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色縣王泗鎮聯豐小區和福田小區有多少常住人口經濟生活水平怎麼樣
王泗鎮位於成都平原西部,是四川省省級試點小城鎮、中國著名白酒原酒地及OEM加工基地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風箏),成都市的34個重點鄉鎮之一,是大邑縣工業發展區重點區域。距大邑縣城7公里,東臨蘇家鎮、三岔鎮,南與邛崍市桑園鎮相連,西與新場鎮接壤,北與鶴鳴鄉、悅來鎮、晉原鎮交界,距成都50公里。轄17個行政村,2個社區,308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5.5萬人,城鎮人口1.6萬人,幅員面積70.4平方公里。
『貳』 王泗將軍
在川西平原的邛崍大邑兩縣之間,有一座繁華的城鎮:王泗鎮,俗稱王泗營。那高聳在場頭鎮尾身披鎧甲手持利劍的騎馬將軍雕刻石像,使得南來北往的客人都要駐足觀看一番。那就是當年張獻忠麾下的王泗將軍像,王泗鎮也因此得名。
據載:明朝崇禎十六年(公元年)八月,張獻忠趁明王朝大兵圍剿李自成之際,便興兵五十萬由湖北破重慶直取成都。明巡撫龍文光、總兵劉佳胤等相繼戰死,蜀王朱至澍投井而亡。張獻忠破成都後,建大西政權。張獻忠又一路領兵西進,10月破邛崍,與天台山三千棍僧會戰於夾關榨口廟,月余,終由廬山青草坡入天台後山,殺盡天台山僧人,奪得百壇川穀酒。忽報明朝總兵都督洪承疇親率甘陝大軍直殺成都而來。張獻忠大驚,戎馬倥傯中便把奪得的川穀酒留在王泗營中,以備大西國開國慶典之用。誰知那張獻忠這一去直到後來被清朝肅親王豪格的漢滿大軍射殺在西充鳳凰山,再也沒有回過成都。接著,便是李自成敗亡,清兵入關。那王泗將軍見天下大定,觀該地田疇平坦,物產豐饒,便命士兵解甲屯田,與民同耕。那清兵入關後素知王泗將軍威名,數十年間莫敢與其爭鋒。地方匪盜不起,百姓安居樂業。逐漸商賈為市,居然成了街道。那集鎮便以王泗將軍為名,口碑相傳,直到如今。
『叄』 王泗原的人物軼事
丁淦林,現任復旦大學文化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學時曾在先生任教的陽明中學(現吉安一中)就讀。2008年9月,丁先生返回母校時,深情地回憶起和王泗原先生的師生情:「當時學校里一些老師的行為和人品對我影響頗深。他們是典型的知識分子,憂國憂民,性格鮮明,不求聞達,但學問過硬,功底扎實……還有王泗原老師,講授語文,一絲不苟。我原來對語文興趣不是很大,王老師在改作文時,把我叫在一旁,一字一句細致地指出問題所在,還教導說,作文就是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寫在紙上。王老師的指點使我的語文水平日益見長,學習興趣也越來越濃。解放後,王泗原老師被請到了北京,專門編審語文教材。他精通古典文獻,曾參與《辭源》的審稿,出版了《楚辭校釋》和《古語文例釋》等專著,頗受葉聖陶先生的賞識,幾次催他出書,還專門為書題名。我們一直保持著聯系。每次出書,他都會寄我一本,還附信寫出書的感受想法。」丁淦林說,母校的老師們就是那種知識分子,默默無聞、扎扎實實地做學問,不求聞達。這些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心繫祖國,對民族文化有深厚的感情,總是想要讓國家發展好。
附:
音谷談往錄——王泗原
——王湜華
王泗原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語文老編輯,堪稱聖陶仁丈的左臂右膀之一。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即與家父交往至深。於楚辭的研究,尤有獨到之處。每次來看望家父,總要靜坐細談移晷,然後離去。家父十分敬重他。
1954年,泗原先生的《離騷語文疏解》一書出版之前,曾拿手稿來請家父過目,家父一讀之下,欽敬不已,未提任何意見,只是對原有的副標題《與郭沫若同志商榷》提了一下,建議刪去。泗原先生欣然接受,刪去。所以出版後贈書,他的題款是,「持謝伯祥先生,並請指正。泗原,一九五四年八月」。後來與他談起這本書,他還自豪地告訴我,這是一本絕無錯字的書,因為從頭至尾一二三校,都是他一個人經手的。由此不難看出,他工作態度一向是多麼認真仔細。教育出版社是出版教科書的,那個時代教科書是能作到無錯字的,其中有多少像泗原先生這樣的編輯,付出了多少艱辛勞動啊!
