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燴面做法
河南小吃羊肉燴面怎麼做
羊肉燴面是河南著名的特色小吃,深受人們的喜愛。其湯,濃釅醇厚;面條,鮮香有韌勁;羊肉,鮮嫩酥爛。做羊肉燴面有三要素,面、料、湯。和面的時候要放一些鹽,揉成團後醒二十分鍾,然後再揉十分鍾,醒二十分鍾,反復3-4次,抻出的面條才有韌勁。其配料豐富,包括羊肉、粉絲、木耳、黃花菜、豆腐皮絲、海帶、鵪鶉蛋等。最關鍵的是熬湯,選用上好的羊肉同羊骨架加上各種香料文火長年熬制,熬制湯白肉爛。 如此鮮香美味的羊肉燴面,在家裡也可以輕松製作。至於熬湯,由於家庭條件有限,無法長久熬制,那麼熬制2-3小時,羊肉酥爛,湯味香濃即可。 河南羊肉燴面的做法:
主料
羊骨頭(羊脊骨腿骨為上等)、羊腿肉、粉條、黃花菜、香菜、豆腐絲、海帶(或選用木耳)、鵪鶉蛋、麵粉
配料
八角、大料、草果、茴香、鹽、味精、香油(南方稱「芝麻油」)
熬湯、煮肉
1.羊肉切成大塊,羊肉和羊骨頭用清水洗凈,用清水中浸泡約1小時,撈出,沖洗干凈。 2.八角、大料、草果、茴香一起用紗布包裹,製成調料袋。 3.鍋中填滿水,將羊肉和羊骨頭放入,大火煮開,撇去浮沫,放入調料袋,轉小火慢燉2-3小時,熬至羊肉軟爛,撈出調料袋,加入鹽調味,待涼備用。
製作面坯
1.麵粉中加入一小勺鹽,混合均勻,慢慢加入清水,揉成軟硬適中的面團,蒙上保鮮膜醒20分鍾。然後再揉10分鍾後蓋上保鮮膜醒20分鍾。反復3-4次。 2.將揉好的面團搓成粗長條,分成劑子,將每個面劑擀成厚度約1厘米的長方形面片,在面片上抹上色拉油,蓋上保鮮膜,醒20分鍾即可。
准備配料
1.粉絲用水泡軟。 2.香菜洗凈,切段兒 3.黃花菜和木耳泡軟,將木耳撕成小朵。 4.海帶泡發後洗凈,切絲。 5.鵪鶉蛋煮熟,去皮。 6.羊肉切片。
抻面、煮麵
1.鍋中放入熬好的羊肉湯,煮開後依次放入羊肉片、黃花菜、木耳、海帶、豆腐絲,攪拌均勻。 2.再次開鍋,開始抻面。取一塊面片,雙手捏住兩頭輕輕抻開,將面片抻成寬約1厘米的面條,下入鍋中。如此反復,將所有面片抻好入鍋。鍋開後下入粉絲,加鹽調味。面條煮熟即可出鍋,搭配著糖蒜和辣椒醬食用。
小貼士
1.和面的時候一定要放些鹽,反復揉面、醒面3-4次,這樣抻出的面條才有韌勁。 2.熬羊肉湯時也可以放些雞骨頭,以增加湯的鮮味。 3.羊肉燴面千萬不要加醬油和醋,否則味道大打折扣編輯本段社旗、方城一帶的燴面
方城燴面應屬於清湯型麵食,主要材料:面、羊肉湯、羊肉。配料:芫荽(香菜)、香油。
社旗燴面
製作方法(按照一家三口3-5大碗配料): 1.白面適量加水、鹽、1-2個雞蛋和面,不粘手和和面盆後醒30分鍾。 2.羊脊椎骨半個、加水大火燒開,撇清血沫,改小火熬1-2小時左右。 3.面團抻揉成大擀麵杖粗長條,手拽成鴨蛋大小面劑,抹上香油,擀成15-20公分長、5公分寬、中間厚兩邊薄的面片,兩面再抹上少許香油防止面片粘連。 4.新鮮羊腿肉300克左右切成一元硬幣大小片。 5.大火上炒鍋,鍋燒熱後放15-25花生或調和油,放入薑片、肉片用炒勺爆香、炒8-9成熟,加水燒開。 6.將面片拿起,手掌向上平攤,大拇指按住面片兩端輕輕拉抻面,約一尺左右長後輕輕甩動,拉至1-1.5米(長度視個人喜好面的厚薄而定),將面片從中間撕開成均勻的兩條快速放入熱鍋內,注意扯開成兩片後及放入鍋後要用筷子撥開,防止面粘連,大火將面煮至飄在鍋面即可。 