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白鵝飼養方法介紹
大白鵝在我國廣泛養殖,怎樣去養殖大白鵝呢?那麼下面旦帆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大白鵝 飼養 方法 ,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大白鵝飼養方法
大白鵝的簡介
皖西大白鵝是安徽省地方優良鵝種,分布在皖西一帶,體型高大,羽毛潔白,故而得名。
皖西大白鵝具有七大特點:1.早期生長發育快,在農村粗放飼養條件下,30日齡體重可達1.5公斤以上,60日齡3~3.5公斤,90日齡4.5~5.5公斤.成年公鵝平均體重6.8公斤,最大公鵝可達9.5公斤.母鵝平均體重5~6公斤.2.覓食力強,耐粗飼,以草為主,耗料少.3.肉質好,製作“烤鵝”和“臘鵝”,鮮嫩可口,風味獨特,尤以鵝掌最受人們青睞.4.羽絨產量高,一隻鵝每年能拔絨300~500克,絨朵大,彈性好,保暖性能強,羽絨出口占我國出口量的10%.5.鵝皮可鞣製裘皮,柔軟蓬鬆,保暖性好.每平方米重量僅有700克左右,是製作服裝、工藝品等的好材料,.6.繁殖快,適應性強,耐寒耐熱,抗病力強.7.體態高昂,叫聲宏亮,對陌生人常追啄不放,可為農戶看門守院。
大白鵝育雛技術
1.選擇雛鵝:健康雛鵝都按時出殼(孵化期為30天)、出殼體重80~100克,且腹部柔軟、臍部收縮良好、肛門清潔、卵黃充分吸收,站立平穩,行動活潑,叫聲有力,毛色光亮,兩眼有神.用手握頸把雛鵝提起來,二腳能迅速收縮,並掙扎有力.
2.雛鵝運輸:如短途運輸(4小時內可到),出殼毛干後即可運輸;如長途運輸,必須等到出殼第三天,雛鵝有了採食能力,運輸前讓其吃飽飲足.運輸時,先要裝筐,每平方米可裝75~100隻,謹防擁擠壓死;筐內既要保溫(25℃~30℃),又要注意通氣.長途運輸時,途中每隔4~6小時要休息1次,進行喂料飲水.夏季運輸要防曬防暑。
3.育雛准備:育雛前應准備好育雛室和育雛用具.育雛室應具備保溫、乾燥、清潔、光照充足、通氣良好等條件悔遲塵.進雛前3~7天,要對育雛室和育雛用具進行一次徹底消毒。
4.飲水餵食:雛鵝出殼後24小時內,要給雛鵝飲300×10-6高錳酸鉀水,1~7日齡雛鵝日餵食6次,8~15日齡雛鵝日餵食8次,先喂後飲.開食時要進行調教採食,餵食時應先喂青綠飼料後喂配合飼料.配合飼料的配比可因地制宜,這里介紹兩個配方:1玉米65%、麩皮8%、豆餅25%、骨粉1.9%、食鹽0.1%;2碎米50%、米糠15%、麩皮10%、豆餅15%、魚粉8%、骨粉1.9%、食鹽0.15.也可喂單純的碎米和麩皮等飼料,但一定要補加骨粉和食鹽。
5.保溫防濕:雛鵝調節體溫能力差,一定要控制好育雛溫度,即第一周為30℃~28℃,以後每周下降2℃,第五周起可常溫飼養.育雛室要乾燥衛生,墊料也要乾燥柔軟,謹防因潮濕引起雛鵝疾病。
大白鵝放牧技術
俗話說:“養鵝無巧,清水青草為了”。讓鵝在放牧時吃飽喝足,必須掌握好牧鵝技術。
1.牧鵝信號: 自雛鵝開始,每當餵食、放牧、收牧前都發出不同的語言信號,使其形成條件反射,即可用“語言信號”指揮鵝群.放牧時還要選擇好頭鵝,盡早地在鵝群中發現頭鵝,並觀其行,如頭鵝聽從指揮,可在其頭、背上塗上紅色,有一個明顯的標志,以便頭鵝一動而帶全群.若頭鵝不聽指揮,應及時淘汰,再另選頭鵝.放牧員只要綜合運用指揮信號和語言信號,並充分發揮頭鵝的作用,就能指揮自如了。