泗原先生的祖父王邦璽先生,是清同治乙丑(1865)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守冷官之位長達二十年之久,卻與中法戰爭中援台事件有著重要關系。我曾撰文,1994年發表於《傳統文化研究》第三輯,茲不贅。編者特加編者按,在引了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里的一段話後寫道:「王邦璽就是這樣有脊樑的中國人。特刊此篇以煥發其光耀,對當代人也必將有所激勵。」這樣一位真正的愛國者,長期默默無聞,而其人格之光輝,在泗原先生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他一輩子艱守清貧,家一直住在西城丁章胡同的一所小破院里的小小三間東屋,朝西,真所謂冬寒夏炎。直到生活實在難以自理時,在女兒強令下,才接到女兒家住。穿的總是那麼儉朴,只要還能穿的,一定繼續穿,新的女兒遞到手裡也不穿。他一生始終這樣,真是我們民族艱苦樸素的優秀典範。
泗原先生的又一部力作是《古語文例釋》,是他用一輩子鑽研古語文的心血撰寫而成的,讓人心服口服的巨著。他曾與聖陶丈口述其內容,聖陶丈極力慫恿他寫成書,並為他題寫了書名。這部書的學術價值,我認為,將是今後幾代人用之不盡的古語文寶庫。張中行先生,也只有張中行先生,才能寫該書的書評,稱之為「厲兵秣馬」,一點也不過分,而實在還難以涵蓋之。
他祖父有兩部著作存世——《貞石山房奏議》與《貞石山房詩鈔——釋簪草》,到泗原先生晚年,已只有當年捐贈北京圖書館的一部還存世,成了孤本。泗原先生通過館長特批,借了出來,手鈔一部。然後又自費由自己所在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只印了三百部,總算沒要他掏書號錢,已算是十分照顧他了。此時已趕上電腦排版的時代,書中不少字必須拼湊,十分難看,難能盡如先生之意。我深深為先生的精神所感動,並在先生親自指導下,撰文介紹邦璽公。但先生還一定不許在文中提到他。先生就是這樣謙虛為懷,只干實事,不圖名利。
如果為祖父著作留存,也算是私心的話,那麼為劉鐸劉淑父女出詩文集,則當更能說明問題了。劉鐸是明末被皇帝冤殺的,劉淑是抗清的民族女英雄,只是他隔了幾百年的鄉先輩而已。先生又是自費印書,親自校對。遺憾的是,等書出版,先生卻已作古了!
這樣一位專門利他,一心為公為國家的先生,真應該成為世代人學習的榜樣啊!
讀王泗原《古語文例釋》
——張中行
一
我結識王泗原先生在五十年代初,以後一直在一起從事有關語文的工作。依世風,可以稱他為老同事,或近一些,熟朋友,但都不妥,因為前者太泛,後者太輕。應該稱為畏友。拙作《負暄續話》有一篇提到他就是這樣稱呼的,那裡說:「王先生是我的畏友。小畏是他的治學,深入而精粹,不吹吹拍拍,華而不實。大畏是他固執,嚴謹,有所信必堅持到底,有時近於違反常情也不在乎。畏,就因為有不少我認為可學的,我學不了。」其時他的大著《古語文例釋》還沒出版。可是《離騷語文疏解》早在三十年前就問世了,我讀過,說他治學深入而精粹,根據的一部分就來自這本書。王先生寫零碎文章不多,勤學少作,正是嚴謹的一種表現。但不是不作,而是有所作就重如泰山,甚至壓到古人。如這本《古語文例釋》就是這樣,四十萬言,用了四十多年的時間和精力,像是很慢,其實不然,因為分量太重。重,可以由兩個方面看,一是不讀書破萬卷就寫不出來,另一是有所論述,幾乎都可以解前人之惑,成為定案。出版後給我一本,我打開看看,有知書之明,決定用較長的時間啃。暑中得暇,一共讀了半個多月,勉強完了。想想,還是只能算作走馬看花,並沒往裡鑽。也不敢鑽,因為,即如對於其中的有些則,確辨是非,就不只要思,而且要考,這就不能不往古籍的大海里跳。為學力和時間所限,我不敢跳,也就只好安於浮光掠影。但獲得,或說深的印象,終歸是有的。這所得,我想,對於想親近或不得不親近古典的人(數量不會很少)還會有些用。本諸「己欲達而達人」之義,寫出來,用意可以說得形象一些,是:有誰想走上古典的征途嗎?請先細心讀讀這本書,當作厲兵秣馬,以免倉卒登程,碰到小小坎坷就摔倒在地。
……
六
依世風,也要說說不足的一面,以表示不偏不倚。但這很難,因為王先生的學風是嚴謹,恪遵繩墨,磨磚對縫,還想從中找點缺漏就不容易了,何況我的學力,以及在這本大著上用的功夫,都有限。但應制文還是不得不作。挖空心思,只想到兩點:一是有極少數講法,可信的程度差些,應該說是可商;二是有極少數講法,像是證據還不夠充分,應該再補充些材料。