7.先將面撈入大碗,然後撒上芫荽末,倒入鍋內熱湯,淋上1-2滴香油。8.一碗熱氣騰騰的社旗燴面上桌嘍! 方城燴面和鄭州燴面相比,香而不膩,帶有羊肉的鮮香味道。 1.鄭州燴面的羊肉湯熬制時加有雞子、有的面館為使湯色奶白還加有牛奶、黨參、枸杞等中葯,失去了羊肉湯的天然味道。 2.鄭州燴面加有粉條、千張(豆腐絲)、木耳、黃花菜,這些也奪味。3.方城燴面中生熗羊肉是片熗鍋炒制,鄭州燴面則是出鍋時放入煮熟切塊的羊肉丁。
㈡ 做熗鍋燴面的時候,需要用雞肉高湯還是羊肉高湯
燴面在大多數河南吃貨們心中,可是相當有地位的。無論是有朋友從他鄉來河南做客,還是家庭聚會,吃上一碗燴面似乎是不變的話題。有時,興趣來了,還會在家做上一碗燴面吃。不過,在家裡做出來的燴面,似乎總少點什麼。不是味道上不夠,就是湯頭喝起來不香。這次教你一招,簡簡單單10分鍾就能在家做出一碗湯香味濃的羊肉熗鍋燴面。
㈢ 盛和生熗燴面(范蠡東路店)的蟹殼燒餅好不好吃
蟹殼燒餅
材料
豬肉陷,韭菜,生薑,捲心菜,餃子皮,五香粉,花椒粉,麻油,鹽,雞精,油,醬油
做法
1.韭菜,生薑,捲心菜洗凈分別切碎,將捲心菜加入適量鹽腌漬一會兒然後擠干水分待用。
2.把做法1的材料加入豬肉餡攪拌均勻,然後加入調味料繼續攪拌均勻(要順著一個方向)。
3.最後取餃子皮將餡料放入到中間,收邊捏緊即可。
4.鍋內水燒開後,把包好的餃子放下鍋里,等水繼續燒開後改為中火(太大火的話怕餃子皮會被煮破),煮至餃子浮起後添加點冷水繼續煮5分鍾分鍾左右即可撈起食用。
㈣ 燴面 板面的區別是
1、發源地不同
燴面:源自河南,是河南三大小吃之一。
板面: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特色小吃,因在案板上摔打而得名。
2、主要食材不同
燴面:優質高筋麵粉,高湯,嫩羊肉,粉條。
板面:麵粉,青菜,羊肉,水。
3、口味不同
燴面:咸香、筋道。
板面:香、辣、鮮。
(4)盛和生熗燴面加盟費擴展閱讀
1、燴面
燴面的精華全在於湯,用上等嫩羊肉、羊骨一起煮五個小時以上,先用大火猛滾再用小火煲,下七八味中葯,煲出來的湯白白亮亮,猶如牛乳一樣。
所以又有人叫白湯。下面時,鍋內放原汁肉湯,將面拉成薄條入鍋,輔料以海帶絲、豆腐絲、粉條、香菜、鵪鶉蛋、海參、魷魚等,上桌時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
2、板面
2015年5月,太和縣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太和羊肉板面製作技藝等被列入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11月安徽10大地標美食公布 ,太和板面評選為安徽十大美食。
㈤ 老式熗鍋燴面的做法
用料
西紅柿 個
豬肉
千張
雞腿菇
黃豆芽
熗鍋燴面的做法
備好菜
買的燴面胚
㈥ 南陽有什麼好吃的特產
1、西峽獼猴桃:中華獼猴桃俗稱「陽桃」。是一種落葉藤木果樹。產於南陽的伏牛山、桐柏山區的西峽、內鄉、南召、桐柏等縣。
㈦ 生兒子,爸爸享福嗎
到了年底,本來有些蕭條的縣城逐漸變得熱鬧起來,許多人進城來置辦年貨,裁縫鋪、米糧鋪和春聯攤這些地方很是熱鬧。
