,無蒜不面。說起寶雞的面,你算問對人了~
管你biangbiang面有多牛、柳巷面有多火、馬虎面有多好吃,寶雞人最鍾情的還是西府扯麵。有道是一天不吃「扯麵」,感覺像么吃飯。
單就扯麵來說,寶雞市區排名第一的非眼鏡面莫屬。位於建廠局對面的眼鏡面只賣夜場,一般下午四點半後才開始開門准備營業。面比較硬,用的瘦疙瘩肉臊子,茴香八角桂皮等料比較重,下半夜和計程車跑夜班的食客比較多,但量比較少,現在去吃面的計程車司機沒以前那麼多了,嫌一碗吃不飽。注意了,高新也開了一家眼鏡面,配料和建廠局對面一樣,但面條做得還差那麼一些功夫。
排名第二當屬高新王斌面,這家面最大的特點就是面扯得好,賊勁道。一到中午店內店外都是人,像大排檔一樣,生意異常火爆。但自從從左岸西門口搬到了店面更大的馬路對面南段後生意有所淡化。
排名第三的當屬世福大院康樂面,這家面館額外贈送煮雞蛋一枚,配菜不錯。但最近發現跟新建路白記面一樣,扯麵大油放的有些多,嚴重影響了口感。
其實滿滿面人民街店要是不倒閉的話也排的進榜單,其他分店的味道不敢恭維。原來聲名在外的虢鎮虎林面,現在也越來越一般。石油市場惠利豐面館經營數十年生意一直不錯,早餐時段扯麵也賣得不錯。但由於緊鄰市場公廁,店內衛生環境一般,所以,,,現在,有些食客不太去了已經。
寶雞最好吃的削筋、剪刀面、辣子面、節節面、臊子面......且容下回分解。
僅代表個人意見,不喜勿噴!!!
說幾點寶雞麵食的不足吧。
經過我多年來對國內各地面條的品償,總結出造成寶雞面條無法全面走出寶雞面向全國發展的尷尬局面,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口味標准化程度過低。寶雞面條太多注重面條的製作要求,對和面、餳面、揉面投入過多精力而忽略了面條整體口味的一致性,一百個做出的同一種面條是一百種味道,也很難說哪一家能真正代表寶雞面條。這一點上兄弟省份的面條基本上不存在這個問題。如:蘭州牛肉麵、北京炸醬面、江蘇鍋蓋面、浙江片而川、四川擔擔面、上海楊春面、崑山奧灶面、重慶小面等等,不管你在他們當地吃還是在其他地方吃,口味基本一樣。所以要求寶雞面條標准化製作要求急待提高,杜絕百家百味的現象。
二、賣像不佳。碗比頭大,面如腰帶。這種粗獷的品像唯有秦人才能接受,兄弟省份的人只有望面興嘆了。
三、湯面不用高湯。岐山臊子面名噪全國,但外地人並不買帳,原因就是臊子湯很少用高湯。
四、宣傳不夠。在我看來,寶雞面想要面向全國,唯一能讓全國大多數人接受的、一是扶風臊子面,二是眉縣張載面,這兩種均為高湯製作而成且口味相對一致,很容易讓人接受,就是宣傳力度不夠,鮮為人知,可能眉縣張載面許多眉縣人也不一定知通。
除了大家都提到的岐山臊子面、扶風臊子面以及市區各色人氣面館,還有幾家很好吃的面館,喜好麵食的面客們可以去品一品:
1、市區寶光路有家「山西刀撥面」,是經過嘴很刁的寶雞人改良後的美味麵食。面條爽滑,薄厚均勻,鹵子味道很正,有炸醬、臊子干拌、西紅柿雞蛋、二合一等多種口味兒,平均一碗八九元就能吃得又飽又可口;
2、還是寶光路東段,鐵五處綜合市場東側路北有一家「姐妹面館」,扯麵、漿水面都很不錯,是草根中的 美食 ,尤其喜歡吃她家的大寬扯麵,勁道光滑辣子美,大碗才七塊錢,小碗六塊錢,吃個小碗足以頂飽,太實惠了;
3、很久以前,大概有十幾二十年了,鋼管廠對面市場西北角有家「張師扯麵」,一碗寬扯麵端上來,寬窄薄厚扯得非常均勻,就像壓面機壓制的寬面條一樣,扯麵師功夫十分了得。拌上岐山臊子肉,放入油潑辣子,就上幾瓣蒜,再整一瓶老牌子的白寶啤,簡直就是九十年代夢幻般的享受。之後有好多年再沒去過,現在也不知道這個小店去哪裡了?有知道的朋友招呼一聲啊!
