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乳山小吃一覽表
乳山名吃
白沙灘糕餃
在乳山西南部的白沙灘一帶,民間諸多小吃,久負盛名。其中有一種麵食糕餃,風味獨特。提起餃子,人們往往都會先想到素餡、肉餡、三鮮餡等各種各樣的水餃,卻很少有人知道用糕作餡的糕餃。其實,糕餃與水餃本為同宗,內涵一樣。糕餃是古代白沙灘一帶民間創制的一種麵食,其做法世代相傳。至今,不管是逢年過節還是男婚女嫁,家家戶戶仍有包糕餃的習俗。
糕餃的製作頗為講究、費工。糕餃的皮為橢圓形,用純麵粉發酵擀制而成。糕餃的餡是黍子、高粱、粘玉米、糯米、小米等麵粉,摻以綠豆、豇豆面,按一定比例配好,再加上白糖和紅糖,用水和煮熟去皮的地瓜攪拌而成。糕餃是蒸制而不是水煮,個頭比水餃略大,比較難熟,蒸制需要較長時間。因糕餃餡內有糖,剛出鍋時熱度很高,要涼一涼才能吃,一些性急的小孩子不懂吃法,經常鬧出燙嘴的笑話。糕餃涼熱合適時食用香甜可口,令人回味無窮。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廣雅》一書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育黎刀切面 刀切面是一種既常見又普通的飯食,可以說家家會做,人人常吃,但乳山市育黎鎮製作的刀切面卻獨具風味,在境內外頗有名氣。
育黎鎮位於乳山西北部,距市區約18公里,是境內較大的集鎮之一。這里製作的刀切面配料講究,做工精細,非普通刀切面可比。育黎刀切面之所以優於普通刀切面,有不少獨到之處。其一,講究刀法,做工精細,刀切的面條細而均勻,可與現時的機切面相媲美。其二,講究配料,普通刀切面調面只兌水、鹼,外無它料,而育黎刀切面在調面時,除了兌水、鹼外,還要加摻加食鹽、雞蛋等其它配料,並且配料比例因季節而異,做出的面條淡黃滑嫩,韌而不斷。其三,煮時講究火候,火候適中煮成的面條「清而不爛」。面條出水後澆上不同材質、味道鮮美的鹵湯,吃起來別具風味。
舊時,因同行相爭互相保密,育黎刀切面只有本鎮幾家飯館會做。如今這獨特的面藝秘訣已公開,育黎刀切面的調面配料比例及製作方法已流傳於社會。每當古歷逢五、十育黎集,大街兩旁出售育黎刀切面者最多。
漁家風味飯
乳山依山傍海,海岸線較長,有著獨特的漁家文化和地域風情,千百年來,廣大沿海漁民就地取材、靠海吃海,摸索出了不少有著濃厚地域特色的海鮮烹飪和貯藏方法,形成了魚鍋粑粑、清煮魚、魚鹵地瓜湯等一些很有特色的漁家風味飯。
魚鍋粑粑。漁家風味飯中最為常見的當屬魚鍋粑粑了。顧名思義,就是鮮魚和粑粑(玉米面餅子)「一鍋出」的一道飯菜,古時都是用大鍋,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多是用一口38~40厘米的圓形生鐵小鍋,在鍋的中央燉著油津津的應時鮮魚,周圍鍋邊上貼著玉米粑粑(餅子),魚鮮味美,粑粑香甜,風味獨特。做魚鍋粑粑,用什麼魚並不重要,只要是新鮮的,鮁魚、刀魚、小雜魚都可。當然,新鮮的小黃花魚那是最好的了。魚可以隨便,但是鍋一定要用生鐵的,用別的鍋就失去了它的特色。此外,最關鍵的就是粑粑的「內容」和貼法了。粑粑中一定要多摻豆面,沒有豆面或者豆面數量不夠,粑粑既「渣粒」,又不好吃。往鍋上貼粑粑時,要緊挨著燉魚的水面,粑粑貼到鍋上後會下滑一點,這樣漁鍋沸騰時,濺起的魚湯星星點點落在粑粑上。粑粑烀熟後,一面兒濺上了鮮美的魚湯,一面兒烙上了焦黃酥脆的「咯兒」,吃起來別具風味。