畢竟大過年的,百姓們買的主要是衣食等生活必需品,要麼就是春聯、屠蘇、桃符、燈籠等喜慶物品,葯材店這種地方如果沒必要還是少光臨為好,因此惠娘葯鋪的生意逐漸變得清淡起來。
韓縣令要調往南直隸任職的消息並未在寧化縣內傳播開來,沈溪只是從「思古齋」的徐掌櫃口中得知,趁著當下難得的空閑時間,沈溪催促惠娘務必在年底前把商會的事情落實下來。
隨著年後新縣令上任,惠娘葯鋪的「政策性保護期」就將過去,那時還想讓生意保持之前的紅火,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惠娘一邊跟城裡其餘那些葯鋪的老闆商量成立商會的事情,一邊尋找適合的店面,准備把生意擴大。
新的鋪子不但店面要大而且得干凈,最重要的是價格得便宜,距離現在的葯鋪也不能太遠,這樣才方便兩邊走動。
隨後幾天,惠娘走訪了不少鋪子,因為瘟疫的事城裡空著的鋪子不少,惠娘看過之後選了兩處中意的,回來後跟周氏商議。
周氏沒多少主見,按照她的意思,一切由惠娘這個大掌櫃做主就行了。
惠娘左思右想有些拿不定主意。
兩邊房主開出的價錢都挺合理的,一方面是惠娘這個「女神醫」名聲在外,開葯鋪又是行善積德,不願失去這個好對象。另外就是如今惠娘葯鋪的生意在城裡獨樹一幟,惠娘接手後能把他們店鋪人氣帶旺,就算將來把鋪子收回去做別的生意也會大有裨益。
「要不,把小郎叫過來商量一下?」惠娘看著周氏,徵求她的意思。
周氏搖搖頭,頗有些不以為意:「憨娃兒才幾歲,妹妹跟他商量個什麼勁兒?妹妹覺得哪家好,把店面盤下來就成。」
惠娘笑道:「我看是姐姐對小郎有偏見,總覺得他歲數小沒什麼主意,其實很多事要不是他提醒,妹妹哪裡能看得那麼遠?當初咱給人種痘,不也是被他扎針後才知道有這么回事嗎?」
「再說跟那些葯鋪老闆商談成立商會,也都是小郎跟我說的。這次店鋪選址很重要,或許他有好的見地,對咱們以後的生意有幫助也說不一定。」
周氏沒想到兒子在惠娘心目中竟然如此重要,但仔細想想也對,沈溪不但能在葯鋪里幫忙,很多事也都是他一力促成,不然惠娘也不會憑白給她三成的利潤分成。
「那就叫憨娃兒過來商議吧。」周氏說到這里,對立在櫃台旁邊的小玉道,「小玉,你去把小郎叫來。」
「是,奶奶。」
不管對惠娘還是周氏,小玉一律都是以「奶奶」稱呼,她平日里話少,但因為識字,在櫃台上能幫不少忙。
等人往後院去了,惠娘看著小玉的背影,贊許道:「要說這小玉,確實是個挺用心的丫頭,這幾天下來,葯材擺放在哪兒她都記得了,跟她說點什麼事也不會耽擱……就是平日里這丫頭話太少,也不知是不是心裡藏著事情。」
周氏嘆息道:「唉,那天憨娃兒還跟我說,這個小玉沒事就喜歡躲起來哭。你說這么小的年歲,沒爹沒娘被人賣出來當使喚丫鬟,心裡能不委屈?」
兩人正在閑聊,沈溪已經推開門簾走進鋪子,身後還跟著林黛和陸曦兒兩個拖油瓶。
兩個小蘿莉好像他的跟班,這兩天沈溪不用上學,留在家中進進出出三人都是形影不離。兩個小蘿莉身後,跟著負責照看後院的丫鬟寧兒,寧兒進堂後兀自招呼:「小姐,別跑得太快,小心被門檻絆著……」
惠娘見到女兒進來,上前抱起曦兒,帶著一些埋怨道:「就知道跑來跑去的,跑得還不穩當,摔著了可不好。寧兒,帶她出去吧,先到廚房給她打點熱水洗洗手,你看她手好臟啊!」
陸曦兒卻笑嘻嘻道:「娘,沈溪哥哥正在教我寫字呢,可好玩了。」
待惠娘把曦兒放下,寧兒上前拉著小妮子的手,道:「小姐,咱到後院廚房把手洗干凈。來,我帶你去。」
