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5年翻了5倍生活費,大學生為啥還是錢不夠花
經濟窘迫幾乎是每個學生遲早會遭遇的歷練,但境遇與緣由則因地因時不盡相同。
歐美的大學生沒錢可能會選擇貸款,中國的學生更傾向尋求父母援助;二三十年前的學生可能月初剛拿到生活費就要精打細算,現在的學生也許用半個月把生活費花光才開始說窮。
那麼,今天的大學生是真窮還是真敢花?窮是怎麼窮,花又怎麼花呢?消費變化,從愛吃到愛美
有關生活費不夠的討論,這幾年頻繁出現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經常幾個數字就能燃爆輿論場,讓網友們陷入「 1500 夠用」和「沒有 4500 活不下去」的激烈辯論中。
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 大學生消費理財觀數據》顯示,中國在校大學生每月平均花銷為 1197 元,看起來 1500 元確實夠用,而且對男生女生都夠用。
從調研上看,有實質性變化的是完全沒有進行過任何形式理財的大學生比例大幅度減少,從 43% 陡降至 9% ,其中最大的原因明顯是第三方支付手段的迅速發展。
紙幣使用頻率的大幅下降,以及網上銀行、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出現,極大地便利了投資理財。即使對金融一竅不通,也知道可以把錢存到余額寶里每天賺個幾毛錢。
而大學生們在選擇理財產品時,最看重的因素是收益,佔到71%,其次有近半選擇了風險,第三位因素才是購買金額門檻。
在理財方面,大學生手頭余錢有限,承擔風險能力低,偏好低門檻的穩健型理財方式。
應當說,今天的大學生在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和能過什麼樣的生活之間,已經在樹立自己的責任形象,要求盡快做到對自己生活負全責了。
B. 2018年,大學生活費不夠花,怎麼辦
「騰訊教育-麥可思2017大學生消費理財觀調查」結果顯示,在校大學生每月平均開銷為1243元(不含學費、家庭與學校間往返交通費),分析發現,大學生的花銷與城市消費水平有關。其中,大學位於「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學生月均開銷為1378元,而在其他直轄市、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讀大學的學生月均開銷為1270元,地級城市及以下為1091元。

C. 哪有麥可思專業調查
在635個本科專業中,最熱門的10個專業半年後的失業人數達到6.67萬人,
占本科畢業生總失業人數的32.9%
「我都快愁死了,分數一下來就要報志願了。到底該學什麼專業呢?」山東省青州市第二中學的楊彩鳳這幾天非常焦慮。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根本不懂志願填報的事情,班主任老師倒是提了一些建議,但是也不是明確的意見。
隨著高考(Q吧)發布分數日期的臨近,如何填報高考志願成了考生和家長最關心的話題。熱門專業年年都吸引大批考生填報,但是熱門專業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嗎?什麼樣的專業才不會「畢業即失業」?
在麥可思公司(MyCOS)新近完成的「2007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中,結果顯示,我國最熱門的幾個本科專業都是供大於求,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英語(Q吧)3個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半年後的失業人數都在萬人以上,在10個失業人數最多的本科專業中,熱門專業佔了9個。
這項研究共調查了20萬畢業半年後的學生,結果發現,在635個本科專業中,最熱門的10個專業半年後的失業人數達到6.67萬人,占本科畢業生總失業人數的32.9%。在573個高職/專科專業中,十個熱門專業半年後的總失業人數高達11.6萬,佔了高職/專科半年後失業人群的28.6%。失業人數最多10個高職/專科專業中,就有8個是熱門專業。
熱門專業的失業率如此之高,與高考志願填報有分不開的關系。「班裡很多同學要麼報經濟,要麼報法律。」河南省信陽市關廟高中的黃開祥說,大家覺得熱門專業應該好找工作,就一窩蜂地報了。
麥可思的調查顯示,應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失業人數最多的10個本科專業依次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漢語言文學、工商管理、電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會計學、數學與應用數學。
調查還表明,畢業半年後,本科專業的平均就業率是91.2%,但是很多熱門專業的就業率並沒有達到這個水平,其中法學專業就業率只有86%,存在嚴重過熱跡象。