前者,可以舉以下幾則為例:
(一)457頁「詩雞鳴所詠者何」一則,「匪雞則鳴,蒼蠅之聲」,王先生說:「竊以蠅字乃(圭黽)之誤。蒼蠅即今語青蛙。蛙聲閣閣,似雞鳴也。」案此說始於明朝晚年焦<SPS=1319>,《義府》卷上「蒼蠅之聲」條說:「焦澹園謂,蠅字乃(圭黽)字之誤,誠然。」以下引《漢書·王莽傳》「紫色(圭黽)聲,余分閏位」,並進一步說《詩經·小雅·青蠅》的蠅也是(圭黽)之誤。但這種說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不同意,說是「穿鑿附會」。其後,錢熙祚還舉出理由駁:「《齊風》『蒼蠅之聲』末章明言『蟲飛薨薨』。《小雅》『營營青蠅』,《傳》:『營營,往來貌。』《說文》作『營營』,訓小聲也。鄭《箋》雲:『蠅之為蟲,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其為蠅可知。焦澹園謂《雞鳴》之蠅乃(圭黽)字,荒經蔑古,明人惡習。黃氏反引《王莽傳》『紫色(圭黽)聲』以證之,並欲改『青蠅』之『蠅』。(圭黽)非上樹之物,而雲止棘、止樊、止榛,豈非笑柄?」(《義府跋》)可見這說法還有爭論,所以可商。
同樣情況是342頁「鉤以寫龍,鑿以寫龍」一則,王先生說鑿是酒器,<SPS=1789>之誤,也可商。因為還有另外的猜測,見於《義府續貂》,說是蔽膝,黻之誤。
(二)40頁「漢高之法三章是否殺人傷人及盜」一則,王先生主張三章,一是殺人者死,二是傷人及盜抵罪,三是余悉除去秦法。這也可商,因為法是要守的,犯則治罪,余悉除去秦法用不著守,也無所謂犯,與殺人、傷人、盜的性質不同。
(三)26頁「子所雅言章舊讀誤」一則,王先生說應該這樣斷句:「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這樣變,意思與傳統讀法無別,只是感到,一,念到詩書那裡站不住,二,「皆」字有點突如其來。至於王先生提到的疑難,「若以『所雅言』統詩書禮,則『皆雅言也』為贅辭」,似乎同一意思重復說,古書中並不罕見。
後者,可以舉以下兩則為例:
(四)323頁「主臣之語舊解多誤」一則,王先生說誰都講不清楚的「主臣」乃「臣以」之誤。但古書中「主臣」的說法不一見,何以「臣以」都誤成「主臣」?又,「臣以」並不是處處可通,如馬融《龍虎賦》的「莫不主臣」就代不進去(王先生說是「必為訛字」)。總之,雖可備一說,卻終嫌證據不夠充分。
(五)321頁「除某官之除1日解誤」一則,王先生說「竊謂除某官之除乃階除義之引申」。是否如此?總感到再加些證據才好。
最後說幾句跳到圈外的話。這年頭,按部就班上學,讀,死心塌地求知,如還有些人,是愚公,因為費力很多,或有失而無得;在古典的大海中求知,並想考辨,解決一些疑難,為後學鋪路,如王先生,是超級愚公,因為常常是,用千鈞之力,所得也許只是滄海之一粟。但山總是愚公移的。由成就方面看,王先生這本《古語文例釋》就是移了山。現在人都忙,忙於求或忙於看,惟恐其結果就連有移山之舉也不知道,所以我偷閑寫了以上這些,用意是提醒一下,至少是與古典有較多關系的,不要「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才好。
『肆』 王泗是那個時代人
王泗,原是李自成部下李岩的朋友,後成為張獻忠的部下。
王泗,原是李自成的部下李岩,在商雒山中結識的兄弟,為人忠實可靠,智勇雙全,且釀的好酒。李自成想勸張獻忠起義,李岩舉薦此人。因張獻忠好酒,故以酒設計,吸引、結識張獻忠,因此成為張獻忠的部下。
其人其事:明朝崇禎十六年(公元年)八月,張獻忠趁明王朝大兵圍剿李自成之際,便興兵五十萬由湖北破重慶直取成都。明巡撫龍文光、總兵劉佳胤等相繼戰死,蜀王朱至澍投井而亡。張獻忠破成都後,建大西政權。張獻忠又一路領兵西進,10月破邛崍,與天台山三千棍僧會戰於夾關榨口廟,月余,終由廬山青草坡入天台後山,殺盡天台山僧人,奪得百壇川穀酒。忽報明朝總兵都督洪承疇親率甘陝大軍直殺成都而來。張獻忠大驚,戎馬倥傯中便把奪得的川穀酒留在王泗營中,以備大西國開國慶典之用。誰知那張獻忠這一去直到後來被清朝肅親王豪格的漢滿大軍射殺在西充鳳凰山,再也沒有回過成都。接著,便是李自成敗亡,清兵入關。那王泗將軍見天下大定,觀該地田疇平坦,物產豐饒,便命士兵解甲屯田,與民同耕。那清兵入關後素知王泗將軍威名,數十年間莫敢與其爭鋒。地方匪盜不起,百姓安居樂業。逐漸商賈為市,居然成了街道。那集鎮便以王泗將軍為名,口碑相傳,直到如今。