陸曦兒有些不太情願,被寧兒牽著手往後院走,卻是三步一回頭,目光楚楚可憐地看向沈溪,連片刻的分離她都覺得不舍。
等寧兒帶著陸曦兒去了後院,惠娘才沖著沈溪道:「小郎,姨看中兩處鋪子,可拿不定主意該選哪一個,想問問你的意思。一處在東街,一處在北街,離這里都不遠,鋪子很乾凈而且東主都很和善。」
㈧ 生熗羊肉燴面的做法
摘要 熗鍋面,實際上就是用蔥花進行熗鍋後,加入水,燒開,加入面、其他輔料(土豆、西紅柿、青菜等)煮制而成,簡單易做,既能補充能量,又有營養,而且不費時,比較適合作為午飯來食用。
㈨ 揚州最有名的小吃有哪些
10.清燉蟹粉獅子頭
清燉蟹粉獅子頭是揚州傳統特色美食,其起源於隋朝,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獅子頭就是大豬肉丸子,但肉裡面還摻著螃蟹肉、蟹黃和調料,下面再墊上青菜,然後放到蒸籠上蒸。成菜豬肉肥嫩,蟹粉鮮香,菜心酥爛,十分美味。
9.熗虎尾
熗虎尾是揚州傳統名菜,是選用鱔魚尾背一段凈肉,再用開水稍汆加濃計調味拌制而成。因其形似虎尾,所以叫做熗餐尾。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在唐朝以後就十分流行。
8.雞湯煮干絲
雞湯煮干絲屬於淮揚菜系,干絲是指豆腐乾切成的絲,一般是用雞湯,加筍絲,雞絲,木耳,蝦仁,蛋皮等食材烹飪而成,十分的鮮香美味。
7.拆燴鰱魚頭
拆燴鰱魚頭是揚州的傳統名吃,它是用鰱魚頭為主要材料,裡面加上香菇、雞腿肉、火腿等食材一起燉煮而成。成菜魚肉肥嫩,湯汁濃稠,口味鮮美,營養豐富,十分的美味。
6.揚州春卷
揚州春卷是當地著名傳統小吃,相傳是由春餅演變而來。其創始於唐朝,多為長形,一般是用豬肉、芽筍、韭黃、木耳、冬菇、胡蘿卜為餡料,味道鮮咸美味,十分可口。
5.蝦籽餃面
蝦籽餃面從字面意思就是餃子加面條,其實這道美食就是餃子和面條放在同一個碗里,混沌皮薄如紙,肉餡鮮美飽滿,面條筋道爽滑,然後用蝦籽熬成醬色湯汁,它看起來毫不起眼,但最為鮮美的其實就是湯了。
4.翡翠燒賣
翡翠燒賣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其是將青菜剁碎,裡面加上精鹽、白糖、熟豬油拌勻成餡,以半熟燙面擀成薄皮,捏成菊花型。其皮面白亮,餡心碧綠,甜潤清香,十分美味。
3.三丁包子
三丁包子是揚州的傳統名吃,相傳起源於清朝乾隆時期,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揚州廚師丁師傅為其製作的早餐。裡面是用海參丁、雞丁、肉丁、冬筍丁、蝦仁為餡做成的包子,後來因為考慮到平民的消費水平,所以講海參丁和蝦仁去除,於是就有了現在的三丁包子。
2.千層糕
千層糕是揚州當地的傳統名吃,據悉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一般是用上白麵粉、生豬板油、白砂糖、甜紅瓜絲、食鹼、熟豬油等製成。千層糕的特點是層層糖油相間,綿軟甜嫩,十分可口。
1.揚州炒飯
揚州炒飯是揚州當地的傳統名吃,其起源於隋朝時期,一般主要食材為米飯、火腿、雞蛋、蝦仁等,發展到現在風味各異,品種繁多,深受人們喜愛。
㈩ 陝西面和甘肅面都有哪幾種啊 區別大嗎
你好!