2.選好放牧場地:仔鵝和成鵝要選擇青草茂盛的草場或遺谷較多的茬地,且附近有清碧禪潔的水源,道路平坦.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放牧前10天草場和茬地沒有施、噴過化肥和農葯,水源沒有被工業廢水或有害物質污染。
3.妥善安排放牧時間:雛鵝應在5日齡後開始放牧,放牧時要選擇天氣溫和、無風雨的上午8~9點和下午3~4點進行,每次放牧20~30分鍾,開始每天2次,以後隨日齡增加,可逐漸增加放牧次數,延長放牧時間,牧場地可由近到遠.仔鵝和成鵝原則上每天要放牧8~10小時,一般在早上7點放牧,11點收牧;下午1點放牧,6點收牧,也可全天放牧.放牧時間長短要視天氣而定,天暖時可早出晚歸,天冷時應晚出早歸.放牧鵝群以500隻為宜,最多不超過600隻。
4.放牧注意事項:1要固定專人放牧,不要輕易更換.2放牧前要仔細觀察鵝群,凡病鵝和精神不振的鵝要留下治療和補料,趕出放牧的鵝群要點清數字.3 趕鵝放牧要緩行,發出的語言信號要柔和,以免驚群或跑傷,禁止追趕和大聲吆喝.4 鵝群趕到草場或茬地後,如青草茂盛或撒谷較多,鵝群宜集中放牧;反之,鵝群要散開放牧.5 天氣炎熱時,一定要在放牧過程中把鵝群趕到陰涼處休息,謹防中暑;要注意收聽天氣預報,避免鵝群在放牧時遭受暴風雨等惡劣天氣的襲擊.6 放牧員要隨身攜帶急救葯品,萬一鵝誤食有毒食物應進行急救.7經常了解周圍禽病疫情,不到禽病流行區去放牧。
5.補飼:雛鵝每次放牧回來後,都要補喂精料,要按常規喂料,仔鵝和成鵝每晚視其白天放牧採食的多少決定補飼或不補飼。
大白鵝提高種鵝產蛋率和受精率
皖西大白鵝母鵝8~10月齡開始產蛋,年平均產蛋25枚左右.要注意發現鵝群中的2%~3%的“常蛋鵝”,年產蛋可達60~70枚。
1.提高產蛋率,關鍵是養好種鵝.養好種鵝有四訣,即一選二補三粗四精.一選是要從60~70日齡的仔鵝(青年鵝)群中,選留生長發育良好、健康無病的後備鵝.二補是對後備鵝除放牧外,每日要補喂精料,使其有足夠的營養,以利生長發育.三粗是當後備鵝長到120日齡時,便轉入粗飼階段,以控制母鵝的性成熟期,提高產蛋量和耐粗飼的能力.四精是在種鵝產蛋前一個月和產蛋期間多喂精料,精粗料比為1:1~0.5.同時,要增加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種鵝在產蛋期間一定要補充光照,每天晚上宜補充光照3~4小時.並要合理放牧,每天放牧時間應在上午9點以後(因母鵝多在下半夜至上午8點產蛋,放牧過早易丟蛋),放牧時要選擇平坦的場地且要慢慢驅趕,防止擁擠跌傷或產生應激反應,減少產蛋量.種鵝舍要保持乾燥,厚墊乾草,以利產蛋。
2.提高鵝蛋的受精率,主要是抓好五個環節:1 種鵝選配與配比.公母種鵝必須體格健壯,生殖器官發育良好,無生理缺陷;公母種鵝配比要恰當,一般公母比例1:4~5為宜;種公鵝配種適齡為1~4歲,種母鵝產蛋適齡為7月齡至3歲.2良好的交配場所.鵝是水禽,習慣在水上進行交配.因此,要求水面要寬,200隻左右的種鵝群水面不少於10畝,水體要深,一般在1.5米以上;水質要清,不能有廢水污染.3合適的配種時間.早晨公鵝的性慾最為旺盛,下午4點左右也是公母鵝交配的又一良機.每天兩次放水(即交配),並適當延長放水(交配)時間,盡量使每隻母鵝都獲得復配機會。
大白鵝疾病防治