清煮魚。做清煮魚,除使用鹽外(無鹽時直接使用海水代替),不用油、醬、蔥、姜、蒜等任何調味品,只用清水熬煮。做出來的魚,原汁原味,鮮美無比。此種做法是有先決條件的,一是下鍋的魚必須新鮮,鮮度是保持原味的基礎。二是急火煮沸後改用慢火熬燉,這樣魚腥味會隨水蒸氣慢慢揮發掉,所以海邊人有「千燉豆腐萬燉魚」之說。
魚鹵地瓜湯。從前乳山小麥種植面積小,而地瓜則是被廣為栽種,鮮地瓜、地瓜干、地瓜面是人們的主食。即使這樣,漁家人的地瓜面也顯得金貴,主婦們更是「一面多吃」,吃出了許多花樣。其中的魚鹵地瓜湯最為講究:先燉上半鍋鮮魚,然後在鍋里架上墊簾,用專用的「菜沖」(插板)將和好的地瓜面揉成團打出地瓜面條。待蒸熟出鍋時,地瓜面條入水泡軟,同時將面條一一梳開。用魚湯和碎魚肉做鹵澆成地瓜湯,吃起來鮮中帶甜,回味無窮。這頓飯,一定要煮魚與蒸面同鍋同時進行,否則口味將大打折扣。因為在同鍋中,地瓜面的成分能祛除魚腥味、增加魚的鮮美;魚的成分則能祛除地瓜面的土氣、中和地瓜面的甜膩。
魚干包子。用干魚切成小塊,和著主菜蘿卜絲或者白菜末,再根據個人喜好,添加泡軟的粉條、豆芽及豆腐塊等。魚干以墨魚、章魚、魷魚、鰻魚、安康魚為上品,鮁魚、帶魚等次之。包成圓形的叫「菜包子」,包成半月形的叫「菜角子」。
魚米蛋湯。把鮮魚放在鍋簾上蒸熟,剔除魚刺,將魚肉掰成小塊,放到簾子上晾乾後即成魚米,便於長時間存放。下鍋前用水將魚米泡軟,魚米及泡魚米的水同時下鍋做湯,出鍋前加鹽及少量雞蛋清即可。特點是清而不淡、鮮味悠綿。當然,魚米不僅能做湯,做別的菜也行。製作魚米的魚以黃花魚、白米魚、鰩魚、馬面魚為上品,其它魚類次之。
酵魚醬,也稱「糙魚醬」。把魚頭或者全魚放入壇子內,按魚和鹽重量4∶1的比例加鹽,再將壇子口用黃泥封住,待發酵三四個月以後開壇食用。一般是清蒸就飯,像豆腐乳一樣,聞起來有點臭,吃起來卻鮮美可口。做糙魚醬的魚以鮁魚、鯧魚、帶魚為上品。這種糙魚醬,口感鮮香,津津有味,百吃不厭。
瓊脂凍。乳山沿海盛產石花菜,瓊脂凍就是用石花菜熬制而成的。製作方法是先將石花菜摘去石屑、雜質,洗凈後,入鍋加水熬煮,加水比例為1:15,先旺火燒開,再用文火熬煮,熬煮時最好加上一點明礬,熬成的凍雪白透明。熬煮好後,再將裡面的石花菜渣用紗網濾出,剩下膠狀漿水放在盆中凝固8小時以上即變成硬韌的瓊脂凍了。食時,將瓊脂凍切成較薄的小塊,加上味精、香油、鹽、蒜泥、醋等調料,就是一盤清涼爽口、味道鮮美的菜餚。瓊脂含糖量低,無脂肪,食之清爽可口,尤其對高血壓病患者,經常食用可以起到降壓提神、增進食慾之功能。
乳山喜餅