按照你的描述「主要是洋蔥 青椒 西紅柿炒的拉麵」, 這個就不是陝西或者甘肅的麵食,倒像是拌面或者撈面,因為,只有這兩種放很多菜的,其它的面條都是放的調料。
比如,下面這個就是拌面:
1.
http://www.chinadiy.net/bbs/attachments/month_0609/0MK9rrDow+Y=_ocOKAqflkBhE.jpg
2
http://58fz.com/upload_image/Restaurant/2007022711222871021.jpg
,,,,,,,,,,,,,,,,,,,,,
陝西和甘肅比較起來,陝西的麵食(尤其是面條)是最多的。
我本人是北京人,曾經去過陝西,但是沒有去過甘肅,所以多甘肅的麵食(尤其是面條)不是很了解。
我印象最深的是陝西岐山臊子面,這個味道不錯。
就是下面這個:
http://bbs.jz.shang.com/uploadimg/2007/09/12180440230.jpg
其它的陝西面條太多了,下面是大部分陝西地方的面條,有很多我連聽說都沒有聽說過,是查資料看到的。
1。 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具有3000年的歷史,最早始於周代。製作時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黃花、木耳,烹湯澆面而成。岐山臊子面以「薄、盤、光、酸、辣、香、煎、稀、汪」的特點而聞名遐邇。
2. 楊凌蘸水面
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湯面分盆裝、越嚼口越香。楊凌蘸水面的面和湯是分開的,吃的時候從大面盆里夾出寬厚且長的面條拉到碗里的湯中,然後夾著面條一口一口地咬著吃。 。
3. biang(音)biang(音)面
biang(音)biang(音)面流傳千年,久負盛名。面「筋、光、香」,用炒鍋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筍片、菜瓜等與面共同翻炒,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小吃,是很地道的秦地風味。
4. 戶縣擺湯面
有點像過橋米線。最重要的就是那碗老湯,越是陳年的越好,黑黑的醬油色,上面漂滿切碎的韭菜葉。吃時,夾一小箸面條,放入湯里擺一擺,然後再吃,故名「擺湯面」。
5. 蒜蘸面
一小碗干辣椒面、切好的蒜瓣、澆上煮沸的油,吱拉一聲,金黃色的油層慢慢蓋住辣椒面,碗邊浮起油沫,然後加些陳醋和少許鹽,寬大的面條撈出來倒進一個大碗里,放入青菜即成一碗蘸著蒜湯,酸辣鮮香的蒜蘸面。
6。 華縣洋芋面
源自於華縣的一種民間麵食。
7. 蕎面
陝西名小吃之一,已有600年的歷史。尤以陝北、韓城、西安校場門白蕎面最為有名。製作時選用新鮮蕎麥現做,一般涼食,亦可加羊肉臊子熱吃。特點是清香利口、條紅筋韌。
8. 關中涼面
多味調和,清爽利口,面條有筋力,為夏季佳品。
9.藍田面
是一道用料考究、獨具特色,已有千年歷史的風味麵食。初以蕎麥面為面料,配以熟羊肉、蔥花及茴香、八角、辣椒、花椒、胡椒等熬制的羊肉湯,吃起來香而不膩,味道鮮美。