4、眉縣常興橋南大橋口的褲帶面,也就是蘸水面,風靡了差不多二十多年了。面條寬似褲腰帶,每根長度超過一米長,湯汁酸香可口,面條配上燙熟的時令綠菜,吃完再喝一碗面湯,原湯化原食,太過癮了,一般飯量的人吃兩根面就可飽食。現在雖然有了高大上的新店,而且還是大酒店,但還保留了原來的老店。還是去老店吃面有感覺!
5、市區躍進路中段的「大鼎面」也很不錯,扯麵軟硬適度,爽滑勁道,味道正宗,配菜豐富。不過後來店面向北搬遷了大概一百多米,門臉兒比以前小了不少,帶上個二樓,看著比較小氣,但味道基本還在,有多種鹵子和口味兒。
6、市區高新三路,左岸新城西大門南側第一家雞湯刀削麵,粗油辣子、瘦肉臊子帶著醬味兒,加香菜末、榨菜末、油炸花生米,味道別致,生意火爆。店小二嘴甜,哥長哥短,很會招呼食客;端面的瘦高個妹子手腳麻利,潑辣大方。倆人配合默契,令人印象深刻,是美味以外的另一番景緻。
麵食是陝西人的最愛,尤其是寶雞地區的臊子面、扯麵更是陝西人百吃不厭的主食。在陝西素有『』東府的包子西府面『』的說法。
寶雞的面最有名的是岐山臊子面,主要是岐山縣民俗村的比較正宗。另外西秦鍘面,扶風臊子面,陝西扯麵在寶雞的大街小巷都會吃到。寶雞令氏家外家是西府麵食的集大成者,各種寶雞小吃、陝西小菜應有盡有。家外家老店在火炬路,現在高新大道四路西有個新店。另一個較大的具有寶雞特色的飯店是艷陽天,其實他比家外家開業時間還要早,地址在公園南路,裡面的環境有西府農村的模樣。現在改造後成了寶雞宴會中心。陳倉老街,西府老街這些景點式的 美食 城也都有寶雞的面。
寶雞還有不少大眾化連鎖經營的面館,張輝面,王軍面就是這樣的代表。有自己的特色,獨特的味道,也有不錯的口碑!每天飯點到了,吃飯的人就絡繹不絕。
總之在寶雞的每個街道,每個市場都會有大大小小的面館,家家都有往來的食客。面是寶雞人每天不可或缺的飯。
要說哪幾家的面最好吃,各人都有自己心裡的選擇。
寶雞古稱陳倉是陝西省第二大城市,周秦文化發祥地。擁有青銅器之鄉,全國衛生文明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城市等等多項榮譽稱號。寶雞更是一個 美食 小吃之都,尤其是寶雞的麵食是比較聞名的。西府扯麵,岐山臊子面聞名於全國各地。作為一個地道的寶雞人經常吃面條,對寶雞的麵食比較了解。下邊我就為大家介紹幾家比較好吃的面條。
張輝面
在寶雞說起扯麵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會想起張輝面。位於寶雞市紅旗路的張輝面為總店,其他地方和縣區還有加盟店。以前去吃過幾次,感覺總體來說紅旗路的張輝面味道有時候確實可以。其他加盟店的口味確實不敢恭維,有的好,有的壞總體名不符實。
眼鏡面館
據說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人民街東口的眼鏡面館,我自己沒有去吃過,聽朋友說的味道挺好。就是價格比較貴,量比較小。聽說他主要是下午5:00以後才開門,去吃飯的客人以夜班計程車司機為主。
恆瑞面館
以前就經常聽人說恆瑞面館的面比較好吃,後來專門抽時間去吃了一次。這個面館位於寶雞市西關,明天下午5:00左右開門營業時間為晚上,白天關門休息。我去吃的時候感覺這個面比較勁道,價格跟其他面館的價格一樣,但是量比較小。尤其他們面里邊醋放的多,面剛端上桌就能聞到一股股的醋香味。對於我這個不喜歡吃太酸的人來說,感覺到一般不是太好吃。但是我親眼見到幾個人一邊吃一邊說好吃。
令氏家外家
說起寶雞的麵食,不光有扯麵,還有臊子面。要說起臊子面,最有名的應當屬令氏家外家的臊子面。位於寶雞市火炬路的令氏家外家,門店比較大,經營品種比較多。我自己沒有去吃過,據別人說家外家的臊子面特別好吃。
楊凌蘸水面