乳山喜餅,是獨有風味的麵食,名聞山東。「抬新娘,送新娘,俯首弄眉理紅妝。揭開喜盒相大禮,首飾果餅一籮筐。」這首民謠,反映的是傳統婚慶的場景。隨著時代的變遷,舊時婚俗多已消失,但結婚時製作並分發「果餅」的習俗卻沿襲至今。果餅,在乳山又叫喜餅。
乳山喜餅,呈規則的圓形,直徑14~16厘米,厚度4厘米左右,用小麥粉、雞蛋、花生油和白糖精製而成,不加一滴水,不加任何添加劑,以口感酥軟、香甜,外觀大方、體面,且經濟、營養,保存時間長而遠近聞名。據考證,在乳山周邊地區,同為結婚時分發給親朋好友的「喜餅」,西面的海陽是用麵粉做成炸果,狀如鳳凰、金魚等,雖栩栩如生,但冷卻後易變得干硬;北面的牟平則是把麵粉做成很小的「抓果」,此類麵食自是不能當飯吃,只可作零食;東面的文登、榮成等地,也有「喜餅」,但文登喜餅要比乳山喜餅小很多,榮成「喜餅」的個頭更是小得像桃酥,並且很油膩,不松軟。全國其他地方,也沒有與乳山喜餅類似的。
乳山喜餅好吃,其做法也很講究。常做喜餅的人都會有經驗:十斤麵粉,二斤半白糖,一斤六兩純正花生油,四斤雞蛋,可烙制40餘個喜餅。乳山喜餅的製作過程大致如下:
首先把適量酵母泡在少許溫水中,化開,成糊狀。水的溫度,以感覺不燙舌尖為宜。然後把雞蛋打到盆里,與花生油、白糖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當然,雞蛋多一點更好。但油和糖多了卻不好,會使做出的餅不酥軟。混合在一起的材料用筷子用力不斷攪動至均勻,然後加入溶好的酵母水和少量麵粉,打成「面酵」,等待發酵。這個過程一定不能加水。當面酵表面「冒泡」時,表明面酵已「開」,此時把麵粉添加進去,並揉揣成均勻的一大塊面團,再次發酵。此次發酵時間不長,面團外觀上脹大、面里充滿氣泡就算發酵成功了。
其次把發酵好的面團稍加揉揣,分成許多等重的小塊,再揉,直至表面平整,有筋道,然後用特製的小擀杖擀成餅,要留有一定厚度。擀好的餅還需最後一次發酵。觀察餅的表面開始變薄就可以了,有人形容此時餅的表面像小孩的臉皮一樣細膩,薄如蟬翼。烙餅要用平底鍋,鍋表面要塗上花生油,以文火為宜,烙時要輕拿輕放,以免手指戳碎了餅面,並要勤翻動,避免烙糊。當餅的側面開始發黃時,可用手指肚輕輕按壓一下再立即松開,若壓下去的地方接著彈回來,那麼,金黃悅目、香甜可口的喜餅就算烙製成功了。
乳山的風俗習慣里,喜餅最早是用於婚嫁喜事中,而且多為女方家准備,因此也常被稱作「媳婦餅」。現在,男、女雙方都會製作幾百甚至上千個喜餅,在辦喜事期間分給親朋好友、鄰居街坊品嘗。還有一種大的喜餅,直徑常在30厘米以上,叫做「囤底」,一般是被切成扇形小塊,分給前來參加婚禮的至親好友。「囤」是盛放糧食的器具,用它來命名喜餅,一是表明其大,二是代表圓滿,三是寓意家有「余糧」,人有「余福」,日子過得好。正因有如此意義,所以主人在製作「囤底」時就更費盡了心思,材料用得更多、更好;參加婚禮的人,也都盼著能分得一塊「囤底」。一次婚禮,一般要製作8個大「囤底」。