10。宮廷罐罐面
罐罐面又稱壽面,流傳此面是唐朝宮廷宴品,是專為皇帝和楊貴妃特製的。配料經過切、碾、濾、烘、炒、爆等工藝。面色感鮮艷、氣味香醇、麵筋湯濃、無腥不膩。
11。田莊羊肉面
羊肉面是田莊的一大飲食特色,到田莊不吃羊肉面就如同到西安沒有吃羊肉泡饃。純純的羊肉湯、地道的田莊手工面,熱氣、香氣、辛辣氣撲面而來。
12.韓城羊肉糊卜
講究的是原汁原湯。先將蒜片、辣椒面、香菜略炒,再下羊肉片,加肉湯。最後放入切好的面餅絲,出鍋前澆入辣椒油,再烹以香醋。一絲一絲,甚有嚼頭。
13.禮泉烙面
烙面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燒一鍋開水,將面盛在碗中,反復用開水澆之,稱之為「泖」。然後調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調配比較獨特,用上等的豬油調和辣椒面,配以蔥花、韭葉、鹽及當地釀造的香醋,可加湯食用,亦可干吃。
14。 春節臊子面
陝西當地別具一格的春節食品。
15。鹵肉菠菜面
將鹵制的肉品加入菠菜面中,別具特色。
16。扯麵
扯麵是關中地區的傳統麵食小吃,陝西八大怪之一,寬如褲帶。用燒熱的油潑後攪拌食之,其特點是色澤協調、光滑柔韌、淡雅清香。
17.油潑面
手工擀制的又粗又寬的面條,在開水中煮熟,先配上蔥花、肉絲、花椒粉、鹽等配料,再撒上一層厚厚的辣椒面,滾沸的油鍋里舀出幾乎一勺花生油,猛地澆潑在辣椒面及面條上。面條經油潑燙,表皮焦黃,食時焦辣香脆柔韌兼而有之。
18.西紅柿雞蛋面
西紅柿與雞蛋炒熟,澆到煮熟的面條上,紅艷多汁,味道鮮美。
20酸湯面
亦稱「細長面」,特點是「薄、光、煎、稀、汪、酸、辣、香」。柔軟耐嚼,湯香撲鼻,做法精細,別具一格。
19.刀削麵
以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
20.西府幹拌面
把面條放進沸水鍋燙熱後撈出,用好的醬油,加上豬油,不用湯,拌以醋、花生醬等調味品,特色:香辣多味。
21。韓城大刀面
大刀面全在技術,使用傳統大刀,切時右手提刀,左手按面,邊提邊落,案隨刀響,刀隨手移,面搓成絮,木杠壓,成硬塊,擀成一毫米薄厚,疊起成半圓形。面切細如絲,水開下鍋,兩滾即熟。
22.翡翠面
即菠菜面,綠色的面條輔以筍絲、雞絲、火腿、青菜等彩色「澆頭」,色彩鮮艷,味道可口。
23.撈面
撈面是北方常見的大眾麵食,用杠子壓成一尺寬的長幅面片,疊起來用刀切成細條。煮熟後輔以炒蝦仁、溜魚片、焦炒麵筋等。
24.菜面
菜面是地道的「素麵」。面條煮熟後過冷開水、瀝干,用適量熟油拌勻,放於大盤中,拌以時蔬菜品,輔以各種佐料。
25。乾縣澆湯面
前鍋下面,後鍋調湯。在涼水裡冰一冰,更光更筋,口感更好。之後放入加了臊子的滾湯。
26.龍須面
龍須面是傳統風味筵席面點品種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面細如發絲,猶如交織在一起的龍須,故名龍須面。
27.燴面