主要常見病有小鵝瘟(又叫爛腸瘟)、卵黃性腹膜炎(又稱“蛋子瘟”)和自行拔毛症.預防小鵝瘟可對即將開產前一個月的母鵝進行小鵝瘟疫苗注射,經免疫後的母鵝所生後代具有抗病力.預防卵黃性腹膜炎,一是在種鵝的飲水中添加0.01%的高錳酸鉀,並用0.1%的石灰乳消毒棚舍場地;二是剔除外生殖器有病的公鵝.對發病的種鵝可肌注卡那黴素,或氯黴素或在病鵝飼料中每日添加40毫克呋喃唑酮,連喂3~4天.預防鵝的自行拔毛症,一不要用粘有葷油的菜刀鍘菜喂鵝,二不要在鵝飼料中混入油葷物.治療鵝自行拔毛的方法是,用草木灰塗在鵝身上即可。
大白鵝飼養要點
1.雛鵝的選擇
雛鵝是指4周齡以內的鵝苗。鵝苗應選注射過小鵝瘟疫苗的母鵝的群體後代,選擇體質健壯活潑,眼睛靈活有神,個體大,收腹好、無血臍、硬臍,口鼻肛門干凈,全身毛絨黃松潔凈,趾爪無彎曲損傷。瘦弱、殘次雛鵝應盡早淘汰。運輸要平穩快捷,注意保溫。雛鵝出殼後就要運輸,最好在出殼後10小時進入育雛室,育室的溫度要保持在31~33℃。
2.雛鵝的飼養
(1)雛鵝在出殼24小時內,應將0.02%高錳酸鉀水盛入小盆或器具內,將鵝頭壓下調教幾次,就會自如飲水。先飲水後開食,同時喂切碎的綠飼料,喂精料要用泡過的米飯或開水浸過的碎米加青料,撒在洗凈的物件上讓其自由採食,隨吃隨加,日喂6次,白天喂4次,晚上喂2次,每次讓雛鵝吃8分飽。
(2)10 日齡後喂配合飼料,可趕出採食青嫩草葉,時間不超過30分鍾,以後逐漸延長放牧時間,注意防雨淋曝曬。
(3)幼鵝舍要保持清潔乾燥、保溫。供給充足清潔的飲水。
(4)料槽及用具避免沾染葷腥,油膩,因為鵝雛的消化機能尚不健全,容易引起雛鵝死亡。
3.青年鵝的飼養 (1)雛鵝飼養1月齡進入青年期,這時要全天放牧,出牧和歸牧要定時定點,但要防寒防暑,雨天待露水干後再外出放牧。
(2)要避免農葯中毒和到疫病流行區域放牧。
(3)1月齡後日喂2次,晚上補喂1次精料。精青料的比例為1:1。
(4)在飼養中應喂全價顆粒飼料,這樣既可滿足營養需要,又便於採食,減少浪費。 隨著肉鵝日齡的增長,可逐步降低粗蛋白的含量,節約飼養成本。喂料要定時,飲水要充足。
4.肉鵝適宜溫度
1~5日齡為30~28℃,6~10 日齡28~26℃,11~15日齡24~22oC,16~20日齡22~20oC,21日齡以後室溫應保持在18℃以上,溫度偏低,雛鵝出現歸堆,易造成死亡。超過35℃,雛鵝出現張口喘氣,尖叫出汗,突遇涼風,易患感冒。溫度要適宜,保持舍內空氣清新,促進快速生長。
5.肉鵝飼養密度
第1周齡每平方米10~15隻,第2周齡8~10隻,第3周齡6~8隻。根據鵝的品種靈活掌握,分成小圈,以防雛鵝聚推壓死。要按雛鵝大小分群喂養,每群以100~150隻為宜。實行地面墊草平養或網上平養,墊草要勤換。
6.快出欄增效益
肉鵝在30~40日齡,日增重速度快,可達到100g,60日齡前上市經濟效益最佳。 肉鵝在60日齡後,日增重僅10g左右,而且採食量加大,效益下降。 要採用短期圈養育肥和直線快速育肥法,採取全日圈養,弱光照,自由採食,自由飲水。在60日齡前的生長高峰期,代謝能應力2800~3000千卡/kg粗蛋白質含量為16~18%的全價料或混合料拌青飼喂,促進快速出欄。
7.做好疫病防治
①.加強肉鵝綜合防疫能力,嚴格消毒,實行規范化免疫程序,減少疫病發生,是提高肉鵝成活率的重要 措施 。鵝的主要傳染病有小鵝瘟、禽出敗、大腸桿菌病等。要及時做好防疫注射。雛鵝要進行禽霍亂弱毒菌苗飲水或拌食。
②.飼料中添加抗菌素,防止流行性感冒和大腸桿菌病的發生。
③.在10日齡左右要定期用抗蠕敏驅絛蟲。
大白鵝繁殖方法