隨著時代的變化,喜餅的用途越來越廣。逢年過節,過生日,生小孩,走親戚,甚至是子女升學、到外地上班,都往往會烙喜餅,分發給親友,並留一些自家享用。20世紀80年代之後,乳山喜餅的製作逐漸走向商品化、市場化,並涌現出孔氏喜餅等著名品牌。現在,城裡人辦喜事,多是到商家訂做喜餅,既省時省力,又能保證質量。即使不辦喜事,不少乳山人也喜歡購買喜餅作日常食品。另外,現在威海、煙台、東營、濟南等地,都有製作銷售「乳山喜餅」的,雖然其口味稱不上完全正宗,但也顧客盈門,購者絡繹不絕。
乳山千層餅
乳山千層餅,又叫乳山小油餅,是本地常見的一種家庭麵食。其特點是層多且薄,柔而不韌,香中帶鮮,油而不膩,松軟可口。
乳山千層餅的製作並不復雜,先將白面加水調揉好,擀成薄頁,再把事先准備好的食油、香油、蔥末、雞蛋、鹽末、味精等配料按比例調好抹於面頁上,然後將面頁捲起盤成圓形再擀,如此重復若干次數,但次數要適宜,這樣做出的千層餅才具有「千層」的特色。另外,千層餅下鍋烙時火不可太猛,太猛則會「焦而不脆」,太弱則「硬而不柔」,失去千層餅鬆脆柔軟的特色。
馮家羊肉鍋
馮家鎮位於乳山市、牟平區交界地帶的一個大集鎮,是著名作家馮德英的故鄉。這里有聞名遐邇的小湯溫泉和玉虛觀舊址,人文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各種小吃尤其是那風味獨特的羊肉湯,如乳白,似奶稠,飄著蔥末、芫荽,浮著油花,散發著特有清香和騰騰熱氣,看一眼便讓人口角生津。
馮家羊肉湯的製作其實並不復雜,關鍵是選好羊、燉好老湯、掌握好配料。馮家羊湯講究用本地羊作原料。馮家鎮多丘陵,飼草茂密,這里本地的山羊吃得是綠山草,喝的是山泉水,肉質鮮嫩,營養豐富。其老湯是用羊頭骨、架子骨熬制,時間要長,用當地人的話說要熬出骨水(骨髓)來,看起來白白的、濃濃的。配料主要有白芷、肉桂、草果、陳皮、杏仁、香菜、蔥花、胡椒、味精及香醋、食鹽等。另外,據多年做羊肉湯的老師傅介紹,燴鍋時投放羊肉、羊雜碎和調料的順序以及各種調料的比例也都有講究,不能亂來,一個環節出錯,湯的味道馬上就變了,就失去了馮家羊肉鍋的特色。
馮家羊肉湯品種繁多,各具特色。天花(羊腦)湯有健腦明目之功效,尤其適合老年人和神經衰弱者飲用。口條湯有壯身補血之能,最宜病癒大補者常食。肚絲湯肥中帶瘦,奶渣湯沙酥帶甜,還有馬蜂窩湯、羊雜湯等,性甘溫而不躁,香而不膩,酸中帶辣,別具風味,深受人們青睞。雖然各地都能品嘗到羊肉湯,但周邊幾十公里以內的人們驅車前往馮家來喝羊肉湯的人不計其數,冬天更是絡繹不絕。一些出差經過馮家的外地客人或遊客,也都慕名駐足,品嘗正宗的馮家羊肉湯。如果逢集,許多做羊肉湯生意的乾脆在集市上搭棚製作,棚子入口處,老湯在鍋里細火慢燉,棚子裡面矮桌矮凳,圍滿了吃羊肉湯的趕集人。遠遠望去,是一道獨特、誘人的風景。
② 乳山喜餅的做法,乳山喜餅怎麼做好吃,乳山喜餅
用料
普通麵粉 350g
白糖(砂糖、綿白糖均可) 70g
雞蛋(大) 3枚
花生油 45ml
酵母 4g
乳山喜餅(烤箱版)的做法
將麵粉、雞蛋、糖、酵母、花生油稱量好
所有材料混合揉成團,放溫暖處發酵至2倍大。(我懶人一枚,讓麵包機混合15分搞定)
將發酵好的面團取出,排氣,分割成9或16份,或你喜歡的任何份兒。
將分割好的面團揉上勁兒,這步很重要!