另外,關於王泗將軍的故事,《將軍燒坊傳》就有記載。
『伍』 大邑王泗有沒有散酒需代理
王泗酒廠比較多,肯定會有需要代理的。
你可以直接去酒廠談啊。老闆巴不得你幫他賣。
『陸』 王泗鎮的工業
王泗民營經濟增加快速,小型企業不斷壯大,民營經濟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有成都泗興酒廠,成都市花香酒業有限公司、成都九鼎米蘭酒廠,成都蜀源酒廠,大邑開泉酒廠,四川遠星橡膠有限責任公司,成都冶金實驗廠,四川大邑新聯山鋼鐵有限公司,成都大邑民樂陶瓷廠等。從單一的食品加工企業發展到食品加工、冶金工業、橡膠製品、建工建材等多業並舉。固定資產上億元的企業有成都冶金實驗廠,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四川遠星橡膠有限公司和成都泗興酒廠,3000萬元以上企業有四川大邑酒鄉釀酒廠,成都榮華酒業有限公司,成都綠色廣地公司。年產值上億元企業3個,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0餘家。
王泗鎮素有川西酒鄉之稱,有釀酒的悠久歷史,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奠定一定的產業基礎,已形成以白酒生產為主的食品工業,以生產摩托車輪胎為主的化工工業,以生產鋼鐵為主的冶金工業,三大主導產業,並帶動陶瓷、包裝彩印、機械、鑄造、傢具和餐飲業等行業蓬勃發展。2002年王泗鎮被中國食協授予中國著名白酒原酒基地及OEM加工基地,2004年被成都市列為30個重點鄉鎮之一和全市的工業布點之一,王泗鎮被定位為工業重鎮。王泗鎮的目標就是把王泗打造成大邑的食品釀造工業園。
2009年,全鎮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實現23460萬元,達年目標任務的104.2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4665萬元,達年目標任務的273%,其中工業投資36300萬元,達年目標任務的121%;全鎮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2792萬元,達年目標任務的102%;完成工商各稅5942萬元,同比增長6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988元,同比增長15.6%。全鎮出現了經濟快速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的新局面。
王泗以酒業為龍頭,帶動了化工、冶金、製造、包裝彩印、建工、建材、傢具、運輸等產業的發展壯大,已形成為雄厚的工業基礎,是大邑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重鎮。為了實現工業強鎮,整合現有資源,突出抓好特色經濟,我鎮正著力打造品牌原酒、汽車、摩托車輪胎、鋼鐵三大基地。
『柒』 大邑王泗的來由
:王泗鎮,俗稱王泗營。那高聳在場頭鎮尾身披鎧甲手持利劍的騎馬將軍雕刻石像,使得南來北往的客人都要駐足觀看一番。那就是當年張獻忠麾下的王泗將軍像,王泗鎮也因此得名。
據載:明朝崇禎十六年(公元年)八月,張獻忠趁明王朝大兵圍剿李自成之際,便興兵五十萬由湖北破重慶直取成都。明巡撫龍文光、總兵劉佳胤等相繼戰死,蜀王朱至澍投井而亡。張獻忠破成都後,建大西政權。張獻忠又一路領兵西進,10月破邛崍,與天台山三千棍僧會戰於夾關榨口廟,月余,終由廬山青草坡入天台後山,殺盡天台山僧人,奪得百壇川穀酒。忽報明朝總兵都督洪承疇親率甘陝大軍直殺成都而來。張獻忠大驚,戎馬倥傯中便把奪得的川穀酒留在王泗營中,以備大西國開國慶典之用。誰知那張獻忠這一去直到後來被清朝肅親王豪格的漢滿大軍射殺在西充鳳凰山,再也沒有回過成都。接著,便是李自成敗亡,清兵入關。那王泗將軍見天下大定,觀該地田疇平坦,物產豐饒,便命士兵解甲屯田,與民同耕。那清兵入關後素知王泗將軍威名,數十年間莫敢與其爭鋒。地方匪盜不起,百姓安居樂業。逐漸商賈為市,居然成了街道。那集鎮便以王泗將軍為名,口碑相傳,直到如今。