白鵝是一夫一妻制度的,窩產3-7枚白色或象牙色的卵,大小約為115×70毫米,卵重大約為330克左右,孵化期35天。野生壽命20歲。 白鵝在巢址的選擇上也很講究,大多築於人、畜和其他獸類天敵難以到達的孤洲邊的淺水中,或是築在距離岸邊較遠、水流平緩的淺水中,水位要求穩定,周圍長有高桿沼生植物,還要有大片的明水區。
白鵝的巢是水鳥中最大的,外徑可達2米,用淤泥和雜草作基,使其形成碗狀,上部墊襯著松軟的苔蘚、金魚藻和蘆葦葉等,巢位高出水面0.5~1.5米。巢間的距離都在100米以上,當地域較小時,有時也會侵佔斑頭雁等 其它 水鳥的巢。有趣的是,這時它們並不把其它水鳥的卵仍到巢外,而是同自己產的卵一起孵化。
B. 鵝良魚粉是什麼字體
字體為兩種字體組合,分別是書體坊蘭亭體和★日文毛筆
C. 土鵝的飼養方法
土鵝,具有生模源長快,覓食強,耐粗飼,耗精料少和抗病力強等特點。養鵝投資少,效益高,是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項目下面是我精旦者態心為你整理的土鵝的飼養方法,一起來看看。
土鵝的飼養方法
一、雛鵝的飼養管理
雛鵝體質嬌嫩,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較差,必須精心管理,科學飼養。育雛室要保持合適的溫度,最初一周不得低於28℃,以後每周下降1―2℃。雛鵝在出殼24小時內毛干能獨立行走時,應及時飲水開食嫌禪,但須做到“先飲水,後開食”。供給雛鵝的飲水必須清潔衛生,溫度適宜(20℃左右)。第1天飲用5%濃度的白糖水,可提高雛鵝成活率。
雛鵝開食的飼料可用2份切細的青草或菜葉加1份碎米(碾碎泡軟的稻穀、玉米或煮至7―8成熟的米飯均可)混合均勻,而後將混合好的飼料撒在淺食盤或塑料布上。供給雛鵝的日糧,5―10日齡可用20%―30%的米飯或混合精料加70%―80%的青草或菜葉,2%―3%的谷粉、0.5%的貝殼粉和0.3%的食鹽;11―20日齡,精料與青料搭配比調整到1:4―8;21―30日齡可調整到1:9―12。1―10日齡每天喂8―10次,11―30日齡每天喂5―6次。雛鵝消化道短,生長發育快,夜間需加喂“夜食”。一般15日齡前每天加喂2頓夜食,15日齡後每天加喂1頓夜食。
雛鵝1周齡後可選風和日暖的天氣開始短途放牧,放牧時間分2次,分別安排在上午和下午。每次放牧時間開始不宜過長,約控制在0.5―1小時,以後隨日齡增長而適當延長放牧時間。陰雨天應停止放牧。雛鵝在15日齡前後可開始飲水,每次飲水時間約15秒。
二、中鵝的飼養管理
雛鵝養到1月齡左右即進入中鵝階段。中鵝消化器官發育完善,消化能力增強,應以放牧飼養為主。放牧時以200―300羽一群為宜,鵝群過大,容易造成鵝只採食不均,影響鵝群整齊度。放牧時應讓鵝慢慢採食,不能亂趕亂追,防止踏殘跌傷和採食不好。放牧時間以每天9小時左右為宜,上午5―6小時,下午3―4小時。夏季天氣炎熱,中午陽光直射,不可整天放牧。一般清晨出牧,上午10:00左右收牧,中午進行補飼;下午15:00以後再放牧,傍晚時收牧。
有水源的地方要合理安排飲水時間。每次應讓鵝吃飽後,才能讓其飲水。一般讓鵝飲到食道膨脹到喉頭下方才能飲飽,最好每天上午飲2次,下午飲3次。每次飲水時間0.5小時左右,上岸休息30―60秒後繼續放牧。
中鵝生長發育快,食慾旺盛,如牧草資源不足,應適當補喂青草或混合精料。混合精料以玉米、豆粕等為主,再適量添加骨粉、食鹽、礦物添加劑等物質。
三、肉鵝的快速育肥