因為面團沒有水,較硬,對於像我這種沒有什麼臂力的人來說只能借用壓面機或擀麵杖反復壓制才達到效果。
將揉好的面團,滾圓並擀成1公分厚的餅坯,平鋪到28×28的烤盤中。
同時打開烤箱預熱,下火150度。
預熱好後,餅坯入烤箱烘焙。
12分鍾後翻面(請藉助工具,小心燙手),再烤5分鍾後,觀察顏色是否已達到照片中的成色,如果ok,再次翻面烤1分鍾將底部上色後關掉烤箱。
小貼士
1、必須下火,如果調成上下火,會鼓成饅頭;
2、餅坯擀好後,不要餳發,否則,就成開口笑了。
3、各家烤箱溫度有差異,需自己調整
4、經過幾次實踐發現雞蛋大小與麵粉的混合有很大關聯,我大概總結如下:
大個雞蛋(鴨蛋)3整蛋
中等雞蛋3整蛋+1蛋黃
小雞蛋4整蛋
5、喜歡松軟口感的,2枚整蛋(不分大小)再加溫水60-70ml,酵母先放水裡養一下再於麵粉混合。
以上加蛋或加水均要根據麵粉的吸水性來調整,不要和成很軟的面團就對了。
③ 乳山哪家的喜餅正宗又好吃
老糧所喜餅,相當好吃,在大孤山鎮上
④ 正宗乳山喜餅的做法
⑤ 乳山喜餅的乳山喜餅與民俗
自古至今,每一塊喜餅都是手工製作的。既是手工製作,那麼製作的大小、形狀、顏色及口感就千差萬別,但無論怎麼不一樣,用料都是一樣的,這就看各自的用料是否純正、技術掌握及火候的把握是否得當了。那些辦喜事的人家,簡直就是比賽烙喜餅孬好的競技場。在乳山,凡是娶妻嫁女的,家家都做媳婦餅,親朋好友,鄰居,只要當天來吃喜宴的,都要做。喜主家要做上千個喜餅分給客人,親朋好友最低也要做五六十個,多做也可以,只看與喜主的遠近關系,留待結婚當天帶到喜主家中,喜宴完以後,喜主留下客人的一半喜餅,表示接受客人的祝福,同時喜主要把自己做的餅送相同數目給人家,互換一下,也叫人家沾點喜氣!乳山的喜餅大,直徑有14—15厘米,厚度有3.5一4厘米。客人在眾喜餅中流漣,如果發現自己烙的餅,比這個規格小,她自己也感覺不夠大氣,拿不出手,生怕背上個小氣的名聲。那些色正、個大、形圓的喜餅,不用眾人品評,客人自己也感覺臉上展揚有光。因此,乳山的喜餅,沒有小的,這也正是乳山人以大方示人的有力證據吧。
⑥ 乳山喜餅的介紹
乳山喜餅又稱媳婦餅,果餅。屬山東省乳山市特有的漢族傳統麵食,名聞山東。主要用麥面、糖、雞蛋等原料憑經驗經烘烤機器烘製而成。成品後,色微黃、香味撲鼻、口味獨特。它在乳山地區最突出的作用是 婚慶、喜聚 、宴會後所發給每個參與人以4個為標準的傳統食品,故稱:「喜餅」。長久以來保留了傳統喜餅的正統原味。多年來,喜餅因 口感松軟、味道香美、面料飽滿、便攜等優點,乳山市人民對喜餅有特殊的感情。
⑦ 乳山喜餅的歷史傳說
那麼乳山喜餅到底是從何朝哪代沿襲下來的呢?沒有一個人敢斷然說出個子丑寅卯。早就有史學家研究證明,東夷文化是指以山東為中心的東部地區的文化。乳山是齊魯大地的一部分,於是有人猜測,喜餅應該從東夷文化興起時就有,這一點我沒有見過確鑿的歷史記載,不敢妄下定語。但是,劉備帶著喜餅去娶孫尚香的故事,卻是眼下最早記載喜餅由來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