麥可思的王伯慶博士認為,考生扎堆學熱門專業,造成今天有生源,明天無就業的狀況。另外,「高校有些新設的專業和招生數量都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沒有根據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王伯慶說,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才需求的情況每年都在發生變化,再好的專業也有可能出現人才飽和的現象。大學要根據市場需要調整專業結構,控制招生量。
天津市大港油田實驗中學的段靜估完分,就一直在搜尋與填志願有關的信息。「先是仔細看學校發的《普通高校在津招生錄取統計資料》,又上了好多網站查資料,看每個專業到底學什麼課,就業率怎樣」。
但是做完這些工作之後,對於報什麼專業她心裡還是「沒譜」。然後跑去咨詢老師,又查看各個專業的全國排名,還看了幾個不同版本的大學排行榜。但是大學排行榜令她很失望,「大學排行榜太多了,比較雜,看來看去就不知道該參考哪一個了」。
很多家長和考生填志願時,手裡都有學校發的《報考指南》,但是這一本書的信息量明顯不能滿足學生和家長的要求。近幾年,潛能測試開始介入高考志願填報。
「潛能測試能幫助考生科學地進行自我認知和定位,找到適合自身潛能特徵的專業和職業方向。」北京金帽子潛能測評中心咨詢師李順賦介紹說,潛能測試依據的是職業興趣理論和個性理論。金帽子的完整測試有五套測試題,包括正反向的個性測試、職業興趣測試、日常活動能力測試和潛能測試,最後為每個考生生成一份測評報告。在報告里,列出了110個大學專業與這個考生的匹配程度,匹配分數越高說明這個專業越適合這個考生。這會形成兩個必然結果,一個是進入大學後,學生的專業學習會相對更有興趣,取得學術成就的概率越高;第二個是未來就業時更容易找到感興趣的對口職業。
但是,有調查發現,考生在填報志願時,潛能測試的使用率極低,僅有7.4%。大多數學生(56.7%)選擇和父母一起商量做出決定。與老師商量做出決定的佔20%,另外15.9%的人自己決定。李順賦介紹,學生、家長不認可潛能測試,可能與前兩年潛能測試的泛濫有關系。潛能測試要求極高的專業性,濫用測評工具必然降低大家的信任度。在美國和日本,學生在進大學之前通常都會接受類似的潛能測試,幫助選擇大學專業。
互聯網企業也開始注意到高考志願填報的巨大需求。今年高考期間,搜狐網下屬的網路搜索引擎搜狗推出「高考搜索」服務,除了能搜到一般的報考信息外,還根據考生的預估分數提供報考專業的信息,包括各個專業的就業信息。
「輸入你想報考學校的名字,就能搜到這所高校各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考生可以了解該專業的基本就業流向。」搜狗搜索的高級副總裁王小川說,一般考生都會拿到關於填報志願的參考書,但這些書不能讓考生對自己想學專業的就業情況有一個很好的了解,網路搜索是一個補充。
高傲的專業都是父母給選的。她聽從父母的選擇,專業填的是經濟管理、土木工程和會計學。「這幾年一直在學校里悶著學習了,對於社會上的情況不太了解。」高傲說,聽爸媽說這幾個專業好找工作。
智聯招聘曾經進行過一項調查。有高達52%的被調查者表示「如果上天再給個機會,我會選擇另外一個專業」,有34%的人希望在原來所學專業基礎上再學第二專業,只有14%的人對當年的選擇不後悔。
「不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考生自己,都缺少一個了解相關專業的信息平台。」河北省一所縣級中學的高三班主任趙進存說,高校和招生部門對專業內容、專業要求、專業現狀和發展前景等相關情況所做的宣傳和介紹也不夠到位。學生的選擇、老師和家長的指導免不了就會有些盲目、草率,缺乏一定的科學性。
王伯慶博士認為,考生報考時了解的信息不全,是造成教育資源浪費的原因之一。就業率高的專業沒有人報,就業率低的「熱門」專業扎堆兒報。大部分考生在挑選大學專業時沒有做過職業規劃,加上老師、父母的經驗和知識有限,觀點有時也存在偏差,沒有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可供參考。
麥可思的調查顯示,2007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最高的本科專業依次為:機械電子工程(100%),醫學檢驗(99.1%),醫學影像學(99%),注冊會計師(98.4%),物流工程(98.3%),勘察技術與工程(98.2%),建築學(97.9%),車輛工程(97.7%),信息安全(97.2%)等。
畢業半年後就業率最高的高職/專科專業依次為:發電廠及電力系統(94.9%),土木工程施工與管理(93.5%),機械設計與製造(93.4%),護理(92.8%),應用化工技術(92.8%)等。
D. 你在麥可思呆過嗎這家公司怎麼樣啊,我准備去的
在這里能得到詳細回答有點難。有條件去公司面試考察看看,觀察下工作環境和員工的工作面貌怎麼樣,面試時你可借口實際了解應聘崗位的工作內容,創造和員工接觸的機會(能單獨聊聊最好)。
先和員工了解崗位工作都做些什麼。之後就是聊聊他們吃住都在哪裡,下班都做些什麼,從中能了解到平時花銷,推斷出他們收入大概多少。他們也會不經意流露出對公司的看法。
或者面試前到公司周邊問問附近的人,比如門衛、保安、小店的老闆嘮嘮,這些信息比較客觀真實,有了這手信息進去面試心理有底。凡是都要體驗後才知道,才是最真實的。
個人經驗供參考,說了自己的一點看法。畢竟我不在你的環境中難免有些地方想的不對,說的不對。祝你找到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