肉鵝快速育肥是畜牧科技人員經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一項加快肉鵝生長發育、縮短飼養周期、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實用新技術。進行快速育肥的肉鵝應選擇獅頭鵝、萊茵鵝等體型大、生長快的肉用型雜交雛鵝品種。當雛鵝飼養到45日齡時可進行快速育肥。常用的育肥方法有3種:
1、放牧育肥法以放牧為主的鵝群,利用作用收割後殘留的遺粒進行育肥,是最經濟實惠的育肥方法。應掌握當地作物的收割季節,提前育雛。物色好放牧茬地,隨著作物收割時間的早晚順序,一路放牧過去,到收割結束時,鵝群已經育肥,盡快上市出售。
2、舍飼育肥法把45日齡的中鵝趕到光線較暗的育肥鵝舍,限制其運動,減少能量消耗,飼喂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飼料。這樣圈養約15―20天,即可使鵝迅速育肥。
3、填飼育肥法將配合好的飼料加水拌成干泥狀放置3―4小時,待飼料全部軟化後製成直徑1.5厘米左右的條狀食條。然後兩腿夾住鵝體使其保持直立,用左手握住鵝的後腦部,以拇指和食指將上下喙分開,用右手將食條將強制填入鵝的食道。每填一條用手順著食道輕輕地推動一下,幫助鵝吞下。每天進行3―4次。每次填食後,將鵝放入安靜的鵝舍內飲水休息,約經10―15天後,鵝體內脂肪沉積增多,育肥完成。填飼鵝的飼料要求蛋白質豐富,能量提高。可參考以下配方(%):玉米50―55,米糠20―25,豆餅5―7,麩皮10―15,魚粉2―3,食鹽0.5,細沙0.3,多種維生素0.1。填飼量:第1―3天為200―250克,第4―5天為300―350克,第6―7天為400―450克,第8―10天為500―550克,第11―15天為600克。
四、種鵝的飼養管理
種鵝的飼養管理在冬季和休產期,應使種鵝得到優質的粗料,適當補充精料即可。一般在產蛋前4周開始改用種鵝日糧,飼料粗蛋白質水平為16%―17%。在整個繁殖期間每天每隻種鵝按體重不同喂給250―300克的混合粉料,並全天供應足夠的優質粗飼料。2年以上的種鵝主要靠放牧粗料為主,適當補飼少量精料。
公鵝喜歡啄斗,編群最好在繁殖季節之前,以免臨時編群、引起騷亂,影響鵝群受精率。種鵝一般可以在陸地配種,但飼養大型種鵝如獅頭鵝需要有深度在1米左右的水面。大型鵝種在水中配種,可獲得較好的受精率。
為提高種鵝繁殖力,需做好以下技術措施:
1、選擇飼養優良品種根據市場需要,選擇飼養適應性強、生產性能較高的優良鵝種,如萊菌鵝、四川白鵝、皖西白鵝、太湖鵝、豁眼鵝等。選留體質健康,發育正常,繁殖性狀突出的個體做種。
2、重視後備鵝的培育 4月齡以前的後備鵝,要給足全價飼料。有放牧條件的,充分放牧之後也要酌情補喂精料。4月齡至產蛋配種前的後備鵝要實行限制飼養,增加粗飼料,減少精料,加強運動,防止母鵝過肥或過早開產。為防止公鵝過早配種,公母鵝須分開飼養。
3、充分配種一般大型鵝種公母比為1:3―4,中型1:4―5,小型1:6―8。有些品種的公母鵝體格相差懸殊,自然交配困難,受精率低,可採用人工輔助配種。有條件的種鵝場可採用人工授精的方法配種,對提高種蛋受精率和飼料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4、補充光照合理補充光照是提高種鵝產蛋量的重要因素。一般光照時間13―14小時,光照強度每平方米25勒克司就能滿足鵝產蛋、配種需要。把光照時間適當延長到14―16小時,可使鵝產蛋期延長,提高產蛋量,增加全年種蛋量,提高種蛋利用率。