其實到了夏天的時候,寶雞的麵食大多數以撈乾麵為主。天氣炎熱,很多人都感覺到沒有胃口。楊凌蘸水面在這個時候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我自己也比較喜歡吃蘸水面,寶雞賣大水面的不是太多,我吃了好多家蘸水面覺得最好吃的還屬植物園路孔家莊的楊凌蘸水面最好吃。但是這種面僅限於夏天,冬天就感覺不太合適。
以上就是我覺得寶雞最好吃的幾家面館。如果您還知道哪些好吃的面館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衛生環境,產品質量雙五星
華通跟前的長源面庄
火炬路8號令氏家外家岐山面,特色集合,臊子肉夾饃、岐山面、擀麵皮、攪團。
經二路聚豐和新世紀商場西新民一巷小孟華麵皮,擀麵皮。
紅旗路近市教育局旁邊張輝面館,扯麵,哨子面,西紅柿雞蛋面。
渭濱區公園路西段天下第一面,集合陝西面類所有品種。
陳倉園實驗中學門口的王斌面,味道真心不錯,很贊 ,老闆熱情,老闆娘人很好,每次根據顧客需求放很多的菜,辣椒特別香,值得一去。
⑷ 面館加盟店排行榜前十名有哪些
有以下排行:
1.邵哥牛肉麵。
2.小店小面。
3.舌尖上的嘿小面。
4.陳怡順擔擔面。
5.蘭州拉麵。
6.巴味仙面庄面館。
7.南粉北面。
8.秦雲老太婆攤攤面。
9.嘿小面。
10.小面鮮生。
2009年至2013年,舌尖上的嘿小面創始人謝濤收集重慶民間小面館製作的傳統工藝和味型,研發傳統產品操作規范標准及品牌相關的系列體系。2013年新模式的重慶小面第一代店「舌尖上的嘿小面」在南坪百盛開業。
(4)寶雞擔擔面加盟店擴展閱讀
自願加盟式通常是個別經營者(加盟主)繳交一筆固定金額的指導費用(通稱加盟金),由總部教導經營的知識再開設店鋪,或者經營者原有店鋪經過總部指導改成連鎖總部規定的經營方式。
通常這樣的方式每年還必須繳交固定的指導費用,總部也會派員指導,但也有不收此部分費用者,開設店鋪所需費用全由加盟主負擔;由於加盟主是自願加入,總部只收取固定費用給予指導,因此所獲盈虧與總部不相干。
此種方式的優點是加盟主可以獲得全部大多數的利潤而不需與總部分享,也無百分之百的義務需聽從總部的指示,但缺點是總部因此可以不負責任,往往指導也較鬆散,此外店的經營品質也不容易受到控制。
委託加盟(License Chain)與自願加盟相反,加盟主加入時只需支付一定費用,經營店面設備器材與經營技術皆由總部提供,因此店鋪的所有權屬於總部,加盟主只擁有經營管理的權利,利潤必須與總部分享,也必須百分之百的聽從總部指示。
此種方式的優點是風險極小,加盟主無須負擔創業的大筆費用,總部要協助經營也要分擔經營的成敗,但缺點是加盟主自主性小,利潤的多數往往都要上交總部。
⑸ 擔擔面是哪個地方的小吃
擔擔面是四川的小吃。
擔擔面是四川省成都市和自貢市的一種著名的傳統小吃。屬於川菜系。該菜品起源於自貢市 ,由麵粉、紅辣椒油、芝麻醬、蔥花等材料製作而成。
擔擔面成菜後,面條細薄,鹵汁酥香,咸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廣為流傳,常作為筵席點心。2013年,四川擔擔面入選商務部、中國飯店協會首次評選的「中國十大名面條」。
菜品源伍寬流
擔擔面是四川民間小吃,有很多版本,比如自貢擔擔面、成都擔擔面、正東擔擔面、家庭擔擔面,在用料、敏橘源用量、用時有細微差異,風味不同,各有千秋。
四川擔擔面的起源說法不一,但相傳擔擔面由自貢市一個姓陳的師傅於1841年始創。因最初挑著擔子沿橋態街叫賣得名擔擔面。過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擔擔面,用一銅鍋隔兩格,一格煮麵,一格燉蹄膀。現在的擔擔面已改為店鋪經營,但依舊保持原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