燴面特點是碗大、麵筋、肉爛、湯醇、味美,以羊肉燴面最為正宗。
28。炒麵
以瘦肉、冬筍、香菇為配料,切成絲炒過,放入上等手工面條炒熟,口味獨特。
29.旗花面
「旗花面」也有叫「奇花面」的。因面上五顏六色似花非花,故曰「奇花面」;也有叫「七花面」的,因它所用的雞蛋花、蔥花等都切成像小旗子一樣的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故得名「旗花面」。
30.臘八面
用八種蔬菜和肉製成臊子,包括豆腐、胡蘿卜、白蘿卜、核桃、花生米、蓮子等,與面同煮。
31.苞谷糝面
細包穀糝稀飯中下入韭菜葉寬、長10厘米的面,炒蔥花、調辣子即可,為了正宗起見千萬別放醋。
32.拌湯面
湯和面各佔一半(菜一般是:豆腐、紅白蘿卜、黃花、木耳、肉、韭菜、西紅柿、菠菜)。
33.耀州疙瘩面
將面擀成掛面粗細,煮熟放入涼水中,用筷子將面捲成圓團形,即成疙瘩面。放入臊子湯、辣椒油、蒜泥即可食用。
34.箸頭面
細細的「箸頭面」,碗內放入鹽、醬油、醋,再撈入面條,放少許青菜在上面。
35. 耀州蘑菇窩窩面
將加入雞蛋和好的面切成筷子粗細的條,再切成方丁,用筷子將面丁掀成窩形。備料包括蘑菇、核桃仁、海參、魷魚等。
36. 蕞面
擀好的面,切韭菜葉寬,長10厘米;菠菜、豆腐、蒜苗炒熟,倒入下好面的鍋內。
37. 耀州咸湯面
面條拌油,各種調料如鹽、辣子,放入湯鍋,煮沸化開。食用時將湯澆在面上,放蔥、姜、豆腐絲。
38. 漢中梆梆面
漢中風味食品,將很薄的面片切成1-3厘米寬的面條。湯里加醬油、醋、鹽、辣椒油、胡椒粉、蔥花,最後加少許豬油。
39. 合陽頁面
製作頁面和煎餅相同,食用時調入鹽、五香粉、醋、麻辣油、韭菜、蒜苗,淋入熟豬油。
40。猴頭面
將面條扯成小手指粗的長條,揪成三角形的面片,形狀像猴頭。
41. 定邊蕎剁面
將蕎麥麵粉和成面團,擀成薄餅,用專用剁刀(月牙形、長約一尺、兩端有柄,雙手操作)剁成韭葉寬的長條,再將羊湯澆入即可。
42. 麟游血條面
用豬血將麵粉和成團,在擀好的面條上抹一層豬油,折疊、切成細條,蒸熟,剁好臊子(肉丁、菠菜、豆腐、生薑)拌入即可。
43. 彬州御面
彬州地方風味特色,也稱「玉面」,因其色亮如玉而著稱。是一種有別於涼皮的麵粉特製食品。
44. 澄城手撕面
面和好後,不用擀、不用切,只用手來撕,然後配以各種湯料,麵筋道,口感好。
45. 安康雜糧漿水面
以漿水為湯汁,以雜糧做面條,先將手工擀制的長面煮熟,涼開水浸過,盛入碗內,澆上熗過油的蔥花、花椒水,調入辣椒油、撒上香菜末即成。
46. 撥刀面
所有面都是同時下鍋,因此一樣筋道。所用的面使用新麥面,因此具有濃厚的麥香味。
47. 扶風涎水面
一鍋盛湯,一鍋煮麵。湯是蔥花雞蛋豆皮海帶香菜蘑菇臊子湯,面條薄筋光滑,澆上熱氣騰騰的煎湯,吃過面條的湯再倒進鍋里加熱,因此稱涎水面。
48. 大荔爐齒面
因其形似爐而得名,原料有麵粉、五花豬肉、筍瓜、油炸豆腐等21種,經和面、制爐齒面、制鹵、煮熟調味等工序,可謂選料嚴格,配料多樣、工藝精細、面條柔韌光潤,臊子香辣味濃,誘人食慾!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