5、供足營養種鵝繁殖期需供給營養全面的全價日糧。每公斤精料含代謝能11340―11760千焦,粗蛋白質16%―17%,鈣、磷比為2.5―3:1。日糧應以優質青綠多汁飼料和混合精料為主,同時適當補充維生素、礦物質飼料。
五、鵝的疫病防治
小鵝瘟是危害養鵝業的主要傳染病,多發生於15日齡以內的雛鵝。適時地免疫接種小鵝瘟疫苗是防止該病發生的重要途徑。預防時可在種鵝開產前30天肌肉注射小鵝瘟疫苗,所產種蛋可獲得母源抗體,使雛鵝產生被動免疫,避免發生小鵝瘟。對開產前沒有注射小鵝瘟疫苗的雛鵝,用其種蛋孵化的雛鵝無母源抗體,應在雛鵝出殼後立即注射抗小鵝瘟血清,10日齡後再接種疫苗1次,可獲終生免疫。
禽霍亂是禽類的一種急性敗血型傳染病,尤其對水禽的危害較大。在飼料中添加0.3%的土黴素粉,連用3―5天,每月1次。也可採用禽霍亂疫苗進行預防接種。
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鵝群抗病能力,可有效防止疾病發生。圈舍每天至少清掃1次,食槽、水槽每周用消毒液洗刷1次,鵝群及運動場每半月用百毒殺、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全面消毒1次。適時對鵝的寄生蟲進行預防性投葯,定期在飼料中投放一些廣譜抗菌素。不喂發霉變質的飼料。對發生疾病的鵝,要及時進行隔離治療。
土鵝的飼養管理
雛鵝系指出殼後到4周齡的鵝,又叫小鵝。雛鵝培育是整個飼養管理的基礎,是影響到以後生長發育、體質健康、成活率高低的大問題,與養殖者經濟效益緊緊連在一起。
1.雛鵝的特點生長發育快,中、小型鵝出殼體重80~120克,大型鵝130克以上,長到20日齡,小型鵝比出殼時增長6~7倍;中型鵝9~10倍;大型鵝11~12倍。體溫調節能力差,小鵝出殼後全身只覆蓋稀薄絨毛,保溫能力差,缺乏自我調節能力,所以,育雛要人工給以保溫。雛鵝消化道容積小,消化能力差,食物通過消化道的速度比雛雞快得多,因此喂鵝要少給勤添,喂全價料,充分滿足雛鵝生長發育要求;新陳代謝旺盛,需水較多,水槽不可斷水;易集堆,若密度大,易受捂受壓,受捂後易形成"小老鵝"。公母生長速度不同,同樣條件,公比母多增重5%~25%,有條件的公母鵝要分開飼養,既提高增重和成活率,又節省飼料。個體小,對外界條件極為敏感,抗病力差,必須精心管理,夜間要有人值班看護。
2.育雛前的准備育雛前要對育雛室、育雛設備進行准備和檢修。育雛室要防止"賊風"(過堂風)進入,徹底滅鼠,防止獸害。接雛前2~3天,對育雛室內外進行徹底清掃和消毒,牆壁要用20%石灰水粉刷,排水溝用2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地面、天棚用1∶200的農福、0.25%抗菌威或0.1%~0.3%過氧乙酸溶液自上而下噴灑消毒,以地面見濕為宜。噴後關閉門窗2~3小時,然後敞卉,晾乾室內。最好進行熏蒸消毒,凡進入育雛室的墊料、飼槽、水槽、圍欄、裝雛筐等用具要與育雛室同步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間用14毫升福爾馬林、7克高錳酸鉀,消毒容器容量至少是消毒液的5~10倍。容器周圍不要有墊料,嚴防火災。事先要關好門窗,堵塞縫隙,室內保溫25~27℃,濕度75%~80%,溫濕度低消毒效果差。封閉48小時後打開門窗通風,然後關閉待用。育雛室門前設消毒池,噴灑5%來蘇兒或2%~3%火鹼液或撒生石灰消毒。進雛前要備好飼料、獸葯、疫苗、照明用具等,最後進行預溫,在進雛前,將育雛室溫度調至28~30℃,相對濕度65%~75%。並做好各項安全檢查。
3.雛鵝的選擇要從管理正規、品種純正又沒患過傳染病的種鵝場預定雛鵝。種鵝必須進行小鵝瘟、鴨瘟、副黏病毒等疫苗防疫,使雛鵝有足夠的母體抗源保護。接雛前要了解該場的孵化率和出雛時間,一般以30~31天正常出雛為好,若孵化率低或出雛時間過早、過晚,則鵝雛的質量差。健康強雛精神飽滿、眼睛有神、活潑、反應靈敏、叫聲洪亮;羽毛整潔,符合品種特點;體格勻稱,大小適中,無殘疾;兩腿結實,手握掙扎有力,腹部柔軟而有彈性;臍部吸收良好,肛門潔凈無糞跡等。剔除弱雛鵝,弱雛鵝羽毛粘有蛋殼或蛋清等污跡;不能站立、腿部干癟,精神痴呆無神、叫聲嘶啞或發出尖叫;歪嘴、瞎眼,腿瘸等畸形;肛門粘有糞便;臍部水腫或有血跡、釘臍等;腹部觸之水樣無彈性或有硬塊;體格大小參差不齊。
4.初生雛的運輸運輸鵝雛的關鍵是溫度和密度,運輸過程中溫度應保持 25~30℃,雛鵝胎毛於後能站立行走時才可裝箱起運。汽車運輸,車箱底板、墊草要嚴格消毒,每行雛箱之間、雛箱與車箱之間要留有空隙,最好用木條壓米秸、竹竿)隔開,以便通氣。雛箱或包裝盒四周要留有通氣孔。天熱時在早晚涼爽時運輸;天冷時在中午溫度高時運輸。箱(盒)內雛鵝密度要適中,每箱最多裝60隻。運輸途中,冬季防寒、保溫,夏季防暑、通風,途中不能停留。運輸雛鵝用具上要有覆蓋物或防雨用具等。途中要勤檢查,用手趕動,防止集堆擠壓。行車要穩,轉彎、剎車不要過急,下坡要減速,以免雛鵝堆壓死亡。若距離太遠,運輸時間超過24小時,宜採用嘌蛋方法運輸,即運輸孵化到28~29天雛鵝開始啄殼的種蛋。
5.育雛條件 溫度直接影響育雛成活率和健康水平,是育雛的首要條件。平面(火炕、地上水平煙道、網上)育雛,進雛1~2天為30~29℃,以後每周下降2~2.5℃,直至脫溫,溫度是指炕面上方8~10厘米處的適合溫度,切忌將溫度計吊得過高或平放在墊草上。但掌握溫度要靈活,只要雛鵝不遠離熱源或集堆於熱源附近,而是"滿天星"式地分布在火炕或網上,食慾旺盛,休息時很舒適,說明溫度恰到好處。力求溫度平穩,嚴防忽高忽低,更不能過高過低。相對濕度控制在60%~65%,經常更換潮濕、板結的墊草。為了方便和節省墊草,可用稻草編織幾個草簾,用後曬干消毒,循環使用。15日齡以前的雛鵝切忌直接按觸地面,否則潮濕受涼,易引起感冒、下痢、腿腳麻木等。要注意通風換氣,不能有"賊風"直接吹及雛鵝,更不應在雛鵝睡覺時突然打開門窗,否則易招致感冒。雛鵝採取弱光照明,只要能看到吃食飲水便可以。3日齡內可不定時關燈1~2小時,使其熟悉黑暗環境,以免以後突然停電時發生驚恐、集堆、擠壓。飼養密度要適宜。育雛適宜溫度、濕度、密度。
D. 鵝良魚粉的湯是怎麼做的
主料:茄子1根,鱸魚肉一些,芹菜葉一些,粉絲一些
配料:葵花子油適量,蒸魚豉油適量,糖適量,花雕酒一大勺,雞精少許
做法
1、茄子洗干凈,對半切開,再切二分之一,然後再切半。
2、鱸魚肉切丁。
3、芹菜葉洗干凈,切成碎末。
4、靜芹菜葉倒入魚肉,加蒸魚豉油、糖、雞精和花雕酒,攪拌。
5、粉絲事先浸泡在清水裡。
6、鍋燒熱,多倒入一些油,下茄子炸。
7、待茄子軟了,即盛將茄子的皮朝底鋪在盤子里。
8、將事先做好的魚肉芹菜餡平鋪在茄子上,最後鋪上浸泡好的粉絲,上蒸鍋蒸20分鍾。
9、蒸熟後,拿個干凈的盤子,將蒸好的茄子粉絲倒扣在盤子里,茄子紫色的皮完全朝上。晚餐的燈光下特別誘人,當你先開茄子,顯露出的是白色的魚肉粉絲,嘗試下,很不錯,健康不發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